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位医学博士,会不会二十年后发现糖尿病是误诊,她说很有可能,你怎么看?

碧伶居士


问一位医学博士, 会不会二十年以后发现糖尿病是误诊,她说很有可能。

作为伺候病人多年的家属,我想分享给大家:现代医学真的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发达。误诊、无法确诊,都是常见的事情。

我的母亲患血液病十年,血象严重低于正常指标,其间骨髓穿刺做了好几次,但是直到直到去世都无法确诊到底是哪一型血液病,其间医生从给用药,到介绍偏方,到推荐试用药(类似于做药物试验),到最后,只能输血。医生也很明确说,遇到困难的病症,医学经常是无法解释,无法治愈。长出瘤子,现代医学的方法是割掉,但是医生并不能保证它不会再长出来。因为有的人会复发,有的人不会。医生描述癌症,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5年存活率”, 这是一个统计数据,而不是医学能解释哪些患者能存活,哪些不能。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医学博士说会误诊,有什么诧异的,他是个诚实的医生。

古语说: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与其相信生病以后,医生会医治,不如平时保养身体,锻炼身体,避免生病。其次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就要及时休息,及时调整。一次两次熬夜不会生病,一顿两顿大酒不会要命, 长期熬夜不当回事,甚至还在拼命加班,拼命喝酒,多少人就这样英年早逝,可惜可叹。医生已经可以缓解很多病症了,但是仍然对更多的病症束手无策,这是现实。求医不如求自己。

欢迎关注我I生活,分享40+的活法!



我I生活


糖尿病是最容易发生误诊的疾病,现在就可以告诉你误诊有多严重!

血糖超标一定是糖尿病吗?

我们的身体有非常精密的血糖调控机制,人体影响血糖水平的激素有很多种,除了胰岛素,还有胰高糖素,肾上腺素,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等。压力、紧张、熬夜、失眠、酗酒、高负荷工作、饮食不及时、频繁低血糖都是常见的应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比如老糖友都知道的苏木杰反应,也是一种应激反应,就是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有时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是因为身体为了规避低血糖伤害,体内胰高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后会出现高血糖。

除此之外,还有某些药物如抗癌药、利尿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异烟肼、利福平、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避孕药和一些止咳糖浆等引发的血糖升高。以及由内分泌疾病引发,比如生长激素瘤、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真红细胞增多症等引发的继发性糖尿病。

医院确诊糖尿病的检查主要有: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通常只要血糖超过标准值(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常规血糖检测几乎从不检查肾上腺皮质激素(GC)、胰高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因素引发血糖高的情况。

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继发性糖尿病呢?很难,这是常规血糖检测不能做到的。那么医生能通过与患者沟通识别吗?同样很难。

有一点必须明确,只看血糖指标无法判定你的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的诊断单凭症状和血糖、尿糖极不可靠,因为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尿糖测试则受到肾糖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而血糖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没有修正这些疏漏,反而将糖尿病确诊的空腹血糖从7.8降为7,这样做是把更多高血糖当成糖尿病,让药企卖出更多药物,对糖尿病确诊无半分好处。

也许你一直认为的二型糖尿病,其实正是应激性糖尿病却被错误治疗!大量应激性糖尿病或暂时性血糖高被误判为二型糖尿病,这绝不是开玩笑。二型糖尿病中只有15%胰岛素减少,85%存在胰岛素抵抗,在85%的胰岛素抵抗中,除了一些严重高脂血症导致的胰岛素效率低下以外,大部分抵抗的来源,是胰高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一些升糖激素在起作用!我有理由相信,应激性糖尿病占比,超过其他类型。

只检查血糖,不检测升糖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导致血糖高的情况,误诊漏诊情况极易发生。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糖尿病被错误治疗两年之后,最近发现被误诊了糖尿病类型,说起来也是可笑可叹,但,这就是医疗诊断、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只有极少数有经验的医生,能通过经验和与患者沟通识别出应激性糖尿病(因为血糖检测结果无法识别),更少的医生会用利血平、艾司唑仑等抗应激焦虑药物来平稳血糖。

当前,由于压力、高负荷工作等应激导致的血糖高情况异常普遍,去年,全国医院中的护士由于熬夜加班,新增一万多例糖尿病,这一类大多应该属于应激性糖尿病,而不是二型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是指在严重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暂时性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是暂时性糖尿病!如果在应激状态实施药物胰岛素降糖治疗,要么药物失效,要么可能出现低血糖状况加重应激。

你听说过应激性糖尿病吗?你可能只听说过一型、二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吧。作为公认能够治愈的应激性糖尿病、以及多种继发性糖尿病,被从病理、常规诊断、到治疗都选择性屏蔽了。这貌似已经不是误诊的问题!

我不愿意再说医疗中有多少黑幕,见仁见智吧。

曼德尔松说,美国医疗已被药企控制。所有慢病的病理、诊断、治疗都是“为药服务”,而不是康复。

vista专注非药物调理,给你的都是干货!在悟空的403个回答。

关于更多慢病调理,可查看我的悟空问答,之前疗养院指导慢病康复,多种慢病非药物调理方法都在里面,有血糖问题咨询,在留言区留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点赞关注转发!


vista营养师


这位医学博士的见解很正确,糖尿病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疾病,我发现很多农村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只服几种常见的中药,在血糖仪的监测下都很正常,疗效稳定。很多疗效好的西药如二甲双胍,沙坦类药,他们嫌麻烦天天要吃,弃之不用。前些年乙肝在全国已成一个谈肝色变的疾病,很多乙肝犯者被人歧视,丢掉工作,不能当兵,不能上学,害人非浅。当乙肝阳性病人在全国宣布有一亿多人的时侯,作为医生心情确渐渐平静下来,因为不管你怎么治阳性都不能转阴,而且也没有好多癌变和死于乙肝的,现在人们和医生好象已经忘记了这事,这是否是现代医学的失败也无人论证过。所以我给这回答问题的医学博士点赞。


纵深968


我们再反思回想,很多老年人,七八十岁,可谓健康如意,没有与老年慢性疾病为伍,如骨质疏松、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但有一点血糖偏高,且达到糖尿病的标准,那么,这个时候是应该诊断“糖尿病”,还是不下诊断?我相信内分泌专家一定给100%的诊断,且用上一线用药如二甲双瓜、拜唐苹、胰岛素等药,如果是你,你会考虑误诊吗?

碰到这种事,别说是再过20年,我的看法是,如果是给上降糖药就可能存在误诊了。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老年人各项器官都在衰老退化,肝脏、胰脏及肌肉对糖的分解和利用率下降,势必引起糖分子滞留于血液之中,此时查血糖必然是高的,在治疗上,我的建议是如何延缓衰老,提高器官的功能而不是一味的降糖治疗,毕竟这类老人没有存在不适,各项生存状态良好,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是这么理解的,老年人阳气衰减,机能下降,阴气自然上升,血糖属于物质上的东西是阴气,这是阴阳彼此消长的自然规律,降糖是降阴气,不提升阳气功能,是治不得当!是误治!20年后,会有大量数据证明,这样治疗是不得治法的!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让我有更新的认识,谢谢!


黄良雪医生


二型糖尿病无非是给胰腺供应养分的管路或胰腺往外输出胰液的管路堵塞造成的,一般胰腺死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打通了,自然病就好或减轻。如何打通?

第一,血液油溶性能力加强,可以增强血液对脂溶性毒素的浸出能力,对疏通堵塞部位有利。方法,服用深海鱼油,亚麻籽油,卵磷脂等。

第二,增强血液水溶性能力,可以增强血液对水溶性毒素的浸出能力。方法,喝富氢水及小分子水。

第三,加强锻炼,让血液快速流动起来,有助于毒素排出。

第四,控制饮食,实施饥饿疗法,增强身体对堵塞部位的吸收分解。

第五,某些中药及西药对毒素的溶出也有帮助。

第六,某些仪器能帮助体内毒素溶出,对疏通堵塞部位有利。

所以,我们不管诊断是否有误,只要设法消除堵塞,就是正常人这样做也只会有好处而不用担心副作用。


昶健六八健生法


现在已经证明糖尿病不是一种病,只有产生了慢性并发症才能称其为病,现在有些城市已经以这个标准作为发放慢补贴的标准。病糖尿病作为一种能量代谢障碍在早期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而克服,是克服而不是治愈。比如改变体脑活动比例,增加体力活动的比例,能亲力亲为的,就不要指挥别人,能骑车的就不要开车,能步行的就不要骑车,能使用简单工具的,就不要使用机动工具。又比如改变饮食结构,避免食用高升糖率的食物,能食用简单食物,就不要食用过度加工食物。改掉大量食用精致的过度加工食品的习惯,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说来复杂其实,一点点的改变生活习惯并不会很难以接受。


奇遇1305151


不是什么东西二十年后都会被推翻,中医古籍里的东西已经在几千年里被几十亿人反复检讨反复验证过,都是精华。被推翻的东西基本都是西医在近一百年里捣鼓出来的,发明了两万多种西药,现在能用的不到二千种,其余的都淘汰了,表面看似科学,其实经不起验证。譬如西医和中医黑曾经笑话中医把人中黄、金汁、五灵脂、夜明砂入药,笑话中医愚昧无知。令很多西医和中医黑们目瞪口呆的是西医现在把一种分子结构、化学成份、药理都不清楚,没有三期临床双盲试验,也不可能做三期临床双盲试验的东西当药,而且确实有效,是什么东西?人的新鲜大便!目前可以提供两种剂型,胶囊和悬混液,可以口服,可以灌胃、灌肠。是不是西医也要转向伪科学了?

近年医学研究者发现细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我们只有10%是人类》,没有细菌人一天也活不下去,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癌症、哮喘、过敏、湿疹、神经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自闭症、抑郁等等都与细菌缺失有因果关系,治愈这些病只能求助小小的细菌,获得这些细菌目前最佳来源就是大便。某些滥用抗生素者已经靠喝新鲜大便救命了,当然这主要是中医黑们。麻烦的是只有从来不用抗生素、化学药的人的新鲜大便才合格,当然这主要是中医粉喽。201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马克·史密斯竟然成立了一家“粪便银行”,目前美国47个州的350家医院提供“粪疗”,每次约385美元,中国主要的几个大医院也开展这项治疗,像浙江大学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湖南湘雅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或是新鲜大便胶囊口服,或是新鲜大便悬混液胃管灌入,肛管灌入。中国有“中华粪菌库”(www.fmtbank.com),”中国内科病粪菌库”(www.medbiome.org.cn)。这么先进的西医技术只有坚信抗生素的中医黑们享受了,中医粉却是粪便捐献者。为了保命,中医黑或抗生素粉们需要连续几天吃或灌新鲜大便,他们已经没时间也没兴趣笑话中药人中黄、金汁、五灵脂了,只有一种不甘心和愤愤不平。值得中医粉们庆贺的是捐献一坨合格大便可以给500至1000元补助,每天拉一坨臭臭,一个月就收入万元以上,真TM爽!

各位评价一下是中医太先进了,还是西医退步了?








闲人1975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辩证法,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好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坏的;“好”和“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病”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无疑是“坏”的东西,但有些病,像糖尿病就是我们生活环境变“好”的结果。

首先说,血糖这个东西本来是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源物质,没有充足的血糖供应,我们将无法从事生产和劳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吃的越来越好,而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我们的血糖供应太多了,我们的身体消化不了,这个时候血糖就由“好的东西”转变为“坏的东西”,开始破坏我们的血管,攻击各个脏器,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形成糖尿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糖尿病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我们行为不当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能够改变自己不当的行为,比如少吃多动,糖尿病还会出现吗?

如果把糖尿病归结为“病”,按照一般逻辑就必须吃药才能控制或治愈;如果我们认识到糖尿病是我们太馋和太懒等不当行为导致的,我们干嘛不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入手,而着急忙慌地非要吃药和打胰岛素呢?

2008年前后,我的空腹血糖一度达到6.8-7.0左右,应该说已经到了糖尿病临界状态。当时视力出现很大问题,怕光、怕风还出现闪光;小腿表面遇冷刺激感到奇痒无比,所以秋冬时节总是抓挠的血迹斑斑......。

当时一些“有经验”的小伙伴劝我赶紧打胰岛素,说“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也不耽误......”。我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而是“幡然醒悟、重新做人”,彻底改变自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戒烟忌酒,然后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大概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将血糖回归到正常水平。一直到现在,我的空腹血糖基本都在6.1以下。

在对待糖尿病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好能够道法自然。千百万年来,我们人类也像其它许许多多动物一样,处于食物匮乏和短缺状态。我们人类真正解决了食物供应问题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由于食物储存保管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人类基本是弄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打猎以后大家一起吃肉,看到水果,大家一起吃水果......;基本很难像现在这样边吃肉边吃大米饭等精米精面(以前的大米白面跟现在的不一样)。

吃肉以后,人类的肠胃会消化这些肉类变成简单的物质进入血液,通过肝肾的过滤,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废弃物在被排除体外。脂类进入细胞的过程比较缓慢,会在一段时间内堵塞细胞壁。如果我们同时吃进去很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升糖系数很高的精米精面,会造成血糖短时间内飙升,从而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负责将血液中多余的血糖(身体运动和新陈代谢所需之外的血糖)运送进细胞储存,而此时的细胞壁被脂类物质堵塞致使多余血糖无法运进细胞里,而使血液中的糖分长期处于高水平,也就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糖尿病本身真的不是“病”,而是我们吃的不对、吃的太多、动的太少造成的。如果我们少吃精米精面,最好不要把精米精面与大鱼大肉同时吃;或每顿饭的量少一点;多参加体育锻炼......,糖尿病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老而弥帅


糖尿病,本来就误诊。不然早好了。糖尿病不是身体糖多了,而是糖少了。一般说的血糖高,只是现象或者症状,胰腺可能真的没有病。因为人机体是半缺糖状态,才告诉大脑不要让胰腺分泌胰岛,这让医生认为出现的症状是因为胰腺暂停了工作,需要人工输入胰岛素,这样一来血液血糖含量下降,身体机能更佳得不到糖分补充,身末端出现坏疽而被说成是并发症。其实就是治偏了。就是血液进入机体的处于半锁死状态,导致血液中糖分过多,而机体严重缺糖,这个两极分化严重的状态,坏疽的地方,你可以用葡糖糖涂抹,会有好转。但是需要解决的是这个门为啥会被半锁死。


大汉将魂


先说结论:我认为二十年后发现糖尿病误诊的概率很小。

由于题主给的信息有限,我就以糖尿病的诊断为切入点,来谈谈糖尿病诊断的误差有多大。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推荐,单纯的依靠空腹血糖去诊断糖尿病时误诊率会较高,建议要结合临床表现、随机血糖和OGTT试验相结合,才能确定诊断。接下来我们就对上述几个概念和糖尿病诊断的流程给大家介绍一下。


空腹血糖是诊断和监测血糖的基础

虽然单纯的空腹血糖不能直接被用来确诊糖尿病,但是在早期筛查和后期监测的时候,空腹血糖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指标。一般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6.1mmol/L,当空腹血糖≥7 mmol/L 的时候,我们就该警惕是否存在糖尿病了。

在这里我们有3点需要注意:

1.空腹状态指的是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所以一般连续测量空腹血糖通常需要取每天清晨的数据为准;

2.空腹血糖≥6.1 mmol/L 而 <7 mmol/L 时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大家记住这个阶段只要及时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很大几率是可以防止其演变成糖尿病的;

3.空腹血糖≥ 7 mmol/L 时,也不能直接下糖尿病的诊断,首先要多次监测,其次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试验才能进行确诊。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当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时,我们还要做哪些检查。


结合口服糖耐量试验可以确诊

除了参考典型的“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外(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还要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才能对糖尿病下诊断。OGTT主要通过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对几个时间点进行血糖的监测。OGTT后2h,血糖如果≥11.1 mmol/L,方可诊断患者为糖尿病。

因此要想诊断一例糖尿病,决不能因为单独一次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确诊。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因为这就像萎缩性胃炎一样,一旦下了诊断就可能会伴随患者的一辈子,给生活和心理都带来不小的负担,医生们一般都会慎重,再慎重。



未来确诊手段更精确,误诊概率进一步减小

随着未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检测的逐步推广,它会成为一个提升糖尿病诊断精确性和便捷性的一项指标。指南推荐中国成人中,HbA1诊断糖尿病的界值在6.3%上下。

推广HbA1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节省医生和患者在诊断糖尿病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国HbA1检查地区差异较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广泛推广开来,届时糖尿病被误诊的概率将会小之又小。


总结

虽然检测技术的提升会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具精准度的检查,但以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流程来看,已经算是科学严谨的了。抛开检测手段的问题,其实有时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误差恰恰是来自于医生的理念,这不是机器的升级所能改变的。

因此,我认为20年后并不会发现当今有哪些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为误诊,除非在这20年中对糖尿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后发现其机制与现有的认知大相径庭,诊断标准大幅改变,否则以目前的技术和诊断流程来看,误差几乎是可以忽略的了。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道问题的解答,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