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北宋政和二年,汴京上空忽然彩雲飄浮,18只仙鶴飛鳴於皇城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更神奇的是,其中2只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路過的行人,紛紛仰頭觀看,對這一景象驚歎不已。


原本這樣的奇景應該被史官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案,但巧合的是當時在位的偏偏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畫皇帝宋徽宗趙佶。據稱,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著仙禽前來帝都告瑞,是國運興盛之兆,於是欣然提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記其實。這幅傳世的畫卷名叫《瑞鶴圖》。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瑞鶴圖》(局部),趙佶,5絹本設色,完成於1112年,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瑞鶴圖》繪於長卷的右側,左邊是徽宗的題記和詩文,以獨具特色的“瘦金體”撰寫。宋徽宗趙佶用手中的畫筆“如實”地描繪了當時人們眼中的“奇景”:巍峨的宮殿在雲靄中若隱若現,落日的餘暉灑在橙黃色的琉璃瓦上,將古老的皇城染上一層奪目的金色。伴隨著幾聲尖厲的鳴叫,人們的視線被吸引到畫面的上方——湛藍的天空與盤旋的飛鶴。18只仙鶴以優美的姿態,疏落有致地在空中劃出好看的弧線。另有2只仙鶴一左一右立於殿脊鴟吻之上,其中一隻伸頸仰天長鳴,彷彿在召喚著空中的夥伴;而另一隻則扇動著翅膀,準備再次騰飛而起。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今天,當我們站立在這幅長卷前,一邊仔細端詳著那細如毫髮的羽毛、磚瓦與斗拱,一邊讀著畫旁的題記與詩文。當詩畫重疊的那一刻,恍惚間我們彷彿置身於1000多年前的那個冬日的傍晚,在蕭瑟的寒風中佇立在汴京街頭,與北宋的百姓一同目睹這個神奇的瞬間……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瑞鶴圖》(局部)


宋徽宗繪製這幅《瑞鶴圖》時,北宋的花鳥畫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出現了一批聲名顯赫的畫家。但那時的花鳥畫大多繪的是小景,例如“一片蘆葦兩隻野鴨”“一鳥”……就算是畫長卷,也多是將幾個小景串聯在一起(例如崔白的《寒雀圖》)。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寒雀圖》,崔白,絹本設色,完成年代未知,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但這幅《瑞鶴圖》卻是與眾不同。它沒有將人們的目光引到某個精心佈局的庭院一角,或是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生機盎然”的花葉林間。作為一位俯瞰萬里疆土的帝王,宋徽宗將人們的目光帶向更寬廣的天空,他讓我們去欣賞象徵權力與財富的宮闕樓閣,讓我們眺望宮殿之上更加遼闊的萬里晴空,以及那預示幸福與祥瑞的人間奇景。也許,只有身為帝王又兼具藝術才情的宋徽宗才能描繪出這片亦真亦幻的壯麗景象。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瑞鶴圖》繪製於1112年,自從18歲初登帝位,宋徽宗趙佶已經執掌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處於文化頂峰的帝國12年了。那時的他正處於人生的巔峰,志得意滿,神采奕奕,就像他在每幅畫後留下的簽名“天下一人”,聊聊四字,彰顯著一位帝王坐擁天下的豪情與霸氣。篤信道教的宋徽宗自信地認為已經完成了趙氏祖先賦予他的神聖使命,他的帝國正被神仙眷顧,遼闊的疆土正籠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就連曾經讓先帝頭痛不已的北方邊境也已久無戰事,雖然每年還要給遼國送去歲幣和貢品,但曾經雄霸一方的大遼帝國也已到了氣數將盡的暮年。而在更遙遠的西北方崛起的金國正忙於和遼國的領土爭奪中,無暇顧及位於中原地帶的北宋。作為一位“功成名就”的帝王,宋徽宗的職責除了每日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監督著各級官員將聖意層層傳達、依次執行,剩下的工作便是竭盡所能地彰顯帝國的財富國力了。那時,被祥雲包裹的徽宗趙佶還無法看清在暗處悄悄湧動的陰霾,也無法預計15年後整個帝國的災難和自己晚景的淒涼。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宋徽宗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喜愛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更是無一不通。傳說在他降生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隨後就生下了徽宗,可謂“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原本徽宗趙佶是沒有機會繼承大統的,作為上任帝王哲宗的弟弟,他早早便被封為端王,居住在御賜的王府,終日與琴棋書畫為伴,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然而誰也無法預料歷史的車輪會在哪裡出現拐點。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僅25歲、沒有留下子嗣的宋哲宗突然薨逝。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其後繼者只有在十幾個兄弟間挑選。那時哲宗尚有自己的一奶胞弟,並有一位嫡長兄建在,但在向太后的力挽狂瀾下,端王趙佶被順利地推上了帝位,成為北宋第八位皇帝。在向太后的眼中,這位年輕的皇子不僅才華出眾,更重要的是性情平和安穩,終日沉浸於書畫,而不像其他王爺喜愛“拈花惹草”,時不時會做出一些有辱皇家顏面的事兒。但一向精明的向太后這回卻看走了眼,雖然一位皇帝喜愛舞文弄墨本不是什麼錯事,弄得好了還可以稱得上錦上添花,但若過於沉迷其中,或者說除此之外對其他都不感興趣,那便是帝王的大忌,也是帝國的不幸。特別是當國家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皇帝一人的決策甚至可以在一瞬間將整個帝國推向末日。


隱藏在一幅曠世名畫中的預言,《瑞鶴圖》究竟在暗示什麼?

終於,這位喜愛藝術的帝王可以心滿意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了。在把自己封為“教主道君皇帝”之後,徽宗趙佶的生命重心已經完全轉移到艮嶽這座傳說中的皇家花園。而這座花園不僅成為他後半生魂牽夢縈的“蓬萊仙境”,也是最終埋葬整個帝國的墳墓。
在繪製《瑞鶴圖》後的第五年,在大臣王黼的主持下艮嶽開始動工興建,歷時六年竣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