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哪些古桥?保护的如何?

常州外来户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等,被誉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常州现存古桥100多座,其中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就有58座,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常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我们一起来翻开历史的画册,盘点一下常州比较著名且保护基本完好的古桥。

锁桥位于市区西直街,跨索桥河。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此桥跨外城壕(罗城),锁桥原名“所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倒塌,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因这一段河似锁,故名锁桥。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进知县王宗濂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此又重修。抗战期间,桥损严重。1946年10月,江苏省公路局拨款150万元抢修。现锁桥为单孔跨径2.65米的石拱桥,桥长10余米,面宽4.8米,跨径5.65米,梁底标高5.83米,桥面标高6.2米,砖砌栏杆,条石压顶,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

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郑陆镇焦溪东北交界处,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时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桥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修。奚巷桥为金山石质,五孔五节石梁平板桥,造型简朴凝重,端庄大方,横跨三山巷支流黄家浜上。桥长37.3米,中孔长5.68米,桥堍、桥中二处宽分别为1.9米和1.75米,桥高4.9米,桥上四根望柱顶端各雕刻着一只石狮,两两相对,雕凿精美,栩栩如生,完好如初,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三元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老街,龙溪河老街区段最南端,横跨于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金山石质,桥位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孔石拱桥,拱圈上方两侧各置一对桥耳,两侧桥额镌雕繁体楷书“三元桥”三字,取连中“三元”之意,希冀里人人才辈出,科举连连。桥柱及桥栏基本齐全,唯桥柱顶端原有小石狮子四只,现仅存一只。桥全长18.8米,两侧各为25级台阶,桥堍、桥面两处宽分别为2.6米和2.1米,净跨6.6米,桥高4.6米,矢高3.6米。历代都进行过局部维修,目前桥体保存完好。

咸安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老街中市桥和青龙桥之间,因附近过去曾是焦溪老街之猪市行,故又名“猪行桥”。桥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修,是焦溪古桥梁中唯一一座花岗岩石质单孔平板石梁桥。桥架于东街和东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全长18.4米,两侧各18级石阶,桥堍、桥面两处宽分别为2.4米和2米,桥高4.2米。桥面纵向铺架长约6.5米的黄岗岩条石七块,桥孔两侧竖立承重条石七块。现桥体保存完整。

青龙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老街,架于龙溪河最北端与舜河连接处,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阴虞门桥,故又名“虞门桥”。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花岗岩石质,为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环洞桥,桥拱圈外镶边,拱圈上方两侧各有桥耳一对,桥栏中央两侧刻有繁体楷书“青龙桥”三字,桥面中央龙门石为一旋叶莲瓣形浮雕图案。桥全长19米,两侧各有13级台阶,桥堍、桥面二处宽分别为2.8米和2.6米,净跨6.6米,桥高4.7米,矢高3.7米.

中市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老街,三元桥北侧,因其位于老街中段,故名。中市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金山石质,纵联并列式单孔石拱桥,拱圈上方两侧各有桥耳一对。桥全长18.4米,两侧各15级台阶,桥堍、桥面两处宽分别为3.7米和2.7米,净跨6.6米,桥高4.6米,矢高3.6米。虽经历200多年风雨,桥体依然完整,桥身依旧坚固。

中新桥位于常州市青果巷与东下塘间的南市河上,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桥的西北存有清朝烈帝秒(纪念隋朝司徒陈果仁)码头遗迹。

中新桥建于清朝灭亡和民国肇始之时,时称“中兴”,故谐音为中新桥。它为一座条式石板平桥,桥面用条石和碎石混合铺成,又防滑等实用之功能,桥面栏杆为花岗岩石柱和水泥砌成,下桥处栏杆为青石质,凿有卷云纹。中新桥全长7.75米,宽3.8米,跨径5.4米。

太平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杨桥村谢桥村民小组南,建于清。桥为金山石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孔环洞桥。桥全长12.75米,宽2.27米,环洞直径为4.65米。桥洞内南北两侧的条石上谦有莲花图案石条。太平桥虽历经岁月沧桑,尽显斑驳之态,但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南杨桥原名杨桥,当地俗称为“月亮桥”,位于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杨桥村。桥跨杨桥浜(又名张仙浜),连接杨桥老街的南街与北街。南杨桥始建于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清道光八年(1828年)再次重修。桥北东侧栏桥处树有《重建杨桥碑记》,详细记载了清道光年间里人共同筹资修建桥梁的经过。

桥为金山石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孔环洞桥。全长14.4米,桥宽2.72米,环洞直径为5.05米,南、北两侧分别各有11级和15级石阶,拱圈上方两侧各有桥耳一对,桥栏中央两侧刻有楷书“南杨桥”三字。桥下的河浜东通太湖,西接滆湖,桥南北向横架于河上,曾是连接阳湖、宜兴两县之间的重要通道。

万安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老街东头,横跨三山港,在京杭大运河北岸,始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建年代失考,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同知吴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年)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桥长98.2米、宽4.7米,单孔拱形花岗岩结构,纵联分节并列式,桥呈东西向,东、西桥阶分别为28级和12级,北侧桥拱上方存“重建万安桥”题额一方。

时间关系,不再多说,

保护好古桥

就是保护好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自动售货机运营商


作为江南水乡,常州水网密布,并自古形成了“城依水、水连桥、桥满城”的城市格局。常州地区目前现存100多座古桥,其中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桥有58座,这些桥承载了不少常州人的回忆,也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一、新坊桥

坐落于观子巷口与麻巷转弯处。跨东市河,单孔石拱桥。桥北通观子巷,桥南接椿桂坊、升仙弄。两岸又与青果巷、东下塘相连。新坊桥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元代重建明朝重修,是常州市区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单孔石拱桥。1987年,市政府拔款对新坊桥的桥面石、桥栏杆和抱鼓石,用花岗岩进行了修复,其桥拱为明代遗物。

二、文亨桥

文亨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三拱石桥。昔日,文亨桥两岸是大米集散地和大豆交易市场,桥畔的古毗陵驿所在地是以制作梳篦闻名的篦箕巷。文亨桥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桥,文亨桥属对置排列式石拱桥,全用青石构筑。桥高9.92米,全长49.2米,两边小孔跨径各为6.1米,中孔跨径11.6米,南北各有石阶49级,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属市级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在八十年代运河拓宽,文亨桥按原桥缩小比例调转90度重新移建。如今,它一面是美丽的大运河风光,一面现代的国际化广场。

三、白家桥

白家桥,位于延陵中路白家桥路段。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横跨京杭大运河。在通吴门外,原名政成桥,历年重修。因桥南为明兵部侍郎白昂子孙聚居地,白氏后人捐款而得其名,是古城东门外连接采菱、雕庄、遥观的主要桥梁。

由于车流量较大,长期超负荷承重,于去年拓宽改建。

四、广济桥/西仓桥

广济桥,又名西仓桥。坐落在西直街西端,跨京杭大运河,连接西圈门和三堡街。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此段因囤积漕米为仓,又称仓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为本市最高的运河桥。两边各有台阶47级,1986年因运河通航需要而拆除,按原型移建舣舟亭公园内半月岛。

五、卜弋桥

卜弋桥,始建于元代初年。因卜弋有美丽的“卜弋望仙”神话传说,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5年)曾名为望仙桥。单孔石拱桥,横跨在鹤溪河上,渔舟翩翩,桃柳成荫,为旧时常州城西八景之一,称“卜弋云溪”。

六、东仓桥

东仓桥,原在水门桥东,横跨大运河。明成华年建,旧名通济桥,单孔石拱桥,以东仓库而得名。旧时常州东西两仓为漕运之粮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东仓桥由于长期受河水侵蚀,一夜之间就垮坍。

七、觅渡桥

觅渡桥,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常州知府李嵩建造。初名舜宜桥,因桥北有舜宜巷而得名,俗名灭渡桥,跨子城河。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行人车辆通行,改单孔石拱桥为条式板桥。桥南接织机坊,有圈门右通早科坊,左连杨柳巷,桥西为西门小水关,桥北庙沿河通舜宜巷、茅司徒巷、柏花楼等。今桥河均无存。只有桥北建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的冠英小学堂,至今还沿用觅渡桥小学的名称。

八、青山桥

青山桥,位于青山门外。五代十国吴天祚二年(936年)筑青山门即有此吊桥。后在吊桥的原址上重新建木质板桥。桥西北为硝皮尖,皮货商集散地,通西上街,桥东北为罗武坝,为木业渔业集散地,桥南为大北门直街(北直街),桥西南为西滩,是常州北大门的商品集散地和庙会场所。

九、甘棠桥

甘棠桥,在北大街与南大街交会处,跨子城河,旧名斜桥,在惠民桥桥西。南宋绍兴三年兴建,道光年栏石侧卸,桥脚松坏,邑人捐资重修。桥名选自甘棠树,以桥西有甘棠树,“民思其惠,怀与德”,有甘棠诗咏之,即命名。

十、通济桥

通济桥,清代乾隆年间已有此桥。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是建于斗巷弄内通江河上的条石板桥。此河旧名通济河,桥随河成名。桥宽仅存为1.65米。桥宽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是全市现存最窄的一条石板桥。

十一、锁桥

位于市区西直街,跨索桥河,单孔石拱桥。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此桥跨外城壕(罗城),锁桥原名“所桥”,1946年10月,江苏省公路局拨款150万元抢修。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

十二、奚巷桥

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郑陆镇焦溪东北交界处,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时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桥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道光年间(1821 ~ 1850年)再修。奚巷桥为金山石质,五孔五节石梁平板桥,造型简朴凝重,端庄大方 ,横跨三山巷支流黄家浜上。桥上四根望柱顶端各雕刻着一只石狮,两两相对,雕凿精美,栩栩如生,完好如初,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十三、文在桥

文在桥,位于西横街西端,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西门一带商业繁荣,辟新西门,建新马路(怀德路),并建桥于此,取府学前“斯文在兹”牌坊中“文在”二字,为城门及桥名取名。桥东为常州府学旧址,桥东巷口有“状元坊”石坊。

十四、琢初桥

琢初桥,坐落于青果巷东端,与新坊桥并行,横跨东市河上。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邑人伍琢初捐款建造钢筋混凝土平桥,并以其名字命名桥名。

十五、横山桥

横山桥,是一座拱形环洞石桥,此桥原为木板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邑人包学瞻募资筹建。清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成单孔石拱桥,望柱上刻有形状各异的石狮两对,桥联由清代文学家李兆洛撰句:“东望湖村,晓日芙蓉开巷陌;西瞻郡廓,夕阳烟火间云霞”、“北吸江湖,万顷桑麻资降雨,南通云渎,千艘菽栗转连云”。

十六、惠民桥

惠民桥,北连县直街,南通千秋坊,西为甘棠桥,东为浮桥,是市河七座石拱桥最中间的一座,重建于明代。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由于在城中心影响车辆交通,于民国中期该桥改建为单孔平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建造人防工程填河时拆桥。

十七、顾塘桥

顾塘桥,又名瑞登桥,位于前北岸与小营前交会处,始建于宋前期。北接北岸街,东坡书院,荆山公祠,孙氏馆(为东坡居士在常殁所,亦称藤花旧馆)。桥南有码头直通小营前街。由于该桥建在跨后河西口,又在外子城城壕合流处,为交通要道。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为了交通便捷起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拆除石拱桥改为条式板桥,直通小营前街。1951年因填没后河而该桥被拆除。

十八、惠济桥

惠济桥,位于戚墅堰大运河与三山港交汇段。单孔石拱桥,此处北宋(1119年)已有木架桥,至清道光(1821年)建单孔石拱桥。桥两端有石栏各10余丈。栏间有石柱24根,东西各有桥联,桥名来源于惠济行人而定。

十九、仁育桥

仁育桥,又称“人肉桥”、“狗肉桥”。位于局前街与化龙巷交会处,以旧有仁育坊得名。此桥旧有灵雉,又名化洞,晋永嘉三年(309)年建造,明清时期此处店肆林立,后来“仁育”讹传“人肉”,又作为“狗肉桥”。跨惠民河,桥旁的“仁育茶社”茶客盈门,老常州人对此记忆犹新。

二十、世丰桥

世丰桥,跨后河,位于马山埠与小营前之间。北通成全巷。始建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由邑人胡世丰独资捐建,故以其名“世丰”而命名。该桥为条石平板桥。桥两端有桥楣,这在江南石板桥中极为罕见。该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建人防工程填河时被拆除。

二十一、天禧桥/弋桥

天禧桥,又名弋桥(驿桥)。始建于宋代。位于南大街与广化街交界的西市河上。桥东北为青果巷,桥西北为西瀛里,桥南沿河为东西下塘,毗陵驿曾在桥东。

二十二、其他

羊头桥,在青龙乡,桥和村同名。杨头桥又名至麟桥,为三孔石拱桥,横跨在北塘河上,巍峨壮观。后来洋、杨、羊讹为同名。

迎春桥,始建于元致和年间(1328年)。明天顺年间(1457年)重建。位于局前街与北后街之间,该桥南北两向曾设有桥楣,该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

寨桥,在寨桥乡,桥和镇同名。相传旧名蠡塘桥,跨武运河(西蠡河)。寨桥原有南北二座,清末北寨桥废。1993年因影响泄洪和水上交通,南寨桥被拆除。

三元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老街,龙溪河老街区段最南端,横跨于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金山石质,取连中“三元”之意,希冀里人人才辈出,科举连连。历代都进行过局部维修,目前桥体保存完好。

中新桥位于常州市青果巷与东下塘间的南市河上,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桥的西北存有清朝烈帝秒(纪念隋朝司徒陈果仁)码头遗迹。

太平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杨桥村谢桥村民小组南,建于清。桥为金山石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孔环洞桥。太平桥虽历经岁月沧桑,尽显斑驳之态,但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武进区郑陆镇焦溪老街还有不少古桥,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副教授严波表示:“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桥,保护得比较可以。但在乡间的一些古桥保护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没有专人管理,缺乏维修资金,很长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甚至一些村子拆迁后,这些桥都会被卖掉。”











野行十万大山


常州有很多古桥,建国以来得力于修复和保护使其古艺术价值,建筑桥梁结构完善和实用得以发揚。

常州有记载最早的桥梁阖闾桥,为春秋吴王阖闾时建造,到南宋时,常州城里有名有有姓的桥梁就有58座。到了晚清时,常州古桥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83座。

作为江南水乡,常州水网密布,并自古形成了“城依水,水连桥,桥满城”的城市格局。常州地区目前现存100多座古桥,其中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桥有58座,这些桥承载了不少常州人的回忆,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新坊桥

坐落于观子巷口与麻巷转弯处。跨东市河,单孔石拱桥。桥北通观子巷,桥南接椿桂坊,升仙弄。两岸又与青果巷,东下塘相连。新坊桥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元代重建明朝重修,是常州市区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单孔石拱桥。1987年,市政府拔款对新坊挢的桥面石,桥拦杆和抱鼓石,用花岗岩石进行了修复,其桥拱为明代遗物。

文享桥

文享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三拱石桥。昔日,文享桥两岸是大米集散地和大豆交易市场,桥畔的古毗陵所在地是以制作梳篦闻名的篦箕巷。文享桥是常州老西门(即期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挢,全用青石构筑。桥高9.92米,全长49.2米,两也小孔跨径各为6.1米,中孔跨径11.6米,南北各有石阶49级,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属市级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在八十年代运河拓宽,文享桥按原桥缩小比例调转90度重新移建。如今,它一面是美丽的大运河风光,一而现代的国际化广场。

白家桥

白家桥,位于延陵中路白家桥路段。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横跨京杭大运河。在通吴门外,原名政成桥,历年重修。因桥南为明兵部侍郎白昂孙聚居地,白氏后人捐款而得其名,是古城东门外连接采菱,雕庄,遥观的主要桥梁。由于车流量大,长期超负荷承重,已拓宽改建。

广济桥/西仓桥

广济桥又名西仓桥。坐落在西直街西端,跨京杭大运河,连接西圈门和三堡街。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此段因囤积漕米为仓,又称仓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为本市最高的运河桥。两边各有台阶47级,1986年因运河通航需要而拆除,按原型移建舣舟亨公园内半月岛。

卜弋桥

卜弋桥,始建于元代初年。因卜弋有美丽“卜弋望仙”的神话传说,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5年)曾名为望仙桥。单孔石拱桥,横跨在鹤溪河上,漁舟翩翩,桃柳成荫,为旧时常州城八景之一,称“卜弋云溪”。

东仓桥

东仓桥,原在水门桥东,横跨大运河。明成年华年建,旧名通济桥,单孔石拱桥,以东仓库而得名。旧时常州东西两仓为漕运之粮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东仓桥由于长期受河水侵蚀,一夜之间就垮坍。

觅渡桥

觅渡桥,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常州知府李嵩建造。初名舜宜桥,因桥北有舜宜巷而得名俗名灭渡桥,跨子城河。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行人车辆通行,改单孔桥为条式板桥。桥南接织机坊,有圈门右通早科坊,左连扬柳巷,桥西为西门小水关,桥北庙沿河通舜宜巷,茅司徒巷,柏花楼等。今桥河均无存。只有桥北建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的冠英小学堂,至今还沿用觅渡桥小学的名称。

青山桥

青山桥,位于青山门外。五代十国吴天祚二年(936年)筑青山门即有此吊桥。后在吊桥的原址上重新建木质板桥。桥西北为硝皮尖,皮货商集散地,通西上街,桥东北为罗武坝,为木业漁业集散地,桥南为大北门直街(北直街),桥西南为西滩,是常州北大门的商品集散地和庙会场所。

甘棠桥

甘棠桥,在北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跨子城河旧名斜桥,在惠民桥桥西。南宋绍兴三年兴建,道光年拦石侧卸,桥脚松坏,邑人捐款重修。桥名选自甘棠树,以桥西有甘棠树,“民思其惠,怀与德”,有甘棠诗咏之,即命名。

通济桥

通济桥,清代乾隆年间巳有此桥。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是建于斗巷弄内通江河上条石板桥。此河旧名通济河,桥隋河成名。桥宽仅存为1.65米。桥宽仅容纳一个人通过,是全市现存最窄的一条石板桥。

锁桥

位于市区西直街,跨索桥河,单孔石拱桥。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此桥跨外城壕(罗城),锁桥原名所桥”,1946年10月,江苏省公路局拔款150万元抢修。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

奚巷桥

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郑陆镇焦溪东北交界处,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时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桥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道光(1821~1850年)再修。奚巷桥为金山石质,五孔五节石梁平板桥,造型简补凝重,端庄大方,横跨三山巷支流黄家滨上。四根望柱顶端各雕刻一只狮子,两两相对,雕凿精美,栩栩如生,完好如初,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文在桥

文在桥位于西横街西端,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西门一代商业繁荣,壁新西门,建新马路(怀德路)并建桥于此,取府学前“斯文在茲”牌坊中“文在”二字,为城门及桥名取名。桥东为常州府学旧址,桥东巷口有“状元坊”石坊。

琢初桥

琢初桥坐落于青果巷东端,与新坊桥并行,横跨东市河上。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邑人伍琢初捐款建造钢筋混凝土平桥,并以其名命名桥名。

横山桥

横山桥是一座拱形环洞石桥,此桥原为木板桥,始建于明正得五年(1510年)由邑人包学瞻捐款筹建。清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成单孔石拱桥,望柱上刻有形状名异的石狮子两对,桥联由清代文学家李兆洛撰句:“东望湖村,晓日芙蓉开巷陌;西瞻郡廓,夕阳漁火间云霞”“北吸江湖,万顷桑麻资降雨,南通云读,千艘菽粟转连云”。

惠民桥

惠民桥,北连县直街,南通千秋坊,西为甘棠桥,东为浮桥,是市河石拱桥最中间的一座,重建于明代。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由于在城中心影响车辆交通,于民国中期该桥改造单孔平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建造人防工程填河时拆桥。

顾塘桥

顾塘桥,又名瑞登桥,位于前北岸与小营前交会处,始建于宋前期。北接北岸街,东坡书院,荊山公祠,孙氏馆(为东坡居士在常所,亦称藤花旧馆)。桥南有码头直通小营前街。由于该桥建在跨后河西口,又在外城城壕合流处,为交通要道。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为了交通便捷起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拆掉石拱桥改为条式板桥,直通小营前街。1951年因填没后河而该桥被拆除。

惠济挢

惠济桥,位于戚墅堰大运河与三山港交汇段。单孔石拱桥,此处北宋(1119年)已有木架桥,至清道光(1821年)建单孔石拱桥。桥两端有石栏各10余丈。栏间有石柱24根,东西各有桥联,桥名来源于惠行人而定。

仁育桥

仁育桥,又称“人肉桥”,“狗肉桥”。位于局前街与化龙巷交会处,以旧有仁育坊得名。此桥旧有灵雉,又名化洞,晋永嘉三年(309年)建造,明清时期此处店肆林立,后来“仁育“讹传“人肉”,又作为狗肉桥。跨惠民河,桥旁的“仁育茶社”茶客盈门,老常州人对此记忆犹新。

世丰桥

世丰桥,跨后河,位于马山埠与小营前之间。北通成全巷。始建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由邑人胡世丰独资捐建,故以其各“世丰”命名。该桥为条石平板桥。桥两端有桥楣,这在江南石板桥中极为罕见。该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人防工程填河时拆除。

天禧桥/弋桥

天禧桥,又名弋桥(驿桥)。始建于宋代。位于南大街与广化街交界的西市河上。桥东北为青果巷,桥西北为西瀛里,桥南沿河东西下塘,陵驿曾在桥东。

羊头桥

羊头桥,在青龙乡,桥和村同名。扬头桥又名至麟桥,为三孔石拱桥,横跨在北塘河上,巍峨壮观。后来洋,扬,羊讹为同名。

迎春桥

迎春桥,始建于元致和年间(1328年)。明天顺年间(1457年)重建。位于局前街与北后街之间,该桥南北两向曾设有桥楣,该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

寨桥

寨桥,位于寨桥乡,桥和镇同名。相传旧名蠡塘桥,跨武运河(西蠡河)。寨桥原有南北二座,清未北寨挢废。1993年因影响泄洪和水上交通,南寨桥被拆掉。

三元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老街,龙溪河老街区最南瑞,横跨于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金山石质,取连中“三元”之意,希冀人人材辈出,科举连连。历代都进行过局部维修,目前桥体保存完好。

中新桥位于常州市青果巷与东下塘间的南市河上,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桥的西北存有清朝帝秒(纪念隋朝司徒陈果仁)码头遗迹。

太平桥位于常州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村谢桥村民小组南,建于清。桥为金山石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单孔环洞桥。太平桥虽历经岁月沧桑,尽显斑驳之态,但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授严波表示:”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桥,保护得比较可以。但在乡间的一些古桥保护的壮况不容乐观。主要没有专人管理,缺乏维修资金,很长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甚至一些村子拆迁后,这些桥会被卖掉。所以要加强措施,得以保护好古桥,也是保护好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胜景勾沉


白家桥、西仓桥(广济桥)、文亨桥和惠济桥在历史上并称常州运河四大古桥。

白家桥






用户老班长


湖塘老石梯桥,小时候天天走,很有特,色沧桑几百年了,莫名其妙拆了,可惜了,罪过


我是贝禾刂嘴


共有1283座,如今尚存的古桥有一百来座其中58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北浩哥沪漂记


!金坛区金城镇庄城古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