“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纤迅说


如何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不行老子便骑大青水牛郁愤出关

  • 花式溜《道德经》

花哨一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花哨二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花哨三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道,可理解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它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普遍运动的联系,是我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认识来源于客观,客观和认识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道可道非,名可名非,是永生的、恒久的,大爱天成的,唯物辩证发展的规律关系。

此语出老子《道德经》首,或有意指:事物不停运动变化,你只能看到你所能看到的表象,无所谓真象,有的可悟不可言说。

老子说,有个技艺高强的木匠,想传手艺给儿子。老子劝住了他,说木匠传授儿子手艺,他就只能学会父辈现有那点技艺,关健还得靠他本身悟性,才能有所创新,突破前人,大行宏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与前句相互相成,有无相生,对立统一,古朴辨证,唯物真理。

♦道德经元章

  • 道是教育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熹重排版《礼记·经一章·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朱熹重排《大学》为经一章,传十章。此章朱本称经一章。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朱熹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三重境界弘扬德行;育民自新,化成天下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八条目。

大学,教化人类成就未来的道理。古大学,是区别于小人之大人者学问

道所负载,其他涵义要自己去体悟。要彰明自己道德,就要不断提升自己,能够亲善助人,促人类文明进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启名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开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初《道德经》原文是: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由于天赐皇权,避讳汉文帝刘恒,文献编修把恒改常。一般信达雅翻译意为:道可说,但很难用言概括传达其玄妙化异,大自然必可名说,却无人能最精准地定义名说。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不止如此。

《道德经》老子时代,在晚春秋那个大义气象环境下,文字量太少,词汇量更少,通常以字作词,还是多义词。

故出现无数新言词,但真想用当时文字解释老子思想,就连他自己长久地都最难表达得出来。

但还是侧表达出来了,函谷关尹令子最终还得逞所愿,拜其为师,终于给我们兢兢业业地书下一本各种版本《道德经》的母本。

此书系统地,而又片面地尝试着阐述他的系统思想。个中滋味,需要无限揣摩学习,否则很难深入,恐怕最终只能看懂皮毛。

♦地日玄心牝中天道正义妙门

  • 牝妙道玄

《道德经》天地可鉴,良心银河,必然涉及宏大整体宇宙观,似乎还牵扯到地球本源意识系统。在此尝试说其部分,无可阐明,但求攻玉。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

为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源玄之又玄却又负载万事万物,成就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理想系统追寻的统合天道,在极其深远物暗之地,才能神识意觉他,那是众妙之门,万物生母,根本源头,星火燎原萌芽之处。

欲神不死是谓玄牝

任何生命,物质,反/非物质……都围绕熵增复殖轴心运转,所以,任何生命机体只是信道,基因运载体。

这是所谓生物化学说法。他直言,由大自然规律催生的真纯欲望即是大爱,这种大爱才能恒久永生它集中于妙不可言的玄妙牝门,再以每个母本生命个体的形式繁衍,生生不息,不死不灭。

表(现形式)为:它善用生物遗传及自然性选择,独特地化育生物遗传、性爱情欲,来表达银河系第四稳定璇臂中,太阳系里地月系的,一切运行原力本源。

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道生一,道派生天地,遵循原律遁入统合混沌。

统合混沌生二,派生统合天地。

统合天地,繁衍派生动物、植物和灵长,最后派生万事万物,复归统合系统,即地球本源,回合天道、规律,成就渺小微末的整体稳定,而这一切的统称,就是道。

活人理解这句话太容易。普遍认同理论所指的地球处于统合宇宙系统中,统合宇宙系统又是从原源微末生发的,所以生出统合宇宙系统万物的那个原力本源,在老子时代,必然无法让其他人随意get、理解得到。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牝门,即胎生族独具特色的产道,今日说法即生殖器。玄,似黑又无形色,深不可测,妙不可言,万物生长自那无底穴地,是万事万物诞生的开始。大道如此妙玄。

♦地磁北极正朝西伯利亚南向浮游

  • 老子正义最高理想

老子论德,孔德之容,上德不德。

天地

不仁以万

物为刍狗

老子正义认为,大自然凭自己是造物主,而万法不仁,铁面无私,遵循规律,同时,天地间不仁不义者无数,则物为刍狗,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是没有道德的。

造化冷眼,旁观万事万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野蛮疯狂地精致利己式生长,任其自生自灭,一切都变回只不过是刍狗的本相。这竟然暗合于尊儒所谓天人合一。

上天对好人君子,行业王者,崇高德性,自报公道和赐福祥瑞。对缺德暴行,则报以灾祸。虽然君子、王者,与社会军事政治政策等等,无必然联系。

老子正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总论就是清净、无为。他反对渺小人类,投机取巧狂抖小聪明。认为奸贼用智,智夺良善。反对所谓文明实则渺小幼稚的社会,调动智能这过程,而倡导遵循物竞天择,根慧化成的自然规律选择。所以,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沾不染毫无利害企图,即无功利地努力进击,不断提升自己,必然统合于美善的目的。

朱熹却认为老子无为,就是消极退避,无事功利,啥都不做。这能接近老子本来意愿吗?显然这个注解是非理性,不切实际的。狼爱吃羊,并非爱羊,天性使然。

其实老子正义无为,是反对一切所谓文明化的小聪明,和所谓智能的惰性行为,是为而无为,无功利和目的,只是努力进击,拼搏进取。

老子正义看所谓文明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多余,因为都背离了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即道德。所以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思想认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对道,最高理想是小国寡民

小国,就是弱化国家概念,以强国和大国的理念为国之小,以清净无为不争斗狂战为国之大。

寡民,就是无欲无求,颐养天年,与世无争,遵从天道本源,素净清心,寡欲修得,以动物亲缘社群组织状态为平民生态。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表达回归“小国寡民”社会诉求,去勾心斗角,不倡导心机巧取的大道化文明。他认为如果这样的人类低智群生态都算文明,那么还不如倒退回草舞裙盛宴狂欢的原始社会来得自在安然。

仅仅这一点,对当时普通平民和庸众来说,必然惊为天人和神级系统思想。

在悠远历史长河中那些绝大多数,即不学无术者看来,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何况相对现当代人类认知力来说,《道德经》、“清静无为”、“小国寡民”……都是那么无沾不染的高大上到令人匪夷所思。

这就是老子正义之“反动”思想系统的最佳结合及集中体现。所谓“反动用弱”: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从法布尔《昆虫记》理论体系,到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创世学说,纵观全人类历代思想家对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是:进化论。即通过不断变化谋求突破发展,从而解决人类一切问题

为何人类上下五千年,唯独老子一个,大道天人,提出这种反用论,实则是阐释明示天道可逆正反有无,可名物和非可名物,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谓五行相生相克,也仅仅是此中囊括在内的微末局部。

事实上这就是大自然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固有规律。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变化,曲折发展的,在这些过程中又是一分为二的,所以又彼此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又对应着矛盾的,即用非所谓文明的方式来逆向解决,反即正,一切人类问题迎刃而破解。

无论谁对此,都可当作一家之言一笑而过。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陈公榻下,坐中帝子今何在?

抬望眼,一派茫茫……

♦道及反者名统太恒

  • 道名可非常道名

回到主题,在统合系统即唯一最高神级大自然中,银河系里第四璇臂反中面表,太阳系内,地球系统本源发祥的自然界(万事万物),人类有自觉求索的终极目标和永恒追求吗,其终极关怀又是什么?

真的就是为了倏忽一生好过,贪图安逸幸福吗!

怎样才能抵达整体宇宙统合系统的意识本源,找到并炼成其精气神化物分形之终极宿主呢?

然而,万物灵长:如果不能满足整个人和社会的欲望,那么欲望必然由裂变生聚变,造化各种联系而普遍异化;如果为此而不断地求索,力求满足人和社会的欲望,那么这些欲望自然集合,就会被各种合理归化成高中低级的情感需要甚至形形色色的爱,悲剧总是这样诞生,然而爱无止境。

所以摒弃宗教迷信,人世有漏皆苦,局限累累的人生,竟然都还充满了成败和悲喜。故而,人类真的好天真无邪,渺小清奇。

现在,再回来崇拜敬景仰老子不迟。看到了吗?他是要把人类化育异变得再也没有束缚大能习得、阻碍人生青云大成的欲望。

当活着的人,再无一丝半缕欲望羁绊,安逸自得,幸福自生。谁又疯傻得会再去盲着鼠目,苦苦求索追寻!

由此不难想象,当天真无邪渺小无力的清奇人们,不再虚荣,化解相互攀比,涤除羡慕妒忌恨罪恶欲……地球世界都存活在返璞归真的老子正义大道境里——最高理想新世界中。

在那种状态下,谁疯傻谁欲望缠身,也就没有了种种的忧伤愁情和焦躁……所有的烦恼伤害将不再,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一切返璞归真,自然而然,这本身就是安逸幸福,早已无所谓安逸不安逸,幸福不幸福

如果三生有幸,接触到了那些真正的修行者,就会发现,他们虽然前程有悔,但是今生无愧。现实他们就是很安逸的幸福者。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他们戒断了欲身

老子正义系统思想,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常深奥难懂,需要如琢如磨,辗转反侧,恒久坚毅着时间和精力,去科学地探索研究发现并发明,弘毅光大

,这或正是明白此中真意和老子正义的不二法门

绝大多数人上学时根本看不懂老子正义。今天我才慢慢有些心得感悟罢了,仅此而已。或贻笑大方,或抛砖引玉,或天下归心。愿所有仁者志士,都属末留归心。


谢推荐。我是锕銰,过渡元素锕系的锕,未来原元素銰系的銰。为往圣续绝学,为新世界开天。


锕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活跃于春秋时期,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求他著书,老子书五千言,为《道德经》,过关而去,从此消失不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现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基调,奥妙无穷,难以理解。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核心关键词“道”和“名”具体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

道,即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老子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这里的“道”只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称谓,而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事物。

在老子所著的《清静经》中有记载: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在老子眼中的“道”,没有形状,却能生育天地;没有情感,却能运行日月;没有名称,却能长养万物;因为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能将之称为“道”。天地万物,四时更替,其中的自然运行规律,就是所谓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道这一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在万事万物本身之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以“道”作为基础。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名”?

名,指“道”的形态,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名”,指的就是万事万物。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名称”。所以“名”,指代一种事物。

天地开辟之初,混沌一片,万事万物虽然存乎其间,但是皆“无名”。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对自然界以及万事万物的也没有认知和理解,一片朦胧,并没有一个“名”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在氏族社会时期,首先对自我形成了名。《说文解字》中记载: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就是说,在黄昏之时,黑夜来临之前,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为了区分自我,通过声音来为某一个人“命名”,在眼睛看不到的情况下还能区分彼此,因此人也就有了“名”。这个“名”推而广之,很多事物都有了“名”,可以用声音来形容。

“道可道”与“名可名”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解释,“道可道”第一个“道”指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就是今天的意思,可以言说的意思;“名可名”第一个“名”指的是自然之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事物,第二个“名”应该理解成动词,称谓的意思。

第二个道和第二个名,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但是第一个“道”和第一个“名”,有着本质的区别。“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名”是事物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意思呢?可以言说的规律,就不是恒久的规律;可以称呼的事物,就不是长久的事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意思呢?天地开辟之初,一切皆无名而无形;有形而有名,才有了人所认知的万事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无形之间,才见宇宙无穷之奥妙;有名有形之间,才见万事万物之行迹。有形无形,有名无名,都出于自然,玄妙无比,自然,则是一切玄妙的来源。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孔子,“著书上下卷,言道德之意”,其代表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在于“道”,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基本含义

“道”这个极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名词,在老子的诠释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时被用来形容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被拿来描绘天地混沌一片时亘古蛮荒的那种状态,有时又被用作描摹天地初分、万物初生时的一派勃勃生机。

老子的“道”源于他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具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察。春秋末期,周王室式微,王权下移,诸侯雄起,政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现实中氏族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束缚,与之相应,“天命观”和“天道观”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发展。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找到了突破和否决“天命观”和“天道观”的理论依据,于是,老子的“道”,应运而生。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道”就是指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是可以轻易描述出来的,能够轻易描述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内在规律了;“名”就是万事万物各自的名称,也不是可以轻易叫得出来的,能够轻易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符合事物实质的名称。

对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深理解:

老子的“道”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芒

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深刻、系统揭示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对立着的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又能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老子把事物的这种相互转化看作是自然的根本属性,因而提出“反者,道之动也”(《道德经》第四十章)。可以说,老子的“道”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体现在其中的朴素辩证法。

老子的“道”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是从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概括和提炼,寻找到一种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老子所概括和提炼的这一系列的对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强弱、成败、祸福、动静,等等,都体现着辩证法原理:人们没有对善的肯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恶的厌恶和唾弃;当我们沉浸在成功或幸福的喜悦中时,就要防范有可能袭来的失败或者不幸。

老子的“道”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例如,“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进而提升到“无声无色”的更深层艺术境界,达到至美境界;“虚实相生”也由此而来,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大放异彩的理论。

老子的“道”率先打破了“天命”一统江山的格局

自远古伊始,人们习惯于把“天命”看作是人类世界的主宰,并把这种“天命”赋予了人格和宗教色彩。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天命”由此应运而生,成为统御众神之首,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称为“天神”。这种被人格化的“天命”思想到了商、周时期被进一步强化和加固。

即使是到了老子及孟子的时代,“天命”思想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孔子坚持了“天命”观念,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肯定“天命”,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墨子提出“天意”之说,认为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的精神;孟子则以“人性”推及“天道”,认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把“天理难容”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见“天命”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刻和久远。

而老子则以超越同时代思想家的睿智和胆识,打破了“天命”思想一统江山的格局,率先对“天命”思想进行批判,认为天不讲仁慈,并将自然界的原理推及人类社会之中。老子提出,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情感,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天虽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会向万物施暴;天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生机,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推进。

老子的“道”体现在治国思想上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纯真的,人们之所以会有种种丑恶行径,是因为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而导致的。因而老子坚持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中与自然之道契合的东西,抛弃所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由此,老子的“道”被运用到了治国理政上,“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就应运而生。

老子认为统治者也应该像“天”一样,不对老百姓讲仁慈,应该仿效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来治国理政,实行“无为而治”,就是不强迫、不干预、不议论,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自然会慢慢消亡。这样做显然比人为地用道德、知识、法令、规章和制度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也有效得多。

因而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膨胀的物质欲望,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知识造成的困扰,他认为这种返璞归真的社会生活显然比充满物欲的社会生活更符合人类的本性。因而西汉建国之初的“无为而治”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范本:西汉初期,秦王朝的暴政和楚汉之争导致民生凋敝,自刘邦始,西汉实行“无为而治”,连续几代皇帝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生产和民生较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老子的“道”体现在为人处世上的精髓就是“不争而争”

老子的“道”从自然界运动的规律中提炼出一条为人处世的精髓原则,那就是“不争而争”的处世原则。老子以“水”来阐发他的“不争而争”的处事原则:首先,水是最柔的东西,柔却能克刚,水滴石穿,水能灭火,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因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使得江河湖海能收纳天下之水为己所用,它所积聚的力量是无可匹敌的。

老子的“道”强调“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比如: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却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干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枯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有坚强的东西其实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软的东西则是富有生命的一类。引申到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所有处处要争、要赢的人,其实更处于劣势;而那些不争、不抢的人,看上去处于劣势,实则更处于优势,因为“处下者未必卑贱,守柔者必能克刚”。

在现实中用好了“不争而争”、“以退为进”的处世原则,往往可以赢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在双方争执不休、矛盾激化,甚至是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冷静下来,试图寻找另一种解决方式,能带来双赢的结局;两军对阵时,倘若敌方气势正旺,我军不妨避其锋芒,为了下一步更强大的攻势做好准备(例如红军时期的“敌进我退”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例子)。老子的“道”体现的这种“不争而争”的为人处世原则,对当下的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乔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在老子《道德经》书中占有很重要论述。因为老子的思想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道”。

这个“道”的涵义非常丰富。从有形的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等。

老子的“道”就是思悟大道。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本原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常道了。另一种解释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它是一种不平常的道。

两种解释从语法上都是对的,“道可道”前一个“道”是名词,后一个“道”是动词,这是肯定的。“可”是能代动词,后面跟着又一个“道”就是实动词了。

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道”如果可以“道”出来,后面这个“道”就是说出来,说明白,并示意走在道路上,就是用在实际行动中去。

后一句“非常道”。两种“道”的解释差别大,前一种解释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后一种解释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认真对照按“常”的关健词来说,那后一个解释就是非常的道了。

从语法上已得到了“非常道”解释。那要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整句话的意思,关健还是要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道,当然是“常道”,其实“常”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是“道”。

《老子》的“常道”就是自然生长的道。常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王霸道。

“道”是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道”可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的,这些都历来就有的成语句,应该好懂。所以“道”是不可言说的,不可以形容的,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常道,而是非常的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最通俗的意思。

最说“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高于无名和有名,用“无”来概括就是社会中的行为,无为,无欲,无形,无己......等等。“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隐藏着更多的有。老子《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就是,无中生有,有从无中生。“道”的本质就是“无”,“无”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总之,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思想完全符合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大道,人类社会只要符合宇宙间大道的文明,社会才会是最有生命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


刘梦辉1445414400581


我先谈目前两种最基本的认识,因为对这句话断句的不同,目前一般两种认识。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种认识是,这里面的第一个道和名,名词,第二个是动词,常道,常名指的是本质。也就是说:凡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最深层的道理,凡是可以用言语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最本质的事物。指老子讨论的是很玄的东西。

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种认识是,道可以这样表达,也可以不这样表达(另一种表达),这都是道;事物可以这样命名,也可以不这样命名,事物还是事物。这里强调了人类认识和道理以及事物本真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认识道理往往不全面,怎样认识都是道的存在。


麦拉拉菜顶锅盖


这句话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没有几个人能够解透,然而,每种不同的解读,都是在向这位智者致敬。

1 出处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原文是这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973年,考古学家们在马王堆遗址中发现《道德经》的原文。

老子留下的书,是没有书名,没有章节,没有标点的。当老子见周朝衰亡在即,骑着青牛出关时,是在关令尹喜的要求下才写的五千字的书,留传于世。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这一事件:“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留下个千古之谜,任凭后人评议。

老子看似无意留书,然而,作为周朝守藏室史,在国家败亡之际出关隐居,留书可能更多的是给世人答案,人为的战乱终究还需天道来消解。

2 通行的《道德经》

最早注解老子书的是隐士河上公,取名,标点,解读,然史料甚少。

魏晋青年才俊王弼又作老子书解读《道德经注》,这是影响最大的版本,他对这段话的解读是这样的:这也是大多数人采纳的版本,而对这一段话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

3 关键在于“道”与“名”

《道德经》上部基本都在围绕一个“道”,共出现七十多次,

比如: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3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40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

可见,老子将“道”视为最高境界,尤其强调,它是天地的原始状态,不可用语言表达,隐于无形之中,生出万物而主宰万物。

《道德经》中关于“名”的阐述很少,基本上就这几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21章)

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

《道德经》中“名”可作名词,称谓,名字;动词,说,形容。“名”只是用来命名与解释“道”的。

可见,天地有种无形的制约与平衡,始于无,又生出有,早于万物与人类,不可形容,无法命名,虚化却又无处不存,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与机制,是万物遵循的原则与准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精神力量......可以是其中一种,又不止于全部,是不可描述不可实指的存在,玄妙而高深,而“道”只是这些的一个称谓罢了,老子首创,或许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命名,便由“道”来指示。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含有从无到有,创造,延伸的过程。4 这句话什么意思?

“道”由老子首创,并将其作为专门术语来表达,具有特殊含义,七十多个道字,意思几乎一致,应指老子思想中,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与规则。

“名”,命名,形容。

很多人将第二个“道”字,作“说”字解释,然而这一意项最早出现在《桃花源记》中,“不足向外人道也”,离老子已经几百年了。

所以,老子强调的是“道”:一种无形的,缔造一切,制约平衡一切的自然力量。

或许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共通的地方,这可能是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

所以,这句话的理解:

道,就是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就算命名,也不是名字所能概括的。无名,天地最初的样子,命名,万物存在的方式。无名时,巧妙莫测,命名时,物得以辨别。无名与有名,本质相同称谓不同罢了。玄妙幽深,物理之本。

自然潜在的玄妙与力量,岂是一个命名所能形容尽的!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将自然法则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为的因素是导致社会动乱的原因,这或许也是老子置身事外,出关闲隐的原因吧。

注者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一绿浮芳


一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就会拉拉杂杂的说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话,让读的人云里雾里,不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把人都绕晕了!能说明的,就是说的人也是一笔糊涂账。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道,什么又是名?如果说不清楚这两字,那就都是在胡说八道!道就是方向,路径,方法,道路,规律,本质,伦理诸如此类。名,就是一种常识认知,判断。道可道,非常道,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我们看见的道,我们能说清楚,但你所说的未必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认知的那个道,也就是说你所说的,所认为的道是错误的,并不是大家平时所普遍认可的道;二,这个道,我们可以说清楚,但不能把它定死了,就是今天你看到的是你所认为的,也确实没错,但是明天你看到的虽然现象上是一样的,但其实已经不是了!比如说你放了一盘菜,到第二天看上去是没什么变化的,其实已经馊了。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不能静止的看问题。真理不能绝对化。名,按照我的解释是一种常识判断、现象判断!网上有一句常用的话,叫,有图有真相。其实未必!图可能是假的,真相可能只是假象,或者和你所认知的未必相同。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在打人,你就说打人不对!可能那人刚打了人家的女儿,或者老婆呢!又或者说东西是那个东西,但是今天看到的东西,你明天再看到其实已经不再是你昨天看到的那东西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盘菜。简单讲,就是你所认为的,未必就是你所认为的。

道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需要人去认真观察,分析,深入思考,发掘,提炼的东西;名则是一种现象的常识判断。

提炼一下,这句话的本质就是一个字:变!今天的话讲就是要动态的看问题;本质的看问题。用官方的话讲,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厚积薄发才是精品


👊👊👊篇首语:我喜欢实话实说。

✋ 看到这类问题,一是我不敢回答,二是我不赞成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性强的,有抹黑历史人物嫌疑的,有替明星洗白和包装嫌疑的等问题,拿到悟空回答里讨论。

👊👊👊第一 真理还不一定越辩越明呢!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连南怀瑾老先生都说:只有亲见老子,才能问个清楚。

👉2 道可道非常道,有许多种解释,但谁能说那是权威的,唯一的?否则,那可真是非常道非常名了!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还算是没有完全对立的解释。但讨论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却完全要对立起来了,这方说是天堂,那方说是地狱般!其背后不能说没我抹黑历史人物的嫌疑!

👉4 像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讨论,我建议:国家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批注,然后纳入国家的基础教育中。

👉5 当然,像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国家级的解释和批注可以不下定论,否则就成了新的样板戏了。但可以把错误的解释剔除,把合理的解释集合。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保护传统文化,最大限度的杜绝抹黑和网络乱象!其实,这么明显,这么急迫,事关道德建设的大事,如此滞后和忽视,应该值得反思,值得立即行动,正本清源!!!

👉6 真理很多时候都不是越辩越明的。国家间的战争,都说自己代表真理,但最后是战场上无数的死尸来证明,胜利者代表了真理!网络上的抹黑等的辩论一样,最后的讨论结果,无底线的一方往往是胜利者,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咆哮,谩骂,诋毁,歪曲,仇恨等负能量的过程!讨论的过程,就是瘟疫传播的过程!

👊👊👊第二 您被传染了吗?

👉1 海量的垃圾信息正在伤害着一代代网民的身体,那就是垃圾信息综合征,垃圾信息焦虑症。请切记:我认为,焦虑是很多疾病的催化剂。我们的年轻一代,已经丧失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只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断在网上翻看垃圾,不是暴力游戏,就是负能量;不是毒鸡汤,就是骗子和陷阱;不是黄的,就是黑的……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日字,脑中是不是会有几个段子,恭喜你,你正在焦虑中生活,好比鸦片,吸了,短暂的愉悦,事后,无尽的空虚和身体伤害!

👉2 西方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如悬河,自由放纵等,也是苦于没有良方,于是他们的精英就发明了奶头理论,即西方的愚民政策:坐轿的怕抬轿的反抗,一是给你建造供你发泄的平台,如hong灯区,网络暴力游戏,制造对立讨论话题等,二是给你提供满足和刺激的东西,比如真人秀,泡沫剧等!于是抬轿的无暇反抗,像是孩子对奶嘴上了瘾!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有了上瘾的奶嘴!!!!!!

👊👊👊第三 人人道自己的道,失控的道!

👉1 当没有了约束,没有了敬畏,没有了廉耻,网络上就像燃爆了汽油,海量的垃圾扑面而来。人人都在说自己的道,比老子还老子!悲哀!

👉2 网络乱象何时灭!期待!相信!时间!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按照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初《道德经》来说,原文不是如此,而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把恒改成了常。

这句话的意识是说,我的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命名。

这句话如果用今天我们的观点来看就是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并不完全是如此。

实际上,我们看《道德经》,要结合老子的时代来看,在老子的那个时代,文字量非常地少,词汇量也没有今天这么大,出现了无数的新名词,所以在他那个时代,用当时的文字来解释他的思想,他认为这是很难表达出来的。

但还是表达出来了,并且给我们留下了一本《道德经》,阐述了他的思想。但是其中的意味,需要我们更多地区揣摩和学习,不然是很难看懂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为《道德经》涉及了宏大的宇宙观,在此我只说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是不能详尽的阐明,毕竟篇幅有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他所要追求的天道,在极其深远和黑暗的地方你才能看到他,那个地方是众妙之门,也就是万物的生根发芽之处。

接着他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在这个地方是欲字的通假字,可以理解为欲神不死,是谓玄牝。任何生命有机体都是围绕着增殖这个中轴运转的,所以生命有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运载体而已,这是生物学上的说法。他说欲望就是玄牝之门这个欲永远不灭,当然它只能用这个性欲来表达天地内在运行动力的来源。

老子接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是指道派生了天地,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出现以前的某种状态;“一生二”这是一个原始混沌的状态,随后派生了天地。“二生三”是天和地这两样东西接着派生了动物、植物和人类。所谓“三生万物”就是动物、植物和人类最后派生了天下万物。

今天我们理解这句话就太简单了,毕竟我们普遍认同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从一个奇点出发,突然爆炸而生出了宇宙的万物,在老子那个时代,这种话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再回到这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际上说的是母牛的生殖器,玄是黑的意思,万物都在那个黑的不见底的地方诞生,是万物生长的开始。

老子的最高社会理想

老子对德形容为孔德之容,形容是上德不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实际上老子认为上天也就是大自然是没有道德的,它冷眼旁观万事万物的生长,任其自生自灭。而不是儒家所说的所谓“天人合一”,上天对君王好的德性会报以祥瑞,不好的德行报以天灾。实际上所谓的祥瑞和天灾和君王的政策没有半毛钱关系。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总结下来就是无为。他反对人类用智,反对文明社会调动智能的这个过程,而为是一个智慧化的选择,所以“无为”不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情。朱熹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全无事事,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做。这点是接近于老子的愿意的,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即便是一头狼也要去吃羊,不然怎么活呢?

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是反对一切文明化的行为,是为“无为”。在老子看来,文明人所做的事,所有的行为在老子看来都是多余的,都是背离了道德的。所以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里的“味无味”表达的不是吃饭的味道,老子时代的人是没有油盐酱醋茶的,所以“味无味”要表达的就是彻底的前文明生存状态。

说到这里,大家会认为老子的思想极为反动,而反动一词也是出自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对人道中的最高理想就是“小国寡民”,而“小国寡民”是指原始氏族社会,就是人类文明化以前那个跟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的社群组织状态。

他又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实际上也是表达了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之中,说白了就是去文明化,倒退回原始社会。

这一点来说对当时的人是匪夷所思,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匪夷所思的。

这就是老子“反动”思想的最佳体现。纵观全人类所有的思想家,主流是进步论,即通过不断地发展来解决人类遇到的各种问题,唯独老子一人提出了“反动”论,即用反文明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看做一家之言。

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呢?如果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老子的观点相反,是要把人变得没有欲望,当人没有欲望的时候就会幸福。你可以想象,当人们没有相互的攀比,大家都生活在最原始最纯真的那种状态下,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种种的焦虑,自然是很幸福的。如果你去接触那些真正修行的人,你也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很幸福的,也是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戒除了自己的欲望。

当然,老子的思想我认为非常地深奥,而且难懂,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才能弄明白一些。我上学的时候根本看不懂他的意思,这些年慢慢成了中年油腻男之后有了很多人生经历才慢慢地有些感悟了,仅此而已吧。


老威观史


很多人总是把一些古籍经文解释的那么玄妙、那么神奇,那么的晦涩难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子也好,孔子也罢,写出这些经文,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为了“装深沉,秀智商!”。

《道德经》之所以流传千年,被各国翻译阅读,是因为《道德经》讲的是“本源”之道,无论你什么行业、什么学历、什么国籍,都有着相同的本源,都需要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都能够从经文中寻找到认同感,所谓“万物归一”正是此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中《道经》开篇第一段话里面的一句,所揭示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经历的一种规律,容我细细道来。

“道”,就是道路的意思,扩展为途径、方法,引申为规则、规律。

道路是通往目的地必须经历的,除了曹操可以说到就到,我想应该还没有人可以不用经历过程,直接获得成功吧?

走海路需要坐船,走陆路需要坐车,这就是方法、途径。

开车去游海,那车一定会沉,开船去越野,那船一定抛锚,

这就是规则、规律。

第一个“道”,意思是规则、规律;第二个道,意思是途径方法;第三个道,意思是道路。合起来“道可道,非常道”是说“人们总结的规则、规律可以是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或是方法,但绝不能是一种已经固化的道路!”。这是明语。

里面有三个道字,“三生万物”,是隐喻着变化无穷,才能生生不息。这是暗语。

明暗相合,才是整句话的意思,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语言运用也暗含阴阳哲理。

交配的方式是为了更好的繁殖,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人们将会更加执着于交配,而不是繁殖;教育的方式是为了更好的施行教化,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学生将会机械的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汲取教化的养料;管理的方式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但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了固化的模式,人们将会执着于寻找管理方式的纰漏,而不是身心投入到企业的未来建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白话文解释就是“人们总结的规则、规律可以是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或是方法,但绝不能是一种已经固化的道路!人们命名的事物名字可以是属性特征的集合,但绝不能是一个注定永恒不变的概念!”。


其实这两句话,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有事物发展变化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终结,这三个阶段,成长的好,就可以生生不息,成长的不好,就意味着走向终结。

老子能够从“道”和“名”这种很平凡、很平常的概念中,思悟出关于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智慧远见,远远不是我们能够相比的,这或许就是“圣人”的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