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忠臣?他为何反对曹操称帝又不愿意辅佐刘备?


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忠臣?他为何反对曹操称帝又不愿意辅佐刘备?

荀彧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曹操谋臣之首。

曹操曾盛赞荀彧,认为荀彧是他的张良,没有荀彧的帮助,他不可能战胜袁绍,定鼎北方。

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后汉纪·孝献皇帝纪》

司马懿也曾感叹荀彧的才华,甚至认为荀彧是一百年多来最有才华的人。

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裴松之·《彧别传》

荀彧与曹操的亲密关系,在当时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如曹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钟繇就曾经说过,曹操对待荀彧就像是对待自己的老师。

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裴松之·《彧别传》

可即使荀彧与曹操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他本人又如此有才华,可由于荀彧反对曹操“篡汉自立”,依然被曹操赐死。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荀彧传》

那么,如此说来荀彧是汉朝忠臣吗?

许多人也并不认可荀彧是汉朝忠臣,原因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有很多有能力的刘氏宗亲,比如幽州刺史刘虞、荆州刺史刘表、益州刺史刘焉,更别提中山靖王之后刘备。

如果荀彧真的效忠大汉,就算他认为汉献帝不堪造就,那么也可以选择这些有能力的刘氏宗亲辅佐,为什么会去辅佐曹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荀彧最开始去投奔企图废掉汉献帝的袁绍,就已经说明荀彧并不是汉朝的忠臣。

那么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的忠臣呢?


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忠臣?他为何反对曹操称帝又不愿意辅佐刘备?

汉朝城墙遗址


我认为荀彧是汉室忠臣,却不是刘氏的奴才。

首先说,荀彧其实从来没有投靠过袁绍,只是因为他觉得天下大乱,颍川又位于中原中心地带,肯定是冲突的中心地区,于是他才建议荀氏家族迁居冀州(今河北)。刚好,当时冀州牧韩馥听说了荀彧的贤德,派人去请荀彧。

而等到荀彧到了冀州后,袁绍正好在这个时候篡夺了原来朝廷任命的冀州牧韩馥的职位,自称冀州牧起来。不但如此,袁绍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还一度准备改立幽州刺史,宗室刘虞为新皇帝。

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三国志·荀彧传》

其实,陈寿在这里没有说明的是荀彧不想投奔袁绍,并不是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是袁绍曾在此之前准备废掉汉献帝,改立刘虞,这让以汉朝忠臣自诩荀彧不能接受。

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三国志·袁绍传》

所以,荀彧其实根本就没有做过袁绍的谋臣,而且他之所以投奔曹操,也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擅自废立皇帝,不是汉朝忠臣的模样。这和若干年后,荀彧阻止曹操“篡汉自立”时理由一样。

但是,荀彧虽然忠于汉室,但却也不是刘氏皇族的奴才。

要理解荀彧这种心情,先要对东汉社会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知。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奇怪的朝代,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并存,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全的世家政治还是不太一样。


从中央朝廷来说,东汉很明显比西汉更集权,皇权受制约力度更小,甚至在朝廷体系下地方官府的权利都明显小于西汉。东汉后期政治家仲长统就认为刘秀有鉴于西汉后期皇权衰落,所以故意架空“三公”,而把权力归于尚书台,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本质就是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

刘秀集权的结果就是东汉皇权空前强大,即使位高权重的大臣,刘秀也是说侮辱就侮辱,说撤职就撤职。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后汉书·申屠刚传》

正因为皇权在东汉时期“独大”,才使得东汉后期外戚以及宦官可以借着“操控皇帝”的方式掌控“皇权”,从而发起了针对士大夫的两次党锢之祸。


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忠臣?他为何反对曹操称帝又不愿意辅佐刘备?

党锢之祸


但是,东汉虽然加强了“朝廷”这个体系下中央集权,但是东汉“朝廷”的权力末梢的触角却并没有像明清那样充分延伸,地方事务其实很大程度掌握在地方豪族手里。

而这些地方豪族里愿意学习儒家的,就逐渐演变成了所谓的经学世家,成了东汉中后期士大夫的主要成员。比如汝南袁氏,对就是袁绍家族,原本在西汉只是普通地方豪强,就是因为专研易经,到了东汉居然成为了“四世三公”的大族。

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后汉书·袁安传》

换言之,刘秀重建的汉朝,只是在“朝廷”这个体系里加强了集权,但是“朝廷”这个体系的权力触角却并没有任意延伸,所以,在地方上,地方豪强士力量也在默默发展壮大。。

所以,我们看到东汉同时出现了皇权独大和绅权膨胀的现象。

而这种皇权与绅权同时膨胀的独特现象就导致了东汉政治舞台上也出现了奇特的场景:


一方面东汉皇帝可以肆意宣布“党锢”,让任何他看不顺眼的士人在“朝廷”这个体系内毫无前途;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这批被皇权在政治上判了“死刑”的士人回到地方,受到地方士人以及地方官府的狂热吹捧,因为地方治理离不开这些地方士族的支持。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后汉书·党锢列传》


只有理解了东汉时期政治生态,才能真正理解荀彧“忠于汉朝而不忠于刘氏”的心态。

因为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本身就是皇权膨胀下的牺牲者。

在党锢之祸中,颍川荀氏杰出代表沛国相荀昱就死在党锢之祸下,弟弟荀昙被禁锢终身。

淑兄子昱字伯条,昙字无智。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恶,志除阉宦。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昱后共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与李膺俱死。昙亦禁锢终身。——《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而在荀彧、荀攸之前,颍川荀氏最出色的人才荀爽更是因为党锢之祸,蹉跎半生,如果不是党锢之祸,颍川荀氏可能早在汉灵帝中期就已经成长为不逊色汝南袁氏那样的大族。

(荀爽)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从小目睹颍川荀氏多位英杰因为皇权膨胀而遭受党锢之祸,或性命不保或禁锢终生,荀彧肯定对刘氏皇族没有任何好感。


荀彧究竟是不是汉朝忠臣?他为何反对曹操称帝又不愿意辅佐刘备?

东汉建筑复原图


事实上东汉末年士大夫群体里对刘氏皇族不再抱有期望的并不在少数,比如阎忠曾劝皇甫嵩造反,王芬曾到处给士人写信,希望士人参加他废除汉灵帝的“大计”中去。

而拒绝参加王芬“大计”的士人也不是因为觉得王芬大逆不道,而是觉得王芬能力不行,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

(陶丘)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三国志·华歆传》

所以,在东汉士人看来,忠于汉室和忠于皇室其实是两件事,忠于汉室不代表就一定要忠于皇室。荀彧心目中理想的汉朝是“祭归刘氏,政归贤者”的汉朝。也就是荀彧辅佐曹操建立的建安年间的汉朝:皇权无限缩小,类似吉祥物和国家象征的存在;而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以曹操为首的贤人,也就是士族手里。

这样的荀彧当然不会去辅佐东汉末年那些看上去有能力的刘氏宗亲,他可不想再扶持一个强势的刘氏帝王。

荀彧可以接受作为丞相的曹操搞集权,因为相权在他看来就是绅权,相权膨胀就是绅权膨胀;但是他无法接受曹操化家为国,当皇帝的曹操再搞集权,就是皇权膨胀了,皇权是独一无二的,是不需要同志的,是“以天下奉一人,权力、财富归于一人”的。

也因为如此,当曹操开始准备“篡汉”时,荀彧才会公开反对。因为这意味着曹操称帝肯定会走上 “皇权膨胀”的老路,而皇权膨胀的恶果,荀彧作为亲历者,当然是警惕和厌恶的,所以他才会反对曹操“篡汉”。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

综上所述,荀彧是汉室的忠臣,但不是刘家或者曹家的奴才,他忠于的是自己心里理想的皇权无限缩小的汉朝。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