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的書法藝術有什麼特色?

張文瑤


李邕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稱李北海。其書初學王羲之,得王羲之書法之氣韻;其後參入北碑、隋及初唐諸家的筆意,形成了自己縱意豪邁、清勁有力的書風。

李北海開行書寫碑之先河,行楷代表作是《麓山寺碑》《法華寺碑》。傳聞《出師表》亦是其書作,此行楷結體及用筆明顯可見北碑的影子,結體優美,用筆方圓結合,後世趙孟頫深得此書之精髓。宋朝書家蘇軾、米黻受益李北海,趙孟頫更甚。

唐人有傳聞李北海曾寫碑800多塊,賺了不少銀兩。“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可見當年李北海在書壇的地位有多高。

將右軍之法參入北碑,結字古樸優美,中鋒運筆,清勁有力,有豪邁奔放之氣勢,是為李北海也。

2019.9.30於遇安齋





斧柯山逸人


 一部碑書,千年李邕!\r

與王羲之比肩的唯有李北海!\r

一部《麓山寺碑》就是李北海行書風格的巔峰之作,神筆融達,雄健蒼厚。這是書法史上不朽之作,也是北海個性書法的經典展現。\r

對於自身書風,李北海擲下豪言壯語:“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r

他的獨特風格概括言之,“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碑銘刻石,魏晉以正書撰寫為典範,但唐後唐太宗用行書寫碑影響書家,李北海書法逐國風。積極提倡創新,繼承古代書藝,發揚時代風貌。於是乎,北海書法的個性十分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猶墜石險峭,似夏風爽朗,令人心動,耳目一新。\r

探究北海書藝的淵源,盡得書聖精美髓核。學成其後,放棄舊習,又精練北碑經典,從而將二王為代表的南帖與方正莊嚴的北碑,揉合通融,摒棄南帖的柔弱纖素,保留靈變;保留北碑的醇厚濃重,摒除呆板露滯。博取百家之長,又自然而然地將自我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筆墨技法,一氣呵成獨具風格。\r

北海獨特書風,引領百家採風。宋朝蘇東坡、米元章盡情吸取北海的技法,以致風度翩若,法度流通;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度追尋北海的意境,達至風度翩遷的藝術境地。






光色影畫


在盛唐名家輩出,真行草各書體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書法史上, 李邕的行書,張旭、懷素的草書,顏真卿的真、行書, 李陽冰的篆書都是享譽一代的絕驕。

李邕(675- -747年), 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生性耿直,敢於直言爭鋒,得罪不少人。一生仕途坎坷,屢遺人陷害,常被貶官,流放在外,最終死在北海任上。李邕書寫碑刻甚多,世人對他評價都是很高的,在每個朝代會將行草提高到隸楷銘石的地位。到李邕時,行書碑更得到繁榮發展。

當時文人士大夫難以看到“二王”真跡,學王多從《集王聖教序》人手,李邕“學右軍行法”亦應是以這類碑刻為主的王字。 另外,當時唐玄宗喜歡恢弘博大,豐厚雄健的書風,提倡“二王”今體之前強調橫勢的隸書及章草;另一方面,因用行書刻碑,必使字結構清晰,用筆簡化以方便刻石。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李邕將王字縱勢的長方形易為橫勢扁方形;弱化王字線條的豐富變化,以簡、直為尚,突出橫向拓展的外形;線條簡化後,只取並強化王字中向右上角仰側的姿態。這樣一來,就形成敦厚寬博,有幾分拙樸味的個人風格。李邕的改體為唐代書風從初唐瘦勁飄逸向盛唐雄渾豪放的發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李邕不僅影響到後世宋元明的書家,在唐時已有人專臨寫他的書法, 因此他曾提出“似我者死,學我者俗”,強調學書應該注重創新。其後稍有書名的有蕭誠、張從申、蘇靈藝、吳通微等人,亦習從《集王聖教序》,用“二王”行法。

我們再學習書法時也要做到時刻創新,千萬不要只在原步不進步,這樣下去書法真的得不到什麼快的發展,更學不到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記得,書法重在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