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热闹非凡的清虚观打醮,小姐们都是带两个丫鬟,为什么林黛玉可以带三个?你怎么看?

苹果成长记


《红楼梦》中热闹非凡的清虚观打醮,小姐们都是带两个丫鬟,为什么林黛玉可以带三个?你怎么看?

  原因很简单,因为林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贾母不想让她受委屈,要替她撑腰。

  清虚观打醮,是贾元春让贾府搞的一次活动,上上下下参与的人特别多。凤姐邀请宝玉黛玉宝钗同去,宝钗拒绝了,凤姐说自己是一定要去的,把道士们都打发走,扫干净了,自己去受用一回,在家一刻不得闲着。贾母听了,笑着说自己也要去,等到了那里,让凤姐不用立规矩了,然后让宝钗带着薛姨妈一起去,说在家里也就是睡觉,去看看戏。

  贾母是个行动派,马上让人去请薛姨妈,告诉王夫人,说要带他们姊妹去。王夫人身上不好,又预备着元春派人来,所以让人到园里传说,说初一要跟老太逛的,都可以去。结果初一这天,乌泱乌泱的一条街全是贾府的人。贾母带了四个丫头,林黛玉带了三个丫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都是两个丫头,薛姨妈除了两个丫头还带了个香菱,香菱带了一个丫头,王夫人不去,两个丫头金钏彩云就跟着凤姐,凤姐本身带了三个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奶娘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一起,也是两个丫头跟着……

  贾母诰命最高,带四个不超标,凤姐是当家奶奶,她要负责女眷各项事宜,所以带了三个人,巧姐和大姐儿(此时都还是凤姐的孩子,后来大姐儿写丢了)还是小小孩,跟了两个人和奶娘,其他的姑娘辈包括李纨都是两个丫头的标准,可是林黛玉带了三个,相当特殊呢。

  古时女眷不轻易出门,尤其是象这样的大场面,出行的规格都是按等级来的,男子骑马,女子坐轿,几人抬的轿,什么材质的轿,跟几个人,那都是有讲究的,小姐们出行,带几个人,都是有数的,要不然就是逾矩了。贾府这样的身份,带三个人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因为阵仗太大,对元春的影响也不好,所以一个人带两个比较合适,林黛玉能带三个,是贾母特许的。

  贾母为什么特许林黛玉带三个?

  这不明显着嘛,贾母乐意,她就是让人看着,她最疼的就是两个玉儿。想当初林妹妹初来贾府,要配上好的丸药,住处呢,远点的地方都不用安排,直接放在自己屋里,把自己认为最妥当的丫头拨过去侍候着,除了标配之外,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缺什么就给什么,由心腹王熙凤牢牢地记着,不能有什么闪失。贾母是不想让她这个宝贝受一点委屈,这不前几天宫里送什么礼出来,搞的个什么金玉一样的,看着就烦,趁着这个机会,带她出去散散心。别人嘛,两个丫头的标配,但是自己这个可恶的玉儿,就得有三个。

  对人也不难说理由啊,咱们这个玉儿身体很不好,从小就是个药缸,我得多派一个跟着,万一有个不舒服的,可以有人护着点。你还能说哎呀,你老太太错了啊,借几百个胆子也没人敢说啊。至于另一个可恶的玉儿,没关系,正骑着马,轿帘一撩,就看得见他了,他后边有四五个小厮跟着,根本不用担心。

  贾母就是告诉别人,她的这个玉儿就是特殊,就是她心中最好的,所以,什么宫里送的礼物搞的人心浮动,她就要在端阳节期间搞个大动作出来,不但出行的规格拔高,还在张道士提亲的时候,说了一堆话,告诉人们,我要挑的人啊,

  第一:得年纪般配的。宝玉不该早娶,再大一大再说,这个大一大很有说头,到底什么才是大?成年,就差不多了。言下明白?要嫁给宝玉的,必须在年纪上能等他,老姑娘了,自然等不得。第二:明说不用管什么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这话呢,听听也就完了。贾母是侯府出身的大家千金,王夫人也是大家闺秀,临了到了宝二奶奶随便阿狗阿猫能行?门当户对其实是最基本的条件,根基是相当重要的。林家几代侯府,父亲当朝探花郎,妥妥的实权高官,贾敏贾府千金,林黛玉有贾林史三家血脉的这样一个身份,够不够格?模样儿不用说,看着长的,基因好。

  第三:钱不钱的。薛家也许有钱,但是林家就一定穷?书香世家,百年侯府的穷你也会信?随便拿几个古董字画出来,钱不要太多啊,何况林家人口简单,林黛玉有完全的继承权,林家所有的财富,都系于林黛玉一身。再看薛家,只要有薛大公子,薛家的钱就不是薛宝钗的。

  第四: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个好字,既可以是指姑娘本身好,也可以是指和宝玉相处得融洽。模样儿不用说,大家都好。性格这种东西呢,是最主观的,可是是宝玉挑妻子,得合宝玉的意思啊,这世界上,除了林黛玉,还能找出另一个和宝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性格相融的人吗?

  除了林黛玉,根本找不着嘛。

  姜还是老的辣,贾母就是要让人知道,她在贾府,还是有发言权的,这个家,她还当得。所以,她让林黛玉带三个人,和王熙凤一个级别,她强调宝玉的婚事暂时搁下。王夫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选择回避。

  只是,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木石永远也走不到一起,而那在了一起的金玉,也终是悲剧收场。(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贵妃贾元春端午节赐礼宝钗和宝玉一样,黛玉和三春一样。宝玉十分纳闷,为何黛玉和他的不一样,反而是宝姐姐和她的一样。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贾母,凤姐和黛玉。

元春赐礼后下口谕,让贾珍带着众爷们跪香拜佛、唱戏献贡。打三天平安蘸。

清虚观打蘸是男人的事,贾母和女眷从来没有一起去过。

这一次书中写是凤姐想去热闹一下,然后贾母来了兴致,也要凑热闹。

于是让众人都去,宝钗不爱去,贾母说去,连你母亲都去。

打蘸那天,轿子,车子排满大街;主子,丫头,媳妇,婆子,小厮,仆人一大堆,队伍浩浩荡荡。作者详细介绍了每个主子带了几个丫头伺候,都带了谁。小姐们都带了两个丫头,只有黛玉带了三个丫头紫鹃,雪雁和春纤。

说实话贾母带女人去打蘸不符合往日的惯例。因此尤氏婆媳没有去

贾母去打蘸而且带着小姐,贾珍始料未及,忙和贾家众爷们守护,伺候,张罗打点。又让贾蓉快马回家接尤氏婆媳前来伺候。贾母打蘸的目的大家都清楚,是为了破解金玉良缘 ,润杨不再赘述。单说黛玉为什么带了三个丫头。一,黛玉带三个丫头是贾母下令的。去打蘸,应该规定了谁去,带多少伺候的下人。黛玉是一个知进退的人,不会逾矩,别人带多少人伺候,黛玉也会带多少人。贾母以黛玉体弱为名让黛玉多带一个丫头伺候。二,贾母高调的让黛玉多带一个丫头,是显示自己对黛玉的爱,和黛玉的与众不同。暗示元春,与众不同的人只能是黛玉,不能是其他人。

贾母在黛玉初进贾府时表现的比较克制,给黛玉的丫头是按规矩的二等丫头,不想让黛玉成为众矢之的。清虚观打蘸,贾母一反常态,强调了黛玉的特殊性。这是贾母在向元春暗示,能搞特殊化的人不是宝钗,只能是黛玉。三,贾母是一个人精,通过清虚观打蘸,拒绝宝钗,巧解金玉缘,确定黛玉独特地位。贾母来清虚观打蘸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被京城的世家大族知道,纷纷前来给贾家送礼。大家来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姐身后只有两个丫头,只有黛玉身后有三个丫头,自然对黛玉刮目相看。世家大族之间没有秘密,贾府关于宝玉妻子人选的斗争虽然秘密进行,但明眼人一见薛家住在贾府不走,他们家还有一个和宝玉年龄相当的宝钗,就明白为什么。贾母当众拒绝张道士提出的十五岁女孩子的亲事的事情也会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出去,十五岁女孩是谁,大家心知肚明,贾母的用意不言而喻。黛玉与宝钗不同,她带了三个丫头,贾母喜欢谁,大家有目共睹。
四,清虚观打蘸,宝钗事后想明白了,于是当着贾母的面发飙,不仅怼了宝玉,而且对一个小丫头发怒,打破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形象。五,通过清虚观打蘸,通过黛玉的三个丫头,宝黛姻缘正式出台。当局者迷。贾母的苦心,黛玉没发觉,她只知道有一个金锁是金玉良缘,如今又多了一个金麒麟是金玉良缘。所以回家后和宝玉闹矛盾。结果惊动贾母,贾母背后哭着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宝玉黛玉突然醒悟。凤姐当众打趣宝玉黛玉拴住脚了。于是宝玉黛玉的婚事问题正式摆到台面。只要有机会凤姐就打趣宝黛,结果贾府人都知道,宝玉有人了,准是林姑娘。贾母通过清虚观打蘸,并让黛玉多带一个丫头,轻轻松松领导了舆论导向,宝玉的婚配对象只能是林丫头。两个可恶的玉儿,才是一对。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欢迎留言探讨!


润杨的红楼笔记


这个突然出现的小丫头春纤,我们现看一下原文

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做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伦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

在原文中提到了很多丫头。首先看贾母的丫头:贾母带了四个丫头,她是贾府的最高长辈,丫头多些,合乎她的身份。很正常。但是,最后一个珍珠。大家不觉得奇怪吗?前文说过袭人本名珍珠。这时袭人已经改名且到了宝玉处,怎么又多了个珍珠?她是什么时候来的?

再看其他姑娘的丫头:都是每人带二个,贾府的规矩很严,如果其他姑娘都是二个,那么林黛玉没有理由带三个,她在贾府寄人篱下,无人作主,也不可能带三个丫头。

这个春纤,在黛玉身边共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清虚观打醮;还有一次是在潇湘馆洗手帕。没有过什么真正的情节。不像紫鹃和雪雁,都有情节,有故事。

再往下看,就更糊涂了。凤姐儿共几个女儿?凤姐和贾琏有一个女儿,刘姥姥取乳名巧姐。那么大姐儿是谁?没有其他情节可以证明贾琏和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儿。

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春纤的突然出现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极有可能是作者想写黛玉有一个叫春纤的丫头,但是写着写写着觉得人太多主线不清,就把她给删了。大姐和巧姐也是,写着写着就把大姐儿给删掉。然后她们之类的就没有其他情节了。

《红楼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媚人也是写写就没了,比如探春的丫头是叫待书还是叫侍书?比如和贾环好的彩云彩霞,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可能是作者修改了以前的情节。但是,书已经抄出去了,没法子再改了,就这么简单。不用想太多。


薇薇polly


清虚观打醮时黛玉身边突然冒出一个名叫“春纤”的丫鬟。要不是清虚观打醮,没人知道黛玉有一个名叫春纤的丫鬟。当时,几位小姐都只带了两个丫鬟参加,作者偏要给黛玉带三个丫鬟参加,而且,春纤还是一个新出的丫鬟。作者此时让春纤出场,好象有点多余。

黛玉多出一个丫鬟的原因:作品讲述的是顺康两朝之事,贾宝玉扮演顺康两帝的角色。黛玉的原型董鄂妃,顺治年间就已死了。贾府到清虚观打醮,写的是康熙年间的事,黛玉无法参加了。可是,清虚观打醮这么热闹的活动,作品里面不能缺了黛玉参加,作者就只能给黛玉增配一个名为春纤的丫鬟参加,明显暗示黛玉当时参加清虚观打醮活动其实是多余人物。解读清虚观打醮之文时,当以“无为有时有还无”对待黛玉的原型问题。

原文:(王夫人)因打发人到园里告诉:“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这话一传开了,别人还都可已,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要不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撺掇了去,因此李宫裁等都说去。

贾府各房的丫鬟,不管自己的主子去不去,除了不得已须在家留守和生病的丫鬟,个个都想着借机去热闹一番开开眼,没有不去的丫鬟。因此,作者还特意罗列出参加人员的名单。

原文: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做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伦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

各房丫鬟前往清虚观参加打醮的名单,除了黛玉多出一个丫鬟春纤,还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1)作者没安排怡红院的丫鬟参加。暗示:清虚观打醮之事,是作者的身后之事,而不是作者的身前之事。怡红院那群女孩,在清虚观打醮时,实已散了。

2)黛玉曾叫“嫂子”的袭人,在清虚观打醮时,也已散了。所以,作者刻意将袭人改还珍珠的原名,还特将珍珠归还于贾母的名下,将珍珠的名排到贾母一房丫鬟的最后面。袭人既已归还了贾母,就说明黛玉以及怡红院的晴雯等丫鬟,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3)玉钏、彩霞也没有参加清虚观打醮。本人理解,应该是属顺治年间的人物。

4)始终长不大的大姐儿和巧姐儿,两人居然同时出场了。提示:文中清虚观打醮之事,虽发生在康熙年间,但是,也讲述了顺治年间之事,是将两个朝代类别相似的部分事件融合在一起创作。

5)清虚观打醮前,贾府曾派人前去接史湘云来参加。可是,史湘云并没来参加清虚观打醮。后来,宝玉向史湘云提及此事,史湘云未作出正面回答。恰巧的是,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给宝玉请出了一只与史湘云完全一样的金麒麟,清虚观打醮才刚结束时,史湘云就来到贾府,而且,就已许给了不知名姓的人家当媳妇。本人认为,湘云和黛玉就是一样,两个姑娘都是顺治年间的湘妃系列。作品里面凡是史湘云参与之事,可能就是叙述作者身前的实事、史事。

6)元春送出端阳节礼以及清虚观打醮时,作品没提到贾赦、贾环、邢夫人。本人认为,到了康熙年间清虚观打醮时,这几个人可能死了。作品里面虽没明写贾赦等主子去世之文,但是,脂批就曾提示过赦老爷已去世的信息。

7)贾府清虚观打醮时,凡是平时与贾府有往来关系的人家,都跑来送礼。但是,作品点名的只是冯紫英和允郎两家。这就说明,作品里写的四王六公之家,实则都是贾家一族的成员。因族中爷们都已参加了清虚观打醮,作品就不再特点较有影响力的四王之家的名字。(如:镇国公家生了长男,胡老爷家生了公子,太太又叫净虚念血盆经。净虚说的太太,就是王夫人。因此可知,实际都属贾家。)

贾府到清虚观打醮,看似贵妃娘娘安排娘家的爷们举行的一次活动,实际是康熙皇帝安排皇室爷们搞一次活动。张道士派人到贾府向王熙凤要鹅黄缎子之事,证实贾家就是隐写皇室。


夜舞风花雪夜


清虚观打醮,是《红楼梦》中信息量极大的一个章回,在此之前,贾府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本该是单纯的祈福活动变得波涛暗涌起来。
端午节,元春给府中长辈和姐妹们赐礼,这一次赐礼,连薛姨妈也在内,这已经很有意味了,毕竟薛姨妈为客居,算不得父母,但薛姨妈的礼物竟与贾政夫妇一般。而更有意思的是,宝钗和宝玉的礼物竟然一模一样,黛玉却与贾府三春一般。元春的意思很明白,她支持“金玉良缘”,便是傻愣如宝玉,也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心中烦闷,敏感的黛玉更不必说,心有戚戚然,而老辣如贾母,又岂能不知,这是元春放出的试探气球?
为何说试探?只因为这次赐礼并非正式的指婚,元春与两位表妹见面的机会寥寥无几,对宝黛二人的印象感觉,全凭王夫人的一面之词,但毕竟母女连心,她是相信母亲的,可是祖母这边的意见也要考虑,所以做出这个举动,就是试探贾母的反应,如果贾母没有反对的意思,便可以进行下一步计划。
很不意外的,贾母做出了意见,她选择通过清虚观打醮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她要求宝钗必须去,薛姨妈也要去,而值得注意的是,纵观全文,王熙凤和宝钗的唯一一次对话就是说服宝钗去清虚观,不得不说王熙凤为了配合贾母,真是打破了原则。更有趣的是,贾母派人来跟王夫人说要带小姐丫头们出去热闹一番时,王夫人笑道:“还是这么高兴”,什么意思呢?“眼看都要输了,竟然还高兴得起来”,嘲讽意味明显。
打醮当天,荣府女眷出动了大半,香车宝轿,环佩叮当,乌压压占了一条街,路旁观者莫不艳羡。而这些丫头中,贾母带了四个丫头,黛玉带了紫鹃、雪雁、春纤三个丫头,宝钗带了莺儿、文杏两个,探春也是侍书,翠墨二人,惜春是入画、彩屏,薛姨妈带了同喜、同贵两人(依炎附势者的特质,人喜同喜,人贵同贵,作者妙笔),外有凤姐的丫头、王夫人的丫头也跟着来等等。在这些丫头中,除了贾母和王熙凤,就数黛玉带的丫头最多,而贾母身份尊贵,凤姐为荣府管家,人多可备不时之需,而黛玉一个小姐,为何能与众不同,带了三个呢?
其实,如果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心机论上,不免小题大做了。贾母清虚观打醮时为了打击“金玉良缘”不假,但是通过一个丫头来宣誓特殊实在幼稚。所以,非要细究的话,无非这几个缘故。
首先,虽然是侯门公府,贾府的很多丫头比外面的小家户的小姐还要体面,但是常处深宅大院,不免对外面的世界心向往之,难得一次出去见识的机会,必定是欢欣雀跃要去的,黛玉素来与丫头亲厚,形同姐妹,有这样的机会,自然是尽量满足其愿望的。
其次,黛玉向来身体孱弱,常常需要更多的人来服侍。
至于其他人,宝钗一直只有莺儿和文杏两个丫头,在第四十八回,薛姨妈就跟宝钗说过“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而贾府三春虽然丫头较多,但这几个姑娘的阶级观念都比较强,与丫头的亲密程度有限,更有屋里需要留一两人看着等缘故,只带两个,是情理之中。
所以,我为什么要回答这么无聊的问题?

微影悼红



农历五月初一清虚打醮,黛玉带了三个丫头,比姐妹们都带两个丫头多出一个来,当然是想人多气盛在气势上压倒众人。这和“元妃省亲”时黛玉想着要“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的心情并没有什么两样。

其实这一次出行清虚观才真正就是黛玉在这个端午节“滑铁卢”的起点,黛玉不但在之前元妃端午节赐礼上与三春相同,比宝玉和宝钗二人低了一档。并且就是在端午节之后的两天农历五月初七,贾母又在怡红院当众夸赞宝钗“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都不如宝丫头”了。


清虚观张道士提亲贾母刚说了“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却接着说要张道士为宝玉找“模样性格都难得好的”,然后贾母又当众为宝玉指出了“金麒麟”来。宝玉回答贾母说“云妹妺也有一个(金麒麟)”,黛玉当场不淡定了就出言怼宝钗。

清虚观打醮第二天,宝黛二人就在潇湘馆中为了张道士提亲吵闹起来,宝玉砸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弄得宝玉的“通灵宝玉”没法再戴了,黛玉还以为宝玉必然要等她再穿了穗子才肯重新戴上“通灵宝玉”。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再次超出了黛玉笃定的想象,宝黛二人砸玉剪穗子的两天之后农历五月初四才刚和好,就被宝钗嘲笑“负荆请罪”、被凤姐讥讽“吃了生姜”脸上辣辣的羞红了。初五端午节黛玉来到怡红院,宝玉晴雯和袭人三个却吵得不可开交,黛玉只好上前劝架。

农历五月初六史湘云来了,黛玉又忧心宝玉与湘云因为“金麒麟”发生什么“不才之事”尾随至怡红院窗外偷听。会客去的宝玉碰巧路遇,刚对黛玉诉了肺腑说“你放心”,就赶上金钏儿投井、琪官事发,贾政老爷暴打了宝玉。

“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因为四天前刚和宝玉闹得砸玉剪穗子心虚起来,怕自己会再被凤姐们嘲笑躲开众人不敢见,一个人傍晚了才悄悄到怡红院探宝玉,当晚宝黛二人又“赠帕题帕”通过不解风情的丫头晴雯传递了定情信物。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七黛玉更是躲开众人一整天到傍晚才独自去了怡红院。

谁知,黛玉这才过去了一整天没有进怡红院,此时宝玉正喜不自尽的看着莺儿用宝钗亲自搭配好的金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呢!

黛玉要是知道了这一天上午贾母在怡红院当众夸赞了宝钗说,贾府的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都不如宝钗。并且是贾母亲自出面替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为宝玉打络子的,心里会怎么样呢?

农历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后才过了七天,初一黛玉带着三个丫头威风压倒众姐妹的出行。到了初七就已经变成了黛玉整天畏畏缩缩的躲避众人,中午也不参加由凤姐做东、王夫人遣人请姑娘们都到王夫人上房来参加的,陪同贾母薛姨妈宝钗湘云四人正坐的“莲叶羮”欢宴了。


阿丹151014015


对于黛玉,落脚点总在她的母亲。她母亲的故去总是她惹人爱怜的根由,所有人对于她的重视与放任都与此有关。正所谓成也由此,败也由此。这不可能成为她的尚方宝剑,她的灰姑娘的仙女魔法棒。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母亲是保护伞庇护神,但,她的优秀全被人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总有比她得人心的姐妹,更别说园子外的世家闺秀,皇家赐婚。黛玉给人的印象是自视过高,目无下尘。贾母还嫌“两个玉儿洁癖”,更别说他人,况且她不过是孤身投靠,哪里是正经主子。如此看来,她不过是个陪衬,所有亲密的事,都有她母亲开端,最后成全了他人。宝玉明明要凸显她,最后他人全不理这茬儿,褒扬別人。如果她足够势利,随和,见风使舵,王熙凤薛宝钗贾探春就不会有市场。对方是谋略家,一切以谋利为准,算计精明,敢于关键时刻下手,将一切不利化为利器,为自己杀出血路,从而树立威望,自然就成了贾府主心骨,是兴兴头头、红红火火过日子的豪门门面,代表的是气派。她却从来没有真正走入世俗生活中,不能吃,不能喝,更别提什么风光,她有些败兴,“喜散不喜聚”。

在这种时刻,她多带人,是为自己的母亲。她把母亲看得极重,总要有来自母亲的丫头才见真情,这个至情至性的黛玉,心太重,贾雨村经人破解才明白她,更别说智商稍欠之人。灵窍多于比干对她只有害而无益,她只能是屈原贾谊之人,为世不容。

黛玉的与众不同就在她的内秀,有时就偏执了。对于刘姥姥,她就看出了另一层境界,要成功,就要不择手段,处心积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她也明白人的残酷,斗争的惨烈。对付宝玉奶妈她也一语让其求饶。所以,太聪明反而无为而治,就有些自欺欺人,对敌手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她的清高自许,惹多少人轻视,利用,终于被祸害了。她没有妙玉的绝尘,无法见到更好天地,终究被自己,被社会辜负了。

谁真正懂得林黛玉?


George


元春省亲之后的第一个端午节贾府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而最隆重热闹的是贾母带着众女眷去清虚观打醮,府里女眷尤其是女孩子们出门的机会不多,一听说要出去,个个欢欣鼓舞,都想去逛逛,贾母带着凤姐、薛姨妈、宝钗、黛玉、迎探惜三姐妹,连寡妇李纨都都要凑个热闹,加上宝玉,主子贴身伺候的丫鬟们也都跟随,大观园里的主子奴才可谓是倾巢而出,于是,作者列出了一幅长长的出行名单。

非常有意思,在这一长串名单中,可以从所带丫鬟的数量上看出主子们身份的高低贵重。首先是老祖宗贾母带了四个丫鬟,接着就是小姐们了,先写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余下宝钗、迎春姐妹都是两个丫头,连薛姨妈、李纨都也只带两个丫头,奶妈带了巧姐并两个丫头,凤姐自己的也是三个就是平儿、丰儿、小红,凤姐是比较特珠的,管家奶奶手下的人本身可能担负着一定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连香菱并香菱的丫头臻儿,王夫人告了假,但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彩云也跟着凤姐来了。宝玉的丫鬟可能没来,那是因为宝玉出门在外的活动都是小厮和男仆伺候的。

其实这么一大段列帐单式的描写屏山以为作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黛玉的特殊性,清虚观打醮是贵妃娘娘亲自下的口谕,交待的清清楚楚:让贾珍带着众爷们跪香拜佛、唱戏献贡。并没有女眷什么事。随这道谕一起下来的还有娘娘的端午节礼赏赐,结果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的目的是什么?是去看戏,贾母的意思就是我们看我们的戏,贾珍你们做你们的宗教活动。事实上老祖宗一出动,贾珍和众爷们立马就自觉成了在外面护卫和伺候的人了,这还不够,贾珍看到贾蓉等一干子弟乘凉,训斥其立即回去将尤氏婆媳喊来伺候。

难道贾母不懂,非要干忧了本来要进行的宗教活动吗?当然不是,王夫人借元春之手几乎是明示金玉良缘,而视黛玉为空气,这就触动了贾母的利益底限,老祖宗这是故意为之,而且,王夫人告假不去,要是没记错的话,这是贾母所有活动里王夫人唯一没有在旁边伺候的,本来薛姨妈宝钗也不想去,贾母却下了命令: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原文写的很有意思说宝钗只得答应。

清虚观里出现的金麒麟贾母说看着眼熟,宝钗抖机灵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本想在贾母面博一个心细的好名声,谁知被黛玉当场怼了回去,说她别的并不在意,只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格外留心。这也说白了,宝钗有金锁,就是特别在意宝玉的玉呗!

随后的张道士提亲本人严重怀疑是贾母和他唱的一出双簧,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的年龄条件全书只有宝钗一人符合,贾母当众就给拒绝了,理由是一个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所以要等几年再说。贾母这一招极高明,差不多断了金玉良缘的路,有贾珠早娶夭亡在先,看你们谁敢早议宝玉的婚事,宝钗比宝玉还大两岁,你要愿意成老姑娘随你的便,你们还别掰扯,这是和尚说的,你们不是最听和尚的话吗?就算是元春,弟弟的性命也得放在第一位吧。王夫人虽没来,薛姨妈在旁边呀,根本不愁没人给王夫人递话。薛姨妈嘴碎,平时不是最喜欢奉承着老太太吗?清虚观看戏打醮全程却不发一言,毫无存在感,读者自行脑补薛姨妈的尴尬和恼火。

清虚观的戏要唱三天,但贾母的戏这一天也就够了,所以第二天贾母就不来了,自已想唱的戏已经唱完,还去干什么?当然,理由多的很,这点在老太太这儿根本不是个事。王夫人炮制的宝玉宝钗端午节礼极强的暗示,得意了不过一天就被贾母以宝玉不宜早娶打回了原型,宝钗戴着红麝串子刚刚招摇了几下,就出现了一个金麒麟,要论金玉姻缘之说,湘云可比你宝钗要来的早。贾府女眷们的一次集体出游,偏偏黛玉带了三个丫头,比众人都多,以黛玉不肯多走一步路的处事风格,怎么会故意如此高调行事呢?只会是贾母的授意,说白了,黛玉是老祖宗的心肝肉,你们想要欺负她,趁早死了这条心!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屏山品红楼


首先,贾母对黛玉的格外的宠爱。

“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其次,黛玉多病孱弱,需要多几个人来照顾。

就是多带了一个人照顾,还是经不住一点点炎热:“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

像黛玉这样受宠而多病,就让她多带一个丫鬟吧,别妒忌了。


栖鸿看红楼


清虚观打醮发生了很多事,很多细节也被人屡屡提起,其中有一个小细节是所有姑娘都带了两个丫头,只有林黛玉带了三个丫头。关于此点原本并无什么不妥,人多人少不代表什么,只是也并非无话可说。


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是贾母临时起意。王熙凤要约姐妹们去逛逛,老太太临时来了兴致,要凑热闹。结果平日难得出门的丫头们一听要出去玩,自然撺掇主人带她们出去。出行当天,每个人至少带两个丫头出门,身份特殊的,比方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带的更多。不过,同样是小姐,别人带两个丫头,林黛玉却带了三个丫头,这与林黛玉的特殊情况有关。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只带了一老一小两个人,贾母嫌弃不得力,给来个大换血。除了赐给她一个贴身丫头紫鹃替换掉林家的雪雁,还依据贾家三春的规矩安排人一同服侍。

贾母见雪雁极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紫鹃是贾母赐给林黛玉的贴身大丫头,替换了雪雁的位置。再安排两个贴身服侍仪表和洗簌的丫头,加上雪雁,一共四个丫头,以紫鹃为首。雪雁年纪太小,四个丫头中应该排名最后,春纤极可能是林黛玉房中紫鹃以下第一丫头。如此,林黛玉出行,紫鹃负责全面伺候,春纤负责林黛玉仪表。其他姑娘也都是这样的配置。简单说,紫鹃是林黛玉的贴身秘书,春纤属于林黛玉的造型师,是林黛玉出行必备的配置。

林黛玉出门带上紫鹃,春纤足够。那雪雁为什么会跟着?主因雪雁从小跟林黛玉一起长大,对林黛玉来说是唯一林家人,感情特殊。而且雪雁是南方人,难得有机会出去玩,林黛玉也愿意带她一起见识见识。只是春纤的工作雪雁替代不了,是以雪雁就如拖油瓶一般带出来,属于林黛玉额外加的人。虽然有点搞特殊,但无伤大雅,别人能理解也不会说什么。

贾家几代贵族有贵族的规矩。主人出门什么人跟着是固定的,不是谁都可以。雪雁因为情况特殊,跟着去属于特批,走后门,所以林黛玉才会多带一个人。


额外说说春纤这个丫头,作为林黛玉的贴身丫头,不如紫鹃重要,不如雪雁特殊,只出现两次。除了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只有三十四回晴雯奉贾宝玉命给林黛玉送帕子,遇到春纤正在晾手帕。春纤也有了唯一一次说话机会: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她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

只有三个字,完全体现不出性格。春纤随后到八十回结束,再没有出场,显然不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人物。就像贾宝玉身边的媚人、檀云等一般。

春纤对于《红楼梦》行文无关紧要,但对林黛玉却很重要。能跟着林黛玉出门,必是出门必备,就像周瑞家的负责跟着王夫人出门一样。不排除林黛玉有一天出嫁,春纤也会跟着。曹雪芹能给她两次出场机会,一句台词,也算优待,极可能也与此有关!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