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老子現代說(十三)卓越父母篇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

三觀有多重要?沒有良好的三觀,與這世界的關係很容易出現問題。


先上兩組前一段時間熱議的話題,話題中心是我們的“社會精英”。一位是中國社科院女博士不滿家長群聊其他話題,與家長們互懟,一位是住著兩千萬房子的女作家不滿物業辦事,發文到網上一通感慨,滿紙的優越感,引發一片譁然。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網傳女作家原文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網傳女博士的聊天內容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當懟人成為常態


要說在平時,社會精英站在金字塔頂端,普通大眾過得樂呵呵,其中的差距,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無須說破,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大家相安無事。結果這二位社會精英的言行激怒了大眾,也充分暴露了其三觀。


女作家努力奮鬥成為社會精英,以為這樣就與擠地鐵,在暴雨中奔波的人區別開,這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人生意義?


女博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如果多一些方法,多一些溫情,少一些自以為是,這樣與世界的關係是不是會更加融洽呢?


那麼,我們的三觀到底是哪三觀呢?


三觀即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俗的講,

人生觀是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輩子應該怎麼活?世界觀是你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價值觀是你認為什麼最重要。這三觀相互影響,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不瞭解自己三觀的人,會活得不明不白。他們生活沒有目標,隨波逐流,或者有目標也只是滿足物質需求,比如女作家強調兩千萬的房子,拼命混入TOP5,他們有可能只認死理,就像那位女博士,覺得事物都是非黑即白,只有自己是對的,一切都要由著自己來,不知道萬物並行而不相悖,多種觀點可以並存。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三觀,家長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那麼家長怎樣做到無為而治呢?


引導孩子,家長自身要做到三個不,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以及四種具體引導方法,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01 不尚賢


不尚賢,是指不把某一類人或某一階層的人當成是名望的人,比如我們現在評價成功人士,誰的資產多,誰就佔首位,人們並不在意他的錢是怎麼來的。


明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和效仿對象,明星鬧點緋聞,媒體連篇累牘的去報道,而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卻被人們忽視。


不尚賢這個觀念對家長來說特別的重要。孩子的人生觀總是從父母或重要他人那裡繼承而來,得到最原初的一個認知。孩子的成長是伴隨著這個原初認知的不斷髮展的。


積極正向的人生觀會促進孩子產生正向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成為孩子堅毅果敢性格的基礎。


如果我們只把某一類人或某一階層的人當做賢良的人而大加宣揚,忽略了所謂賢良的人只是一個遵循道德規範的人的話,就會把孩子引向一條擁擠的單行道,從而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裡,我們要準確理解不尚賢的真正含義。


不尚賢,不是指不去推崇品德賢良的人,它培養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觀。


品德賢良是指一個人的主觀本身是不是遵循客觀規律,而不是指客觀的某一個階層,或某一個類型的人就是賢良的人。


人生觀是一個人的自身在不斷理解客觀世界當中形成的,並且隨著認知的不斷髮展而發展,具有特殊性並且是相對穩定的人的內在的身份體系。而品德賢良高尚,指的就是人的內在身份。


如果按某些人所認為的不尚賢就是指不推崇品德賢良的人。那麼,一個國家的基層人民都不願意做品德高尚賢良的人,這個國家哪裡還有什麼強大繁榮的希望呢?基層沒有人才,組織也就生存不下去了,國家也發展不了。


0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要把孩子培養好,價值觀的建立是一個人成長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家長不把擁有某些物質,比如金錢,名牌,豪宅這些個東西當成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孩子就不會起歪心邪念,就不會被利益誘惑,從而喪失了對客觀世界的準確認知的能力。


我們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物質來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國家也是這樣做的,人民幸福安康了,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然而,價值是由事物引發的,但是一定是高於事物的。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是為了精神上的滿足與更好的為團隊服務。


如果說追求金錢財富只停留在物的層面的話,這個屬於感官需求。本質上和狗狗追逐肉骨頭,貓咪想要小魚乾沒有什麼區別。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價值也就體現不出來了。


03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家長做事的行為準則會傳導給孩子。一個人怎麼看世界對於他的意義,會發展出怎樣的行為準則,與他的父母有關。換句話來說,家庭文化認知是怎麼樣的,孩子不太會完全脫離這個文化認知的範圍。


有次坐出租車,司機看著我家孩子,問他學習情況,我說還行。然後他談起自家兒子,以前天天逼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就是不聽,現在在跟他倒班。他苦笑著說,有一天我碰到一個朋友,他也是開出租的,聊起他家的兒子,居然跟我家情況一模一樣,你說,這怎麼回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


說到學習的時候,拿張三家的孩子給自己的孩子做榜樣。說到勞動的時候,拿李四家的孩子來給自己的孩子做榜樣。說到音樂,美術方面就拿王五家的孩子做榜樣。說到聰明的時候,就拿最強大腦來給自己的孩子對標。


孩子長大了,他也會用這一套方式去評價自己的父母,領導,同時,也會用這一套方式去教育他的孩子。


中國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要澄清一樣,人都是可以改變的,要孩子改變,父母必須做出改變。


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這些都是對父母的要求,而不是對孩子的要求。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並最終發展出我和世界上其他人是怎麼樣的關係,這樣的一種世界觀,是家長的責任,是由家長引導的。


家長具體要怎麼樣培養孩子的三觀呢?


《道德經》告訴我們,最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01 虛其心


首先就是培養人的探索客觀真實世界的求知慾望,引導人保持虛心的態度。我們經常說虛心使人進步,或者說帶著空杯心態,人才能接受新的知識,才能進步。這是虛其心。


02 實其腹


溫飽是一個人最根本的需求,這個生存的需求滿足不了其他的都無從談起。


03 弱其志


一個人的志向跟目標是相關的。比如你立志要成為一個為人類造福的人,這個可以,你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與道德水平,從任何角度你都可以做到為人類造福。如果你立志一定要成為馬雲才來為人類造福,那麼你的志向可能就不太符合實際了。


目標不要定的太高,高的怎麼樣都碰不到,這個目標就是假目標。目標要符合客觀實際,是通過你的努力,在一段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要先定小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來完成你的人生大志向。


04 強其骨


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差是不行的。


一個人吃飽,穿暖,身心健康,虛心好學,跟著自己的志向走,實現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觀是一個人人生的基準。三觀正的父母培養出三觀正的孩子。擁有正確三觀的孩子,清楚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麼,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不會被物質所迷惑,不會被自以為是的聰明人所忽悠。


他們有目標,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境,按怎樣的規則行事,如何學習才能達到目標。他們內心有規則,不盲從、不矛盾,生活有規律,做事有秩序,情緒穩定,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家長用這樣無為而治的方法,還有什麼樣的孩子教不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