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称“省会城市占尽优势资源,地级市会走向衰落”,对此你怎么看?

葉丶唸


我个人观点: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和人口紧密联系的!中国各个省份城市的人口分布决定了城市的GDP!除开直辖市,看看GDP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哪个不是人口大省?再看看城市GDP的排名,基本上都是人口集中的城市排名靠前。所以一个省会城市占整个省份GDP的百分比应该和人口占比综合起来看待!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省会城市人口占比和GDP占比差不多那么这个城市并没有吸血整个省份的资源!如果两者占比失衡那么才能说明吸血的问题!杭州人口980万浙江人口5700万人口占比17.2,GDP占比大概24左右,差了6个多点!成都人口占比19.6左右,GDP占比38左右,差18个多,这种占比就非常可怕了!


坐看南山风起云涌


“省会占尽优势资源”这句话只适用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沿海省份完全没有这种问题,由北向南从经济规模来说,辽宁大连胜沈阳、河北唐山胜石家庄、山东青岛胜济南、江苏苏州胜南京、福建泉州胜福州、广东深圳胜广州,只有浙江的宁波比不过省会杭州,但浙江偏偏却是民富水平最均衡的省份,全国人均收入30强城市当中,浙江独占9席。所以东部目前基本是处于百花争艳的格局,没有任何一省是省会独大的局面。

通过上图可看出,省会GDP占比较高的全都是省域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会,其中包括中部龙头武汉、西部龙头成都,以及新晋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等等。反观两个全国百强市入围数量最多的省份山东和江苏,省会GDP占比都是最少的。

中西部省会城市未来一城独大的格局可能还会延续,越是省会领先优势巨大的省份,可能越是难以扭转这样的格局,比如成都吧,作为外出务工人口第二大省省会,其区域影响力其实并不比杭州、广州在东部的影响力差,其向心力不言而喻,周边城市上学想去成都、看病想去成都、游玩想去成都、定居更想在成都,而四川大多数富人都有在成都置业或营生。而与此同时省内老二绵阳目前经济规模连成都零头都不到,基数差距如此之大,经济增量自然也会继续扩大差距,两者相距只会越来越远,不出十年,川A的经济规模就会十倍于川B,这个过程中聪明资金都知道该选择谁,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判断,并非谁占谁的资源,就像某企业主观性的投资,放着成都不选,难道选德阳选泸州吗?可如果在东部,一个省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省会未必是优先级。

目前的城市经济地位的格局是,东部最均衡,中部其次,西部省会独大情况最明显。


城市发展报告


众所知周江苏省会南京并非江苏最发达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从未以经济实力登顶。前两三年才赶上了经济转型中的无锡。

以下是2014-2016年江苏省内各市的GPD排名:

由图可见在GDP上南京是由2015年实现对无锡的反超。无锡之前由于蓝藻事件,迁离化工类、低技术类的企业,导致近几年来无锡的GDP没有呈现出正常的增长速度,城市还处于转型期,一旦转型成功,有望重返江苏第二的位置。

刚刚是经济方面,如果说科教方面,省会南京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江苏最好的大学,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等,几乎占尽了江苏所有的最好的大学。江苏其他城市的大学屈指可数。论高等教育,南京毫无疑问江苏第一。

其他省份,如安徽,四川等等的一些省份的城市发展确实不够均衡,举全省之力发展确实有点夸张,但占了大半资源确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其他地级市的人口越往省会城市迁移,小城市的发展就越发滞后,有可能真的会引发其小城市的衰退。当然小城市的领导人,应该制定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放宽制度,鼓励自主创新创业,带动全民发展。城市的发展不能等待别人伸来援手,要懂得自救。


解放禁锢的自由


我是重庆一名大学生,国际政治专业,关注古今中外时政热点。我认为省会独大只适合中西部省,地级市被削弱是必然趋势,我们以最成功的成都为例,来看我专业的分析能不能给你眼前一亮??

第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人,是群居动物!未来,资源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必然会被积聚在几大寡头区域之中。反映在城市发展中的情况就是,中国所有人口和资源会聚集在几大城市群之中,包括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中城市群等等,北上广就不用赘述。

第二个,改革开放顺序决定。改革开放由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中西部省份相较落后是必然结果。现在开始重视西部,推西部大开发,但是东部强者愈强,中西部没有资格和能力同东部发达城市竞争。北上广深有最好的科技、教育、工作、机遇、医疗、社保等等,是最佳的生活、工作地区,吸引着全国的人才和资源。

第三个,竞争大、内陆本来又落后,所以就“砸锅卖铁保省会。”成都是省会独大绝对的典范,可以说是中西部的样板,我们不带任何情绪和偏见,客观陈述。以下是成都一家独大的过程和方法:


①版图。解放初期成都真的很小,和现在的成都对比,变大了几百倍。首先是肢解周边较大的地级市,如温江、绵阳以及较远的南充、自贡等等地级市。接着是,托管周边由地级市肢解后的区县。最后是逐个区县对原先地级市彻底完成吞并。

②工业、学校和机构。建国初期,成都在四川影响力并不大,自贡、泸州、宜宾、万州等等城市发展并不比成都差太多。接着就是搬,很多地级市的工厂、学校、机构纷纷搬到成都,成都逐步壮大。

③文化。这个是我认为最不能理解的。地级市的很多小吃、特产、旅游文化都悉数被成都吸纳,成为了成都的特色,成都还成为了世界美食之都,然而真正在成都土生土长的美食并不多。还有就是熊猫,熊猫的产地有好几个、都不在成都,还有陕西等其他省份也产有熊猫。但是因为成都有熊猫基地,熊猫彻底成为成都的名片,成都大街小巷全都是熊猫的符号。我去过成都,无论是公交卡、公交车、建筑、纸巾、城市海报、城市网站到处都是熊猫的符号。

④政策再倾斜。就是成都已经版图壮大了,学校、工厂、机构都多了,文化特色都有了,还不够还要政策持续的跟进。你可以看到,近几十年党中央的一些大机构大项目仍然纷纷落户成都,其他地级市少之又少,成都正在持续虹吸。

⑤走出去。作为省会不仅要吸省内的资源,还要吸省外的资源、东部的资源甚至外国的资源。这点我要表扬成都,成都在宣传方面做的很好。成都各级政府同国内几大媒体达成合作,让国内很多媒体重点宣传成都、美化成都(如炮制的新一线城市榜单)。成都政府直管下面的几大成都本地媒体也非常厉害,甚至参股或者控股国内一些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也就是说成都能够部分影响(注意是部分)中国主流的舆论。所以成都媒体也在努力塑造,熊猫城市、宜居城市、创业创新之都、美食之都等等形象,尽管途径还有改善的地方。然后就是,政府吸纳很多东部的民营企业来成都,如锤子科技等等。然后吸纳很多五百强进入成都,西部最多,虽然我是重庆人,实话实话。


第四个,我总结下来,成都的方法前提是大省份、多城市、大政府。大省份四川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多城市实力不强都众星捧月般拱卫成都,大政府成都包办一切(省内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几乎能够代表整个省)。所以说,像青海、宁夏等这种弱省份就不适合这种模式。

第五个,成都非常先明。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布局,而且是面面俱到,现在已经是非常完善,而且已经走出去,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中西部省份纷纷模仿成都。未来,地级市的人和资源会越来越少,几乎全都流向省会,地级市会越来越弱,这个趋势不可逆转。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领先几十年,他们走过的路就是这样,都是寡头格局。(唯一例外是德国,德国各个城市都很平衡)

总结,省会必然独大才能和东部竞争甚至国际竞争,这个是内陆省份摇身一变最好的方式。但是成都做法太过于绝对,对地级市吸的太狠,未来地级市没有任何抵抗力。像武汉独大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几个区域中心城市,这才是最佳的方案。我是重庆一名大学生,欢迎关注我…



晴若之初


确实,省会基本上是一个省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它们的发展基本不会差,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有的甚至是一城独大。东部沿海省份这个现象相对来说没那么明显,因为它们拥有多个经济中心,比如广东有广州和深圳、江苏有苏州和南京、山东有青岛和济南、浙江有杭州和宁波等,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是推行“强省会”战略,出现一城独大的格局,比如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这个格局在未来可能还会延续。



省会城市占尽优势资源,地级市就会走向衰落?小编并不认同。从大的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省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们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那么中西部省份就衰落了?当然不是,改革开放先让一部分地区富了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目前来说,中西部省份的发展水平虽然与沿海省份还有一段距离,但发展速度更快,未来会慢慢赶上来。

至于地级市方面,首先从沿海省份的的地级市来看,它们就没有衰落,像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都发展得比较均衡,各地级市之间发展并不差。而中西部地级市,正如小编前面提到的先富带后富,先把省会发展起来,然后以省会为中心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很多省会周边都初步形成了城市群发展,比如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等。

总之,在强省会时代,很多省会强势崛起,但与此同时,也不会只顾着发展一座城市,其它地级市也会得到发展,可能它们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会延迟一点。


锦绣中源


首先,在绝大部分省份,地级市的发展一直是弱于省会城市的。拥有强势地级市的省份其实非常少。

其次,不能用计划单列市来代表地级市。五大计划单列市,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其实政治地位和省会平级,厦门的政治地位还高于福州。他们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上也相当独立,省政府的管理权很有限。因此,省政府无法抽调这些城市的财政资源来支持省会发展。这是这些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地级市的数量众多,分化也非常明显。如果将这个问题限制在强势地级市的话,那么答案确实是肯定的。湖北,四川和河南三个省份全力打造省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是一个重大刺激。强化省会建设成为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必然会打压强势地级市。但强势地级市主要的分布,就在东南沿海地区。客观来说,三个中西部省份省会建设确实不错,但是省内其他城市的建设滞后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建设强势省会的代价。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如果采用强省会政策,付出的经济成本要更大。实际上是不符合当地的经济实际情况的。

最后,中国城市在资源分配当中的地位和政治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地级市而言,在这场强省会运动浪潮当中,如果不能提升自身政治地位,比如升级成计划单列市,恐怕相对衰落的命运是免不了的。


用户4325101516


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也一样,也有着如硬币一样的不同两面:

一面是:如果一个省的省会确实在省内一城独大,占尽所有资源,首位度奇高,那就将在省内形成一极独大局面,带来一种黑洞效应,省会占比会越来越大,其它城市份额将越来越小,最后被压缩于无形!这样的省目前在国内已出现了雏形,多个中西部省份均呈势。

另一面是:如果一个省轻视省会发展,没有给予省会以应有的重视,片面追求所谓平衡性,或对非省会的一个或几个城市宠爱有加,那么又会在省内形成一种多极局面,带来一种双星或多星效应,这样的省,其省会不会被省内人赞为厚道,而往往却被斥为无能,“连血都不会吸”、“连血都吸不到”,省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会在省内被讥笑、谩骂。这样的省也在中国现形,多个东部省份均已表现出这种形态。

那么,这两种形态的省哪种好呢?依本人看都有优点和缺点!黑洞型的比较稳定,一极话语下省内问题和矛盾将被压缩和忽略;但这种形态的省在长期发展上将失去活力。双星、多星系统不管从天文学上来看,还是从社会学上来看,都是极不稳定的,这种形态的省,省内问题成堆,矛盾越来越深化激化,省会得不到尊重,与省内各地区间竞争加剧,内部倾轧严重,虽然一时活力四射,群雄并起,但长期来看,多中心即无中心,多星即无星,这样的省将没有能在国内冒尖的明星城市,在全国一片天空中,无亮星,政治权重和话语权将越来越小!

那什么样的形态最好?记住,我们是中国,中国文化下一定要有尊者,也一定要走中庸之道,这两者缺了任何一个都将是败局!没有尊者将一盘散沙,不走中庸之道将滑入左边或右边的极端!中国文化下好的省份应该是省会一稳多能的,GDP不能过低或过高于省内所有城市,GDP总量可以略低于省内它城,但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稳定在省内第一方阵中,综合性也要最强,首位度占比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不能过低也不能太高。而省内其它城市也要有专攻,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特色有一定权重,但在GDP总量上不能超过省会过多,在综合性上不能凌架于省会之上!


王茅


看到题主这么说,福州、石家庄、南京、沈阳……

还有答主所在济南,表示压力很大啊!

不过,这样“弱省会”的情况在我国算是少数,“省会城市占尽优势资源,地级市会走向衰落”的说法才会流传,不过,答主部分同意前半句,不太同意后半句。

不可否认,省会城市在行政资源与政策优势方面会有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的机会,但是,地市的发展更在于自己城市的路子是否走的正确,省会城市的经济体量占比在省内处于绝对优势的省份,多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省份。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GDP总量的省会占比中,银川GDP占宁夏GDP比重超过的一半,达到52.2%,是全国占省内GDP比重最大的省会城市;而答主所在的济南GDP占山东GDP比重最小,仅为9.9%,说明了全国各省会城市GDP占全省GDP比重存在巨大落差。

不过,同样也能从表格中看出,2017年GDP总量的前5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排名都偏后,而其中,广东、江苏、山东2017年GDP总量之和占我国GDP总量30%,这三个省份,省会城市的经济体量在省内都不是第一,广东的深圳,江苏的苏州,山东的青岛,是这三个省份的GDP总量第一,而济南更是排在了烟台之后,位列全省第三。

另一个现象是,在 “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GDP总量的前四强,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分别有15个、13个、10个和8个城市上榜,山东在数量上排名全国第一,江苏的13个地市则全部入选,入选率100%,百强城市由东向西呈阶梯式递减,62个位于东部,22个位于中部,16个位于西部。

所以,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反而少见,发展偏薄弱的中西部是这种现象的多发地,所以,要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以点带面,打造城市经济圈十分重要,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多个区域经济带,强调均衡发展。

所以,这个说法只能适用于部分省份,是片面的存在。


济南时报


如果说人的发展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七分靠政策,三分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目前一个省的主要资源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财政实际支出包括市里的财政支出和省级的财政支出。所以有些省会城市说自己不吸血,是贡献,那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省级财政主要支出在高等教育、医疗、科研、交通,这些支出的80%以上都是花费在省会城市身上。

另外在我们国家,有些时候你符合资格申请的时候,那也得要有优先审批情况,包括国家中心城市申请、地铁的审批等,即使你有钱,但是修地铁、机场也会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有计划单列市的省,还有地级市能和省会城市掰掰手腕,政策略低于省会城市,能得到一部分资源外,其他的普通地级市,可以说基本上没法去和省会城市比。即使经济强大如苏州,想申请机场那也是难如登天。

特别是现在,看看地铁里程、机场航班数量、高等学校、医疗,即使你自己出钱不需要省财政出钱,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在高一层级的比如国家中心城市申请、自贸区申请,普通地级市也是基本很难。


财经实用知识


一个省除省会外的地级城市发展普遍不好并非省会城市造成的,有很多种因素造成,就算省会城市把资源分配下去也未必见得就好了,那么大多数中西部地区为什么着力打造一个省会城市为中心呢?其实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无奈之举,因为城市发展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竞争,就拿现在的中西部地区典型省会城市来说,成都、武汉、西安等,全省倾其力打造的单中心城市在发展上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把发展资源分布下去恐怕会造成竞争力不强而全军覆灭,与其全军覆灭还不如其中一个突围,所以才无法多点开花干脆来支独秀,比如成都第二机场继续建成都来巩固中心地位,当然这也是单就成都发展的必然性,然而在东部地区下面地级市发展都不错,省会城市也同样发展很牛,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比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甚至还超过省会城市,总体来看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竞争造成的,均衡发展也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就说过要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来带动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