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手下第一谋臣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王瑜瑜


汉高祖开国建立大汉之后,曾得意说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兵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信任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最重要的原因。项羽却连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能信任,所以就失败了。

范增以七十岁高龄辅佐项羽建立起了西楚王朝,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以说是项羽账下的第一谋臣。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看出刘邦日后必成项羽的死敌,也有好几次要求项羽一定要灭掉刘邦,当年刘邦攻进咸阳之时,他看到刘邦竟然在咸阳城与民约法三章,这时他就提醒了项羽刘邦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所以必须尽早除掉他。

随后范曾设下鸿门宴并派项庄舞剑时杀了刘邦,没想到被项伯给阻挡搅和了,因为项伯已经收到刘邦的贿赂,而出手帮忙解救刘邦,项羽自持位高权重名门出生,手下40万虎狼之师更是天下无敌,鸿门宴上让他威惊四座,出尽风头,所以根本不不屑杀掉刘邦,对他来说,要杀刘邦什么时候都可以的,这其实是项羽根本看不起刘邦,这让范曾对项羽失去信心,认为他优柔寡断太过了。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于是向项羽求和,项羽竟然同意了,范增说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城。刘邦让陈平施离间之计,项羽信了以为范增暗通汉军,而削了范增兵权,范增大怒从而告老回乡,项羽也同意了,范增说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饵,未至彭城,后因背疽发作从而死在了路上。


晨汐看历史


作为项羽第一谋臣的范增,谋略水平在当时应该属于顶级水平,楚汉之争与其说是项羽与刘邦的争斗,倒不如说是项羽智囊团同刘邦智囊团的争斗,项羽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范增,刘邦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张良,这两个人的智谋都非常高,不过单从谋略来比,范增应该比谋圣张良更高一筹,这点从张良的表态也可以反应出来。张良说:‘’范增谋略三倍于我‘’。虽说这种话有张良谦虚的成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此说来范增当属‘’谋仙‘’。



范增是个高人,对天下局势看得很准,可惜他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直到70岁时,楚国贵族项梁起兵反秦,他才得以出山,投靠项梁,正式开启他辉煌的老年人生。当时项梁带领会稽子弟兵度江而西,在薛地(今山东滕县)与刘邦等反秦义军汇合,范增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范增在反秦联盟会议上,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并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己为王,没有利用楚人反秦的力量,范增建议项梁立楚怀王后人为王,凝聚楚人反秦的力量。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于是项梁派人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他为楚怀王,建立楚国政权。此举得到了楚人的积极响应,项梁的势力迅速增大,范增一出手,就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随后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作为宋义的副手,范增为末将,不久项羽杀了宋义,实际掌握了楚军,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由此范增开始尽心辅佐项羽。



公元前206年,刘邦破武关,率先进入关中地区,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随之灭亡。按照协议刘邦应该被封为王,可被楚将英布武力破关,刘邦退出咸阳,驻扎在霸上。刘邦本来想着好好的表现一下,发布安民告示,以得关中民心,没想到势力强大的项羽硬是插上一杠,没有办法,势力不如人家项羽,只好忍气吞声。



刘邦的反常行为,引起了老谋深算的范增注意,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鸿门宴,想要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没想到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表现让项羽非常受用,根本没想要杀刘邦,范增气得半死,当场发飙,说项羽不可救药,并说灭项羽的一定是刘邦。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做捶死挣扎,刘邦向项羽请和,范增极力阻拦。可在此时刘邦的智囊团成员陈平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虽说刘邦并不看好此计,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陈平之计一点都不高明,却成功了。范增一声叹息,无奈离去,病死途中。



范增的一生辉煌在最后的四年,可惜他并没有实现他的抱负,他本想好好辅佐项羽争得天下,做个开国功臣,可后来的项羽根本不按他的套路出牌,以至于心愿未了身先死。从范增的一系列策略来看,他是个谋略大家,但我觉得他又是个另类,他作为项羽的谋士,完全没有顾及项羽的面子和感受,经常把项羽当小孩一样责备,让项羽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我觉得范增虽为谋略大家,有才能,但确实没有平衡的智慧,对于项羽的残暴没有做过阻止,这些足够说明他还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差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偏才而已。


一本夏


   【范增是秦末第一谋士,张良、陈平联手才能对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一百多万起义军,分属于数十个不同的派别,出现了一大批谋士,张耳、陈余、孔鲋、张良、范增、郦食其、陈平、蒯通(蒯彻)、娄敬、叔孙通等等。孔鲋、叔孙通、娄敬都是儒家,儒家只能当朝廷的博士,他们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张耳、陈余不是单纯的谋士,他们还是带兵打仗之人。把这五个人排除之后,著名的谋士就剩下范增、张良、陈平、郦食其、蒯通五个人。综合评定而论,范增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只能屈居第二,陈平则排名在第三,郦食其之谋以舌辫著称排名第四,蒯通之策近乎馊主意排名第五。

范增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人,天下反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范增精通兵书战策,好为奇门遁甲,范增之策有阳谋也有阴谋,纵横家是战略,兵家是战术,范增有纵横捭阖的战略风范,也有决胜千里的兵家权谋。范增出场的时候,正是陈胜被庄贾杀害之时,各路起义军和六国诸侯派系林立,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分成几大派别,天下反秦大业处于低潮时期,范增一出场献给项梁的战略谋划,顷刻间就扭转反秦大业的颓废之势。

陈胜王死了以后,陈胜的部将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梁派兵击败了秦嘉,合并了秦嘉的军队,拥兵10万,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开封东)。章邯秦军先头部队到达粟地,项梁派朱鸡石、馀樊君领兵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兵败逃到胡陵(山东鱼台县),项梁引兵入薛城(山东枣庄南),杀了朱鸡石。东阳人陈婴拥兵2万多,自己不敢称王左顾右盼;陈胜的部将吕臣父子组织了苍头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10万,吕臣杀了叛徒庄贾,苍头军在魏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刘邦在沛丰一带有兵2、3万,楚地数千人的队伍不计其数,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到薛城开会,刘邦也前往薛城参加了会议。

范增前往薛城,对项梁说:“陈胜王为什么失败呀?秦国攻灭六国,楚国的灭亡是最冤枉的。想当初,楚怀王被秦昭襄王诱骗到秦国,楚怀王受尽屈辱死在了咸阳,楚国人怜惜怀念到今天。所以,楚国的预言家“南公”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义之后,不拥立楚怀王的后裔,却自己称王了,对楚国人没有号召力怎么能长久呢?将军你江东起兵后,楚国的各路义军争相归附将军,什么原因呀?因为将军世代为楚国将军,大家都盼望着将军能够复立楚怀王的后裔为楚王,树立起一面团结人心众望所归的大旗。”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后裔,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流落民间给人放羊,项梁把他找了回来,拥立为楚怀王,顺应民心民意。楚地的各路义军,都团结到了楚怀王熊心的周围,项梁的10多万军队,吕臣父子的10万苍头军,刘邦的2、3万兵马,陈婴的2万东阳兵收为楚怀王的近卫军,诸多小股的起义军也都归顺了楚怀王,重新整合的楚国军队不下30万。楚怀王封陈婴为上柱国,和楚怀王一起建都在盱台,项梁被封为武信君。

范增出山后首次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立楚怀王熊心为王,不但团结整合了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在六国各路起义军中竖起了一杆大旗,基本形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楚怀王逐步上升为天下反秦的领袖,可以这样说,范增的这一战略谋划奠定了反秦大业成功的基础。几个月后,项梁引兵北上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救援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随后,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在濮阳城郊大破秦军,秦军收缩濮阳城。转攻定陶没有得手,西攻邕丘大破秦军斩李由,项梁由是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项梁骄傲而导致定陶战败身亡,楚国损失了数万人马,但是吕臣、项羽、刘邦率领的近20万楚军主力犹存。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5万江东军退守彭城西,刘邦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楚怀王熊心从盱台前往彭城,收缴了吕臣、项羽的兵权亲自掌管军权,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父亲吕青为令尹(宰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唯独没有收缴刘邦的兵权,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章邯击破项梁楚军后,错误的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为忧,随即北上转攻魏、赵、代、燕。

章邯秦军攻破邯郸,赵王歇、张耳数万兵退守钜鹿,王离兵团包围了钜鹿,赵王数次请求楚怀王出兵救援。楚怀王决定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15、6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刘邦率3万偏师攻打秦关中,这个一正一偏的战略决策,是反秦同盟和秦朝的大决战。楚军15万主力救赵,会合各路诸侯兵20多万,总兵力达到40多万,和章邯秦军40万决战钜鹿;刘邦率偏师3万攻秦关中,可以牵制30万秦关中军团,避免秦关中军团驰援钜鹿战场。

项羽钜鹿战场和刘邦关中战场,是相互联系、彼此牵连、相互声援的。如果项羽不抗住章邯40万秦军团,刘邦攻击关中不会轻易得手;如果刘邦不攻击关中,秦30万关中军团极有可能北上增援。楚怀王的这个战略决策,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史书没有记载,肯定不是陈婴、吕青、吕臣出的,这三个人在秦末战争中再也没有大的贡献。这个战略谋划很可能是范增、张良,范增是楚怀王身边的谋臣,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更容易接近楚怀王,很可能是范增策划的,因此范增成为北上救赵楚军主力的第三把手。

项羽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不知道是不是范增谋划的,但是,项羽率领15、6万楚军主力,和20多万诸侯联军一道战胜秦军,围歼王离兵团,一定有范增的谋划,否则,项羽是不可能把范增称为“亚父”的。刘邦率三万偏师进攻关中,拱卫咸阳外围的秦关中军团有30万,战略要地荥阳、洛阳防线,秦军超过了10万。刘邦攻打昌邑(许昌)郑州时,高阳狂徒郦食其投奔,成为刘邦身边仅次于张良的谋士,张良为刘邦谋划策略,郦食其为刘邦说城劝降。

刘邦以3万兵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张良的“避实击虚”战术建议功不可没。以3万兵强攻、硬取荥阳、洛阳、函谷关,就是把3万兵打光,也不可能突破荥阳防线。南阳宛城有秦军5万,丹江、西陵主要是蕃兵,武关有秦军5万,峣关有秦军5万,蓝田、潼关兵力空虚,绕道南阳避开秦军主力,进攻秦军相对薄弱的地区,便于各个击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略突破,刘邦先于项羽2个月打进关中。

范增和张良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就是项羽率军想进关中,刘邦挡着不让进。项羽兵40万、刘邦军10万,双方实力众寡悬殊。刘邦手下司马曹无伤暗中投靠项羽,范增言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好酒及色,这次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听从范增建议:“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私交甚厚,连忙赶往刘邦军营给张良报信,张良预先知道了项羽、范增的底牌,鸿门宴上范增、张良打成平手。

项羽40万兵、刘邦10万兵,力量对比悬殊天平向项羽倾斜,曹无伤给项羽暗通款曲,项伯给张良报信天平反正,双方的暗斗走向明争,张良为刘邦预备多种应急手段,刘邦遂前往鸿门赴宴。事先项羽、范增商议好暗杀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玦,暗示项羽对刘邦动手,项羽的犹豫不决没有摔杯为号,范增铤而走险诏项庄进帐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挺身而出化险为夷;樊哙闯宴则项羽亦有性命之忧,刘邦乘机率人逃脱,留下张良一人周旋。

鸿门宴后,范增和项羽密谋而“上下其手”,阴谋瓦解了刘邦称“关中王”,也阴谋瓦解了齐王、赵王等人的势力,建议楚怀王分封十八路诸侯,项羽自称楚霸王领九郡之地。项羽阴命衡山王、九江王截杀义帝楚怀王,不见得是范增的主意,但是义帝楚怀王被截杀,天下登时大乱。田荣并王三齐拥兵十几万;燕王臧荼合并辽东王韩广;陈余起兵拥立代王赵歇复为赵王,攻灭常山王张耳拥兵十几万;刘邦兵出栈道、陈仓,合并关中三王,拥兵20多万出关。

前206年4月,刘邦封汉中王,张良离开刘邦扶保韩王成,前205年2月,刘邦出函谷关。殷王、河南王、魏王豹遂降,击败韩王昌,立韩王信为王,张良离开刘邦一年后再次扶保刘邦,刘邦在洛阳发《讨项羽檄文》,一定是张良的谋划。刘邦彭城之败,固然是刘邦轻敌所致,但是张良、韩信也脱不了干系,韩信会兵来晚了,张良出谋划策不力比不上范增。彭城兵败之后,汉军集结荥阳,刘邦战略决定张耳、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刘邦固守荥阳吸引项羽30万楚军进攻,一定有张良的主意。

荥阳会战打了一年多时间,楚汉相争决战荥阳打的就是消耗战,实际上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楚军粮草兵源不断,而汉军粮草兵源不足,张良始终拿不出锦囊妙计帮助刘邦。荥阳粮尽之时,韩信迟迟不予增援,坐等荥阳城破刘邦战死。刘邦听从陈平之计,以四万斤黄金贿赂离间项羽君臣,项羽开始疑心范增等人,削夺范增等人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项羽准许了,范增未回到彭城,半路上突发心血管病而死。

范增虽然死了,荥阳会战刘邦败局已定,这就是范增所说:“天下大事定也”。范增的谋略之高,建议立楚怀王熊心,树立了统一战线的大旗,秦国最终灭亡。楚汉相争二年,为项羽谋定“彭城战役”、“荥阳会战”之胜利,张良、陈平二人联手,使用阴谋诡计方能制约范增。范增突发心血管疾病而亡,司马迁记载为背疮而死,而背疮实际上是心血管病引起的。范增死后,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项羽楚军战略形势则急转直下,项羽一败成皋战役、二败广武战役,丢失成皋、洛阳、广武、荥阳,从此走上灭亡的道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范增,秦朝末期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政治家,在七十岁的时候出山相助项羽,项羽称其为“亚父”,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范增七十岁出山帮助项羽,项羽在他的帮助下,不断的发展壮大,乃至最后成为了各路诸侯中势力最大的,并成立了西楚政权。

在范增的帮助下,项羽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要是一直坚持范增的策略,或者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极有可能成为皇帝。但是项羽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好几次放跑了刘邦,为自己的失败种下了祸根,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是项羽还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对范增产生了猜忌,导致范增不得不辞官归乡并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范增的离去,使项羽失去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

范增的谋略真有那么厉害吗?其实聪张良评价范增可以知道,张良曾说过:“范增智谋三倍于我。”张良这话的意思是说范增的智谋是自己的三倍。张良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自认为自己的谋略逊于范增,可见范增智谋之高明。

但是范增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正确处理和项羽的关系。一个好的谋士,不但有谋划天下的能力,也要学会处理好和主公的关系,不能揣摩主公的心思,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公不用你的计谋,也施展不出来。而纵观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到后期真的是不怎么样。比如著名的鸿门宴上,刘邦逃走后,范增当着刘邦未能带走的随从,气的拔出剑来,把刘邦送来的玉斗给劈成两半,接着,还不解气,痛骂了项羽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当着刘邦手下的面,就公然指责自己的主公,这样的情商也真的是太低了。要知道项羽是一个多么骄傲又自负的人,项羽楚国顶尖贵族出身,少年成名,巨鹿一战天下皆知,范增这种把项羽当做孩子似的进行训斥,说明项羽的胸怀还是够大的。更何况在鸿门宴上范增用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搞这种项羽事先不知道的小动作,简直是太过分了,虽然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放在谁的心里都不会舒服。这也为陈平运用离间计留下了缝隙。

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位优秀的谋士,智计超群且心狠手辣,为项羽成就西楚霸王的伟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尊重项羽、不会处理于领导的关系,导致了自己失意而去的悲剧,也导致了项羽霸业未成的遗憾。


燕山永固


作为项羽手下的第一谋士范增的水平究竟如何呢?关注我,让你知道历史的真相!

范增在谋略方面,那是相当不错的

首先就是他总是可以一眼看透敌人的战略意图,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所以在范增离去之前,刘邦有萧何、张良(此时韩信虽为大将军,但实际还未被重用),却始终在楚汉之争中落于下风。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为臣之道,表面上称呼项羽为君王,但内心其实还是把项羽当做一个“毛头小子”,一会指桑骂槐的喊“竖子”,一会儿又对着君主“发怒”。如此没有分寸的臣子,项羽又怎么敢重用他呢?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就是说的范增!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刘邦想要一统天下很难以西汉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为例,张良在战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战术上有较好的表现。这就是张良为什么无法复立韩国只能投靠刘邦的原因。

在战略大局上,刘邦比张良还好要强!

范增的谋略有明确记录的谋略:

1、劝项梁立楚之后。在陈胜被击败时,项梁尚未决定是否自立时,范增以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子为楚怀王,收拢天下人心。可以说,

楚国之所以在秦末势力最大,就在于范增立楚之后策略,收拢天下人的同情之心:“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给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拒绝刘邦求和。在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以荥阳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项羽拒绝并围攻荥阳必杀刘邦。理由是:汉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后悔。

在秦末汉初那个各种牛逼人物轮番弄潮的时代,范增绝对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


刘邦在评点汉初三杰的时候,还特意提了一句范增。刘邦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意思是说,刘邦能取得江山,毫无疑问是有三杰的帮助,而项羽手下也有一个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项羽却没能用他,所以败在了咱老刘的手下。就是因为刘邦知道范增的厉害,所以,鸿门宴以后,在项羽围攻荣阳的危机时刻,刘邦不惜花万两黄金让陈平离间范增跟项羽,如果范增还是得到项羽的重任,刘邦这一次凶多吉少


武大官人


范增是项羽手下的谋士,有人说如果项羽能够重用范增,必定会得天下,认为范增有能力辅佐项羽夺得天下的能力。

但是我却让认为范增虽然名声很大,但是能力并不高明。在史书上有记载的范增的事迹寥寥无几。

第一件事是范增劝项梁立楚王后人为王,不要自己称王,这样才能收拢人心,当时项梁采纳了范增的意见,因此项梁的实力壮大起来。

这件事情说明项梁是能够虚心接受意见的,但是在随后的战争中,范增却没有起到谋士的作用,在定陶之战中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第二件事是范增最出名的事是“鸿门宴”,范增建议杀掉刘邦,以后刘邦必成大患,但是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事件。虽然此次失败的原因是项羽没有接受范增的意见,但是范增没有想办法将项羽说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范增才能不够。

第三件事是刘邦被困荥阳,于是想要向项羽求和,项羽打算同意,但是范增不同意,于是项羽和范增急攻荥阳。后来刘邦的谋士陈平利用离间计离间了范增和项羽的关系,范增负气告老还乡,死于途中。

这件事情也说明范增的才能有限,没有办法消除项羽的疑虑,反而负气出走。

因此从以上看出范增的才能有限,并没有给项羽提供更多的谋略上的帮助,仅有的三次记载还有两次失败的记录。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范增的水平并不高明。


逝去即历史


范增的水平,水准下。

跟张良相比,存在代差;跟郦食其相比,止于空谈;跟陈平相比,就是斗不过。

从结果反推水准,不公正,因为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公直接决定了谋臣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所以,就看范增的奇计建议就行了。

01.格局天下:范增的道德论,天下比比皆是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

范增千里赴薛地,投靠项梁。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格局天下的战略之计,就是项梁集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大战略。

首先是总结陈胜失败的原因。他认为陈胜不立楚后,所以其势难长,于是“陈胜败固当”。

然后是推理项梁集团的战略。就是拥立楚国王室子孙,扛着楚国的大旗去反秦。

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所以,立楚后、反暴秦,除了陈胜的教训外,还有三点论据支撑:

一是“楚最无罪”,秦灭其他五国,因为其他五国咎由自取。但是,楚国没招谁、没惹谁,所以不该被灭。

二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怀王被秦人所害、因为楚国最无罪,所以楚人对秦的仇恨最深,所以扛起楚国旗号,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壮大自己。

三是“以君世世楚将”,项梁家世世代代为楚国将军,所以项梁奋起江东而楚人纷纷来投。简单说,因为你们老项家是楚国贵族,所以楚人纷纷来投。

实际上,范增所论,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造反的合法性问题。就是项梁集团得讲一个故事,争取最多的人心、集中最大的力量,这样造反才能成功。

范增的立论很正确,也很好。但是,从分析到推理,全是道德论,而能达到这个水准的,可不止范增一个人。

首先是陈胜,他建立的政权号“张楚”,也就是张大楚国的意思,与范增的想法没啥差别。陈胜不立楚国王室子嗣,一是他找不到,二是戍卒只认陈胜,所以骤然揭竿而起,只能怎么简单怎么来。

其次是其他诸侯,齐地田儋立了齐国王室后裔,张耳和陈余在赵地立了赵王歇,陈胜在魏地扶植了魏王豹。这些人玩的手段,跟范增都是一个套路。

所以,范增玩得手段,天下诸侯都在玩,这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而其总结的原因、凭借的论据,也就是论证方式,也没什么稀奇的,都是想当然的道德论。

02.关系攻略:鸿门宴的设计,不如项羽分封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项羽的诸侯集团与刘邦的扣关兵团,都聚集在了关中咸阳。范增的建议,很简单,就是趁势消灭刘邦。

但是,看项羽和刘邦的实力对比,就知道这时候组织几十万规模的大战争,不仅胜败难定而且不合时宜。

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是诸侯联军,项羽的直属部队,也不超过十万。而刘邦已经有了十万大军。所以,其他诸侯军不见得会听项羽的,跟着他一起搞战争、打刘邦是要死人的。

而且千里赴秦的诸侯军,一直没说怎么解决后勤问题,就是他们吃啥,反正肯定不是从河北带着粮食杀到关中的。所以,当务之急是接手秦帝国的关中财富,大家先填饱肚子,然后赶紧分钱分地。这才是诸侯最关注的,至于刘邦,没人愿意理他。

所以,范增的这个设计,不仅胜败难定而且不合时宜。

然后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与其说是项羽摆的,不如说是刘邦强行要约的。

伸手不打笑脸人,刘邦不仅笑脸而且还带了礼物,再有就是刘邦跟项羽是同袍战友、跟诸侯是联盟关系。所以,项羽和诸侯将军们,就是再冷脸,也得摆一局酒席,跟刘邦同志交流一下感情。而就是在这局酒席上,范增居然要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直接杀了刘邦了事。

楚国是诸侯盟主,只是明面上说,项羽才是诸侯的老大。当老大的项羽能这么玩吗?项羽没杀刘邦,分封完了还立即打仗,说明项羽的威信不够强。如果鸿门宴上杀刘邦,项羽这就是在自毁人设,那么诸侯反叛就不用等到项羽分封了,直接就可以开打了。

项羽没听范增的,而是借着分封的机会,把刘邦封到了巴蜀。

其实,这个策略已经够高明的了。项羽充分利用自己这个诸侯盟主的优势,把刘邦欺负得要多惨有多惨。如果不是刘邦侥幸打败章邯,他根本就翻不过秦岭大山,只能在巴蜀踏实呆着。

03.战场决策:只有战略而无攻略

彭城之战后,就是楚汉荥阳对峙,刘邦被项羽大军包围在了荥阳城。被彻底打怂的刘邦,派出使者、向项羽求和。就是咱们大家都别打了,签订和约,我刘邦回我的关中,你项羽回你的西楚。

项羽被刘邦说动,准备答应。其实,刘邦没那么会说话,项羽也没有那么耳根子软,主要是项羽打得也非常艰难。

从西楚追到荥阳干刘邦,这是越国作战,将士战心、粮食后勤都是问题。

此外,其他的赵地、齐地都不安分,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九江国英布造反被平后,也需要梳理一下秩序。

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范增的建议是刘邦容易打,现在放弃不打,以后肯定会后悔。不知道项羽以后会不会后悔,因为他听了范增的,就是猛攻荥阳,而结果就是楚汉争战连年不休。

范增这个战场决策,其论证支撑是“汉易与耳”。但是,刘邦一点也不容对付,成皋荥阳之战打了两年零三个月,刘邦不仅没被干掉,反而是越打越强。

所以,荥阳之战中,范增的主要决策就是项羽你给我揍刘邦。

但是,到底怎么揍以及围绕楚汉争霸的大战略,应该怎么打,他没说。打还是不打,是战略问题;怎么打,就是攻略的问题。你不能总有战略而无攻略,只告诉主公往哪个方向走,却不说怎么走。从这个角度来说,范增这个谋臣不算合格。

04.对比刘邦的谋士:范增也就是水准下

刘邦的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根本轮不到他格局天下。但是,被封汉王和楚汉争霸的时候,他就得格局天下了。格局天下,简单说,就是以天下为棋盘,为自己的阵营确定出一个大战略来,就是解决怎么走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张良帮着完成的,具体就是下邑奇谋。张良根本就没玩什么道德沦,什么天下人心、什么诸侯旗帜,统统不考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打败项羽、争天下。打败项羽的攻略就是三个人:一个是韩信,去北扫诸侯;一个是彭越,梁地挠楚;再一个就是英布,九江叛楚。战略和攻略一起出来了,而且是以整个天下为棋盘的大布局。跟范增比,提出下邑奇谋的张良,简直就是代际碾压。

郦食其跟范增在格局天下上应该是一个水准的,因为他也好玩个人心所向、玩个诸侯旗帜,建议刘邦大封六国之后,实际上就等同于让刘邦自废武功。还好,张良又来了一个借著论势,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建议。但是,郦食其的水平却在水准上。原因就是除了道德论,他也能胸中藏山河、眼中透人心。

楚汉成皋之战,刘邦扛不住了,要放弃成皋荥阳退缩到巩洛一带。而郦食其则坚决不同意,原因就是成皋有险可守而巩洛无险可守。而且,这时候就应该示强诸侯,因为大家都会倒向强者,而放弃成皋就是在示弱诸侯,示弱诸侯的结果就是诸侯叛汉归楚。同时,为了进一步坚定主公刘邦定死成皋的决心,老人家千里赴齐地,为刘邦结盟齐国田氏,最后单车下齐地70余城。所以,郦食其的水平得在水准上。

荥阳之战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04年,范增被项羽赶跑了,病死在了回彭城的路上。《史记》记载,陈平用计挑拨了项羽跟范增的关系,所以导致范增负气而走。范增大才未展、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都是因为陈平的诡计多端。但是,这就真心不能埋怨陈平了。离间计,大家谁能用,陈平是刘邦的谋事,可以用;你范增还是项羽的谋士,也可以用。所以,只能说范增技不如人,而不能说陈平太狡猾。所以,跟陈平比,范增就是技不如人,水准有差距。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如果真如司马迁所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那这个人的“好奇计”就是村里面和办公室里搞政治的水准,担当不了博弈天下的重任。

范增素居家,老宅男、宅到了70岁,又没有互联网,他怎么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张良呢?五世相韩的贵公子,年少“学礼淮阳”,经历了国破家亡,32岁组织了博浪沙刺秦始皇,流落草莽、游侠近20年。范增与张良对比,这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张良是水准上的水准上,而在家里宅了几十年的老范增,只能勉强接近水准。

跟郦食其比、跟陈平比,就只能以结果论了,郦食其帮助刘邦扣关、帮助刘邦单车下齐地七十余城,陈平六出奇计、后来当上了大汉丞相。而这些事情,统统是范增玩不了的,而且也没有机会玩,直接被陈平的离间计折腾走了。

即便范增有机会施展才华,他又施展了什么才华?

拥立楚国王室子嗣、张打楚国旗帜,这是陈胜都能玩得了的。建议鸿门宴上直接杀掉刘邦,这是黑社会火并的手段。而项羽是诸侯盟主、还要当西楚霸王,刘邦与项羽既是同袍又是同盟,是楚国重臣。大家都是庙堂人,是诸侯级别的人物,还能再玩江湖手段吗?所以,范增就是鼓动村长打村书记的水平,至于诸侯争霸,他玩不了。


减水书生


范增只知谋事,不懂谋身,注定结局凄凉。

在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文臣武将英雄辈出。其中智谋之臣,最出色的当属张良、陈平、范增、郦食其和蒯通等人。他们的水平高低,该如何排名?世人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在笔者看来,称得上大谋略的,当属张良、范增和蒯通。陈平的计谋虽天下无双,但称不上大韬略,郦食其只能算是舌辩之士。

张良、范增和蒯通,是这段历史时期最出色的三大谋略家,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只有张良功成名就,悠然终老。原因就在于张良不但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而范增和蒯通只知谋国,不懂谋身,最终结局,只能是功败垂成,凄凉收场。所以,综合谋国谋身的水平,项羽手下第一谋臣范增,其水平远在张良之下,与蒯通在同一水平。

范增作为楚军的第一谋士,楚国主要的战略家,最出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陈胜失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力陈楚军的主要领导项梁,拥立原来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赢得了江东的人心和民望,使楚军快速发展壮大。二是项羽取得楚军的军事领导权之后,范增以犀利毒辣的眼光,从众多的诸侯中将刘邦锁定为楚国最主要的敌人,坚决建议项羽借故杀了刘邦。鸿门宴上杀刘邦不成,又建议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偏远闭塞的蜀地为汉王。就凭这两大战略谋划,如果项羽能够采纳,就足以改写历史,范增也足以功成名就。但项羽没有接受范增的谋略,从表面上来看,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但同时也有范增不懂谋身,没有获取项羽绝对信任的原因。所以,范增的计谋虽好,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等于是空言,这也是范增的水平远比不上张良的原因所在。

范增没有识人之明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层出不穷。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虽几经波折,但仍然不改初衷,最终选择了刘邦作为辅佐的对象,与明主一起建功立业,打下了大汉江山,也成就了自己各自的辉煌人生。但范增却没有识人之明,固执地选择了狭隘自负、刚愎自用、残暴无道的项羽作为事奉的君主,且不知悔改,不懂迷途知返,不但毁了自己的前途和一世英明,还白白送了自己的一条老命,结局凄凉,令人扼腕叹息。

范增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项梁去世时,将项羽交付给范增,让范增鼎力辅佐,并让项羽以“亚父”尊称范增。项梁也许是出自真心,范增却绝对不可以当真。但他范增却不善于处理这种人际关系,不懂为臣之道,真心将自己当成项羽的“亚父”,以长辈自居,将君主项羽当小孩对待,高兴时呼项羽为“羽儿”,不高兴时呼项羽为 “竖子”。一个国家的君王,是万民之主,特别是战争时期更需要绝对的权威。而不知天高地厚的范增,动不动就想凌驾于君王之上,表面上看是对项羽的不尊重,其实是损害了项羽作为君王的绝对权威,像项羽这样盖世无双的英雄,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所以,当汉军中的陈平,实施并不高明的离间计,就彻底撕裂了范增与项羽之间的信任。与其说是陈平计谋的作用,倒不如说是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存在裂缝,彼此间的信任本来就存在危机。而这种裂缝和危机,主要责任是在作为人臣的范增。

范增不懂进退之策

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成功,项羽开始不信任和反感范增。作为一个顶级的谋士,这个时候却不知进退,不懂蛰伏隐忍,而是选择盛怒之下负气出走,“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正在气头上的项羽,也就顺势同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范增,孤苦伶仃地经受颠簸之苦,还在回老家彭城的半道上,就因背疮发作而死。

范增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完成不同的选择。既然项羽不信任,也不同项羽斗气,选择暂时放权,什么事也不管,在军中做个闲散之人,像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不出一计一谋。等一段时间,吃尽苦头的项羽,一定会识破陈平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也一定会明白自己离不开范增的智慧。如此,范增与项羽的君臣之谊仍可挽回,楚国的大业仍还有前途,项羽也不至于落到最后自刎乌江的下场,范增不至于凄凉地死在半道了,一世功名毁于一旦。

总体来说,因为范增只善于谋事不懂谋身,所以虽然有过人的才智和韬略,但却不会有成就大业的机遇,其水平自然大打折扣,根本不可能与张良比肩,其谋身的本领甚至比蒯通都差了一筹。@晨风晓月趣历史,期待与您交流!


晨风晓月趣历史


范增水平其实不咋样,世人夸大了他的作用。公元前201刘邦当皇帝后跟大臣讨论他跟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认为刘邦激赏而项羽抠赏。刘邦听了认为没有说到重点。刘邦认为是因为他任用萧何、张良、韩信,所以才能夺得天下。在刘邦看来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不能用人,即使是有范增这样的人才也不能用。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用。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所以一些人认为项羽如果信用范增,也许得天下的就不是刘邦了。但我个人认为即使项羽用范增也终将失天下。虽然刘邦当皇帝后讲项羽有一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失天下。刘邦原意是讲项羽不能用人,而不是说项羽用了范增就不会失天下。在项羽征战天下之际,屡屡犯错。未闻范增三何良谏和劝阻,对比刘邦是有的。

范增一生有四次建议,一是立楚国后人为王、二是劝项羽杀刘邦、三是把刘邦封在巴蜀、四是拒绝跟刘邦议和。

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失败后,范增前去见项梁。范增对项梁讲: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您(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等人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顺从楚国人心。

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鸿门宴杀刘邦的理由是因为其志向远大和有天子气。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样的理由本来在道义上就站不脚。就算要除掉刘邦也得有过的去的理由。难道对天下公布是因为刘邦志向远大和有天子气的原因?既然你范增明白刘邦在关中广施恩德是有远大志向,那为何项羽在关中烧杀抢掠时不劝阻。至于鸿门宴上让项庄舞剑杀掉刘邦的行为更是让天下人所不耻。项羽身为天下主宰本来就应该以正义讨伐不义,范增不仅劝阻反而这样做。这不是陷项羽于不义之地。所以当樊哙责骂项羽如此对待有功之人时,项羽只得沉默。

史记:“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三国时有人建议司马昭派刺客杀掉蜀汉大将军姜维,当时荀勖就劝阻,司马昭也接受了。晋书:明公为天下宰,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以刺客除贼,非所以刑于四海也。


楚汉相峙时,刘邦想再次攻打被项羽占据荥阳。郎中郑忠劝说应坚守不战。应派人去协助彭越扰乱楚地,把战火烧到楚地去。

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复击破楚军燕郭西,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而韩信攻攻占齐国,项羽派龙且率军北上齐国,龙且被韩信所击败。史记:项羽闻韩信破齐,且欲击楚,使龙且救齐。这时刘邦派人向项羽求和,目的是让项羽把父母妻子还给他。而项羽同时议和是因为楚军缺粮。史记: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而范增只会说汉军很容易打败,不能议和。但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来呀。韩信在齐国向南进攻楚国,彭越则切断楚国粮道。项羽既要跟刘邦在荥阳对峙,根本无力回援。范增并没拿出解决向办法,只是一味的讲不能议和。项羽不接受,他就要辞职回家。项羽那么傲的人,不是迫不得已会跟刘邦议和吗?当时项羽已经给逼的置一口大锅准备把刘太公煮了以逼刘邦投降。还要跟刘邦单挑一决胜负。史记: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羽在灭秦和楚汉之争时屡屡犯错,也未见范增有何劝谏和良策。相反刘邦是有和相反的做法。

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公元前208年项梁被秦军所杀死,项梁之死也是因为不听宋义之言。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三人率军救援赵国。宋义率军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项羽于是去找宋义并对其讲:“现在秦军把赵王包皮皮围在钜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而宋义则持反对意见。宋义讲: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一举击败邦军。如果秦军打不下赵国,我们就趁机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

不得不说宋义的这个策略是置楚军于不败之地。但项羽却污蔑宋义谋反,假借楚怀王的命令除掉宋义。

项羽杀掉宋义,自然是引起楚怀王及楚将的不满。史书并没有记载范增的意见,我认为是默认项羽的行为。我认为项羽杀宋义夺军权是为了给项梁报仇。虽然巨鹿之战打贏了。


项羽所过残灭:

项羽成为楚军统帅后,所过之处无不残灭。诸侯起事诛秦时,秦兵依旧强大。常常乘胜追击义军,诸将都畏其威而不敢入关。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并杀死项梁,愿意和刘邦西进入关。而楚怀王的一些老将都说: 项羽为人,悍好杀,原先攻下襄城,襄城几无遗类,项羽所过之处都遭残灭。且楚军在多次进取中前楚王陈涉、 项梁都以失败告终,不如另派一位宽厚长者仗义西进, 告谕秦地父老兄弟。秦地人民受秦朝之苦已久,要是果真有一位长者领兵,秋毫不犯,秦都咸阳应当是能够攻下的。项羽不能担此任,只有刘邦平日就是一个宽大仁厚的人。 从楚怀王部下人的话中可得知项羽襄城大肆杀掠,襄城几乎成为空城。而项羽征战过的地方都遭受残灭。


刘邦和项羽进入关中的做法就相反。刘邦做法: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对此反应: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做法: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对此反应:秦民大失望。刘邦会在关中广施恩德是因为我张良和樊哙的劝谏。而项羽相反的做法,范增却并没有劝谏。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

公元前205年冬天项羽击败田荣,逃至平原被人所杀。本来齐国已经翻不起浪来了,但项羽错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在齐国烧、阬、虏,田荣弟弟田横因此聚集数万人反抗,立田荣儿子田广为齐王。项羽不得已继续留在齐地征战。使得项羽深陷齐国战场,只能看着刘邦定三秦攻韩、魏、河南等地。项羽对于反叛他的诸侯,手段只有一个就是武力征讨。项羽对他们从来不会抚、招。也可以说项羽从来不会低头。史记: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这样的行为明显是错误的,也不见范增劝阻。


而刘邦做法则是相反,并广施恩德。公元前206年抚关中父老。公元前205年施恩德于关中百姓,赐民爵一级。蜀、汉百姓军事劳苦,免除两年租税。关中籍士卒免除一年役。民五十岁以上,有德行的选为三老。每乡一人,每县从中选一人。免除徭戍,每年十月赐酒肉。公元前204年刘邦入关中在栎阳,置酒肉慰劳关中父老。公元前203年刘邦下令汉兵战死的,送回家乡安葬。地方政府负责安藏所需的东西。并用猪羊祭祀他们,地方官员一定要亲自为他们下葬。

汉书:四方归心焉。


项羽分封不公,天下再起纷争:

天下再起纷争的首要原因是诸侯认为项羽分封不公。史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从史记的这段记载说明项羽分封天下在一些诸侯看来是不公平的。项羽把原来五国的王都改封到偏远条件差的地方,而把好的经济发达的地方封给故王他们的部下。就是说项羽把魏、赵、齐、燕、韩等王都改封到比较差的地盘上,好地盘却让他们的部下了,所以诸王也是不满。史记: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常山王张耳本是赵王歇的手下。但因随项羽入关,封为常山王。而赵歇原为赵王,但项羽把他迁到代地为代王。把原赵国好的地盘给了张耳。河南王申阳原来是赵国的将军,属于张耳的人。率军攻下河南,迎项羽 。把原来战国韩国西部分给他。韩成的韩国只有原来战国的一半。史记:瑕丘申阳者,耳(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殷王司马卬原是赵国的将军(即赵王歇的部下),曾随项羽入关。项羽把战国魏国一分为二,南为殷北为西魏。史记: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就是说原来赵王歇的部下张耳、申阳、司马卬都封王,而赵王歇改封代王,代地是比较偏远荒凉的地方。赵王歇反而不如部下的部下。

还有就是韩广原本是燕王,但项羽改封他为辽东王。地盘缩了一半不说,还是偏远地带。项羽把他的部下臧荼封为燕王,好地方都归原来的部下了。

史记: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齐国田儋田荣是最早在齐国起事的。田儋自立为齐王,后让秦将章邯杀死。田荣拥立田儋儿子田巿为齐王,另外一些齐人在楚人支持下拥立田假为齐王。田荣赶跑田假,他跑到楚国去了。项羽分封时把齐王田巿改封,原来是齐王现在变胶东王。史记:乃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项羽还把田荣的部下田安、田都、封为其齐王、济北王,独不封田荣。还有就是陈馀很早就跟陈胜起事,跟张耳一起拥立赵王歇的。陈馀和张耳一体有功于赵,现在张耳封王了。就连张耳的手下都封王。可是项羽只是封他为侯,地盘三个县。所以陈馀和田荣都怨恨项羽。史记:二人俱怨项王。

陈馀和田都没有封王,原因是没有跟项羽入关。史记: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故不得王。当时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时,就有一些人对项羽劝谏:陈馀和张耳一些是有功应该封王。但项羽以其没有跟随入关所以不封。陈馀大怒讲:我跟张耳功劳都是一样的,现在张耳封王,而我只是封侯,项羽不公平。所以陈馀去联合同样没有封王的田荣。陈馀和代王攻打常山王张耳,攻下常山国,张耳投刘邦。田荣自立为齐王在齐国起事并兼并了三齐。而后来刘邦大封功臣的手段就远比项羽要高明,当时刘邦接受张良建议封跟自己有仇的雍齿为侯。群臣皆大为放心,连雍齿都能封侯,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汉书:于是上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且侯,我属无患矣。” 项羽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范增何曾有力谏?


项羽违约,杀害义帝: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当时也是非常不满,也是想攻打项羽,但让萧何他们劝住了。萧何他们认为应该在蜀汉之地发展实力,然后定三秦图天下。。汉书: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然后刘邦韩信东出三秦定关中,打着尊义帝约的名义。项羽分封后尊楚怀王为义帝。刘邦派使者见项羽: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灭秦时天下诸候尊楚怀王为熊心为共主,楚怀王跟诸候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但是项羽却只把汉中、巴、蜀这样的偏远地方封给刘邦,而把关中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史记: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公元前206年项羽杀害义帝熊心。史记: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虽然大家都知道义帝是傀儡,但名义上义帝是天下共主。就好像汉献帝一样,大家都知道是傀儡。但偏偏大家都不会说出来。做一些事时还是要装模作样的上道奏表。项羽杀了义帝,天下人如何看待他?楚国旧人如何看待他?楚国必竟存在八百年,而你项家世为楚臣世食楚禄。按诸葛亮来说:今项羽祖宗叨食楚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项羽既为项燕之后,则世为楚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楚室之乱臣,亦项氏之贼子也。而义帝当初是范增主张迎立。项羽杀义帝时,范增又何有劝阻过?


刘邦在洛阳时新城三老董公告诉刘邦义帝已身死的事。义帝已经死了半年也许刘邦早就知道了,但并未放在心上。现在三老董公进言讨伐应师出有名,让已方知道为何而战,把敌方归属为有罪的一方。汉书: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刘邦马上明白义帝这个已死的人也是有用的。刘邦马上把衣服脱掉大哭,为义帝发丧三日。也许刘邦这时心里高兴的要死,这样讨伐项羽就更加师出有名。三老董公建议刘邦告知天下人: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这样刘邦讨伐项羽就名正言顺了。史记: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


项羽赏罚不公

刘邦当皇帝后在洛阳举行宴会,席间对群臣讲:通侯诸将,不必对我有所隐晦,都请畅所欲言。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 ? 项羽为何失掉天下 ?高起、王陵讲:陛下平日似乎并不大尊重他人,项羽似乎能关心与尊重他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取得的战果,都给予有功之人, 这是与大家同甘共苦的表现。而项羽妒贤嫉能,对有功之人进行打击,对贤才之士不愿重用, 打了胜仗攘人之功以为己有,得了土地不愿意分赏功臣,这就是他众叛亲离而失败的症结。高起、王陵认为是刘邦有功必赏,而项羽却不是。在征战天下中每当谋士、将士有功,刘邦必然马上将赏。高起、王陵的话很早之前陈平就讲过,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就曾询问陈平怎么才能得天下,陈平的建议是激赏。

史记: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从项羽处置部下失殷地事件和刘邦处置陈豨事件的方法,就能知道两人高低。刘邦东出定三秦向东进攻,殷王投降刘邦。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带着魏王咎在西楚的部下,讨伐殷王。陈平等人成功击败殷王。后来刘邦率军攻下殷。项羽大怒,准备把之前平定殷地的将军官吏处死。

史记: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而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时,赵相国上奏请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斩首,说:“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陈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刘邦反问:“郡守、郡尉反叛了吗?”赵相国回答说:“没反叛。”刘邦讲:“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赦免了他们,同时还恢复了他们的守、尉职务。史记: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

张良韩信都曾说到项羽赏罚不公,汉王您应反其道而行。

史记: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范增难道不明白项羽这个弱点?又何曾有过良谏?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献策通过外交、激赏透诸侯助汉和一系列军事行动时。范增何曾有过良言和良策?

还有一些就不再详述。所以我认为世人夸大了其作用。


小鸿哥


历史上的范增应该是挺厉害的,不过《史记》里的范增却不能算做特别牛。

看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当时的人,比如刘邦、陈平这些对手对他的评价都挺高的,但是在《史记》中,他提出的几个计策并不能算绝顶高明。


一、举荐楚怀王

范增出现后,第一个给项梁提出的建议就是举荐楚怀王熊心,意思就是立了熊心这个曾经楚怀王的后人,就可以收拢楚人的心。

这个主意倒不能说不好,但是不够完善。后来的历史发展能看出来,项梁在外面打仗,但是楚怀王的身边制约明显不够,楚怀王慢慢从一个傀儡变成了想要掌权的人。后来,项梁死了,楚怀王直接把项羽的军事指挥权都拿下了;后来,项羽杀了宋义,打赢巨鹿之战,进了咸阳之后,楚怀王竟然还想按照原来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些都成为了项氏力量发展的制约。

正常来说,依项氏当时楚国贵族后裔的号召力,只要战绩出色,是可以聚拢楚人的力量的,立了楚怀王反而成了累赘。就算是立了楚怀王,基本的制约还是要的,这点做的也是明显不够的。

二、鸿门宴杀刘邦

关于杀刘邦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杀的,但是选择在鸿门宴上杀,原本就是个错误的决定。

既然刘邦入了咸阳以后,留了守兵在函谷关,项羽可以直接打掉守军入关,就可以趁此机会一次性以“刘邦勾结秦王子婴”为由,直接进攻刘邦的军队,这样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会站到项羽的一边。

而选择在鸿门宴上动手,人多眼杂,实行刺杀,很容易导致诸侯的背叛,这才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一旦刺杀失败,再想打掉刘邦那个难度反而比直接消灭要难得多得多。这个时机选择并不能算很好。

三、荥阳和谈

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刘邦多次请求和谈,项羽已经打算同意了,被范增阻止了。范增这个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

可惜,却因为之前计策的关系,再加上陈平的离间计,致使项羽对范增的不信任,最后导致范增的离去,这个倒不能怪在范增的头上。


总体来说,范增应该算是个优质的谋士,但是倒没有起到决定战局的作用,关于项羽手下的人,《史记》中记载得也确实是少了一些,我们也很难全面地评价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