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辈们说,全民收藏天然奇石的时代即将到来,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会吗?

奇石故事


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首先,奇石奇石在于奇,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发现观赏能力是无法发现奇的;其次,奇石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才会发现的,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也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再次,奇石开始火热也是受近年来瓷器、玉器热的影响,他的受众群体还是相当有限。除了一部分炒作之外,收藏者的比例还很小,并且以男性、中老年居多,后劲乏力。作为石文化,千百年来,奇石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达官显贵的楼宇、庙堂摆设;而普通老百姓多作以镇宅之物。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形成全民收藏之势。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奇石孕育出的国学文化却一直能让我们耳熟能详。即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美好寓意随处可见。所以说,应该系统的对奇石作以分类,挖掘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人懂石、爱石,奇石才能为更多人喜爱!











石头季2015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民收藏奇石时代还很遥远,总有一天会到来,需要当代人和几代人共同努力!

精品奇石欣赏

用实力征服大众:

“你若成功吃青菜,那叫养生;你若失败吃青菜,那叫寒酸”,玩奇石的人要想获得大众认可,掀起全民藏石热潮,首先得用实力征服大家,我们实力在哪里?在我们的作品中,只有我们的奇石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街坊等,竟相效仿,一较高下,全民藏石不再遥远。

精品奇石欣赏

打造整体光辉形象:

玩奇石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态,不要指望一夜暴富,更不要一开口就是:“我这块奇石给栋别墅,我都不卖”,“我这块奇石曾经有老板出一千万,我都没卖”等等,真正拥有这种奇石的主人,都是出奇的低调,所以提高奇石爱好者整体素质,也是关键一环,当所有奇石和他的主人成为文明、美丽、高贵、典雅象征时候,也就是全民藏石到来的时刻。

精品奇石欣赏

弘扬中华赏石文化:

面对市场上出现,一些货真价实“天价奇石”,部分奇石爱好者,极力排斥和打压,认为会引起涨价潮,扰乱奇石市场;试想如果自己娃儿,自己都不喜欢,还指望别人喜欢你的娃儿?其实很多优秀精品奇石同过亿书画作品相比,处于价格洼地,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奇石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拥护具有正能量精品奇石,让她成为行业标杆,引领赏石文化潮流,何愁全民藏石时代不能到来?

精品奇石欣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广大奇石爱好者、藏家、石农、商家、热心人士等,共同致力打造奇石形象和品牌,全民收藏奇石热潮,不久即将到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还远吗?

精品奇石欣赏

我是雨中翱翔,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斧正,喜欢奇石收藏的朋友,请关注我!谢谢!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谢谢!


雨中翱翔10


甭说全民了,捡石几年了,连自己家人都没有带动起来,只是相比原来反对声小了,有点观赏兴趣了,初步会辩识黄蜡石了,也偶尔去捡一次罢了。











火箭917


看似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景,夸张的似乎变成了伪命题。看到这个命题,咋就让我想起了宋徽宗的往事:福金公主那一句“帝姬受辱,尔作何耻?”的问话,不知赵佶的肠子有没有悔青?


赵佶不过搞了个花石冈,米芾再摆个poss迎合一下,然后的然后北宋就挂掉了。要是全民都在梦想淘石头发大财,无非就是挖石头囤石头炒石头坐等接盘侠,哪还有追求石之艺术的纯粹和风雅。大家还不都得喝西北风呵。


玩笑归玩笑。做为赏石爱好者,我深为赏石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也深为石艺实践带来的生活启迪而受益终生。尽管如此,我仍由衷的认为:不会出现、也不应该出现全民收藏奇石的所谓盛况。


  • 不会出现,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

在自然中,在生活里,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美的事物无所不在,这个世界也正因多元而精彩。怎么可能只是石头?

收藏,是个体的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审美情趣,审美偏好决定收藏方向。奇石收藏,只是小众爱好,是众多收藏门类中的一朵奇葩。我们选择了石头,任何人也都有另作他选的权利和自由。

全民收藏奇石的畅想,与其说是用石之艺术美育大众的良好愿望,不如说是做了一场不可能实现的商业春梦。


  • 不应该出现,是因为那将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来一场浩劫。

别拿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做想当然的挡箭牌。在利益驱动引发的狂热中,任何理性的约束与非理性的破坏力相比,都会不堪一击。

诚然,奇石收藏方兴未艾,前景无限。奇石艺术品确实具有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但偏颇的引导把奇石收藏变成了资源的囤积和买卖,而不是艺术的追求和自我修养的完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需要清醒的是:不是所有的奇石都是艺术品。即使大家不遗余力的猛贴文化的艺术的标签也毫无意义。


结语:

还是让我们静下心来,以石为艺,做好功课,创作出好作品奉献给社会更实际。至少,比手捧石头,嘴里高喊“奇石无价”更具体,更让人信服。只有这样,赏石文化、赏石艺术才会健康蓬勃的发展,展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意义。



盘友俱乐部焦立廷


鬼斧神工的石头










江水84792952


奇石收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谓称得上奇石的石头本来就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为人为加工的工艺石。其次奇石收藏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大部分人家庭缺少如此空间,另外奇石配座需要许多资金支撑,常常底座与奇石并不能达到完美结合,影响对奇石的烘托。把玩奇石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现今的人们往往更关注珠宝首饰,电子产品等,再有全民文化素质的修养仍然没有达到品石,赏石的阶段。全民对艺术品,尤其对天然艺术品远还没到十分喜爱的程度,这个过程还要有一段时间孕育。客观的说,奇石收藏目前仍然是一种小众收藏品,奇石收藏爱好者仍在只有一小部分人。奇石收藏需要有一定的眼力和智力,曲高和寡在所难免。奇石市场不温不火的现状预计仍将继续存在,仍需界内人士继续宣传和支持,不过只要是好的奇石一定不会缺少买主的,而且价格一定是非常可观的,手握奇货的人们奇石收藏的春天一定会来的,套用一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老力76846071


我觉得此说法好像亦真亦幻,但现实不容乐观,至少目前还达不到令人振奋的程度。但我确信迷爱天然奇石的人越来越多,赏玩天然奇石的队伍愈来愈壮大了,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收藏是要讲究宁缺毋滥,不是有或数量大就称得上收藏,那可能是一种商业买卖。再说求购奇石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把收藏重心放在价值多高的期望上面,不要把收藏和营销奇石混为一谈,这是俩概念,混淆不得。

近些年来,赏石玩石的热潮正在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石友开始加入赏石大军,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对奇石产生兴趣,这里着重要说清的是赏玩和喜欢奇石,而不是收藏奇石。

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也得有五六百万奇玉石爱好者,他们或捡或买,且还正在呈上升趋势。

虽然现在赏石玩石的门槛不算高,但却也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毕竟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称为奇石,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出产奇石,资源潜力有限,运用资金不足,将局限奇石业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收藏奇石不是一蹴而就,像完成作业一样的简单,而是一定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做适合自己条件的买卖。宜精不宜滥,若能捡拾或捡漏几方奇石已实属不易,哪有那么多好石等你捡漏呢!因此权当一种推广和爱好就足矣。

再说多少家庭或生计或工薪,哪有实力收藏奇石呢!何况是背着沉重的包袱搞收藏,谈何容易。

就算喜好天然奇石,原则上也不要给自己和家人背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包袱,既影响一家的正常生活,又给家庭蒙上不和谐的音符和危机,得不偿失。

再说了收藏不可能净捡便宜,也没处捡啊!钞票是关键,没有实力充其量也就是买自己喜欢的,自娱自乐罢了,何谈收藏。即便是大款也未必都喜爱、嗜好奇石,不见投资,哪来的收藏。

因此收藏是对个别的痴爱奇石的有钱人而言的,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遍化了的。

我们赏玩奇石要抱有共赏共乐的平常心,保持调剂生活的赏石才会有益于身心健康,才会带来丰富的生活乐趣。

可以参与买卖,可以美石自赏,可以分享快乐,可以以石祝友。比如:乔迁、老人寿喜、喜结姻缘等。做些积极地推广,做些有益地宣传未尝不可。

与时俱进,与石俱进是时代的召唤,我们尽可能把天然奇石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尽全力把雅石共享的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里,使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天然奇石的赏读、喜好、经营中,提升文化素养,拉动一方经济,进而活跃整个天然奇石的大市场。这才是一个充满人杰地灵的氛围所在,这才是一个引领天然奇石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这才是天然奇石生命力的强大气流。











十九画客666


全民收藏奇石还不到时候,还有大部分农民还没有达到小康,再加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奇石。

在吴川市不要说荒山,野岭也没有一个,要不是大开发搞建设,我老家哪有奇石?

除了被风化成各种各样的鹅卵石,真正无需加工的奇石在我这里是十分稀有的。

自从云南陨石事件后,这件事在全国沸沸扬扬,出现了很多的陨石猎人。陨石猎人又带动奇石猎人,找不到陨石可以找奇石。总之一年半载玩石者突破原来人数的几倍这是真的。

这个世界上,最便宜的是石头,最贵的也是石头。 至于收藏奇石,农民有空闲时间可以找,又不要钱,又可收藏,还可以运动下,看看风景,何乐不为?万一真的找到最贵的石头,嘿嘿……







手机用户夯粗


玩石之人有几个通病,一是自己的石是最好的,并且不接受反对意见,久而久之,石友之间会互相吹捧,皆大欢喜。二是自己的石头本就很普通,却总能千方百计,千寻万找的想象出石头上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让对方相信这方石头是万里挑一,世上仅有的稀有奇石。石迷们为了捡石买石,而风餐露宿起早贪黑,逛石滩、涉溪河,乐此不疲,性情专一,矢志不移。最后向我们可爱而又笑的石迷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一个人喝咖啡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