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

元哥说三国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地“近似妖”。

诸葛亮会不会祈禳大法不好说,史书是没有记载。

类似于祈禳大法之类的,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经常说起过。不过,那都是故事,没有人见证过。

演义第103回说到,诸葛亮病重,采用祈禳大法,如果成功,可以增寿一纪。

到了第七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的时候,司马懿夜观天象得知诸葛亮病重,派遣一千人前来探哨。魏延得知司马懿军马到来,急急忙忙闯入诸葛亮帐中,由于走得太急,把主灯给扑灭了。

魏延当时就吓尿了,跪在地方磕头请罪。姜维大怒,要杀魏延。

诸葛亮阻止了姜维,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诸葛亮吐血数口,卧倒床上,不久去世。

这是老罗安排的桥段,史书找不到这些记载。

魏延居功自傲,特别是刘备去世后,一同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老将们,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等都已经去世。追随刘备入蜀在世的功臣们,也就魏延资格最老了,有些小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魏延与诸葛亮之间,有一些龌龊,不很对付,也是有的。

特别是在北伐战略上,有一些分歧。魏延一直建议子午谷奇谋偷袭曹魏,但诸葛亮一直不答应。

但诸葛亮依法治军,号令严明,说啥魏延也不敢对诸葛亮咋样。

不说史实,就说演义,老罗也把这件事,看作是魏延魏文长无意而为之。

之所以这么安排,难道是老罗为了诸葛亮杀魏延找一个借口吗?

这看上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也符合大众口味。

其实,真要是如此,那诸葛亮岂不是小肚鸡肠了呢?

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出魏延踢灭诸葛亮续命灯的理由,也找不出老罗如此安排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演义存在褒扬刘备、诸葛亮集团的主观倾向。但演义许多无中生有的东西,看似是在提升刘备集团的声誉,其实,仔细品味,是在贬损他们。

这个桥段就是如此。

老罗这么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杀魏延,就是因为他破坏了诸葛亮延续生命的机会。让人感到,诸葛亮不好这么说,就以魏延谋反而把他杀了。

这大大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

再说,账外有四十九人把守,魏延再胆大,也不敢硬闯丞相大帐。魏延也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见到司马懿的人马来进攻,也不至于如此惊慌失措。

一切都是老罗的安排,看看热闹也就行了,没必要认真去计较。


豹眼看历史


魏延很怕诸葛亮,当他踢倒了诸葛亮的续命灯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顺势就跪到地上请罪,很惶恐,这个表现足以说明当时魏延真的很怕,怕自己会命丧当场。魏延这样怕诸葛亮,让他故意去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只怕他是不敢的。

诸葛亮第一次见魏延的时候,就给了魏延一个下马威,说他有反骨,卖主求荣,是不忠不义之辈,让手下的军士把他绑下去,做势要杀他,当时魏延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就要命入黄泉,若不是刘备拦着,说杀魏延怕寒了来降将士的心,只怕诸葛亮有可能会假戏真做,真的在那一次就斩了魏延。

诸葛亮对魏延的感觉不好,只是手下没有人用,不得已才用他,但他从来就没有给魏延好脸色,即使到北伐期间,魏延是蜀汉的唯一大将。而魏延在诸葛亮手上也从来没讨到便宜,诸葛亮对魏延长久形成的震慑力,一直延续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才敢谋划他在蜀国的前程。

魏延一直怕诸葛亮,和诸葛亮最大的矛盾就是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没用他的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魏延对此也只是有怨言,和同僚们多有抱怨,说诸葛亮若用此计,早就得了长安,不用一次一次的北伐,无功而返。

子午谷奇谋,计策大胆,但真不一定成功,只怕魏延心里也有数。他想建功立业,建不世之功,却没有那么容易,所以他也只是嘴上抱怨,并没有抗命,和诸葛亮对着干。就算万一此计成功,他魏延名留青史,面对魏国的反扑,他魏延的命估计要交代在魏国,

所以魏延也从来只是抱怨,并不敢真的怨恨诸葛亮。偶尔跟同僚们提一提,也只是用来夸夸自己的军事才能而已。

综上所述,魏延和诸葛亮没有大的矛盾,平常相处有一些矛盾,也只是一些理念上的不同。但魏延怕诸葛亮,他也知道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故意给诸葛亮下绊子,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

做这件事于魏延没有半分好处,他不会干的。只能说魏延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是巧合,天命不可违而已。


昊阳闲看历史


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魏延和诸葛亮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他们之间存在的分歧与争议仅限于工作层面,诸葛亮生性谨慎,而魏延大胆,诸葛亮否决了魏延走子午道取关中的计划。

除此之外,无非就是诸葛亮始终觉得魏延脑后有反骨而已,但是这不影响诸葛亮对于魏延的重用。魏延在当时蜀汉帝国的军队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没有任何的不适。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诸葛亮专权下来,他的威望就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魏延这样桀骜不驯的大将对于诸葛亮也是十分忌惮的。

而且凭借诸葛亮当时的威望,魏延如果真的存心做下这种事情,就算诸葛亮能够放得过他,那些蜀汉军队中的诸葛亮的小迷弟们会放得过他吗?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魏延在进入诸葛亮的大帐,不小心踢翻了诸葛亮的续命灯,魏延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立即顺势跪下磕头,这一点看到魏延对于诸葛亮真内心还是极为恐惧的。所以让魏延处心积虑的去踢翻诸葛亮的续命灯阵是不现实的。

其实从魏延刚刚出场的时候,诸葛亮就给了魏延一个下马威。魏延第一次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就说他有反骨,久后必反。但是由于刘备特别喜欢魏延这个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张飞还要强,若是用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理由来定罪,杀死一个诚心投降的人,更明显和刘备仁义的人设不同。所以这才救下了魏延的一条老命。

对于诸葛亮的这番言论,魏延肯定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对于诸葛亮是极为害怕的,要让他去做出不利于诸葛亮生命的举动,我想他没有这个胆量。

我们就不说诸葛亮和魏延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我们想一想魏延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他有没有好处?我们假设魏延对诸葛亮恨之入骨,在魏延的心目中可能存在这么一个念头,那就是随着诸葛亮的死亡,整个北伐大军将由他来指挥。

作为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他有这样的想法很自然。但是他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做得那么明显吗?他采用了这样明显的手段破坏诸葛亮做法,危及了诸葛亮的生命。这样一来,整个蜀汉大军人人皆知诸葛亮是被魏延给害死的,那他还凭什么成为整支大军的主帅?

魏延又不是一个莽夫,他是个很有韬略的人,他会做出如此低能的事情吗?这种事情损人不利己,一个能够想到植物谷奇谋的人是不会做出这种没水准的事情的。

所以魏延踢翻诸葛亮续命灯的行为只能说是意外。


历史评说


一定要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明白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一个非常有才能,深受刘备器重的人,但魏延其人在诸葛亮眼中是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是一个不忠心的人,因为爱惜魏延的才,诸葛亮和刘备才在能镇住魏延的情况下,用魏延这个人。

按诸葛亮的说法,整个蜀汉政权后期只有刘备和诸葛亮能镇住魏延,其他人要么不是魏延的对手,要么才能不如魏延,要么地位不如魏延,魏延是诸葛亮时代,仅次诸葛亮在军中地位的将领。

正是因为诸葛亮明白只有刘备和他自已能镇住魏延,其他人管不住魏延,所以诸葛亮会在自已去世前对魏延有一个安排,魏延在诸葛亮眼中是一个不忠心之人,这样的人留着,对蜀汉政权是一大威胁,诸葛亮想要保证蜀汉的长治久安,一定会安排好杀了魏延以绝后患。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诸葛亮临死前的一系列安排。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倒后,有一天夜观天象,发现三台星中的主星幽暗,而客星倍明,这种天象预示将有将星堕落,暗示诸葛亮自已命不长了。

于是诸葛亮想通过施法为自已增加一纪12年的阳寿,诸葛亮不是神仙,也是个凡人,凡人想通过施法为自己增加阳寿的办法,原本就是违背天意的,虽然诸葛亮有神机妙算之才能,但也无法预测天意,而且违背天意的做法,是会受到惩罚的

但诸葛亮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诸葛亮让姜维准备甲士49人环绕在诸葛亮帐外维护安全,防止闲杂人等进入扰乱,诸葛亮在帐中设置香花作为祭物,并在地上分布了七盏大灯,外面是四十九盏小灯,最里面是续命灯一盏。

诸葛亮就在帐内祈福祷告,如果帐内续命灯连续点燃七天以上,诸葛亮就能成功续命,如果不能,诸葛亮的性命则按照天意,不久之后就会死去,当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在49个人的护卫之下,诸葛亮开始了续命。

就这样,诸葛亮晚上祈祷,白天还要处理军国大事,诸葛亮这种祈祷的行为,对于蜀军高层来说,不可能不知道,即使不知道诸葛亮的本意是续命,也应该知道诸葛亮在做这事,对于魏延来说,就知道不知道诸葛亮是在续命,总应该知道诸葛亮在帐中设灯祈祷。

就这样过了几天,直到第七天晚上司马懿夜观天象,也发现了当初诸葛亮看到过的天象,猜测出诸葛亮命不会长久,于是司马懿派出夏侯霸率领1500名魏军前去蜀军军营打探情况。

诸葛高北伐大营可有数十万蜀军,夏侯霸只来了1500人,作为蜀军前锋的魏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害怕的理由,但魏延偏偏就表现得非常慌张,并且闯入诸葛亮的大帐之内向诸葛亮报告魏军前来劫营。

原来报告一个军事情报也很正常,但魏延表现得非常慌张,直接闯到诸葛亮的内帐最面里的位置,还把最里面的那盏最重要的续命灯给踢灭了,如此巧合实在让人生疑,要知道那盏续命外围还有七盏大灯和四十九盏小灯呢?

其它灯没灭,偏偏续命灯灭了,诸葛亮有理由相信是魏延故意而为之,魏延虽然害怕诸葛亮,但他害怕也就是诸葛亮一人了,从各种角度分析,诸葛亮如果死了,魏延的好处最多,从这个角度出发,魏延是故意踢灭续命灯的嫌疑也最大。

基本上就可以断定魏延是故意踢灭了灯,如果诸葛亮死了,魏延认为自己就是一把手,所以他也会这么干,再从魏延的性格分析,魏延敢于冒险,敢于谋反,从他第一次投降刘备时就杀了他的前任领导韩玄来看,魏延为了利益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同时魏延又非常聪明,他也许不知道诸葛亮在祈祷什么,但也看出来了诸葛亮肯定在为某些事祈祷,再加上白天诸葛亮处理公务时还曾口吐鲜血这事,也被魏延记在心中,魏延一进大帐,就发现最里面那灯最特殊,于是就干脆以报告军情为由,踢灭了那盏续命灯。

但魏延踢灭了诸葛亮续命灯这事,又做得非常巧妙,诸葛亮甚至连责罚魏延的理由都找不出,一是因为不知情,二是因为是报告军情进来的,三是魏延表现得非常惶恐,赶紧伏地求饶。

这下诸葛亮就彻底失去增加12年生命的机会,也预示诸葛亮不久之后将会去世,诸葛亮在去世之前已分别交待杨仪和马岱锦囊妙计,如果魏延造反应该如何处理的方法,在安排好了之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最后,魏延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意如此!因为诸葛亮阳寿已尽,续命是逆天而行,违背天意,有很大风险的,而魏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之举,在踢灭诸葛亮续命灯的同时,也暗示了自已命不长久。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234年,诸葛亮采用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大军骗到上方谷,采用火攻,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暴雨,司马懿大军突围而去。诸葛亮看到天意,怒急攻心,晕厥在地。随后,他百般羞辱司马懿,还送给他女人穿的衣服,引诱司马懿出战,也无济于事。

不久,与诸葛亮夹攻曹魏的东吴军队退兵,诸葛亮口吐鲜血,他通过观星象,自知命不久矣。演义中,他在姜维的建议下,采用“祈禳之法”,准备续命。

然而,在关键时刻,第七天,也就是最后一天,主灯被魏延擅闯大营而扑灭。这代表诸葛亮回天乏术,即使神仙亲临,也救不了他了。那么,魏延为何要扑灭丞相诸葛亮的七星灯呢?

首先,魏延是因为曹魏偷营劫寨,手忙脚乱才扑灭七星灯的。

不只诸葛亮懂天相,老对手司马懿也懂。有一天,司马懿观星相,看到代表诸葛孔明的将星失位,意味着诸葛亮病危,即将死去。他便派夏侯霸带1000士兵,前去偷袭。如果蜀军不出战,则代表司马懿猜测准确,他准备趁诸葛亮大病,要了诸葛亮大军的性命。

于是夏侯霸带兵前去劫寨。此时的诸葛亮,“祈禳之法”已进行到第六天,一切顺利,只待七天完公,可以增寿。突然,魏延闯入大营,报告说魏军夏侯霸劫寨,由于魏延进来的太急,将七星灯扑灭。

这时的魏延,扑灭七星灯,纯属意外,他不是故意扑灭的,只是由于魏军偷袭,他手忙脚乱而扑灭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忽听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其次,即使没有魏延扑灭七星灯,也会有“其他人”扑灭的,诸葛亮大限已到,命不久矣。

即使没有魏延闯入大帐内扑灭七星灯,也会有“张炎”、“王炎”、“李炎”等人扑灭的。当时诸葛亮口吐鲜血,命悬一线,不是简单的“祈禳之法”所能拯救的。当然这都是演义中的说法,真实历史上,也没有这种延长寿命的办法。

诸葛亮寿命已到,是他太劳累所导致的。他每天“日理万机”,“事无巨细”,就连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试问,即使是一个铁人,也扛不住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吧。诸葛亮还是一国丞相,一军主帅,他操劳的事情,比其他人多十倍、百倍。

况且,诸葛亮是一个柔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经常坐四轮车,身体素质很差的。所以,他见司马懿龟缩不战,自己毫无办法,着急加上火,才重病而亡的。这和魏延扑灭七星灯关系不大。

最后,魏延不是故意扑灭的,他还没这个胆子。

魏延虽然桀骜不驯,恃才傲物,可他毕竟是蜀汉的臣子,蜀汉的一员战将,他得接受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领导啊。如果他故意扑灭诸葛亮的救命灯——七星灯,他是会被军法处置的。在古代,军法处置也就是斩首。魏延还是怕死的,所以,他也不敢随便得罪诸葛亮。

本来诸葛亮看魏延有反骨,就看他不顺眼,魏延为了活命,一直本本分分,没有得意忘形,狂妄自大。事关诸葛亮身家性命,借给魏延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故意扑灭诸葛亮的救命灯啊。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才有狂的资本啊,他想要继续带领蜀军和司马懿作战,建立不世之功。

总之,魏延扑灭诸葛亮的七星灯,是无心的,他还不至于故意陷害诸葛亮的。不过,即使魏延没有扑灭七星灯,诸葛亮也活不长了,他的大限已到。


魁哥说历史


一. 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妖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水镜先生说过“卧龙虽好,可是生不逢时”。这一点孔明其实自己心里有数,可是他又不愿被那些“黑恶势力”所折服,也不愿意去跟着无道的领导去打天下,所以才选择了刘备。想用一身的抱负和才华去扭转乾坤,逆天而行。

为了能光复大汉,完成刘备的遗愿,可以说是鞠躬尽瘁。自己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七出祁山,疲劳成疾,才导致自己五十多岁就一病不起。其实他也想安享晚年,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人敢来攻打蜀国,可是无奈自己背负一身使命。

二. 而魏延也是个出类拔萃的大将,无论是带兵和计谋都很有一套。也给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很多时候诸葛亮都要听听他的意见。魏延曾给诸葛亮谏言,带五千兵马,入子午谷直插长安城。诸葛亮办事谨慎,总是想步步为营,没有同意。魏延无奈只能默许。其实这件事情魏延说的很对,是个妙计,可是在我看来,计策是好计策,只是违背了天意不可能成功,这位汉朝气数已尽。

三.通过长时间的战事,犹豫诸葛亮的谨慎导致魏延对诸葛亮有了些许的不满意,在诸葛亮病重求寿的时候闯进军帐,也是魏延的有意所为。因为他想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本事等孔明去世,自己肯定能执掌蜀国,不料诸葛亮在死后还能令马代杀魏延,才有了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

其实在我看来,诸葛亮和魏延都有对对方羡慕和嫉妒的成分。不过这都没有错,毕竟人无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有感情的。









醋坛仔


说起三国来,仍感觉很有看头。特别是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张飞、关羽、刘备的结义金兰,经过了水与火的考验不离不弃。本篇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魏延从出场到离场的表现,他和诸葛亮之间的纠葛。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魏延城头斩韩玄,提头出城降蜀国刘备。诸葛亮见到魏延后,便下令将其诛杀。当时,很多人都不解这是为什么?刘备并当场质疑询问。作为降将不能轻易斩杀,其负面影响,诸葛亮又如何不知呢。只是诸葛亮有见微之著的本事,从未出茅庐便可知三分天下之大势,事后也确实按照了他的预测而发生的。诸葛亮给出的理由是:“食君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这是诸葛亮当下便看到的,魏延被刘备保下而喏喏退下。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你开一家公司,在争夺业务最关键的时候,自己公司的员工将公司的机密和此次竞标的底牌送给了竞争对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员工还能留吗。反观之,那家得到好处的公司的老板心里也会备加防范这样的人吧。最关键的是这个人的人品。



诸葛亮教你识人: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

与君子为友,会收获真心的对待;与小人为伍,则会收获惨痛的教训。人们都想亲君子远小人,但是人心隔肚皮,读心术也不是人人都会。

看似老实忠厚勤恳能干的人,不一定就有君子风度;而看似不务正业,每日放浪形骸者,也不一定是无谋无勇之辈!其实如何识人,古人早有经验之谈。


识 人

一、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有礼、待人温和、遵守规则。

二、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三、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都花在什么地方。

四、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知易行难。

五、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

六、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

七、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活得有境界。

知 人

一代谋士诸葛亮,他早已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 诸葛亮 《知人性》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庄子 齐物论》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个无志之人,要么是一个庸碌的人,要么是一个骑墙的小人。这样的人对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此,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这时可以用酒打开对方心扉,使他倾吐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稳脚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诺言。如果一个人答应对方的事办不到,他会诚意向人道歉,有时甚至会推荐能办好事的人。虽然此时他失信了,但反而彰显出他的品质。现代社会社交网络发达,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大量陌生人。因此,虽然诸葛亮的识人之法已经提出了一千多年,但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意义巨大。


观 己

识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清他人,而是认清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提升自我的学识、眼界、品德,才是亲君子的先决条件。



燚燊焱炎火


七星灯,别名“续命灯”,是一种流传于上古道门的法术,起源于商周时代。传说中,道法之人若续起命灯,七天之内若主灯不灭,则点灯之人便可收到续命的功效。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日夜操劳的缘故,身体一下子垮掉了。在自感生命无几的情况下,准备了这一门法术。在点灯之前,诸葛亮专门将自己的心腹姜维等人叫来,向他们讲述了此事对他的重要性。诸葛亮说:“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

其中,一纪指的是12年,只要此法术成功了,诸葛亮便可以增加12年的寿命。因此,诸葛亮再三叮嘱姜维等人要守好大门后,诸葛亮才开始将灯点亮了。

军情紧急必要汇报,否则承担不起

诸葛亮北伐之初,魏延的官职是镇北将军,丞相司马等职。而后,因功而官升前军师大将军,持假节等。

魏延所任的这些官职,在跟随北伐的众多将领中,是排的比较靠前的。而且因为魏延的军事才能比较突出,而且在军中声望又比较高的缘故,在诸葛亮开始续命之时,一直被安排着探查前线,以及防御魏军等职务。

因此,在前线战场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无论是魏延收到斥候来汇报的军情是真是假,魏延都有义务去向诸葛亮汇报。毕竟,在北伐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是唯一一个有决策权的人。如果魏延得到军情而秘不汇报,那到头来,出了事故之后,魏延必将会受到惩罚。

因此,在演义中,魏延得到紧急情报的情况下,是必须紧急向诸葛亮汇报的。而在闯进大营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状况,魏延根本无法预料的到。这可能就是魏延踢倒续命灯的其中一种可能。

诸葛亮续命,一是为了预防司马懿;二是为了揪出反叛之臣

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人处世都是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情况下去稳步进行的。在对于续命这种虚幻的存在,诸葛亮难以有百分百的把握。

既然诸葛亮没有完美的把握,那他又突然续命,那必将有其深层含义。

其一,不在于就是想预防司马懿的突然袭营。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司马懿是唯一一个多次成功的对诸葛亮进行防御的一个。诸葛亮在和司马懿的对决中,两者相互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反而诸葛亮因为事无巨细,身体一天天的累垮。所以,诸葛亮续命,更多的可能就是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步伐就此停止了。

其二,不在乎是想借此机会来揪出那些心怀反叛之心的人。随着蜀汉实力的下降,曹魏的实力却日不日增强。在两者的对比之下,再加上突然传出诸葛亮要去世的消息,蜀汉的阵营中肯定出现扎营,在士卒恐慌的情况下,那些将领也可能会为自己找好出路。

所以,为了清楚内患,诸葛亮开始了虚幻的续命之法。在前六天安然无事的情况下,最后一天却被魏延的突然闯入而导致失败。看着面露慌张的魏延,诸葛亮只得仰天感叹了一句“死生有命,不可得禳也!”这个时候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他私下交待了杨仪和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并留下除掉魏延的计谋。

总而言之,先不论续命灯的道术是否存在。而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大概已经知道事情已不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突然安排了一出续命的法事,不在乎是想趁着自己还有机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蜀汉揪出一些不法之臣,清除内患罢了。

而魏延在最后一天踢倒了诸葛亮的续命灯,有可能是无意为之,也有可能是被他人利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韶华倾梦


佛回,一饮一啄皆是因果。魏延踢倒诸葛亮的续命灯,实际是诸葛亮设计魏延的一种反噬。



魏延原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跟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在曹操攻打荆州时,魏延投靠刘备,并且深受刘备器重,并委以重任。但诸葛亮卉对刘备说魏延长有反骨,并且对魏延心存怀疑,并不重用,而且诸葛亮还在身边安插了细作。并在魏延造反时,斩魏延于马下。



魏延造反,似乎验证了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的说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魏延的造反也是诸葛亮逼迫的结果。刘备死后,诸葛亮立马夺了魏延的兵权,并处处防备魏延,使魏延感到一种壮志难酬的压抑,而他本身则是嚣张任性而霸道的,既然蜀地不留他,他就另谋高就。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刚一起反心,喊出"谁敢杀我"时,就被诸葛亮安排的人杀死了。



诸葛亮有意算计了魏延,但魏延也无意中报复了诸葛亮。当诸葛亮六出岐山,夜观天象,发现自己命不久长时,就在姜维的建议下,点灯以续命。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有条不紊的进行时,却被毫不知情,匆匆走进大帐,准备向诸葛亮禀报军情的魏延,无意中踢倒了最重要的本命灯,当时,诸葛亮一声大叫,口吐鲜血,性命垂危。


萍风竹雨123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个人负责掌控蜀国军权,处心积虑,积劳成疾,身体日渐衰弱。
生老病死乃是一个人的人生过程,诸葛亮也深知这一自然规律,按当时的见解也是天意,可他死不甘心,在姜维怂恿下,设坛祈禳求寿。
这也是穷途末路的无奈选择,孔明心知生还的概率渺茫。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从双方对峙的战场上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令夏候霸引五千军去“五丈原”打探对方消息。



蜀国前线守将魏延见魏兵来犯,慌忙去大营禀报,因心慌步急,竞不小心将孔明祈禳求寿的主灯扑灭。由此可见,魏延打灭孔明求寿主灯是无意中发生的,何来故意踢灭。

因魏延归顺刘备,诸葛亮心存反感,也看不顺眼,对魏延四处打压、倍加冷落,所以外人认为魏延打灭孔明求寿主灯是故意的。

孔明设坛求寿对外界应当是保密的,姜维和诸葛亮视魏延为外人,再者魏延拒敌于前线,对后方之事不会知晓,古话讲“不知者不怪罪”。

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远高于魏延,孔明身边又有姜维护驾,魏延就是对诸葛亮天大的不满,再大的胆也不敢对诸葛亮有造次之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