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周邦彥在北宋後期由於主持大晟樂府,故其在詞壇聲望極高。王國維先生以“

詞中老杜”四字稱之,此論甚為別緻,但具體所指卻不甚了了。我意其說當指周詞風格。清代詞論家陳廷焯極稱清真詞,謂“其妙處,亦不外沉鬱頓挫”他以“沉鬱頓挫”四字稱讚清真詞,可以說,道出了清真一部分詞的風格特點。然而“沉鬱頓挫”四字本是杜甫概括自己創作風格的話,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宋詞意境

後人常以此四字評杜詩風格,而陳廷焯是將杜甫自評之語拈來直評周詞。關於“沉鬱”,陳廷焯十分明確地解釋說:“所謂沉鬱者,意在筆先,神餘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於一草一木藏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見,欲露不露,反覆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事,亦見性情之厚。”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冷淡

可見“沉鬱”是包括了“體格”和“性情”兩個方面。為了說明清真詞的“沉鬱”,陳廷焯還舉了《蘭陵王柳》為例,說此詞“感慨極深”又“無一語不吞吐”,“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嚥住,其味正是無窮。”使人“不能遽窺其旨。”到底這首《蘭陵王柳》的感情底蘊是什麼,陳氏始終沒有指出。讓我們再讀一次原詞: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周邦彥詞意境

俞平伯先生不滿於陳廷焯“不能遽窺其旨”的評語,進而批評說:“陳亦峰似乎不瞭解周美成,而我們亦不甚瞭解陳亦峰,陳氏的說法是從誤會生出來的迷幻的感覺,所以他說‘不能遽窺其旨’其實周邦彥原詞並不難懂;只因把它看得顛倒,雖專家亦有所不解了。”那麼周詞《蘭陵王》的主旨到底是什麼?俞平伯說:“

此詞思想方面亦侷限於過去文士‘嘆老嗟卑’的積習,沒有什麼特色。”誠如俞平伯先生所言,如此淺濫陳舊的內容,怎可比諸老杜。到底是陳氏把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看得顛倒”了,還是俞平伯先生看得“淺淡”了?我覺得似乎俞先生略失於偏。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蘭陵王電視劇照

從周邦彥的人生軌跡和創作軌跡來看他少時博涉百家,胸有大志,受王安石學術思想影響較深,故爾支持新法。在太學期間上《汴都賦》歌頌新法,高度評價了熙寧變法的歷史功績。但由於變法的失敗,他被逐出京城,任廬州教授,從而給他帶來十年迫害之苦,也使他的詞風趨於感慨蒼涼。但他仍然堅定信念,未肯“俯仰取容”,甘願“自觸罷廢”。後來高太后死新黨重新執政,周邦彥也被召回京,他的心情得到暫時寬慰。但不久徽宗臨朝,重用蔡京、高俅,群小專權,國事更見凋零,變法遂成舊夢,理想歸於毀滅。這使他對政治改革徹底失望,他的詞風也由感慨蒼涼趨向孤寂絕望。他的這一人生軌跡與創作軌跡緊密相連,常在詞中生髮出杜甫般“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時事喟嘆。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詩詞抒情意境

由此看來,王國維以“詞中老杜”四字概括周詞是獨具眼光的。綜覽古人對周詞的評價,真正觸及到周詞內容實質的還要算南宋人王灼,他說:“前輩雲‘《離騷》寂寞千年後《戚氏》淒涼一曲終。’《戚氏》,柳所作也。柳詞何敢知世間有《離騷》惟賀方回、周美成時時得之。”王灼看出周詞於《離騷》的淵源關係,可以說是切中周詞實質的。就是把周詞內容和他的人生際遇聯繫起來看,得出周詞繼紹《離騷》的思想底蘊其實,王國維對周詞的認識也有其漸進深化的過程,他早期“不喜美成”,後來卻認為“詞中老杜”非美成莫屬。他早期對周詞頗不以為然,說過:“美成詞多作態,故不是大家氣象。”又說:“予於詞,五代喜李後主、馮正中而不喜花間。宋喜同叔、永叔、子瞻而不喜美成。”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李後主詞風

這兩段評價,來自王國維讀賙濟《詞辨》時的眉批,應屬對美成詞表象瞭解的時段看法,難免失之皮相。後來他寫作《人間詞話》,對詞藝有了獨到的認識和見解,提出了一系列極有學術思想的深刻見地,但對美成詞仍然未作出中肯的評價,認為美成詞“品格”不高,說:“詞之雅正,在神不在貌。永叔、少遊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又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這時他對美成詞雖然稱之為第一流之作者,但依然存在著很大的誤解。特別是對美成詞的“創意之才”缺乏應有的認識。這主要是他沒有把美成詞和作者的生活道路相聯繫,孤立地就詞論詞所造成。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淑女

而王國維的《清真先生遺事》則全面研究了周邦彥的生平遭際、性格氣質以及詩、詞、文,並在此基礎上終於得出與前截然相反的結論,說:“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又說:“先生之詞,文字之外,須兼味其音律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兩宋之間,一人而已。”這時他對美成詞的評價與早期判若兩人。說明他對美成詞認識的深化過程。明於此,就可以解決王國維對美成詞評價的自相矛盾問題,也可說明讀美成詞不可淺嘗輒止,更不可妄加評論,須得積累相當深厚的藝術鑑賞力和深厚的學養,更須對美成詞和其生平遭際、性格氣質聯繫起來一併考察,否則就不可能得出客觀正確的評論來。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宋詞唯美意境

如此看來,俞平伯先生批評陳廷焯“看得顛倒”了的話也就未必正確了,倒是俞先生自己的評價可能有了問題。美成詞的沉鬱風格,緣於他對國運時事的關注和對身世際遇的感嘆。這兩個因素,體現在他的詞中原是可以推究得來的。如其《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是在初次罷廢之後所作。詞雲:​

鳳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宋詞唯美意境

哲宗元祐八年(1093),美成任溧水縣令時年三十九歲。詞表現他淪為江南倦客、宦途逆旅的苦悶心情。上片對江南夏日美景分層敘寫,感受細微,筆觸亦極其細密妥溜。但於景物讚頌中卻暗暗透露出空寂落寞的心境,以“憑欄久”三字轉折,逗出“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的身世感嘆,隱然以貶謫九江的江州司馬白居易自況。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之句,與美成此詞之處境相類。下片則以“社燕”自比,社燕春去秋來,從大漠瀚海漂流來此,寄人屋簷修椽之下。聯想自己瀚海飄零的身世際遇,自生一種無可言狀的悲涼情緒。“莫思身外,長近樽前”二句則化用杜甫“莫思身外無窮事,且近樽前有限杯”的詩句,其所表現的對生命身世的無奈體驗。但畢竟人在天涯,即近樽前,卻徒生悲慨,縱有“急管繁弦

”卻難以賞玩,又暗用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詩意,情感沉鬱低迴,不勝其悲。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社燕春去秋來

徽宗朝,他雖歸朝為官,但卻不肯取悅權貴,特別是感知蔡京、童貫之流狼狽為奸、禍國殃民的時候,更是獨韻高標,不以筆墨文字躋身要路,保持著一種不肯讒諛取容的清高志趣。宋人樓鑰曾謂其“雖歸班於朝,坐視捷徑,不一趨焉

。”也說明清真的這一高尚品格。他在《月下笛》詞中一方面暗斥童蔡之流是“映宮牆、風葉亂飛”,另一方面感嘆自己“品高調側人未識”於是,在苦悶和孤獨的煎熬下,頓生歸隱漁樵的願望在《一寸金》之下片雲:“自嘆勞生經年,何事京華信漂泊。念渚浦汀柳,空歸閒夢,風輪雨楫,終辜前約。情景牽心眼。流連處,利名易薄。回頭謝,冶葉昌條,便入漁釣樂。”表現了他決計離棄官場,歸隱漁樵的意願。這些哀婉淒涼的情緒,正是美成沉鬱風格形成的思想基礎。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歸隱漁樵

唐圭璋先生在分析美成身世際遇及其創作時作過以下精闢的分析:“他自神宗朝以獻賦稱頌新法而擢升,元祐初又因舊黨執政而外放廬州、溧水等地,至徽宗時三度赴京任大晟樂府提舉,此時正當蔡京等奸佞大興花石綱、造萬歲山,殘酷剝削百姓以供徽宗淫樂,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當時大晟府晁端禮万俟詠等人曾‘以盛德大業及祥事蹟,制詞實譜’。(《碧雞漫志》卷二)而周邦彥則集中無一頌聖貢諛之作。(《清真先生遺事》)……至於詞作,除了在故鄉年少冶遊時寫下應歌的小詞,入京後活和思想都有所變化,特別是元祐以後由於政局變動而數度遠宦,詞作亦漸趨悽抑、深沉而多弦外之音。由此看來,周邦彥許多詞作顯得層次較高、較多,是由於社會環境、個人遭際和學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是將宦途中無意俯仰取容因而流轉羈泊的愁思委婉道出,其中不僅有個人身世的慨恨,也不乏對新法變質以後社會混亂動盪的憂慮,這是構成他沉鬱頓挫詞風的重要因素。”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宋詞的詞風意境

沉鬱頓挫,雖言風格,但卻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沉鬱”多就內容而言,“頓挫”則多就章法技巧而言。黃庭堅說晏小山詞“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也是指其情感的抑揚造成章法的迴環吞吐。陳廷焯說:“頓挫則有姿態”,又說:“美成詞有前後若不相蒙者,正是頓挫之妙。”驗之周詞,此評甚當。例如《蘭陵王柳》寫道:“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上句以“京華倦客”自詡,在離開故國之前,登臨眺望,有依戀難捨之意,但“誰識”二字,空際轉換,頓生懷才不遇的牢騷,遂以“倦客”自嘲,情緒很是激越。可下句卻忽然截住,由“長亭路

”三字轉到另外一個話題上去了,“前後若不相蒙”了。這就是“頓挫”手法的運用。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宋詞的詞風意境

接下來本應順著長亭折柳送別這個題意展開,但作者卻不,他放下這一端,他要進入一種閒散憶舊的境界:“閒尋舊蹤跡”,這又是一個“

頓挫”手法。接下來本欲尋舊,但卻匆匆離席,登程遠去。分別後,作者又倒折回來寫相送之人。寫她“悽惻,恨堆積”,但卻又頓住,將一片濃情化入景物,“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這又是一次“頓挫”。整個詞章法抑揚起伏,曲折致意。每“頓挫”一次,感情的急流就回旋一次;再激起新的波瀾,又頓挫迴旋一次,詞斷意連,藕斷絲連,空中盪漾,韻味深厚。

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美成沉鬱風格

韻味深厚的意境

又如《蘇幕遮》上片雲:“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園,一一風荷舉。”整個是純景物描寫,空際轉換,流麗自如,屋內屋外,久雨乍晴,池塘荷葉露珠輕風,簷下鳥雀,欣躍相呼等等,逐次寫來,不著一字情語,而久陰忽晴之後那種豁然開朗、享受明媚的愉悅之情流盈其間,詞筆高妙,構思精巧。但下片換頭由“故鄉遙”三字領起,即進入思鄉之苦悶。這是在上下片之間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以喜景襯悲情。表面看,前後斷為二層;深入看,卻是明斷暗連。劉熙載在其《藝概》中說道:“空中盪漾,最是詞家妙訣。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卻偏不入,而於其間傳神寫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動。”所說正是“頓挫”之法。周邦彥詞筆老辣,技藝高超,最是深得其中三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