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行是怎麼得出來的?

宇宙觀察記錄


按東漢許慎的意見,五行的觀念,在有文字之初就有了。《說文解字注》認為,“五”這個文字,就是“五行”的意思:“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大意是說,“五”字的上下兩橫,代表著天地,中間的“X”,表示五行交叉互動的狀態:金木水火土,流動運行,生生不息。

在傳說中,五行來自我們遙遠的祖先。神農氏教民耕種,“制耒耜耕而食”,與土、金相關。燧人氏“鑽木取火”,與木、火相關。伏羲氏“竭澤而漁”,則與水相關。

典籍中“五行”這個詞,首見於“五經”中的《書經》。《書經》說,從前(公元前21世紀),有一篇文獻,叫《夏書 · 甘誓》,其中就有關於五行的說法。當然,這部書的真實性無法證明。如今我們確切可查的“五行”起源,則是《書經》中的《洪範》篇。《洪範》篇引述公元前12世紀的歷史,說周武王克商之後,商朝貴族箕子對周武王陳述來自於公元前22世紀夏朝大禹的治國方略:

天乃賜洪範九疇。

九疇,就是九項治國大法,第一項即是“五行”: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

九疇之第二項,是“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五行、五事,算是與“五”扛上了。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天地間是由火、水、土、風四種元素構成的,佛學則說組成物質的四大要素是地、水、火、風。

不論我們的“五行”還是二西的“四行”,古人的方法論倒是相同的:都是試圖用自然力量來解釋自然現象。

也許,早先的“五行”觀念還是比較質樸的,五行對應的是自然現象。公元前三世紀,有一位鄒衍,則把五行學說增益提升,把人類社會納入相生相剋的五行中。鄒忌據此發展出一種歷史哲學:用五德轉移來解釋歷史。


由“五行”而“五德”,從自然的“五種動因”到社會的“五種能力”,“五德轉移”理論認為,自然的四季更替,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第進行的,而社會的改朝換代,也要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這種學說頗有影響,後來皇帝稱自己“奉天承運”,所“承”的,就是那個“五德轉移”之“運”。

此時,五行學說就顯得相當玄之又玄了。考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本來面目,大約是先民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對宇宙萬物進行歸類總結,並探索其相互間變化關係的一種理論。


莫安排


中國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最有效的認知工具,加上“陰陽”特性,可以用來測度、思考、推理萬事萬物的形態結構和性質特徵。

第一個問題:“五行”怎麼來的?我個人認為是中國古人不斷觀察不斷總結而得來的。天有“金木水火”四季,地有“金木水火”四方,人有“金木水火”骨精血氣(肉即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四”的理念,“四”加上平臺即“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世界,再加上“陰陽”兩性,就成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等兩個文化概念,並分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稱號,這就形成了完整的中華傳認知工具。加上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形成了《周易》經典,標誌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化的成熟。

第二個問題,如何使用“五行認知工具”?

首先你弄懂《周易》,“天地”“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卦辭”“爻辭”等,就是所有關於“五行認知工具”的理論知識。

再次,你充分了解“四柱八字”學。這是“五行認知工具”是成功的應用模板。

(蔣榮清,2019.9.8)



學林金喜鵲


“五行”是什麼?木火土金水也,民間習慣稱為:金木水火土。

我們的老祖宗在文字創造之前,認為世間萬物是由五種元素構成的:木是參天大樹也是花花草草;火是文明的火種,刀耕火種;水是大江大海也是小溪曲流;土則遍佈四方,人類的一切生存活動都是在土地上完成的。

而五行金在世間是最少見的,《尚書. 洪範》:“金曰從革”,意思即為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絕大多數金屬是需要通過冶煉而成,所以才有“百鍊成鋼”,“千錘百煉”。

說五行就離不開陰陽,五行在陰陽中存在著,古人認為“陰”“陽”是所有自然現象中的兩個對立面,陰陽也是相互依存的,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陽地陰,男陽女陰。

在易經,中醫、風水、八字,奇門遁甲等傳統學術中,核心關鍵詞都是以五行陰陽為基礎。

而五行學說被不斷地發展推演,古人把“五行”含義和內容延伸到了方方面面,如下圖中的提到的五行知識,只是五行所代表的一小部分內容。

五行更重要的內容還有相生相剋,相生的關係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關係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存在,傳承數千年不絕,其影響力滲透到東亞社會,但今天我們對五行學說的認識,還遠遠沒有達到古人的高度。


中觀國學


“五行”是怎麼來的


很多書籍上講“五行”是我們先賢

在天地宇宙中找到的五中物質

就是木、火、土、金、水

也就是說,整個宇宙當中幾乎所有的物質

都逃離不了這五個概念

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跟大家聊

天上有五顆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金星

木、火、土、金、水這五顆星

這五顆星大家都知道

它是源自於我們先賢們有一個總結的方法叫“干支紀元法”

五行是根據以北極星為座標

在地球上看這五顆星,這五顆星出現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三月份春分,木星見於東方,開始運行72度

7月份夏至,火星見於南方,開始運行72度

9月份秋分,金星見於西方

3月份,木星見於東方,這是木行的概念

7月份,火星見於南方,這是火行的概念

9月份,金星見於西方,這是金行的概念

11月份冬至之前,水星見於北方,這是水行的概念

5月,土星見於中天,這是土行的概念

木、火、土、金、水這五行

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潤畦書畫


看了評論區裡一大堆的解釋,給原始玄學思維塗抹神秘色彩,說得天花亂墜,似乎古人得到外星人啟示,掌握了宇宙終極大法,乃至可以預測未來,把握人類命運。

這麼幹,無非有兩個目的——

第一標榜祖宗,激發虛幻自豪感,抒發阿Q情懷

第二故弄玄虛,借老祖宗玄學圈錢斂財



其實古人的五行理論壓根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不過是原始人類直觀觀測自然界,牽強附會構建的一個解釋體系,是早期的歸納法而已,類似的古希臘也有所謂”土,氣,水,火”,四元素論,這種幼稚,粗淺的理論很快就被更先進的哲學所替代了。只是在科學精神稀缺的古代中國,五行,陰陽始終左右文化,無法突破,進化到更加先進的物理學科。

回到問題,五行怎麼來的?

我們設身處地回到過去的時代,去理解五行的起源其實很容易理解。



五行五元素是肉眼可見的自然物質

比如金木水火土,這是自然界可看到的物質,樹木生長是為木,萬物生長那就是土壤,喝的是水,煮飯的是火,礦物提煉出金,這不就是五行五元素麼?古人看不到空氣,只知道是風,所以五行無氣,因為他們侷限於眼睛所能見,無法在視力之外觀測世界。

五行想生只是表象描述

五行想生也很簡單,燒柴就是用木點火,所以木生火,古人不知道火併非只有木可生,氣體也能生火,火的本質是劇烈氧化反應。

火生土,是因為木屑燃盡成了灰燼,所謂歸於塵埃,這就是火生土,但是古人不知道土壤的質地非常複雜,並非碳灰就是土壤,他們沒有分析工具。

土生金,是指礦物沉埋土裡,一般挖地撅土能提煉金屬物質,他們當然不知道化學元素週期表,不知道金屬元素來源於宇宙生成之初。

金生水是指用金屬工具去挖掘水源,金於是生水,牽強附會之極!

水生木,則是植樹澆水,故而水滋養了木本植物。這也是想當然。

五行相剋同樣是胡說八道

想生就有相剋。五行之間的相剋關係同樣是浮光掠影想當然而來。比如木克土是指樹吸收土壤肥力,木生則土壤肥力流失;土克水是指以土築壩可以堵水;水克火來源於滅火經驗;火克金是因為燒火融化青銅器,冶煉金屬;金克木則是砍樹的是金屬斧子……



說穿了,五行簡單,粗暴,幼稚,這是人為建構起來的一套解釋體系,是強拉因果,經不起推敲的一套偽科學理論。

  • 五行理論沒催生現代醫學,沒提高平均壽命
  • 五行理論沒有進化成現代科學思維
  • 五行理論沒有幫助中國人研發出計算機
  • 五行理論沒有讓近代中國擺脫列強欺凌
  • 五行理論對於經濟發展沒有任何意義
  • 五行理論也解釋不了宇宙規律

但是五行理論確給了中國當代人虛幻的自豪感,甚至是上帝視角,除了這種毫無價值的自我滿足,絲毫沒有進步意義。


西雙版納的茶花


首先我們要把中國的五行學說和西方的元素學說區分開來。



所謂元素是指組成物質的基本要素,他們是最原初的,不可分割的。而五行是指天地元氣的五種行在。天地人氣本指一種,當它行在運行的不同時空狀態下,就表現出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中國的五行學說其實是一元論。這也是和中國傳統的統一的思想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傳統社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叫做“知類”,即掌握事物的分類,最徹底究竟的就是陰陽二分法。於是就有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四象就是“金、木、水、火”,事實上是原指陰陽兩兩組合的結果。為了便於理解,古人選取了四種形象,與之匹配,也就是“金、木、水、火”,和西方的元素概念很接近。中國人的高明之處在於,在四象之外,增加了一個“土”,“土”是四象混雜的狀態,也是天地元氣在其餘四行典型位置之外的行在。把這種混合態的存在列為一種基本單元作為考量,既體現了中國的特色,也正是中國人的智慧與高明之處。


因為五行真正地涵蓋了元氣運行的所有狀態,也真正使得事物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變化,生克循環,周流不怠。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土的加入,正是中國智慧的巧妙裁化,使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得以通達圓轉,使易經的理論足以推行舉措,成就大業。




東方國學


五行是道家文化的基礎

古時候道家系統和門派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中醫、風水、算命、看相、卜卦等等,這些行業的基礎都是建立在陰陽五行之上的。可以說,如果陰陽五行不成立的話,這些行業都是不成立的。

說到五行,就不得不提《易經》

《易經》是陰陽學說的開山鼻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據說道家祖師在研究《易經》中陰陽演化的時候發現了其演化過程不外乎五種動態變化,水為潤下、火為炎上、金為收斂、木為伸展、土為中和。

也可以說五行是由陰陽二極所推演的

剛開始是一種動態的轉換形式,並沒有形成真正的五行元素的概念。


得益於當時研究《易經》的人太多,很多人都發現一種物質經過某種形式就會轉化成另外的物質,形成了相生相剋的原理。

即: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和金克木克土克水克火

當然,這只是一派之談

也有很多其他的起源說法,眾說紛壇,我們已經無從考究。

因為道教跟五行的密切程度和使用程度,我比較相信這種說法。

..


黃多魚先生


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核心說法之一,萬事萬物都可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

在之後的思想變革和歷史發展中,並派生出諸如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領域的基本概念。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有天道歷數說、殷商時期的方位觀念說、材料說、星辰說、手指計數說、祭祀說、八卦河圖數理說等多種觀點,五花八門。

而實際上,即使是最高明的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也是說不清這個問題從而給出一個確定答案的。我們可以大概有一個簡約的理解。根據最新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五行的最早起源是部落時代,文字在商代甲骨文裡就有萌芽。

五方是五行的主要起源,上古時期黃帝作為聯盟首領,身居天下之中,其他部族各自分佈四方,朦朧上的方位思想產生了政治地理上的五方觀念。

遠古華夏文明的奠基者黃帝,出於軍、政等目的,創造性地開闢了連接四方部族的道路,進而產生了五行觀念。黃帝建立了自身華夏的合法性與正統性,中高於東南西北,實施時間"五行"歷。

之後,繼任者顓頊為了加強部落控制力,杜絕鬆散的聯盟,提高凝聚性,利用巫術和神權,鞏固了對"四方民"的絕對權威,造就了國家的雛形。那麼,具有權威與天命色彩的王,其所在的地中一帶,即就是五,尊貴通神,是天人合一與天帝合一的核心通道。

直到戰國時期,五行意義泛化,才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枝蔓,衍生出很多其他內涵。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繫辭傳》裡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繫辭裡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五行,確也看到了五行之跡。其中講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對應河圖中的五位,只能是東西南北中五個位置。這五個位置即五行之位,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河圖下北16與左東38為陽,上南27與右西49為陰。一六北方太陽之水,二七南方少陰之火,三八東方少陽之木,四九西方太陰之金,五十閤中央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形成S形曲線。


巴蜀wsw1902


對於“五行”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每當我們提到“五行”,就會想到當年伏羲氏在法則河圖洛書而建立的先後天八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時候,發現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歸屬於五大類,即木、火、土、金、水等,就是我們稱之為“五行”的東西。

實際上,河圖洛書只是個圖形罷了。“五行”最早的出現,是在《尚書.洪範篇》裡提出來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檣……”這也是“正五行”的正確出處。

“五行”在實際應用時,又有實體與抽象的分別。我們說“木、火、土、金水是構成這個世界包羅萬象之元素”是指實體而說的;至於“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檣”則又是以性質來論的抽象五行。這裡附帶概略論述一下“五行”之屬性:

一,木,很容易理解,就是樹木、草木,代表了“生命力”、“成長性”,我們常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就是這個力量。

二,火,就代表熱能,熱性往上,因此又是一種“升發”的力量。

三,土,代表了大地或地球本身。

四,金,代表所有堅硬的東西,因為大多金屬為堅硬的,所以用金來代表,由金屬的特性來說,又以內聚力為特點,因此金亦代表“內聚力”、“凝聚力”。

五,水,流動性是其特點,而且其性往下,因此又代表一種“向下變動”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