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

凹凸美神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為什麼很多是面無表情?實際上,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去看待,文藝復興,包括文藝復興前期的油畫作品,畫中大多數人物面部確實是沒有什麼表情,一幅僵硬、嚴肅,缺乏情感的神態,這樣的神態,被稱作“撲克臉”,就如同撲克牌裡,J、Q、K這些牌面人物的表情,是模式化的,千篇一律,看不出絲毫個性。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局部

繪畫畢竟是藝術,人物畫傳達真情實感才符合藝術的本意,因此,從文藝復興中期以後,畫家逐漸意識到這些缺陷,就想辦法給作品中凝注人性化的情感,把“人神同性”看作最基本的藝術原理,最終,推動了油畫藝術的大力發展。

文藝復興以前,在繪畫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大原因。

米開朗基羅《聖母與聖嬰》

其一,神學思想影響和束縛了畫家的創作態度。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從古希臘開始,就誕生了神學思想,從此後,神學思想在西方歷史上一直延續,自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前期,在這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裡,是神學思想發展的高峰,神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在普通大眾的意識裡,神靈高高在上,他們的嚴肅性和神聖性不可冒犯,畫家必須以崇拜的目光去審視和刻畫他們。

杜喬·迪·博寧塞納《聖母子》

在這種文化意識的影響下,畫家在刻畫神話人物時,必須刻意把神話人物跟普通大眾區分開來,神靈在畫家眼裡,是高貴的,神聖的,嚴肅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如果把某個神話人物畫得跟普通大眾一樣,具有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會被認為是對神靈的不敬和褻瀆,沒有哪個畫家敢這樣做。

達芬奇《巖間聖母》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美術,拜占庭美術,中世紀末期的蛋彩畫,以及文藝復興前期的油畫作品,裡邊的神話人物都跟木偶一樣,面部表情刻板、嚴肅,根本看不到人性化的表情。

比如,哥特式美術代表人物意大利畫家杜喬·迪·博寧塞納的《聖母與聖嬰》,蛋彩畫大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甚至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前期作品《巖間聖母》,畫中人物都是套路化的表情,如同長著同一張臉。

達芬奇《得·本其肖像》

其二,跟油畫技巧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展到完善有很大關係,畫家想畫出豐富的面部表情,沒有合適的技巧去幫助實現。

油畫藝術真正完善起來是在15世紀中期,此時,文藝復興在西方已經走過100多年,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已經人到中年,他們的風格已經形成,而年輕的拉斐爾則趕上了油畫藝術向世俗化轉變的時候,他的畫風明顯跟前兩位不同。

馬薩喬《聖母子》

文藝復興是藉助古希臘的文藝樣式,來反對神學思想,主張人們發揚人文主義精神,倡導畫家畫出符合時代精神,能反映普通大眾精神世界的作品。

但是,文藝復興中前期,神學思想依然占主導地位,教會還不允許畫家直接去畫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因此,畫家們雖然畫著神話人物,卻往往給作品裡加入世俗化和人情味的元素,把神話人物畫得越來越貼近大眾的真實感受,在這樣的嘗試中,繪畫技法取得了穩步提高。

可以說,把神話人話畫得“人神同性”,是大眾的審美意識戰勝了神學思想權威的結果。


鴻鵠迎罡


繪畫的題材包羅萬象,不同的題材,創作的難易度都不一樣,就以動物和人來說吧,由於動物更多地藉助身體動作來表現情緒,所以描繪沒有表情的動物遠比描繪人要容易得多,問題來了:為什麼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是有表情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也是藝術家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模特進行描繪的,既然是人,就會有表情,除非藝術家的作品只描繪人物的背部,觀賞者看不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凡是有描繪人物的臉,都會有表情,只是不同藝術家的繪畫人物表情不同而已,

我們可以舉很多例子來說明: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是有表情的,比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波提切利筆下的《維納斯的誕生》就是神話題材作品,藝術家用優雅的線條使整幅畫作充滿了含蓄之美,作為神話中掌管愛情、美麗、歡樂和婚姻的女神,維納斯憂鬱迷茫的臉上寫盡了藝術家對時代的悵惘與不安,

再比如,同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藝術家拉斐爾筆下的《西斯廷聖母》也是宗教神話題材作品,

畫中聖母既溫柔又兼具人類保護者的氣熱,拉斐爾將感性美和精神美統一起來,將崇高精神理想和人類的情感結合;不論是維納斯的憂鬱迷茫,還是聖母的溫柔,這都是她們不自的表情體現,

一切西方宗教神話題材的繪畫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表情的,只是每幅畫中人物的表情存在不同而已罷了,無論是中世紀的繪畫,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家都在藉助畫中的宗教神話人物,來表達當時的社會現狀及人們的思想,要是畫中人物沒有表情的話,人們又怎樣去確切的解讀其中的寓意呢?對吧!



拉斐爾作品《西斯廷聖母》


詩夜城主


沒有表情本身也是一種表情,它反映的正是內心平和、沉靜的狀態。

  • 無論是襁褓中的嬰兒,還是垂垂老矣的耄耋壽者,沒有表情說明其身體正在舒適的狀態,而精神正在不激不勵的安詳的平和狀態或者在睡眠之中。


  • 在清醒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獨自在考慮問題,大概率也是沒有表情的,尤其是那些依賴於縝密思維才能解決的問題。

  • 所以對人來說,其實許多時候並沒有表情。


  • 那麼在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中,許多人物也是面無表情呢?

  • 我想其原因不會是單一的、絕對的,只能嘗試探討,大家看看有沒可能。

油畫發展早期技法不成熟,尤其對人的各種面部表情的表現規律沒有充分掌握

  • 西方神話故事中的神仙很少有志怪形象,無論是古希臘神話的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還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上帝和基督以及聖母等等形象也都是以人的形象來描繪。

  • 而這些主題的繪畫大多在油畫發展早期最為流行,這個時期的繪畫技法還不是很成熟,別說複雜的表情非常難以完美表達,就是一般的造型準確也很難達到。

既然畫的是神,神性使然,他們有人形,但並無人的痛苦、疾病和煩惱,所以他們面對失敗或挫折時,常常被刻畫成平和的狀態。

  • 對於超越生死,有無所不能的的神話人物來說,就算要描繪其表情,也大多是平和、安詳、沉靜的,看起來似乎還是沒什麼表情。

  • 而把神的精神狀態描繪為平和、安詳、沉靜的無表情,難道不是人對這種神性狀態的無限嚮往使然?應該多多少少有一點吧!


人和人在一起形成社會,神和神在一起就是神話,人在社會中的境遇自己無法完全做主,所以就會有非常複雜的心境;而神不會,安詳、平和、沉靜,無憂無慮是神們的常態,也是人對極樂世界的幻想,自然也就不需要誇張的表情。


聞道深般若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西方美術史上,希臘人體雕塑,其典雅,崇高,聖潔的美學創作模式,其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深深影響了後期文藝復興的繪畫創作宗旨和理念

縱觀希臘人體雕塑藝術,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以神話人物阿芙洛蒂特,還是以阿波羅,宙斯,赫爾美斯創作,我們都不難發現,希臘人體雕塑藝術,其諸神的面部表情都是靜穆,端莊的

哪怕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人體雕塑作品《荷犢的男子》,其面部表情,兩嘴角向上揚起,露出一絲微笑,這種微笑被稱為“古風式的微笑”。

在公元前6世紀的雕像,都是千篇一律的古風式微笑,被後人稱為端莊的笑容,符合希臘人體雕像典雅,莊重的理想美模式

但是,縱觀西方美術史上的傳統寫實古典油畫,特別是宗教神話故事題材的油畫創作,畫中的女性,表情大多靜穆,為什麼面無表情?

哪怕達芬奇畫筆下的蒙娜麗莎,其靜穆,恬靜的表情,只露出了似笑非笑,若隱若現的笑容,含有許多豐富微妙的微表情

畫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畫中的維納斯,面對誕生的世界,面部呈現眼神迷離,淡淡的憂傷,彷彿面對誕生的世界一臉的迷茫。

但是,西方古典傳統寫實油畫,畫中的女性,大多面無表情,個人斗膽一說,有以下原因

1在西方美術史上,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佔據了西方文化重要的地位

所以許多畫家,特別是從事古典油畫創作的畫家,多以宗教神話為題材創作

宗教神話,總給人莊嚴,肅穆,嚴肅,威嚴的神聖,所以宗教神話油畫中的諸神,大多表情是靜穆的,畫中的聖母,自然不見笑容

而且,文藝復興時期,復興了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希臘人體雕塑的諸神,表情靜穆,崇高,自然古典宗教神話的繪畫創作,畫中的諸神同樣是表情靜穆,神聖。



2在西方美術史上,19世紀之前的油畫流派,其創作受眾面,都是面向貴族階層,皇宮貴族

許多畫家多是宮廷畫家,為上流社會,王族權貴畫肖像,宮廷貴族全家福,或者創作宮廷貴族生活的油畫

而西方貴族階層,特別注重禮儀規範,而露笑容,露牙齒是膚淺,輕浮,低俗的表現,有悖於道德禮儀

所以,貴族階層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不會展露笑容的,自然,貴族肖像油畫中的貴族自然不會展露笑容

正如畫家安格爾畫筆下的公爵夫人埃蓮諾爾,神情恬淡,專注,僅僅嘴角若隱若現地微露笑意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西方美術史上,其袒露的裸體,代表西方文化很開放,直白,裸露


其實,西方美術史上,其實西方文化還是有許多保守含蓄的時候

在西方,教會的保守禁錮,許多人體模特創作的油畫,大多冠以女神維納斯的名字,因為當時教會勢力的保守,不允許裸體油畫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不然馬奈,米開朗基羅創作裸體不會遭到非議

所以,西方宗教神話古典油畫,宮廷油畫,畫中的諸神,貴族的表情靜穆,恬淡,這也是西方文化中,含蓄的地方吧。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西方的好多神話故事包括人物繪畫,都帶走宗教色彩,裡面的人物都是比作神聖和偉大的象徵,他們的面部表情畫的莊嚴,神聖,帶點神秘的色彩。

他們畫像,主要是一些人喜歡和崇拜,也是用來激勵自己的,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一般這樣的作品,畫出這樣的面部表情就很正常了。






故事謎語詩畫劉書立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並非很多人物面無表情,只不過是有些人在欣賞中,缺乏藝術的眼光,感受不出繪畫人物的細微面部表情。畫家既然以真人物為模特塑造藝術形象,就會有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這人物的面部表情體現在眼神和嘴唇的微妙、含蓄、柔美的情態,表現出人物形象的藝術之美。

一、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習慣於觀看攝影中人物形象的照片以及影視中人物形象圖片中,其人物的面部表情直接表現興高采烈、悲喜交加、憂傷痛苦等豐富多彩,給人們帶美感的享受。

二、有些人看慣攝影和影視人物表情的圖片,在欣賞繪畫人物形象時,跟攝影和影視人物表情不一樣,總感覺人物面部沒有表情。其實繪畫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表情,不是象攝影和影視人物形象的表情那麼直接表露,而是用繪畫藝術的技法,描繪人物形象的眼神、嘴唇、面頰的看似平靜安然,如用藝術的眼光,去欣賞就會感悟出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有含蓄、微笑、溫美的動態美感。

三、例如安格爾油畫名作《莫第西埃夫人》,灰褐色的牆壁,陪襯著黑色衣裙、白皮膚的莫特西埃夫人,這種由黑、褐兩色構成的沉穩基調,對比出夫人高雅的氣質與穩重的性格,面部表情中的眼睛有神韻的情態,嘴唇細微動感的迷人,使整個畫面因此顯得凝重大方,描繪出夫人美貌嫵媚的神化夢境。


黃智637


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很多是面無表情。這是因為,畫家要表現這些人物的

“神性”。



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古羅馬時期,直至歐洲的中世紀,藝術所表現的題材,大多與宗教有關。不能簡單地說,那時的繪畫人物的表情木然,而是畫家們心存崇敬,想表現神話人物的莊嚴肅穆之感。


當然,按照現在的眼光,單從繪畫技巧上看,也是有缺陷的。當時的人們認為,神是完美的象徵,神的完美,是人這個不完美的被造物無法表達清楚的。其實,還有一點,就是西方繪畫技巧,也是一步步進步起來的。當時的繪畫,從佈局的方正,到光線的缺少變化,也造成了畫面的呆板無趣,以及人物的所謂的面無表情之感。


只有到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為了表現人間的題材,畫家們才在繪畫人物的身上,畫出了“人性”



人性的美,比如母性的光輝,英雄的大義凜然,天真兒童的快樂等等,才是人類社會最值得稱頌的。隨著人們的思想解放,把繪畫的主題由神轉變為人,是西方繪畫的一大進步。


在神面前,人雖然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處處都存在著真善美的閃光。這些閃光,才應該是藝術家們著力謳歌的對象。


可見,在藝術上,技巧可以逐步改善,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只有打破固有觀念的束縛,藝術才能煥發出新的魅力。


其實,解放思想,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創作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解放思想,爭取把自己的各方面的潛能,真正地發揮出來。


俚言雜談


表情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指交談者通過表情傳遞信息的一種語言。那麼,西方神話題材中的繪畫人物為什麼大多面無表情,這與當時社會的黑暗不無關係,小編對這個有一定的瞭解,下面跟大家分享下。

1、服務於當時的政治,中世紀,基督教政教合一。西方世界的神靈需要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在西方人心中,神靈們神聖不可侵犯。特別是藝術家們,沒有自己的話語權,不能致力於用畫來表達心中的想法,所以筆下的繪畫人物不宜有太多的感情流露。

2、因為大力教會宣揚,神話人物在人們心中本來就是神聖的,以至於人們能理所當然地接受繪畫神靈人物面無表情。這種繪畫風格直到文藝復興才有所改善。

以上就是小編的兩點見解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書畫真藏


宗教繪畫在西方繪畫和東方繪畫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神教合的年代,宗教不權威,而且帶有強烈神秘感和威儀,如同中國的佛教人物,道教和儒家人物的形象,大都帶有莊重的一種形式感。


覺聖art


以嚴肅的態度去回答你的話,是這樣的

古希臘,當時是古代歐洲的政治中心。整個希臘象徵著人類的文明,至少在當時的歐洲,希臘人稱自己為文明種族。而其他的,都歸類為沒文化的蠻族。

所以理所當然,在希臘誕生的神話故事,就被當作全世界的神話來讚頌。因此只要希臘人接受這些古希臘學者根據古代的傳聞和不真實的歷史故事編寫出的神話,那麼它就一定會文明世界。

而希臘神話之所以這麼受追捧,除了當時歷史主流文化都是以誇大的紀實(即是神話歷史)以外,我個人猜測主要還是當時人們都是願意相信世界上確實是有神的。迷信就是當時的傳統和主流。而且學者們創造出瞭如此數量繁多結構細膩的神話體系,也確實是古今罕有。所以希臘神話的出名,是歷史潮流,是必須的。

開玩笑的話,就這麼跟你說吧

因為別的地方的神話體系沒有希臘神話這麼精彩。所以它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