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敬业奉献好人(2020年1月) 隋华

天津敬业奉献好人(2020年1月) 隋华

  隋华,女,中共党员,汉族,1964年生,大学本科、硕士。1986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从事玉米、杂粮等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现任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天津市三八红旗手、首届京津冀精英女性论坛价值榜--年度创新力女性等市级以上荣誉10项。

  工作3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把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作为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深入农村,解决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为天津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主持并参加了天津市“八五”至“十三五”期间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粮食科技项目,完成科技部、中央财政、天津市科委、农委等省部级科技项目50余项,累计推广近25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1亿多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发表论著40余篇部,制定地方标准2项,2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5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多次被天津市科委聘为科技特派员,天津市科协聘为科普报告团专家,2019年被天津市妇联推选为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专家。

  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她以农民需求为已任,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积极跟踪国内外发展动态,对天津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大量调研,有针对性地引进、研制与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共引进推广玉米、杂粮、油菜等新品种百余个,引进新产品、新技术20余项,研制推广农艺农机融合等新技术50余项,其中20余项技术被列为天津市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显著提高了天津市玉米生产科技水平,成为天津市玉米栽培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

  党的十八以来,她立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现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绿色植保防控技术,引进高粱、谷子等小杂粮、二月兰、浅水藕、彩色向日葵等特色品种40余个。她积极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多年示范油菜、二月兰等绿肥与农作物轮作休耕,为用地养地,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底被天津市财政列为农作物轮作休耕补贴专项。针对我市盐渍化土壤巨大的现状,引进了耐盐碱作物——菊芋,2014、2016年连续两届在国际菊芋研讨会上受邀做大会交流报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

  作为技术专家的她,承担着大量科技项目和生产指导服务工作。每到作物生长季节,身材不高的她常常一头扎进3米多高的玉米田进行各种技术调查跟踪。克服了夏季暑热难耐、蚊虫叮咬、花粉散落,尤其是无厕所可去等工作困难;平时也要忍受腰间盘突出反复发作等伤病,主动协调安排双方父母患病互相帮助照料,解决孩子幼时无人照看的家庭困难,所有试验与推广任务均亲历亲为。她每年开展试验60余项次,调查整理数据5万余个,为指导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培训与田间指导等,她每年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一到农忙季节,每周下乡3~4次,持续6~7个月,经常连续3、4个月不休节假日。针对我市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繁发生的现状,她总是顶风冒雨、不畏赤暑严寒,及时下乡查看灾情,指导农民防灾减灾。尤其是2018年以来,在天津市科技帮扶困难村工作中,为农民解决了80余项次问题和技术,2019年被评为农业农村系统“牢记初心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先进工作者。

  她热爱“三农”,凭借勤耕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不畏酷暑,不惧严寒,现场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用真诚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信任。她始终不忘为农初心,默默奋战在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岗位上,用真情描绘出金色的田野,践行着为农服务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