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大侃历史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和典故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东晋时期。这个典故挺有意思:一个爱“装”的自视甚高的“风流名士”遇到了一个“心眼小”又虚伪的门阀,爱“装”的风流名士帮了“小心眼”的虚伪门阀,而虚伪门阀却杀了风流名士。

杀完了人,虚伪门阀挤出来几滴鳄鱼的眼泪: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那个意思就是,我没想杀过伯仁,可他也“太能装”,即管如此,我也有责任啊!

呵呵!好奇怪的逻辑……

我们来看看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

先隆重推出本故事的“小心眼”虚伪主角,东晋最大的门阀王导。

王导,是东晋时期最大的门阀家族“琅琊王氏”的代表。琅琊王氏在西晋灭亡,司马家南渡成立东晋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王导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司马睿登基的时候,甚至要主动邀请王导和他坐在一起接受朝贺,一时间“王与马,共天下”流传甚广。

王导和他的弟弟王敦,一个文,一个武。权侵朝野,垄断朝政。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琅琊王家和陈郡谢家,几乎就是东晋门阀的真实写照。

司马睿对这个局面非常恐惧,于是他在登基之后,就着手扶持自己的势力,削弱王导的影响。他启用并扶持刘隗等人想以此来冲击和削弱王导兄弟的影响。

这个举动惹怒了王导兄弟,王敦首先就不干了,他以“清君侧”,为王导讨说法的名义举兵。

但是,也可能是没想明白,举兵意味着造反,王导可还在京城呢!王敦一起兵,王导可就危险了,吓的他赶忙到皇宫门前下跪请罪,并表明自己和自己的兄弟绝对没有要造反的意思。

伯仁出场了。

这位伯仁兄进宫找皇帝汇报工作,正好赶上王导正跪在那儿请罪呢,王导看见伯仁兄,赶紧招呼:伯仁兄,看在我王氏一族的份上,替我在皇帝面前求求情,救救我们全家老小吧!

可是这个伯仁兄似乎耳朵聋了,什么也没听见似的,头也不回,径直进了皇宫,估计王导是又生气,又着急又害怕。

两晋时期有好多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周顗(找这个字累坏了),也就是这位伯仁兄就是一个奇怪的人。

这个周顗,字伯仁。是东晋人士,官至右仆射(尚书)。

尽管他进宫的时候没有理会王导,但是见到司马睿,伯仁兄还是“声情并茂”的为王导解释和求情,核心只有一个:王导的兄弟不会反,不要杀王导,杀了他,王敦就真的反了。

司马睿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要杀掉王导的念头。

伯仁兄认为大功告成,赶上饭点儿就和司马睿喝起小酒,推杯换盏搞得挺热乎,席间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

这位伯仁兄在司马睿的心目中,地位还是挺高的。

酒喝的很到位的伯仁兄出宫,看见王导还在那儿跪着呢!

王导看见伯仁兄终于出来了,看样子喝的不少啊!我的事呢?这老兄是说了没有啊?我这都快满门抄斩了,您还喝的挺高兴!他赶忙拦住伯仁兄请他务必帮忙,救救他的一家老小。

这位伯仁兄兴许是高兴兴许也是喝多了,王导的事,办成了,趁机和这个平日里“权侵朝野”的门阀大佬开个玩笑:我告诉你,年内,我要杀尽乱臣贼子,铸一个大大的金印,就绑在我的手脖子上 !

魏晋的所谓风流名士,不喝酒的时候还算基本正常,只要一喝酒,就狂放不羁。

东晋时期更是如此,当时的所谓“竹林七贤”各个是酒鬼。

酒鬼刘伶,天天喝,时时喝,牛车上除了酒就是下酒的肉干,还有把铁锹——喝死了就地埋。

一日喝高了,估计也是五石散服嗨了,赤条条的在大街上乱晃,有朋友劝他:别不穿衣服啊!多丢人啊!

这伙计瞪着眼睛:谁说我没穿衣服?天是我的衣服,地是我的裤子!……噫?你这个家伙,跑到我裤裆里干什么来了?……

这就是“魏晋名士”。知道这个背景,就理解伯仁兄喝高了说的这些话了。

可惜的是,王导没那个心思看喝高了的“风流名士”表演。

他认真了。

几个意思?让你去求情,感情你是和皇帝商量怎么收拾我们啊!不帮就算了,不带落井下石的!

其实,伯仁兄还是把王导的事放在心上的,他回到家,酒一醒,就立刻给皇帝司马睿写了一封信(那个时候还不叫奏折),清晰理智的分析了王导兄弟不会造反的原因,并再次请求司马睿不要对王导下手,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是这一切,王导全没看见。

他只知道,这个周顗是在是不给面子,不但不给面子,还落井下石。

所以,后来在王敦举兵搞成了事情,又重新掌控了朝政的时候,王敦问王导:像周顗这样有威望的人是不是应该位列“三司”?

王导没吭声。

王敦又问:做不了“三司”,还是做个“仆射”总行吧?

王导还是没吭声。

王敦急了:那就杀掉算了!

王导还是没吭声!

这位伯仁兄就被干掉了。

后来,王导在皇宫看到了伯仁兄给皇帝的信,才恍然大悟并说出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自责的话。

为时已晚。

王导就是一个小心眼的伪君子。

周顗玩了一把高冷,办事也很高冷,结果把自己“办死了”。他没玩对地方和对象。

求情遇上高冷,是高冷的不应该,但是面冷但是心是热的。

王导疑心生暗鬼,是最伪善的报复。面是善的,心是冷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

所以,与人交往,一定要看看对方的心地是否和你在一个层面上,你有多干净,就只能和像你一样干净的人开玩笑,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步武堂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

历史年代是晋朝,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顗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顗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顗,周顗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历史记述,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王导想到自己

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王导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这句谚语的意思也很好理解,王导怨恨伯仁,可是没有杀他的意思,问题是因为王导的怨恨,导致了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王导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里面的伯仁指的是谁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只听说过这句谚语,对谚语中的伯仁根本不知道。这是很正常的,这里说得伯仁,就是历史上的周顗(晋朝是中国汉朝下个朝代),而里面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指的是王导(也是晋朝名臣),周顗和王导是好朋友,生死之交。

细述:周顗出生在门阀士族,在当时来说,周顗就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有了这样的身份,周顗肯定是非常富贵的,同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历史上的周顗在司马越之子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

晋朝时期门阀士族是非常厉害的存在,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其中在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门阀士族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这时候的门阀士族,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了皇权,无论是哪一位皇帝,都无法忍受的。

周顗与王导同朝为官,王导是东晋的朝臣,周顗进宫见晋元帝,细述王导的忠君爱国,认为决不可错杀忠良。面对这样的奏章,王导痛哭流涕,就说出了"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就是之后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吊哀伯乐》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历史是一面镜子!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长期以来受到压迫的胡人趁机起兵作乱,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

《国伤》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用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来缅怀历史上的高尚爱国名将军。

《城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我们的民族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在我们的国度里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文化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有关诗词的综艺、杂志、节日等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大众的参与感。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当然是一大加分项,但更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无创新,能否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我们读古诗词是以古典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生活,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

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才有能力参与世界的角逐。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诗词被改编,更多被忽视的作品跳出历史的窠臼,焕然新生,让经典诗词永远流传!

《从军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您好!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海外传承》


海外传承


引语

估计我们都曾听过标题上的那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听起来是不是挺复杂的呢?可能我们都会产生好奇心,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今天小尘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一句话背后的典故(顺便胡诌几句,不要见怪😄)。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历史故事

这个典故发生在我国的古代著名的三国时期之后,也就在晋朝。当时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姓王名敦,他活得不耐烦了,竟然决定要带兵反叛,要知道,在古代做出来这种事情,那是绝对不能被皇上容忍的。如果不成功,那不仅自己会死得很惨,就连家里人和所有亲族都要跟着他一起倒霉。

于是他的兄弟,姓王名导,就想保住家里人的性命,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子。就是诚心诚意地去向皇上认罪,想以此来感动皇上,让他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那个谋逆的心思。所以天天都还没亮呢,他就率领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在官府等着治罪。但是皇上还是没什么表示,王导这下确实慌的一批了。

有一天王导看到他儿时玩的很好的朋友周伯仁将要进宫的时候,王导叫住他说:“伯仁!我一百口的族人都要依赖你护全了!”伯仁头也不回的一直走进去。见了皇帝以后,就说明王导的忠心赤诚,非常尽力的救助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伯仁喜欢喝酒,一直到喝醉了才出去。王导还在门口,又叫喊他。周伯仁还是不和他说话,回头看着跟随的人说:“今年杀了那些贼子,得到象斗一样的金印,系在手肘的后面。”(敢情这大兄弟是喝酒喝上头了😂)回去以后,周伯仁又上表说明王导没有罪过,言辞非常恳切。但是王导不知道这件事情呀,于是仇恨的种子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后来王敦造反还真的成功,攻入都城,有人建议杀掉伯仁等人。王敦就问王导说:“伯仁等人的名望为南北所仰望,应当登上太尉、司徒或司空的高位毫无疑问吧?”王导不回答。王敦又说:“最少也应当做到尚书令或左右仆射吧?”王导又不回答。王敦就说:“假如不如此,应当杀掉他们。”王导还是不回答。于是,伯仁等人被杀死在石头城的南门外。

后来,王导整理验察中书省的文书档案时,竟看到了伯仁拯救自己的奏表。就手执着表流着眼泪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昏昧之中,我辜负了这个好朋友。”

个人感悟

其实周伯仁的做法属于“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典型的“魏晋之风”,周伯仁和王导倾心交往,他认为王导了解他的心但是确没有顾及当时的形势。设想下当时王导的状态:全家100多口人战战兢兢地跪在皇宫门口等候发落,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这时候好友周伯仁去面见皇帝,此时王导的内心等待的只有周伯仁那句:“我帮你向皇帝求情”,而不是周伯仁面无表情地经过。就算王导也是用心去交周伯仁,也会被周伯仁冷漠的举动而心寒。而王导却没有用心去和周伯仁交往,只是通过外在言行来做出对好友的判断。从而导致心生怨恨,周伯仁也因为此被杀害。

从整件事看,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失才会导致最终的结局。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下我们现代人的一些人际交往,朋友之间交往在用心的同时,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内心,行动和想法要统一,帮人不能太过“伯仁”,看人不能太过“王导”。这样才能减少误会,避免发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悔恨之事。


郸揽风尘


这个典故出自王导与周顗的故事,我把其事的背景及经过简单说一下。

公元322年,东晋大将军王敦叛乱,以清君侧为名,上书弹劾晋元帝的心腹重臣刘隗与刁博,罗列的罪状,在武昌起兵东下,向首都建康挺进。晋元帝司马睿不由得大怒,下诏亲率六军,讨伐叛军。

刘隗与刁协晋见皇帝司马睿,要求把京城内王氏家族之人员全部诛杀。这场战争,关系到东晋朝廷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王氏家族的命运。此时王敦的哥哥、时任光禄勋的王含,已经从京城逃出,搭上小船投奔弟弟去了。其他王氏家族在朝为官者,还有司空王导、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ì)、侍中王侃、王彬等。王敦的叛变,令他们命悬一线,离鬼门关只有一步之遥。

刘隗、刁协的看法很简单,这些王氏家族的人有权有势,若与王敦里应外合,那对朝廷是灭顶之灾,杀光他们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不过,王导追随司马睿这么久,是他的心腹与智囊,没有王导的奇谋与决策,哪有司马睿的皇位呢?杀光京城王氏,司马睿毕竟于心不忍。在这关键时刻,仆射周顗的态度对拯救王氏家族命运起来重要作用,他竭力向皇帝保证王导的忠诚可靠,说到恳切处,声泪俱下。

司马睿终于否决刘隗、刁协的建议,宣王导进殿。王导进宫见到皇帝后,叩头便说:“叛臣贼子,哪一个朝代没有,不想竟出自我宗族。”皇帝见王导叩头,便赤着脚上前拉起他的手说:“我正要把朝中政务交给您,您这是说什么话!”皇帝为什么赤着脚呢?那时还是跪着坐,坐时脱鞋的,司马睿为了表示诚心,不等穿上鞋子,就一个箭步上前,所以就光着脚。

叛军兵锋已经进逼至首都建康外围的石头城,守将周札开城投降。皇帝司马睿大惊失色,诏令刁协、戴渊、刘隗等人率军反扑石头城,同时王导、周顗等人兵分三路进击王敦,然而全部被叛军击败。

在这场君臣大战中,皇帝成了失败者。王敦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开始清算政敌。

刁协被杀、刘隗出逃,朝中名望最高且效忠皇帝者,当属周顗与戴渊,王敦颇忌两人之名,遂起杀心。在杀两人之前,王敦曾向王导询问意见,王导虽然站在皇帝一边,但与王敦是亲戚,还是说得上话的。当时王导为明哲保身,一言不发,没有替周顗等人求情。

周顗被杀后,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档案时,发现周顗所上的奏书,才知道京城王氏家族能得以保全,周顗是出了很大气力。睹物思情,王导手里捧着这些奏章,眼泪哗的落下,说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后来经常被引用,其中的“伯仁”就是周顗的字。若是王导早知道周顗曾经全力营救王氏家族,凭此一点就可以救周顗一命,因此他后悔了,虽然不是他杀了周顗,但沉默使他成为杀人者的帮凶。


君山话史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首先,我们从最令人好奇的一点切入,看看“我”是谁,“伯仁”又是谁。其实,这一故事发生在晋朝,而间接导致伯仁被杀的“我”则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王导。王导出身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从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凭借家族的势力结交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并辅佐他当了东晋的开国之君。

而被王导间接害死的,则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名叫周顗。虽然比不上王导,但周顗也出身名门,其父是安东将军周浚,他本人则

“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周顗性格清高,不慕名利,很有晋朝流行的道家风骨,也曾经拒绝过朝廷的征召,不过最终,他还是被司马睿征辟,并从祭酒做到了尚书左仆射。

介绍完这二位主人公,我们再看看他们到底是创造了什么样的故事。东晋建立之初,大将军王敦掌握兵权,并且驻扎在外,对皇权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司马睿对其防备后,他更是因此被惹怒,宣布起兵。听说自己的哥哥做出忤逆之事,王导十分惊慌,连忙前往司马睿处谢罪。

王导带领着王家有权势的人在皇宫殿外跪地请罪,正赶上周顗进殿面圣,于是,王导连忙对其恳求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即是说,我们全家上下一百余人的性命就靠你了,希望你去向陛下求情。不过,周顗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径直入了大殿,等到他出来时,已是满身酒气,王导急忙上前询问,周顗却并不理睬,而是醉如烂泥、满嘴胡言。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

“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

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邓海春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吾而死。”是出自东晋王导之口。据《晋书.列传三十九》(晋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21人合著,共有132卷,现存130卷;原有的叙例与目录各1卷已失传。)记载:东晋元帝时,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的王敦,因自己不被重用而对朝廷不满,从武汉起兵二万,直扑东晋首都南京。此时,被晋元帝宠信的御史中丞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在当时,可是个相当有名望的豪门大族。刘隗的建议被王敦的亲兄弟王导(时任司空)得知,王导立即率领家族中有头有脸的20多人一起跪在皇宫门前。早朝时分,时任尚书的周顗(字伯仁)从旁边经过时被王导喊住,王导悄声地对周顗说:“望兄能在皇上面前说说好话,保我全家一百多条人命。”可是,周顗却没理睬他,转身大摇大摆地进了宫。早朝后,周顗即向晋元帝阐述王导是如何如何地忠于皇上,他跟王敦是两回事……等等,说的晋元帝连连点头默认。周顗这个人平常好一口酒,中午时分,就在皇宫里喝高了。待他被人扶出皇宫时,王导等人仍跪着,王导叫他,他不理,还自言自语地说:“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斗大金印带在身。” 由此,王导怀恨在心。

周顗回到家后,仍不放心,又赶紧写了一道奏折替王导求情。

后来,王敦一路杀到南京城外,晋元帝一看大势不妙,连忙向王敦封官许愿,乞求和平。这样,王敦如愿以偿,独揽了朝政。独掌军政大权的王敦开始报复,凡过去的大臣几乎全被他杀掉。周顗,当时是誉满天下的名士,王敦念他德高望重,不想杀。于是就问王导:“伯仁可以做三司?”(三司~司空、司马、司寇) 王导不语;王敦又问:“不行的话,就让他做个尚书令或尚书仆射吧?” 王导仍不语;于是王敦咬咬牙说:“如果都不行,那么就杀掉他。” 王导还是不语。至此,周顗被杀。

周顗被杀后,有一天,王导在翻阅宫中文件时,发现周顗为他极力辩白的奏章,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地说道:“我虽没杀伯仁,但伯仁是由我而杀呀,我负伯仁啊!”





麟角1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句话是东晋王导说的,原句出自唐代房玄龄编写的《晋书·卷三十九》。

(稀世珍宝 东晋《步辇图》)

王导是谁呢?王导口中的伯仁又是谁呢?话说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江南一带远离战乱,相对安宁一些,朝廷就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坐镇建业(今南京市),都督扬州军事。其中王导就是司马睿的一个谋士,深得司马睿的信任,而且王导一直追随在司马睿的身边。王导出身士族家庭,很有胆识,对当时的形式有很强的判断力,是司马睿的得力帮手,王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司马睿招募了很多的有才能的人,很快帮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健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导也是一个很有韬略的人,东晋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功于王导和王氏家族,王导也被称为“江左王导”,在东晋的大官贵族中,王氏家族名望最高,权利也很大。

周顗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字伯仁,在西晋动乱时期跟随司马睿一起渡江来到建业的,很得司马睿的信任,东晋建立后,被司马睿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王导和周顗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相处非常融洽,《世说新语·排调门》中有一则关于他们两人的故事: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王丞相就是指王导,相传周顗体态丰腴,肚皮很大,夏天天气很热,周顗坦胸露腹的躺着乘凉,王导指着周顗的肚皮开玩笑地说:“你的肚皮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周顗也开玩笑地说:“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不过能装下两三百个像你这样的人。”王导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世说新语》还有一则叫做“新亭对泣”的故事,也是说王导和周顗的: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秋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可是这么好的关系,去因为王导的叔伯弟兄王敦而改变,东晋建立后,王导在朝中执政,王敦驻扎在武昌统领东晋兵马,掌握兵权,随着王氏兄弟的权利越来越大,司马睿渐渐不放心了,就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周顗等人,慢慢的疏远王氏兄弟,王敦就沉不住气了,经常在背后说周顗的坏话,王导也开始记恨起周顗来了。而且王敦是一个非常残忍,脾气很暴躁的人,他担心自己大权旁落,直接在武昌发动兵变造反,这可把王导吓坏了,赶紧领着全家宗族人口到司马睿跟前请罪,周顗上朝时,经过王导一家的面前,王导看见周顗,大声呼喊“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您照顾。”周顗听到王导的喊声,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昂着头走过去了。下文中的引言全部出自于《晋书·卷三九》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青釉鸡首壶)

但是周顗见到晋元帝司马睿后,和司马睿谈论起王氏兄弟的事情时,周顗又极力地为王导开脱,说王导是忠诚的,他不光辅助您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是不愿意和王敦一起造反的,周顗还说王导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周顗在司马睿跟前全力地营救王导,总之能说的好话都说了,司马睿觉得周顗说得很有道理,就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周顗很喜欢喝酒,一直在皇宫里喝了很长时间的酒,喝醉了才出来。

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 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东晋羊首壶)

周顗出来的时候,王导还在宫外等候,王导看见周顗出来,就大声呼叫周顗,王导这个时候心里很急呀,他不知道王导在皇帝的跟前有没有营救自己,就希望周顗能停下来和自己说一下现在的情况,可是周顗根本不理王导,一句话都没有对王导说,还故意对身边的随从人员说道:“今年要杀掉这些造反的乱臣贼子,把金印和兵权要从他们手里夺过来”周顗回到家里之后,又马上给司马睿写了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地为王导说情,在周顗的努力之下,司马睿不但没有怪罪王导,反而对王导委以重任,可是这一切王导都不知道。王导认为周顗在皇帝面前没有营救自己,心里一直暗暗痛恨周顗。

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 而甚衔之。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由于王敦在武昌发动兵变,司马睿组织的抵抗兵力不足,很快就被打败了,王敦只是想巩固王氏的地位和利益,并不想取代司马睿,所以他就假惺惺地和司马睿讨价还价起来,说杀掉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就行了,司马睿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王敦为所欲为了,王敦最痛恨周顗和戴若思了,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并且征询王导的意见,王敦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两个人名望最高,大江南北都很尊崇他们,是不是应该让他们位列三司,任命为朝廷重臣呢?”王导没有回答王敦的询问。王敦又问:“你不发表意见就是不同意他们做朝廷重臣了,既然不做朝廷重臣,那让他们做一个低级的令仆,你看如何?”王导一声不吭。王敦又说:“既然不能用,就一起杀掉算了。”王导还是没有说话,一声不吭,态度不明朗,好像一副既不赞成又不反对的样子。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 导又无言。

(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青釉褐彩蛙形罐)

周顗被杀后,王氏兄弟继续大权在握,王导主持朝政,有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折,无意中见到了周顗曾经为了营救自己而给司马睿写的奏折,王导反复读着这一封奏折,奏折中周顗的言辞恳切,极力地为自己开脱,在奏折中,周顗没有说一句对自己不利的话,而且王导又知道了周顗曾经和司马睿面谈的时候,也是在不遗余力地营救自己。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顗,周顗的死完全是自己的态度不明朗而一手造成的。王导感到非常内疚,悔恨周顗的死和自己有直接的关系,回想起曾经两人的关系,心中很悲伤,王敦手里拿着奏折痛哭流涕的说道:“我虽没有亲手杀了伯仁,伯仁实际上是因为我才被杀的,九泉之下,都对不起这样一位好朋友。”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这就是“伯仁之死”的故事,王导虽然没有直接杀伯仁,但是伯仁的死却和王敦有直接的关系,是由于王敦不明确的态度而造成的,由于明白了事实的真相,王导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悔恨,心中也是很不安的。王导说的这句话便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一句名言。


一缕英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唐代 · 刘禹锡《乌衣巷》

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今夕对比沧海桑田、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诗中的王谢说的就是东晋时期权势倾天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而“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就出自王氏王导之口。

西晋末年,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北方世族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在这乱世之中,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琅琊王氏王导之建议提前避祸于江南,笼络江南士族。

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司马睿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登基,定都健康(今南京),史称晋元帝。其中对于司马睿帮助最大的当属琅琊王氏。

司马睿称帝之后,对于琅琊王氏也投桃报李,内政交于王导并称其“仲父”,军事交给王导之从弟王敦,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可以说东晋的权力掌握在王家之手,世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家有势有人,司马睿也不是傻子,等自己在江南落稳脚跟之后,开始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期望能够从王家分权。这种情况下,王导显得倒是平静,可是掌握兵权的王敦不干了。祖逖去世以后,东晋再也没有能够和王敦相抗衡的军事将领了,因此,王敦决定起事。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刁协为名举兵向建康前进。

建康城内,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王导听说后带领着有官职的族人进宫向司马睿请罪,司马睿不置可否。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族人到皇宫前请罪侯旨。

一天,司马睿召见周顗(yǐ,字伯仁)入朝。

周顗,晋朝名士名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少年时便有声誉,成年后袭封父亲武城侯爵位,曾在东海王司马越之子、镇军将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官至尚书左仆射。

周顗虽以雅望而获盛名,但他常酒醉失态,又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因此,周顗时常受到弹劾,数次被罢官而不免职。从这一点来看,周顗十分任性,有魏晋名士的旷达与傲然,同时也表明周顗当时的名望之高和司马睿对其的重视,被罢黜了仍留在朝中任职。

话说回来,周顗入宫的门口看见了王导家族在那跪着,王导也看见了入宫的周顗。

王家对周顗还是不错的。周顗和王敦是发小,自小就在一起玩耍,司马睿等人刚刚南渡之后,遇到了流民叛乱,平叛的周顗不敌,最后还是王敦收留了他。王导对周顗也很敬重,周顗数次调侃王导,王导都没生气。可能因为这个缘故,王导对周顗说:“伯仁,我王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

王导的想法应该是周顗肯定会回应自己一下的,哪怕是虚情假意呢。想不到周顗并没有理会王导,就像没看见没听见一样,径直从王家众人面前走过去了。

王导当时的心里肯定想的是“龙翔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从这一刻,王导心里的芥蒂就种下了。

哪知周顗入宫见了司马睿之后为王导说尽了好话,成功改变了司马睿的想法。前面说了周顗爱喝酒,现在又保全了王家,一时高兴,在皇宫中喝了个酩酊大醉才出来。

王导看见了醉醺醺的周顗,还是上前搭话,不成想周顗仍然没有搭理他,并且一边走一边说:“今年杀了叛军贼子,换个如斗大的金印(官印)带在身上。”

宫中发生了什么王导不知道,但此时他的心里彻底凉了,认准了周顗不会帮助自家了。

再说周顗,回到家中,不放心司马睿的口头答应,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替王导他们求情。

但这些事王家仍然不知道。

说说王敦这边,以两万兵力向健康进发。想不到阻击他的都是些酒囊饭袋,也许是这些人根本不想得罪王家,总之王敦顺利的来到了都城,王家又重新得势。

摆平了刘隗、刁协等人之后,王敦和王导商量着重新选拔官员。因为周顗的名望,王敦对王导说:“周顗是大才子,可以做三司。”王导不语。王敦又问:“如果不让他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仍然沉默。王敦明白了王导的意思,于是下令逮捕了周顗。

周顗并没有将实情明说,反而对王敦兴兵破口大骂,最终被杀。

王家得势之后,王导又可以大摇大摆的出入皇宫了。到了皇宫,王导发现了周顗的上书,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王导捧着周顗的表书,痛哭说到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后来王家倒是没有忘记周顗的恩情,对其后代颇有照顾。


别酒流年


小编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里,那种戏说三国的电视剧。记得当时电视里的曹操恸哭,说着这句名言。


长大之后,小编才知道,电视剧都是骗人的。因为这句话是东晋人说的,彼时曹丞相已经去世快有一百年了。

那么,伯仁到底是谁?伯仁大名周顗(yǐ)。“伯仁”是他的字。东晋元帝时,他担任尚书一职。

周伯仁


至于伯仁的故事,还要从“王与马,共天下”说起。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导出自著名的琅琊王氏,王导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从兄。司马睿从东渡到登记,主要依靠的是王敦、王导兄弟的支持。王氏权倾天下,司马睿登基后,重用刘隗等人与王氏抗衡。

司马睿


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史称王敦之乱。《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大司空王导带着一家老小跪在宫门口请罪,正巧碰见周伯仁准备进宫。王导赶紧叫伯仁,希望他看在自己全家上下百口人命的面子上帮助自己向皇上说情。谁知道伯仁跟没听见一样,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宫里走去了。


伯仁并非没有听见王导的恳求。一进宫,他就向皇上力言王导对皇室的忠心。皇上听从了伯仁的劝解。皇帝不杀王导了,伯仁开心啊,在宫里喝酒,直至喝醉才出门。出门时,王导还跪在门口。看到伯仁出来了,他再次恳求伯仁出言相救。伯仁却还是不理王导,四下望望,道:“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我今年要杀掉各种乱臣贼子,搞个比斗还大的金印系在手肘上!


跪在那里的王导心里听了什么滋味?“乱臣贼子”,句句诛心。两次求朋友帮忙,遭到冷眼不说,还被朋友用这种话明枪暗箭地嘲讽。心中的委屈与愤懑可想而知。可谁曾想。伯仁刚出宫,又赶紧向皇上上书,表明王导的忠心,“言甚切至”。他做的这一切王导却并不知道,对伯仁的怨恨也越来越深。


过了几个月,王敦得志,占领了建康。而伯仁作为曾经司马氏的旧部,自然岌岌可危。

王敦之乱


一次,王敦问起王导:” “周顗(伯仁)、戴若思这样的世族大家,应当登位列三公,不为过吧?”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当不了三司,仆射总能当吧?”王导继续不说话。“那就杀了。”王敦说。王导最终也没有说话。


伯仁死后,王导有一次整理宫廷档案,看见了伯仁上书出言相救的那一份,只见上面的话字字殷切,“殷勤款至”。王导拿着表,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哭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然而悔之晚矣。阴差阳错,幽冥之间,王导因友出言获救,又因不肯为友出言眼见其亡。


其实,伯仁还真有必要“冷酷”。在众目睽睽之下,若伯仁当面答应王导的请求,只怕救友不成,还会被当成同党,一起剿灭。王导愤怨心切,没能想到这一层,悲剧发生却为时晚矣,空留后人一同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晋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


历史研习社


应该说的是周顗(yǐ)和王导的恩怨故事。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成一句话:“别人在背后拼命的帮你,你却在背后恨不得他早点死”。

他们是同朝为官。

我先说下这句话的表述的大致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故事梗概大致这样:王导所在的王氏家族不得势的时候,其中有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大家注意这里周顗极力保王导,王导一点点都不知情,因为周顗表面若无其事)

后来,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

(大家注意这里,王导因疑心当初,所以对周顗三缄其口,间接导致周顗被害)。

周顗被害后,过了很久。

王导浏览以前的宫中奏折,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故事结束,回到现实中来。

我认为,我们现代国人,很难达到那样的素质了。大部分国人心怀好意,却冷酷无情。

我们的社会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让人民过的好一点。(社会发展慢,和人民过的好,两者无任何牵连)。社会发展慢一些,人民财富才能不断积累起来,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才有时间停下来,思索自己的内在世界。

现代的我们,听到这样的真人真事,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成年人对此也大多嗤之以鼻了。

无论我们听过多少醍醐灌顶的故事,无论我们听过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都不足以改变我们对社会的理解了。这可能就是悲哀了。

希望,国人慢慢好起来,重新让国家实现内在的强大(素质成为世界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