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對土壤和地勢的要求是什麼?

努力就好


棗樹對土壤和地勢的要求是什麼?

棗樹是原產我國的果樹品種之一,栽培歷史長達三千年以上,棗果即可鮮食又可乾製,棗花量大、花期長、花蜜多,可以說是“花香果美”,因此很受大家喜愛。


那麼種植棗樹對土壤和地勢的要求是什麼呢?

棗樹給我的印象是,適應性非常強,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記得是在九幾年的時候,父親承包了村裡一大片山坡地,除了位置靠下的蘋果園以外,其餘幾乎都是年久棄耕的荒地。

當時也正遇上了“退耕還林”的實施,於是就決定種植果樹,那幾年每年春季都栽樹苗,因為小苗成活困難,山坡上缺水,每年都有死顆出現,也就是這個時間段,讓我見識到了棗樹的超強適應性。棗樹不是栽的,是用地頭、路邊等各處的酸棗做砧木嫁接的,嫁接成活的棗樹表現的非常好,第一年嫁接成活,第二年就結棗,就能有一定的產量。


那時候不懂那麼多,只知道這棗樹容易嫁接成活,結果早。後來學著了果樹栽培技術,才知道了一些原因。

棗樹對土壤條件的要求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能力非常強,不管是沙壤土、沙土、黏壤土、棗樹都能正常生長。棗樹對土壤的酸鹼度以及含鹽量,都有比較強的適應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絲小棗再滄州產區的表現。

棗樹對地勢的要求

棗樹對地勢要求不嚴,平原、沙荒地、丘陵山地都可以栽植。但是,棗樹在土壤深厚、肥沃的條件下生長健壯,產量高,品質好,經濟壽命長。


綜上所述,棗樹對土壤和地勢條件都要求不嚴,可是要想獲得優質和高產就要重視土壤條件,加強棗園土、肥、水管理,給棗樹提供良好的生長髮育條件。


聞道逆流而上


選擇園地

種植紅棗樹的時候,要選擇在地勢平坦,日照充足的平原進行種植,對於土壤也有要求,土壤的土層要有足夠的深度,地質要疏鬆,土壤要肥沃,最好使用一些農耕地進行種植,棗樹的幼苗是一種不耐鹼的植物,所以就不要選擇一些鹽鹼地進行種植。如果是在一些新開荒的土地上進行種植棗樹,千萬不可以急於求成,應該先用淡水進行土地的洗鹼,使土壤得到整理完成以後,可以再施一些有機肥料,對土壤進行深翻,這樣才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含量。

基肥整理

合理的密植,才能保證棗樹得到豐產的基礎,選用一些矮生的品種,採取綜合的措施,進行定植完成後,3到5年的時間才可以收穫的豐產。為了能夠確保樹體健壯的生長,使質量和產量不斷的提高,所以就要對土地進行整理,同樣還要施一些基肥才能夠達到早豐產。在春天進行栽種的時候,一定要在秋季進行全面的整地,整地的深度要保持到三十釐米左右,秋季栽種的時候可以在初秋的時候進行土地的全面深翻。

整地的時候可以按照設計好的株行距離進行整理,同時還要在栽植點進行一米開外的穴狀進行整地,將表土與生土進行分開的堆放,並在坑底放入一些碎的作物秸稈,只需要15到25千克左右的用量。同時每個穴坑中要用20到30千克左右的農家肥與表土進行均勻的混合後填入到坑內,最後再將生土進行覆蓋,土地整理完成後要進行灌水才能再進行栽植。在此期間調整水,氣,熱,肥的之間關係才能保持好棗樹的根系生長。

種植準備

在種植前一定要將苗木進行選擇,必須要選擇一些品種純正的苗木,同時苗木的生長要健壯,根系也要必須完整,選擇一些無病蟲害的一二級苗木。一級的苗木高度在1.2米以上,而二級的苗木高度在0.9到1.2米左右之間。選擇好苗木的時候就要進行種植時間的選擇,春季種植的話,最佳時期在4月5日到20日之間,秋季種植的時候,可以在10月20日到11月上旬進行種植。

苗木處理

選擇好品種純正的苗木以後,就要對苗木進行保鮮的處理。苗木在挖苗以後,一定要在當天進行運苗,一定要保證當天能夠運達到園地當中,及時的種植,苗木千萬不可以被風吹日曬。如果是選擇的外地苗木,一定要在起運之前利用牛糞進行苗木的浸泡,利用50千克的水加13千克的牛糞進行攪拌,也可以利用50千克的水加1.5千克的磷酸二氫鉀和10千克粘土共同攪拌進行蘸根的處理。並且也要用溼草袋包裹好根部,種植之前一定要利用一些生根粉溶液進行浸泡,浸泡30分左右以後才可以進行種植。

種植方法

種植的時候一定要先進行埋苗,埋苗完成以後,及時的踩土,第三部分便是要進行提苗的作用,按照這個程序栽植才能使苗木更加的端正。種植的深度比苗木地淨土深五釐米左右,在種植完成過後還要利用一些塑料條將截口捆緊,塗抹一些清油進行臘封。種植的密度要根據品種的不同,密度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每667平方米可以選用110株左右的木苗進行種植。

後期管理

苗木栽種完以後,當天要進行灌水,十天左右進行第二次的灌水,後期的管理中,要根據土壤的結構溫度以及環境的氣溫,適當的澆水,同時還要進行除草的程序,為了能夠減少水分蒸發在進行澆水的時候要及時培土,3到4年以後可以使用一些化學劑進行除草,最好選用一些效果好,藥劑輕的藥物進行殺草。苗木的生長期間還要進行追肥,保證土壤的足夠養分,才有利於苗木正常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