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泽华理解中国专制传统,从英帝国理解现代世界

每逢岁末,媒体总会兴起年终的盘点热,而各种各样的好书评选也竞相登场,仿佛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的年代。但是,很多评选公布的所谓“十大好书”,年终书单无法令人恭维,而一些出版社自评的十大好书,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是个笑话。

媒体关注每年出版的好书,从意图和动机来说当然是个好事。至少它还证明,有一群人希望读到好书。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当年的出版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评选者自身要具备健全的现实感,以及足够的知识积累和问题意识。因此,要评出真正的好书,首先要制定一个入选的标准,其次是专业人做专业的事。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能力问题。以我近20年的从业经验,最好的评委是一些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又博览群书的学者和专家,其次是一些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懂书、爱书、读书的书评人。此前在新京报长期做好书评选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大学教授和学者知识面很狭窄,紧紧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不关注其他领域的新书,他们实际上只能做专业领域的评委,而不能作为行家里手来评选综合类的好书。


读刘泽华理解中国专制传统,从英帝国理解现代世界

刘泽华先生

另一方面,南方都市报的好书评选,以及腾讯华文好书只评国内原创类的新书,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国内学者的创作热情。但是,两个奖项似乎都不大关注多卷本的“大书”,这多少让人有些遗憾。在我看来,今年出版的《刘泽华全集》(1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英帝国史》(8卷,钱乘旦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11月)都无疑是原创图书中的佼佼者,两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都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2019年中国出版的好书之列。

先说《刘泽华全集》。刘泽华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家。在思想上,他对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的分析和批判独树一帜,其认识之深刻、批判之犀利几乎无人能及;在学术上,刘泽华“自成一派”,他以历史与逻辑结合的方法来阐释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观念。无论是对权力一元化系统的总结,还是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阴阳组合结构”,均极富洞见,其反思意识、批判精神和自由思维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刘泽华拒绝观念先行,坚持论从史出,赞成者固然对之钦佩有加,反对者亦无法忽视他的研究并以他为靶——而这本身恰好说明其作品所具有的价值。


读刘泽华理解中国专制传统,从英帝国理解现代世界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泽华全集》


再说《英帝国史》。英国是工业化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化的起源地。在现代化的传播历程中,英国的对外扩张和制度输出如影随形。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给多个国家的民众带来了痛苦;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化的传播,并输出了法治和政治制度。钱乘旦和他的学术团队,穷二十年之功,研究英帝国从形成到扩张,到攫取世界霸权及逐渐衰落,最终寿终正寝的全部过程,为读者深刻理解现代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本书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且启发读者去反思一系列反复纠缠的中国问题:资本主义为何最早在英国起源?中国的科学精神为什么不发达?中国为何只有法制而没有法治等等。


读刘泽华理解中国专制传统,从英帝国理解现代世界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帝国史》


刘泽华先生的著作,我此前读过《中国的王权主义》《八十自述》等等,感觉受益匪浅。钱乘旦先生的著作,我读过他研究现代化的一些书。如果能把钱乘旦此前主编的6卷本《英国通史》和《英帝国史》同时读完,我相信可以成为半个英国史专家。

读篇幅庞大的书需要精力、沉潜下来的耐心和集中的时间。回顾2019年,我读的篇幅最大的书是100多万字的《20世纪思想史》和周濂60万字的《打开》。如有可能,以后要把《刘泽华全集》《英国通史》和《英帝国史》通读一遍,就像以前读完近200万字的美国史著作《我们人民》和120万字的美国史著作《给我自由》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