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苟活于世


自中原王朝存在时起,中原政权与北边的夷狄似乎就是不共戴天。

  1. 秦始皇长驱匈奴700余里,建长城避匈奴。

  2. 汉武帝几次北征,封狼居胥,

  3. 宋朝与金,蒙古的复杂关系,

  4. 还有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然而这个现象在清朝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清朝能够顺利的解决蒙古问题,其实还是得益于明朝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

明朝建立以后,面临的外部主要压力就是来自于蒙古。因为明政权就是建立在驱逐蒙古的元政权之上。明朝一开始也很想就直接灭掉蒙古,但是发现并不太可能成功,因为中原人一直将长城以北地区当做化外之地,他们不可能真正去占领草原。这也就让北边的夷狄从来都不会被真正的消灭。

虽然消灭不了蒙古,却有对付蒙古的招数。即一方面去采用军事打击,一方面又用金钱拉拢导致蒙古内部离心离德,许多人都想着跳槽到明朝。到明朝末年的时候,蒙古已经瓦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历于内蒙的漠南蒙古诸部。以及游历于青海,西藏的漠西蒙古初步和漠北蒙古部。

并朝皇帝在对待桑布蒙古的时候。采取了主要的方法就是三种,第一就是武力打击,第二是政治拉拢,第三就是宗教。

从清朝造反的时候,女真人就开始拉上蒙古一起干。深厚的革命友谊让双方有了共同基础,等到女真部事业干大了以后,皇太极都已经是整个蒙古的共主,不但如此,整个漠南几乎纳入了清朝版图。

不过,虽然整体上来看蒙古在清朝的时候没有多老实,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初蒙古人也并不安分,也许他们的骨子里还流传着当年元政权时期的荣光。比如说康熙时期的准格尔部叛乱,可惜实力不济,最后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


围知历史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这样的蒙古,别说是控制了,连自保都很难。

不过好在明朝为了打击蒙古,在客观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驱逐元朝后,一开始想灭了蒙古,但发现不成功,于是就改变思路,仿效当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军事手段打击,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

虽然明朝并没有打败蒙古,但经过明朝长时间的分化之后,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领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尔喀蒙古


而这三大块本身也只是联盟性质,每一大块中还分为若干小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又还有若干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努尔哈赤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给清朝后来逐步击破,最终控制整个蒙古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按征服顺序逐个的说,先说漠南蒙古。

内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居住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联盟。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小部落联盟,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后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领。但是他这个身份没卵用,根本没人搭理他。林丹汗当时的地盘很小,只有察哈尔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发动了一系列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后金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后金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取代林丹汗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在后金军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赢,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尔。可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后金军呢?

所以在当年九月,察哈尔就被皇太极带兵吞并了。林丹汗失去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后金军揍了,无家可归,林丹汗就昏了头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损失的再找回来。结果大同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得罪了明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屡攻关宁防线不克的皇太极调转锋头,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开会。这些归顺后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凑了十万人,配合皇太极一起浩浩荡荡围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当时,后金军倾巢出动,明朝是可以趁机偷袭后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于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举,便故意不救,这导致林丹汗最终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撤回。看到后金军走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就偷偷率残部返回河套地区,想东山再起。

不久后这个消息被皇太极得知,他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各领兵一万,以斩草除根之势,痛殴额哲。

最后额哲抵抗不住,便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军投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额哲投降后,带领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女真人当大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将漠南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时,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并屠杀。因而林丹汗的后裔现在就没有了。

不过,漠南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人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



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再说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人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后来札剌亦儿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

蒙古人征战四方,离开草原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清朝。而在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

后来准噶尔汗国兴起,噶尔丹率三万精兵突袭喀尔喀,把喀尔喀打的大败,这部分蒙古人顶不住,便开会决定举旗投清,寻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王朝》里面的宝日龙梅就是喀尔喀人)



康熙皇帝听说喀尔喀蒙古归顺,很高兴,他出兵十万,逼走噶尔丹,然后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康熙宣布保留喀尔喀各部首领汗号,在喀尔喀地区实行札萨克制。于是外蒙古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PS: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后,外蒙古北部还有很多鞑靼人,这些鞑靼人没有归顺清朝。后来沙俄东扩,雍正皇帝便与沙俄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了两份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区。

注意了,这两份条约清朝做了巨大让步,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条约本身是平等的。因为在雍正的眼里,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接连征服、吞并漠南和喀尔喀蒙古后,最后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当年册封在西域,并在西域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这群蒙古人后来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从漠北草原西迁的瓦剌人,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这五大部中,名气最大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不过这两部名气虽然最大,但起初实力最强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和硕特部。并且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而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就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就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义上也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并在西藏建立政权。而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汗国继承。

准噶尔吞并和硕特故地后,实力大涨,汗位传到噶尔丹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大约四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后必然完蛋。于是噶尔丹就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设想,先打服喀尔喀蒙古,然后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再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率三万精兵刚离开准噶尔,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就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后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整个大清帝国血战。

后来,噶尔丹战死。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他要是不输才不正常。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不过由于沙俄蚕食准噶尔地盘,北面压力越来越大,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转移压力,便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面说了,和硕特汗国当年臣服了清朝,准噶尔灭和硕特,一方面是在挑衅清朝,一方面也壮大了实力。所以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和准噶尔就断断续续的打了几十年。

一直到1760年冬天,乾隆当皇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朝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灭国后,其领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蚕食。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俄联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并入清朝,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对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点。一是靠联姻和分封拉拢,漠南蒙古和喀尔喀就是靠此稳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三是持续性分化瓦解,不允许蒙古人拧成一股绳。整个清朝时期,草原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Mer86


清朝官方的《清朝理藩院档》中写道:“蒙古之弱,纪纲不立,唯佛教是崇。于是,喇嘛日多,人丁日减,召庙日盛,种类日衰。”

  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英雄们手中的宝剑换成了念珠,无畏的勇士为了心中的幻想而叩首,不论是建康还是疾病,他们总是虔诚的向佛像祈求保佑,人们开始变得懦弱、胆怯,从饿狼变成羔羊。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新的知识阶层产生了,因为战争不会波及寺庙,于是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便出家为僧,当时的喇嘛不但会念经,还会画画、治病等,极受世人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男子进入寺庙出家,这是蒙古骑兵战斗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而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当时的清廷进行了灭绝性的种族屠杀,在清军征讨漠南蒙古的过程中,如察哈尔、土默特、内喀尔喀等地区都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摧残,而卫拉特蒙古解决更为悲惨。雍正时期,原本有20多万人口的和硕特蒙古被杀的仅有壮丁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五名。到乾隆灭亡准噶尔汗国时更是进行了“不得不除恶务尽的”大屠杀。

  后来的乾隆更是意识到藏传佛教对世人精神上的控制后便极力推崇,对喇嘛更是给予了极高的待遇,这样做除了软化蒙古人外,还能让他们成为清廷的“挡箭牌”。

  在清廷的“大力扶持”下,整个蒙古地区修建寺庙,并给予僧侣们免税、免徭役、免兵役等特权,在当时的行政参与下,寺庙的数量极大的超过所能承担的范围。而寺庙需要僧人,便大力宣传出家的好处,青壮年见到出家为僧可以摆脱贫苦的生活以及不用征发差役,便踊跃报名进入寺庙为僧。


秝盺童


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来自于东北,对中国北方边疆政策富有经验。

一、清朝对蒙古诸部设立盟旗制度,对蒙古各部划分牧场,严格禁止蒙古各部的通婚和人畜越界。蒙古各地的旗越来越多,实现了对蒙古分而治之的目的。通过盟旗制,对蒙古草原部落保持一种政治混乱的状态,让他们无法组织起来。让游牧民族的蒙古各部落力量处于分裂状态,使蒙古各部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下,这样蒙古就无法对清王朝构成威胁。

二、清朝作为内陆亚洲帝国,清朝的皇帝有多重身份,满蒙的大汗、西藏的大护法、中国内地的皇帝。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将长城以外视为化外之地,这些区域被中原世界观所排斥,中原王朝的军事行动和边疆政策,并没有打算将蒙古草原纳入版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在大多数时间内控制着北方草原,并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匈奴、突厥、回纥、蒙古与中原王朝形成对峙。

三、蒙古各地都建有喇嘛庙,有的村里尽是喇嘛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男子都在喇嘛庙做僧侣。喇嘛庙的建立和僧侣制,让曾经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失去了往日的民族血性。

四、俄国对亚洲的侵略。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一路向东,侵占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从西北方向对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间进行的打压,这让游牧民族蒙古人无法再向广袤北方退却。清俄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让边疆固定下来。由于蒙古没有实现统一,蒙古各部只能在俄帝国和清帝国之间做出选择,纵横驰骋的时代结束了。

金国曾对蒙古部落实现减丁政策,定期派军队到蒙古草原进行杀戮,防止蒙古部族人口增加,发展和壮大。减丁政策遭到了蒙古各部的反抗,不仅没有阻止蒙古铁木真的崛起,还导致铁木真蒙古帝国下决心攻灭金国,在窝阔台时期,蒙古大军与南宋联合同盟,南北同时对金国发起进攻,金国最终灭亡了。

总之,清朝对北方边疆更为了解和熟悉,清朝对蒙古的边疆政策更为精明,清朝的边疆政策,将东北、蒙古、西藏、新疆牢牢掌握在清朝的直接统治下,这时东北亚的内陆就成了中俄之间的事务。


黑土边疆


蒙古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因为蒙古一来是清帝国的兵源地,二来蒙古关系到清帝国的国土安全,三来是清帝国需要蒙古作为战略缓冲。

大清时期蒙古分为三大部分,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和漠西卫拉特三个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归附清帝国时间比较早,被清帝国直接控制,喀尔喀三部则在皇太极时期通过九白之贡的方式同清帝国建立宗藩关系。

清帝国还没入关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与蒙古的政治同盟,皇太极五宫当中都是蒙古女人,而且顺治的后妃当中也一堆蒙古大妞,两个皇后也都是蒙古女人,可见清初蒙古的重要地位。

因为蒙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兵源地,为清军提供骑兵武装,而且还是轻重骑兵都要的那种。主要原因在于,满洲本身骑兵力量并不强,军士大多是下马步兵而非是专业的骑兵武装。虽然精锐的摆牙喇兵有重骑兵,但是数量较少。

所以从清太祖努尔哈齐开始就大量把蒙古人编入八旗,清太宗皇太极控制蒙古之后要求蒙古提供仆从军。即便是后来清朝完全控制蒙古,也在各部严格编审壮丁,并禁止蒙古人私自去当喇嘛,以及禁止各部相互攻伐。

康熙年间,清帝国通过三次对准噶尔的大规模征伐将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并把喀尔喀从三部变为四部。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的清帝国彻底灭亡与其争夺蒙古宗主权的准噶尔汗国,将卫拉特蒙古纳入帝国统治。这时候清朝彻底完成了对蒙古的开拓,三部蒙古被清帝国彻底降服。

清朝下定决心解决蒙古问题的另一个动力是沙俄的南下。沙俄自从16世纪扩张到西伯利亚之后,就不断在蚕食蒙古,杀戮、驱赶蒙古牧民并修建城堡、移民。如果清帝国不去征服蒙古,那么必然会被沙俄征服。

如果任由俄国征服蒙古,那么俄国的南部边界会向南推进的更远,那么对清帝国来说会陷入战略被动,需要在北部部署大量的军事资源以及武装力量。但是如果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么完全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去防备沙俄。以蒙古作为战略缓冲,绝对比让俄国征服蒙古划算得多。

所以清朝帝国拼了祖孙三代皇帝也要解决蒙古问题,而且最后清帝国笑到了最后,在准噶尔这个蒙古复兴最后的希望被清帝国无情的消灭后,整个清朝蒙古彻底成了兔子,清帝国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敢对清帝国尥蹶子,那么准噶尔就是榜样,毕竟准噶尔降而复叛的壮丁被清军全部处决,妇孺被作为奴仆赏赐给有功的蒙古王公。

当然,正如谭其骧先说所说,一时的军事胜利并不是征服,征服还需要政治、经济等方面得政策进行辅助。清帝国频繁的和蒙古王公联姻,把宗室子女许配给蒙古王公,并给与蒙古王公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进行拉拢。

同时开放内地和蒙古的贸易,清帝国为了方便蒙古和内地的贸易往来甚至拆除了长城的部分城墙,基本上每个蒙古王公底下都养着一堆内地商人。通过贸易让蒙古王公依赖于清帝国,进而控制蒙古王公,再通过控制蒙古王公控制蒙古,这一条清朝玩的很不错。

这体现了清朝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这种优势只有少数民族王朝或者是受少数民族影响极大的王朝才能做到。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一、历史上,骑兵的兵种占尽战争优势,北方强悍“马背民族”持续侵扰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历朝历代为之头痛,莫可奈何。

而清朝,却做到前朝历代未能做到,彻底解决同为强悍“马背民族”蒙古族问题,并且化强悍的“马背民族”蒙古族军事力量为己用,助己攻打李自成、南明政权,进军中原,建立大清帝国,蒙古族为其卫护北疆。

二、清朝对蒙古族采用又打又拉,“大棒加胡萝卜”,战争征服+怀柔政策而为己用,《孙子兵法》中“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谋略,高招!

(一)清代对蒙古族采用的怀柔政策之一,一改前朝单纯诉诸战争使用武力征服的作法,改为战争征服+怀柔政策,把与蒙古族关系建成可靠盟友关系,并且设立“蒙古八旗”,同为清军主力,地位远远高于“汉军八旗”之上。

“蒙古八旗”,除与“满洲八旗”共同进攻那个一直打压蒙古族的明王朝外,忠诚的卫护北疆,那蒙古族就是自己人啦,可见盟友关系“钢钢”的!


(二)满蒙联姻,满清采用满清皇室与蒙古贵族王公,世代通婚联姻300余年,永为亲家。

亲家,骨肉血脉相连,那满清皇帝与蒙古族贵族王公的关系,不是岳父,就是女婿,或者姐夫、妹夫,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有了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共同均沾,还打什么仗呀!

(三)史称“明修城,清修庙”,大清帝国,汲取历史经验,采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对塞外蒙古等“马背民族”,采用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战术,在京城、政治活动中心承德等处,针对“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联络“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藏传佛教嗽嘛教等寺庙建筑四十余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庙为代表。



承德外八庙的典型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号称小布达拉宫

清帝并频频邀请信仰藏传佛教嗽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宗教领袖、民族首领,往聚北京、承德,联络感情,结为同盟,化干戈为玉帛,比修建长城,更是棋高一着,收到了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而起不到的作用!


北京嗽嘛教建筑雍和宫

你说,都说,清王朝昏庸,采用怀柔政策,拉拢利用蒙古族为可靠盟友,这一招还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z山海


一,政治联姻,清统治者与漠南蒙古世代联姻。并分封与经济上笼络蒙古贵族上层。

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清廷在漠南蒙古设置61旗,在漠北蒙古设置201旗。盟旗制度使蒙古族民众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这根本上杜绝了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难以控制的局面。

三,军事征服。皇太极在位时征伐鄂尔多斯部的林丹汗,最终林丹汗流亡并病逝于青海,皇太极获得了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乾隆皇帝在位时对冥顽不化、拒不彻底臣服的漠西蒙古(准格尔蒙古)斩尽杀绝。

四,宗教与愚民政策。蒙古人信奉西藏的黄教,即格鲁派。清廷就利用这一点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但同时清政府又极力阻止蒙古发展一个统一的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一位在蒙古人心中拥有很高声望的活佛。清廷为了抵消他的影响力,又特意扶持了另一位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来牵制哲布尊丹巴的影响。为了防止贵族同宗教领袖结盟,清朝还规定不许从贵族家庭中寻觅转世活佛。

清初,朝廷就在蒙古大力推广黄教,财政给予巨大补助,入黄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高,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蒙古黄教繁盛异常。同时禁止蒙古人接触汉族先进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内,也不允许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收藏汉文书籍,以此愚民政策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喇嘛教中的黄教是禁止娶妻的,大量蒙古男子因为生活所困,冲着清廷对喇嘛的优等政策而出家,变成了不从事生产的纯寄生人口,自然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组成正常稳定的家庭,摧残了草原的生产力。

五,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扩张到北亚之后,彻底杜绝了蒙古族向北、向西的迁移,造成了蒙古族在对中原王朝实行征战时无法实行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更远的地方那种传统游击战术。



雄鹰展翅长空


最广义的说,这个问题就是长城以北以西之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时代永久解决。

广义的说,这个问题就是东方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清朝结束前,并没有很好解决。

狭义的说,这个问题就是蒙古崛起以来,蒙古地区和中原王朝关系的问题。至少在1759年之前,清入住中原的1644年始,这115年的清朝时代,这个问题是处在解决之中的状态。这个时间当然也是清朝。这个时间的清朝,解决起这个问题也非常吃力。其烈度,不亚于公元1368年到公元1449年,明和蒙之间的紧张烈度。由此说来,明清两朝,都做过相同的事情。

可后,明朝的1449年到1550年,百年时间,中原农耕区和北方牧区,是相安无事。清朝1759年到1859年,百年时间中原农耕区和北方牧区,也表现为和平。

由此说来,是否完全解决,明朝和清朝,都做到了相同的效果。

公元1859年到公元1945年,清朝百年和平后的86年。

公元1550年到1644年,明朝百年和平后的94年时间。

这个比较时间里,明朝百年稳定之后的94年时间里,多数时间是稳定的,远远优于,清朝百年稳定后的86年的表现。

由此可以得出:

一个朝代的早期,是北方问题积极解决的时间,

一个朝代的中期,是北方问题最稳定的时间,

一个朝代的晚期,北方问题会出现巨变。

清朝,并未走出历史的周期律。





点史成今


清朝解决蒙古边患的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武力打击,第二是政治拉拢,第三是宗教手段。由于手段得当,清朝解决了明朝耗时二百余年都未解决的蒙古问题,三大蒙古都被清朝纳入版图中。

明朝末年时,蒙古的主体已经瓦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牧于内蒙的漠南蒙古诸部

,游牧于青海、西藏、新疆的漠西蒙古诸部以及游牧于漠北的漠北蒙古诸部

在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已经率领骁勇的八旗铁骑征服了漠南蒙古16部,包括其中最为强大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成吉思汗直系后裔)。清朝入关后,漠北蒙古4部受到准噶尔汗国(漠西蒙古)和沙俄的武力压迫,主动归顺于清朝。

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用武力击败了和硕特汗国(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准噶尔汗国(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取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

在清朝前期,军力空前强大,因此可以诉诸于武力解决蒙古边患。但为了防止叛乱再起,清王朝也使用了一些政治手段。

第一、满蒙之间世代联姻

清朝通过满族与蒙古贵族的联姻活动,拉近了蒙古族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满蒙一家”的局面。其中,清朝有名的孝庄太后就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由于满、蒙世代通婚,所以蒙古族与清朝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不再像明朝时期一样相互敌视。

第二、大量册封蒙古贵族

清朝皇帝除了是满族的首领以外,还兼任蒙古大汗的位置。为了笼络蒙古贵族,清朝将大量的蒙古部落首领安置在北京,对其封官、封王,享受与清朝王爷一样的待遇。在清朝的封疆大吏、高级将领中,不乏有蒙古人的身影。例如,晚清时期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就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人。由于蒙古各部的首领大多都居住在北京,所以蒙古的叛乱自然就被解决了,这是明朝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推行宗教

满族虽然是骁勇的渔猎民族,但蒙古也是骁勇的游牧民族,如果始终用武力来应付蒙古边患,那么清朝自己也吃不消。因此,清朝统治者在蒙古草原造了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族信教,规定“蒙古家庭中的男丁都要信教、当喇叭”,这样一来,宗教就改变了蒙古部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大大削弱了蒙古的武力。


历史的荒野


清朝能永远解决蒙古边患的原因首先是蒙古高原在明末以来一直分裂为几股势力,分则力衰,而且相互内斗不止,内斗则势力更加衰弱,清朝采取笼络一部分击灭一部分的方式攻占蒙古高原,但这些并不能永久解决蒙古高原的边患,某种意义上,汉朝,尤其是东汉,唐朝,明朝初期也做到了这一步,但是却没有达到永远,关键是清朝还采取了另外的招数,本质就是中原政权的愚民弱民之术,而且成功施展于蒙古高原地区。

清朝自康熙时即在蒙古高原修喇嘛庙,后来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大修喇嘛庙,推崇喇嘛教,给喇嘛以经济和政治特权,诱导加强迫蒙古青壮年出家当喇嘛,一家五个儿子三个得当喇嘛去喇嘛不事生产却要消耗大量财富,立马将蒙古民族的战斗力削弱了。

此外在剩下的蒙古青壮年中征兵,用于征讨汉族叛乱分子(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准格尔蒙古(自康熙起打了近70年),维吾尔叛乱分子,大小金川,缅甸人,尼泊尔人,英国人,法国人,仅咸丰年间通州之战,七万蒙古铁骑被数千英军杀到只剩七骑逃脱,清朝近三百年,中原人口增长数倍,但是蒙古高原人口一直在减少,民国时期,内蒙地区蒙族人口仅剩五十余万,可见当炮灰的危害。

此外采取蒙汉隔离,汉地先进文化科技不能流入蒙古高原,汉地花柳霍乱天花已有方法预防而蒙古地区只能让喇嘛念经,最后连喇嘛也死了。

分治之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采取了众建诸侯少其力,清政府将蒙古地区藩王划分为小块领地的地主,防止其相互兼并游动,自此蒙古高原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大的势力,自然不是清政府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