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的书法艺术有什么特色?

张文瑶


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得王羲之书法之气韵;其后参入北碑、隋及初唐诸家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纵意豪迈、清劲有力的书风。

李北海开行书写碑之先河,行楷代表作是《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传闻《出师表》亦是其书作,此行楷结体及用笔明显可见北碑的影子,结体优美,用笔方圆结合,后世赵孟頫深得此书之精髓。宋朝书家苏轼、米黻受益李北海,赵孟頫更甚。

唐人有传闻李北海曾写碑800多块,赚了不少银两。“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可见当年李北海在书坛的地位有多高。

将右军之法参入北碑,结字古朴优美,中锋运笔,清劲有力,有豪迈奔放之气势,是为李北海也。

2019.9.30于遇安斋





斧柯山逸人


 一部碑书,千年李邕!\r

与王羲之比肩的唯有李北海!\r

一部《麓山寺碑》就是李北海行书风格的巅峰之作,神笔融达,雄健苍厚。这是书法史上不朽之作,也是北海个性书法的经典展现。\r

对于自身书风,李北海掷下豪言壮语:“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r

他的独特风格概括言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碑铭刻石,魏晋以正书撰写为典范,但唐后唐太宗用行书写碑影响书家,李北海书法逐国风。积极提倡创新,继承古代书艺,发扬时代风貌。于是乎,北海书法的个性十分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犹坠石险峭,似夏风爽朗,令人心动,耳目一新。\r

探究北海书艺的渊源,尽得书圣精美髓核。学成其后,放弃旧习,又精练北碑经典,从而将二王为代表的南帖与方正庄严的北碑,揉合通融,摒弃南帖的柔弱纤素,保留灵变;保留北碑的醇厚浓重,摒除呆板露滞。博取百家之长,又自然而然地将自我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技法,一气呵成独具风格。\r

北海独特书风,引领百家采风。宋朝苏东坡、米元章尽情吸取北海的技法,以致风度翩若,法度流通;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度追寻北海的意境,达至风度翩迁的艺术境地。






光色影画


在盛唐名家辈出,真行草各书体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书法史上, 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真、行书, 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享誉一代的绝骄。

李邕(675- -747年),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生性耿直,敢于直言争锋,得罪不少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遗人陷害,常被贬官,流放在外,最终死在北海任上。李邕书写碑刻甚多,世人对他评价都是很高的,在每个朝代会将行草提高到隶楷铭石的地位。到李邕时,行书碑更得到繁荣发展。

当时文人士大夫难以看到“二王”真迹,学王多从《集王圣教序》人手,李邕“学右军行法”亦应是以这类碑刻为主的王字。 另外,当时唐玄宗喜欢恢弘博大,丰厚雄健的书风,提倡“二王”今体之前强调横势的隶书及章草;另一方面,因用行书刻碑,必使字结构清晰,用笔简化以方便刻石。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李邕将王字纵势的长方形易为横势扁方形;弱化王字线条的丰富变化,以简、直为尚,突出横向拓展的外形;线条简化后,只取并强化王字中向右上角仰侧的姿态。这样一来,就形成敦厚宽博,有几分拙朴味的个人风格。李邕的改体为唐代书风从初唐瘦劲飘逸向盛唐雄浑豪放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李邕不仅影响到后世宋元明的书家,在唐时已有人专临写他的书法, 因此他曾提出“似我者死,学我者俗”,强调学书应该注重创新。其后稍有书名的有萧诚、张从申、苏灵艺、吴通微等人,亦习从《集王圣教序》,用“二王”行法。

我们再学习书法时也要做到时刻创新,千万不要只在原步不进步,这样下去书法真的得不到什么快的发展,更学不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记得,书法重在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