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回纥为何出兵助唐而不助同为胡人的安史叛军?

于无声处34


回纥人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并没有帮助安禄山攻打唐朝,这是怎么回事呢?

照理说,回纥人是胡人,安禄山也是胡人,回纥人应该和安禄山更亲近的。为何回纥人不帮助安禄山,反而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呢?

(安史之乱)

有人说,主要的原因,是回纥人和唐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回纥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铁勒诸部的一支。梁朝的时候,突厥汗国建立,回纥人受突厥汗国管理,也受尽了突厥人的欺负。

不久,突厥汗国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到了隋朝及唐朝初年的时候,回纥人逐渐强大起来。唐朝看到了回纥的强大,便联合回纥,打败东突厥,这可以称得上是唐朝和回纥人的第一次合作。

东突厥衰败以后,铁勒诸部的一支薛延陀人强盛起来,控制东突厥的不少地盘。当时,唐朝害怕北方民族形成一枝独大的局面,因此,又有意恢复东突厥。他们又和回纥人联合,灭掉了薛延陀政权。这是回纥人和唐朝的第二次合作。

灭掉薛延陀政权后,回纥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并接受唐朝的管理。

天宝三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当可汗,建立回纥政权。这样,回纥基本上已经取代了东突厥。接着,回纥又与唐军联合,推翻了后突厥汗国(东突厥之后建立的一个汗国)。这是回纥人与唐朝的第三次合作。

这次合作后,回纥汗国也就建立起来了,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安禄山剧照 )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当时回纥与吐蕃都向唐朝申请,想要率军进入中原,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当时,唐朝经过谨慎考虑,同意了回纥的请求,不过拒绝了吐蕃的请求。毕竟吐蕃曾多次攻打唐朝,如果同意他们进入中原,无疑是引狼入室。

那么,唐朝为何又会同意回纥人的请求呢?回纥人也是当时所谓的“胡人”,他们应该和同为“胡人”的安禄山更亲近一点,难道唐朝不害怕吗?是不是觉得回纥人很可靠,才同意了回纥人进入中原的请求呢?

其实,回纥人并不可靠。在唐代宗的时候,当时唐朝节度使仆固怀恩反叛唐朝,曾联合吐蕃人、回纥人一起进攻唐朝。由此可见,回纥人并不是对唐朝一直很友好。

事实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他们很可能今天依附这个民族,接下来又反对这个民族。他们从来就和某一个民族(包括唐朝),并没有牢不可破的关系。

之所以会这样,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之所在。如果所做的这件事,符合他们本民族的利益,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壮大,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做。如果所做的这件事,是损伤他们民族利益的,他们当然不会这样做。

再说了,回纥人本身并不强大。比如,当突厥强大起来,压榨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归附了突厥。但是,这种归附,只是表面的。在唐朝联合他们反突厥的时候,他们就积极地反抗,最终取代了突厥。接着吐蕃压榨他们,他们又不得不归附吐蕃。但是,吐蕃被唐朝打,力量一弱,他们又投奔唐朝。

(唐代宗剧照)

所以说,他们并不存在忠诚可言。

不存在忠诚,而唐朝选择相信他们,显然是唐朝认为,虽然安禄山也是胡人,但是并不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他们就显得更亲近。对于回纥人来说,只存在是否对他们有利,不存在是否和他们在血统上亲近的问题,或者是两个国家是否友好的问题。当时,回纥和吐蕃之所以都愿意帮助唐朝而不是帮助安禄山,是因为他们认为,唐朝会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把宝押在唐朝的身上。

而事实证明,他们把宝押对了,唐朝最终果然取得了胜利。

但是,唐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减弱,到唐代宗时期的唐朝,藩镇割据已经非常严重,中央完全把地方诸侯无可奈何。而且,他们认为当时唐朝已经没有大将,因此,回纥才同意仆固怀恩一同进攻唐朝。

但是,当郭子仪率军出征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郭子仪还活着,和郭子仪对抗,没有好下场。因此,他们及时收手,在强迫唐朝买了他们一万匹马的情况下,退兵回去。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回纥是漠北铁勒部的一支,是现代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唐朝初年,回纥一直臣属于蒙古高原上的东突厥。天宝三载(743年),在唐朝的帮助下,回纥灭掉了后突厥汗国,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王庭(牙帐)于鄂尔浑河流域,开创了回纥汗国。其控制区域,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南控大漠,统一漠北,势力日益强盛。收到唐朝提出的派兵协助平乱的请求后,回纥葛勒可汗(747—759年在位)于九月遣子亲王叶护(叶护是对回纥官职最高的大臣的称谓)率4000精兵抵达凤翔郡,前来助战。肃宗大摆宴席慰劳,身兼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广平王李俶还特意与叶护结为兄弟。

为什么回纥决定站在唐王朝一边?既有双方渊远流长的亲善与合作传统,也有现实政治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就回纥而言,它对唐示好,主要是为了在与突厥、薛延陀等漠北诸强的比拼中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何况,回纥统治者从突厥、薛延陀的失败中深知,同中原王朝保持和好比兵戈相见更为有利,更何况,从唐朝和自己的边境“马绢互市”中,回纥能得到大量中原农业文明所提供的必须产品,满足自身经济运行和日常消费的需要。


唐初,回纥相对弱小,急需找到可以背靠的强大势力,使自己在与周围民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时回纥附属于薛延陀汗国,主动寻求同唐朝的交往。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回纥遣使朝贡,进献方物,唐太宗亲自接见来使,厚赠以归。吐迷度建立回纥汗国之初,唐太宗便封他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吐迷度死后,唐追封他为左卫大将军,他的儿子婆闰可汗则被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婆闰死,嗣继汗位的比栗又被封授燕然都督。公元744年复兴回纥汗国的骨力裴罗,是第一个正式被唐授予汗号的回纥首领,他被唐玄宗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汗号册封制度,使双方政治上的名分更加清楚,既有利于加强双方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有利于唐朝北部边境的安定。


另外,回纥助唐平定内乱,讨平外族的骚扰,已经成为双方政治结盟的例行体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纥联合漠北诸部,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汗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和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回纥婆闰可汗两次奉调率兵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以后唐朝在西域继续对后突厥用兵时,回纥都在政治、军事上给予了全力支持,所以当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向回纥借兵,回纥自然是在综合考虑到双方的同盟关系和政治经济方面的收益后,决定助唐。


征服者帖木儿


胡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胡人也分不同种族,不存在因为都是大胡子就成为天然军事同盟的道理。另外,回纥是在大唐支持下才成为蒙古高原的霸主,安史之乱时盛唐余威尚存,回纥能够为大唐效力是他的荣耀,之后郭子仪等名将的突出表现也打消了回纥与唐王朝为敌的想法。

回纥的崛起过程

回纥最早的时候是突厥汗国下属的部落之一。唐初,回纥和薛延陀都是李世民扶持对抗东突厥的帮手,几方联手共同灭掉了东突厥。之后回纥和薛延陀都臣服于唐王朝,回纥在蒙古高原和西域之间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个原本突厥汗国时期的弱势群体只是在唐朝时期才得以有发展壮大的空间。

回纥对初唐时期唐王朝的强大印象深刻,包括东突厥、薛延陀被灭以及与西突厥的长期战争过程,回纥或者旁观,或者出兵助阵,在李治时期也曾经协助唐军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亲眼看到无数比回纥强大得多的势力被唐王朝消灭。

后突厥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重新兴起,并统一了蒙古高原,回纥成为在西方帮助唐王朝压制后突厥的力量之一。李隆基对后突厥主要采取长期围困消耗战术,这个过程中后突厥国力衰退很快,回纥得以从西方攻破后突厥,并取而代之,成为统御蒙古高原的新主人。

回纥这段时期对唐王朝并非一直顺从,开元年间回纥逐渐兴盛,曾入侵凉州,被名将郭知运击退。

因此,相当于被唐王朝养大、并挨过几回棍子的回纥,对唐王朝从心底存在敬畏感。

(回纥贵族)

安史之乱时回纥的表现

第一次借兵和唐王朝首次用皇帝的亲生女儿和亲:

唐肃宗马嵬驿之变后跑到了灵武称帝,考虑到平叛兵力不足,就想从回纥处借兵。之前回纥曾多次出兵配合唐王朝作战,但让回纥兵进入中原作战还是头一回。

唐肃宗派遣宗室郡王敦煌王李承寀(cǎi)和大将仆固怀恩二人前往回纥借兵,仆固怀恩是回纥王族一脉,在回纥影响力不小。回纥可汗对大唐皇帝对他提出的借兵要求表现的颇为受宠若惊,尤其是在李承寀同意娶回纥贵女为妃之后,这是唐王朝贵族首次接受外族势力贵女的和亲。

首批入中原参战的回纥骑兵4000人,回纥大首领和太子都来了,并主动表示不能为了吃饭耽误打仗。之后,回纥骑兵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一役中表现突出,立下大功,与李嗣业的陌刀队一样,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之后,回纥骑兵在郭子仪带领下在陕西与叛军作战,并共同收复了东都洛阳。按双方约定,回纥在洛阳抢掠了3天,接受唐王朝大笔赏赐后回归草原。

不久,回纥向唐肃宗请婚,唐肃宗把自己的小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这是唐王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亲生女儿和亲。这次和亲相对平等,唐王朝需要通过和亲向回纥借兵,并稳固双方的关系。而回纥需要通过大唐公主的下嫁,来提高回纥一族的地位,以维持在蒙古高原的统治。

(唐肃宗)

第二次借兵:

唐代宗继位后,第二次向回纥借兵。当时安史叛军的史朝义也联系了回纥,说唐朝皇帝死了,国中空虚,正是南下捡便宜的时候。回纥野蛮人本性暴露,真的十万大军南下,途中回纥人看到唐王朝北方边境城池和土地都被荒废,对唐王朝开始有了轻视之心。

回纥敌友不明,唐代宗深为恐惧,甚至有迁都避敌的想法。这时仆固怀恩立了大功,去回纥军中说服了回纥人,回纥重新加入唐王朝阵营继续与叛军作战,一直到史朝义被杀、叛乱彻底平息为止。

实事求是讲,回纥在安史之乱平定过程中确实立下不小的功劳,一方面有回纥本身战斗力不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唐朝皇帝不信任武将,唐朝武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原因。

后来安史乱平之后仆固怀恩叛唐,勾结吐蕃、回纥二十万大军入寇,并占领了长安。好在有郭子仪在,吓走了吐蕃收复长安,又单人独骑进入回纥大营说服了回纥,双方共同追击吐蕃,唐朝骑兵与回纥骑兵并肩作战取得大胜。

之后近百年唐王朝和回纥保持了和平状态,双方数次和亲,绢马贸易也变成常态化,回纥也成了唐王朝战马的主要来源。

总之,回纥与唐王朝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无论是李嗣业的陌刀队还是郭子仪的骑兵,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让回纥知道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然实力强大,这才是回纥放弃与唐王朝敌对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像宋金联合灭辽过程中,中原政权战无不败,回纥早就大举南侵了。

另外,无论是大唐,还是回纥,乃至安史叛军,在选择军事同盟的时候都不会把种族放在第一位,而更多的是利益考虑,包括当时的、直接的,也包括远期的、间接的。根据地域、种族等表面特性来进行决策,是对政治毫无理解的年轻人才能有的行为。


不要东张西望,题主,我说的就是你。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在安史之乱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曾找回纥合作,但回纥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帮助唐朝政府。虽然回纥和安禄山都是胡人,但与现实利益相比,他们这点关系实在太不足为道。因为,如果回纥与安禄山合作,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甚至可能就是一个无底洞,最后投入大量的成本,却是血本无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军队,并没有回撤到中原平叛。如果回纥和安禄山合作,正在河北作战的安禄山不可能特意跑到西北来帮助他们对付大唐的西北军,所以即便安禄山给回纥许诺诸多好处,但回纥想拿到这些好处,还需要先独自把大唐帝国最精锐的西北军给击溃。

但问题是,以当时的回纥实力,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大唐的西北军打崩溃,或者说,就算他们能够把大唐帝国的西北军击溃,那所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当大,搞不好还会把自己拖入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所以,回纥和安禄山合作,最大概率上只是对安禄山有利,但是对回纥自己显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利益。 相反,如果回纥和唐朝政府,所获得的回报那是马上可以兑现的,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相当低。

对此,我们只需要知道,在大唐与回纥达成合作之后,大唐帝国原本驻扎在西北用来防范回纥的西北军,开始大规模回调到中原平叛,而回纥仅仅只派了四千士兵一同跟随。

接下来,仅仅只用了两个月,大唐帝国就从叛军手中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而回纥马上就得到了实打实的回报。因为,在攻入洛阳城后,回纥的这四千士兵那可是玩命的抢劫,东西多的带都带不走;抢了半天依然不解恨,还让大唐帝国帮他们组织人马打包再送一些。



后来,回纥又第二次帮助大唐帝国,也很快就收复了洛阳,当然了,进入洛阳,也是可着劲的抢劫,东西同样多的带都带不走。当然,这种入境抢劫的收入,严格意义只是奖金。因为对回纥而言,真正稳定的、长期的利益是,大唐帝国还会不断出高价从回纥那里买马,而且还会每年赏赐回纥大量财富。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回纥和唐朝政府合作,那是收益远远大于风险,并且很快就能兑现回报。但是,回纥与安禄山合作,能这么快收回红利吗?估计是不能的。

不仅如此,如果回纥站在叛军一边,所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获得利益的不确定性又太大。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们有机会与大唐政府合作,自然会选择与大唐政府合作,而不是与安禄山合作。


我是赵帅锅


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什么民族战争啊,只是割据集团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反叛与平叛之争罢了。

我们不妨先来比较一下安史之乱双方主要将领:

安禄山: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

这里面基本上有几个所谓的胡人?安禄山的五大心腹,只有孙孝哲为契丹人;

安禄山建燕称帝,左相达奚珣、右相张通儒、中书侍郎高尚、御史大夫严庄,只有达奚珣为鲜卑人,本为唐的河南尹,不得已从贼。

其实安禄山所任三镇节度使,河东、范阳、平卢,其军兵各族都有,但其实大都为汉人;

安禄山手下将领有:

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王武俊、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
其中张孝忠为奚人(契丹近亲),王武俊为契丹人、阿史那承庆和阿史那从礼为突厥人。安姓将领大都为安禄山同宗,来自中亚两河流域。

相对应的,助唐玄宗、唐肃宗平叛的唐朝大将中,少数民族将领数不胜数。

平定安史之乱的诸将中,高仙芝为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李光弼为契丹人;仆固怀恩本为铁勒九姓其中一部仆固部的。铁勒九部就是回纥(回鹘前称)的前身。

事实上,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兵力来自王忠嗣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等四镇,而这四镇兵力更是鲜卑、吐蕃、吐谷浑、党项、突厥各族将士杂陈。

也就是说,双方兵将的组成基本差不多,而来自于王忠嗣辖下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的兵士,组成更是复杂。

可惜的是,王忠嗣虽是唐玄宗养子,却早早因为猜忌而剥夺军权,贬为汉阳太守,郁郁而终。

而从这个军队组成来看,安史之乱根本就和民族矛盾无关。如此,你还认为回纥必然支持安禄山么?

不说安禄山来自粟特,母亲来自突厥,被突厥后爹收养;而突厥与回纥的关系本就非常复杂。突厥强大时,回纥被屠杀不得不臣服于突厥;反过来,当突厥被大唐打击而衰落时,回纥、薛延陀(回纥、薛延陀同为铁勒九姓)立刻反杀,当后突厥重新崛起,再度征服回纥;而回纥随后就和唐联合灭了后突厥。

回纥不说和突厥是血海深仇吧,两者的关系本就非常复杂,彼此攻杀是常事。它凭什么去支持安禄山?就因为都被称为胡人?

常说汉以强亡,其实唐才是真正的以强亡。唐是中国历史上扩张性最强的王朝之一,漠北、漠西、突厥、吐蕃,尤其是高仙芝等既干过阿拉伯帝国,也曾经翻越崇山峻岭绕道今天的阿富汗攻入今天拉达克地区的小勃律国,可以说是四处出击。

但是四处出击虽然威风凛凛,但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统治。而游牧民族特有的来去如风的攻击方式,骑兵的机动性也是导致唐早期府兵制解体的原因之一。

但为了应对游牧民族这种来去如风的攻击方式,过往由各道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领兵出征,调集各府府兵参战的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应对。往往军队调集还没有完成,这些游牧民族的部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唐先后将用人权、财证券和募兵权下放,经历唐睿宗、唐玄宗之后,所谓的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等十镇节度使开始形成。当众多节度使或节制或直接兼任州刺史之后,节度使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也就是说,唐扩张太猛,而当时通信、技术手段决定了要想有效控制这么大区域的领土,实在是超出了唐的极限。为此不得不下放各种权力,这就埋下了割据的种子。

但安史之乱的发生,责任还是在于唐玄宗,也不知道唐玄宗吃了什么药,不管是正人还是佞臣,包括王忠嗣、杨国忠、哥舒翰都向唐玄宗进谏过,要提防安禄山,这人会造反,可唐玄宗还是让他兼任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唐兵总共50余万,安禄山手中就有20万,而且装备精良,他要不反才怪呢。本来节度使虽然权力不小,但每一个互相制约,一般是不敢反的,但当你让一个人兼任三镇节度使,又赋予其人事、财政、行政权力,搁谁谁不反?

我也反啊。诱惑太大了。


江上一峰青


你这个问题问的有明显的缺陷。

首先你按照现代人的民族意识。把唐王朝化成了现代观念中的汉族王朝。你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对的。

第一个在当时的古人心目中是没有民族概念的。只有家族概念和乡党概念,现代汉民族的出现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各民族混合杂居而成。

另外一个。李唐王朝本身也是有胡人血统的。为什么长安洛阳出土的文物壁画。出现了大量的胡服人俑。就是因为在当时李唐王朝自身其实也是一个现代观念上的胡人王朝,当然在当时来说,这不是一个胡人王朝,而是一个正统的华夏王朝。因为当时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民族概念。就算后来的元朝也被后世明朝承认为正统的华夏文明王朝。

再一个,回纥帮助李唐王朝根源还是利益。李唐王朝承诺了,回纥出兵可以直接劫掠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财富。

最后。安史之乱的战争,双方并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当年隋炀帝的时候。李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家族作为隋炀帝的亲戚,作为隋王朝的正式官吏。他们都可以叛变隋朝来抢夺天下。安禄山同样作为大唐的官吏,为什么不可以叛变抢夺天下?


老九门177605940


很简单,因为胡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胡人种族很多,而且帮助唐军是雪中送炭,帮助安禄山最多算是火中送炭。回纥是在唐军的帮助下才强大起来的,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军余威尚存,回纥能为天可汗的军队效力也是一种荣耀,而且回纥敬畏郭子仪等名将。

回纥是怎么崛起的。

回纥当年也是突厥的下属部落之一,唐朝初年,回纥和薛延陀都是唐军的扶持对象,这多方势力联手才灭点了东突厥,而且在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唐军,战争结束后。回纥和薛延陀臣服了唐朝,在蒙古高原和西域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原本突厥汗国时期的弱势部落,才慢慢发展起来。


在战争中,回纥见识到唐军的强大,多次作战中,回纥都是起到配合或者旁观的作用,亲眼看到比回纥强大的多的势力被唐军打败。


后来突厥重新兴起,统一 了蒙古草原。但是在李隆基的围困消耗战术之下,很快衰退,回纥很快取而代之,成为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在这个其中,回纥并非一直听话,也曾经入侵凉州,被唐军名将郭知运击退。


所以,回纥相当于是唐王朝养大的干儿子,不听话还被揍过,对唐王朝害怕敬畏。


安史之乱中回纥的努力和得到的好处

唐肃宗在灵武称帝以后,考虑唐军兵力不足,曾经就考虑借回纥兵平乱。于是他派敦煌王李承寀和大将仆固怀恩前往回纥借兵,仆固怀恩是回纥王族血脉,影响不小。回纥可汗对这次借兵表现的颇为受宠若惊,尤其是敦煌王李承寀原因取回纥贵女为妃子,这是唐王朝首次接受境外势力贵女的和亲。


首批入中原参战的回纥骑兵4000人左右,回纥大首领和太子都来了,在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出力甚多,后来回纥骑兵听从郭子仪调遣,共同收复的东都洛阳。故事讲到这,大家就会很奇怪,回纥人这么好吗?当然不是,回纥帮忙是有条件的,唐肃宗曾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也就是说唐朝只想收复长安、洛阳,至于这两地的百姓、财宝什么回纥想要可以统统拿去。就这样回纥在洛阳抢劫了3天,给洛阳带来的破坏,甚至比叛军还多。


不久之后,回纥象唐肃宗请婚,唐肃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这是唐朝历史上皇帝的女儿第一次和亲,这一次相对平等,唐朝需要和亲稳定和回纥的关系,回纥则需要通过和亲,提高自己的地位,巩固统治。


第二次借兵:


唐代总继位,第二次跟回纥借兵,当时安史叛军史朝义也联系了回纥,说是皇帝死了,国中空虚,正是捡便宜的大好时候。这次回纥人野心毕露,十万大军南下,看到唐朝的城池和土地荒芜,开始轻视唐王朝。


这令唐代宗不安,不知道回纥是友还是敌,这次也是仆固怀恩立下了功劳,他说服了回纥人,回纥重新加入战争,与叛军作战,一直到战争平息。只不过这次,回纥人抢劫的更多,回纥在洛阳烧杀劫掠,大火熊熊数十天而不灭。


后来仆固怀恩叛乱,说郭子仪已死,引吐蕃回纥二十万大军占领了长安,好在郭子仪吓走了吐蕃收复了长安,又单人单骑进入回纥大营说服了回纥,双方一起发兵攻打逃走的吐蕃,唐朝骑兵和回纥骑兵并肩作战,取得胜利。


之后百年回纥和唐朝保持了和平,数次和亲,贸易也是常态,回纥也成为唐朝最大的战马贸易来源。


所以,在回纥和唐王朝并肩作战的期间,不管是李嗣业的陌刀队和郭子仪的骑兵,都表现出强大的战力,让回纥知道唐朝仍然有实力。这才是回纥放弃和唐军作战的原因,后来的宋金联合灭辽,宋军屡战屡败,这才引起金军大举南下。要是唐军和宋军一样,回纥早就南下了。


另外不管是谁当政,也不管是哪个民族做主,种族和肤色等等都不是选择同盟的第一位,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包括客观的、主观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根据种族肤色地域等表现的东西进行决策,这是政治菜鸟才会做的事情。就像我开头说的,帮助大唐是雪中送炭,帮助安禄山是火中送炭,那个收益更高,结果不言而喻。


我是勃勃,偶尔喜欢逗比的勃勃,欢迎大家来听我讲故事,我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


职业减肥营养师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长驱直入直捣两京,洛阳长安失守,唐庭此时只能将河西,陇右等北部重镇兵力调入中原平叛。这时提出出兵助唐庭平叛的除了回纥还有吐蕃,吐蕃从松赞干布表面臣服于唐朝隐忍不发,直到其去世葛尔家族统制吐蕃就和唐朝不断地兵戎相见,使大唐的势力退出了青藏高原。到了唐玄宗前期因重用王忠嗣,哥叔翰等名将攻克了战略要地石堡城,好不容易才稍微扭转了大唐在西域完全被动的局面。

这两位邻居同时发出“善意”,唐政府自然是选择回纥了。想当年回纥能联手唐军攻灭语言习惯相通的突厥人,更何况安禄山杂胡出身,本不与回纥同宗。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讲“利益”从来是摆在第一位的,回纥人也不是甘愿当“志愿军”,安禄山的老巢在北方,如果势力再坐大,对于同处北方的回纥是不利的。

再加上唐肃宗为了能尽快收复两京,竟然许诺回纥援军只要攻入洛阳,大唐只要那地盘,其它如女子,金银财宝任凭回纥抢掠。面对如此优渥吸引人的条件,一下子就激发了北方少数民族抢掠中原的传统基因,他们掂量着这买卖值得做,自然就卖力了。面对破碎的江山,大唐的选择是“两害相侵取其轻”,统制者当然是首先眼前保住自己的统制为最重要,哪怕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若干年以后,回纥同吐蕃联军犯唐,虽然被郭子仪斡旋“劝退”,但唐在回纥面前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底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虽然同为胡人,但回纥和唐朝的关系,远比和安禄山的接近。

回纥的名称,是唐朝给起的,或者说册封的;回纥能够称霸北境,也是因为唐朝打垮了突厥;回纥和吐蕃是世仇,只有唐朝才能遏制吐蕃;回纥和唐朝是百年姻亲,回纥可汗就是唐朝公主所生。而且唐朝毕竟是大国,虽然在安史之乱中,遭受巨大损失,但实力仍在;安禄山就是几州之地,且内外不稳,回纥人也不是傻子。再加上郭子仪在回纥人中是天神般的存在,素得敬重,回纥人帮唐朝不帮安禄山也就顺其自然了。

毕竟唐朝许诺了百姓和金箔,安禄山许诺了什么呢?安禄山的粟特族,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昭武九姓,是中亚的经商民族。而唐朝有鲜卑血统,和回纥比较接近。而且安禄山作为武装集团的领袖,并没有完整的施政主张和突出的政治才能,在这一点上他就落了下乘。


青年史学家


回纥,其实如果不了解唐朝历史的话,会觉得这个部落就是突然崛起,完全记不得这个部落的记载,但事实上这个部落的起始时间是很早的,不过那个时候草原上的霸主是突厥人,唐王朝一直对付的就是突厥部落,这个部落原先只是一个小部落,是大唐王朝用来牵制突厥人的一支主要力量,后来大唐王朝把突厥人给干掉以后,这一只部落钻了空子,在大唐王朝的帮助之下,成为了草原地区的霸主,所以他本身对于大唐王朝是十分的感激,而且害怕的,为什么之前突厥人比这些人强大百倍,但是最后还是败在了大唐王朝的时候里面,而且失败了两回,此时此刻,这个如狼似虎的朋友随时都可能变成对手,那对于任何一个部落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恐惧的事情。

因此,当大唐王朝第一次像这个部落提出要借兵的时候,这个部落感到诚惶诚恐,大唐王朝终于要跟自己合作,而且是正式合作,大唐王朝的皇帝甚至提出来说要拿自己的亲生女儿跟他和亲!

所以第一次出兵的时候,回纥也压根儿不知道前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唐王朝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故,所以稀里糊涂的带领几千骑兵算是感激,或者是说对于一种强者的臣服,让这支部队配合大唐王朝进行评判。

指挥这一只军队的人是谁?郭子仪!郭子仪,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才能高,而且能力强悍,在这些游牧部落里面,通常都是信奉强者的,所以郭子仪在当时的几千骑兵的心窝里面建立起了很高的地位,包括当时带领军队出来的先部落首领和游牧民族的高官都对郭子仪赞不绝口,甚至于是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这是后话,接下来会否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之后,郭子仪拿下了长安,这一次军队也就被遣送回家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在他们离开之前,唐王朝为了表示自己的欢迎,让这支部队在附近掠夺了大概三天,并且在这之后,大唐王朝宇金服迅速的水准,赶紧把财务和皇帝的女儿直接送过去,这点让当时这个游牧民族感觉心里很奇怪,说大唐王朝为什么这么着急。

这些在草原上面的野狼闻到了血腥味,认为这个时候大唐王朝可以有利可图,并且在这之后,过了几年以后,有人挑拨二者直接的关系,像当时的这个部落提出来说,当郭子仪已经死了,大唐王朝无人保护,赶紧派兵过去,拿下长安,咱们就发财了!

最终这些人露出了本性,游牧民族,本身跟农耕文明就是天地,联合吐蕃一起拿下长安。

这个时候郭子仪仗的出来,当时大唐王朝派人去谈判,结果回纥看出来,就说你们大唐王朝的郭子仪都已经死了,那我为什么不过来谋反呢?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大唐王朝,除了郭子仪,还有谁能够阻止我在这里撒野?如果你们能够证明郭子仪这个人还活着,那我就立刻撤兵。

郭子仪听这话,二话没说,直接挑了一匹马,想要跑到对方军营里面,证明自己是活着,结果郭子仪的儿子想要挑几百个骑兵给自己父亲护卫,郭子仪大义凛然,说国家都没了,那要我这个小家有什么用?说完抛下这几百骑兵,自己一个人冲到对方军营里面去了!

最终在见到活着的郭子仪以后,郭子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劝对方退兵了,并且对方承认,只要郭子仪还活着一天,自己就不会入侵大唐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