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有個小山村,年前全村都做一種麵食,每家都做好幾百,啥情況


各位朋友,你們見過竹筐裡的這種麵食嗎?它是晉南垣曲東垣一帶特有的一種地方特產,當地人稱它:燒餅。這種燒餅吃起來味香,看起來漂亮。聽那裡的人講,過去東垣三個鄉鎮農民過年時家家戶戶打燒餅,在年前的臘月二十三我們幾個相約去那裡採風,看看還有沒有做燒餅的。

我們驅車來到英言鄉政府邊上的龍尾頭村,正好看到一戶人家院子裡有許多人,在院子門口一個怪狀鐵傢伙放在燃燒的上下兩層木頭中間。同行的人群中有知道,告訴我們說這就是打燒餅的鍋,看樣子今天來著了。

說話間我們走進屋內,72歲的女主人王玉珍正在忙碌的做著燒餅,聽我們說明來意。王大媽告訴我們說:“過去我們村每年過年家家戶戶打燒餅,這成了傳統習慣,我從記事起,父輩就是這樣,已經100多年啦!”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家裡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這不要過年了嗎,孩子們都喜歡吃家裡的燒餅,我們這些在家的老弱病殘,今天我們三家湊在一起,趁著孩子們回來前打好燒餅,讓娃們一回家就能嚐到老家的味道。


王大媽說,做燒餅首先要把面和好揉好,接下來,第一道工序就是用小趕麵杖趕燒餅圓片,厚了薄了都不行。只見王大媽邊趕邊旋轉面片,不僅十分利落,而且每個面片厚薄都非常均勻,不到一分鐘就把案板擺滿了。王大媽說,今天我們三家人,每家都加工幾百個。平時沒有時間,我們自己也幹不動,只有趁過年時,大家都有空,幾家人合力才能完成

接下來就是“割面”工序。這個工序不要說沒見過,從來也沒聽說過。儘管我們兩眼直看,還是沒有徹底弄懂緣由,總體就是在面片中間用切面刀割出一條口子,左手再往上拽至裂開。王大媽說:“‘割面'這活兒是一絕招,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割不好,中老年人都是拿手戲!”

只見王大媽割完面片,兩手在案板上飛快地轉圈,嘴裡還不停地念叨著:“一轉轉、二轉轉、三轉轉、四轉轉,”只有幾秒鐘時間,一個非常漂亮的燒餅模樣就做成了。一會兒,案板上的面片都做成了燒餅模樣。


圖中這位年齡大的叫陳加娥,今年68歲了,是王大媽的鄰居,今天特地讓出嫁在外村的女兒回來和她一起打餅子,她們在燒餅中加入豆餡,陳大媽老伴過世的早,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她說人多了熱鬧,再說我一個人也搬不動燒餅鏊子,孩子們辛苦在外打拼一年了,做孃的沒啥能給他們,就做點他們從小愛吃的豆餡燒餅吧。

屋內的女眷們負責做燒餅,屋外幾個男士負責烤燒餅,這臺爐子已經用了二十多年,每次可以烤大約10個,把燒餅放進鍋內,這鍋燒餅馬上就要開始打製了。

烤燒餅的小夥說,烤燒餅關鍵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就考焦了,火小了半天烤不熟,只要掌握好火候,五到六分鐘燒餅就熟了!雖然烤的方式是上下加熱,但中間還是要不斷的掀開爐蓋查看鍋裡的情況,並且給爐饃翻個,以防止烤糊。爐蓋上燃燒著木柴,再加上很重,所以想要挪開爐蓋,只能用鐵絲吊起來,一般用抬的方法,今天這位小哥力氣大,一隻手就穩穩的拎起來了。


這就是加工好的燒餅,60歲的高統富許風娥夫妻倆今天打了一大筐燒餅。許風娥說:“我今天打了300個,三個娃回來了每個人都分些,他們在家時就最愛吃這個!”我們在王大媽家呆了小半天,然後又去村裡其他人家看了看,情況和王大媽家一樣,都是幾家湊在一起打燒餅,無一例外。說起來都是給出門在外的娃們準備的。這就是中國傳統的農村老人。是呀,出門在外的遊子們,不論年齡再大走的再遠,也要記住家裡還有最疼自己的爹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