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而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敢做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他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在这些起义军中,陈友谅的实力是比较强的,但他最后却输给了比他弱的朱元璋,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1、性格。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不过好歹还能敢作敢当,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地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性格的养成和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是分不开的。


陈友谅家是渔民,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鱼腥味。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陈友谅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通过努力读书,终于他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参加了徐寿辉的起义军,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那就是赢得尊重,无人敢藐视他。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为了改变命运,他杀掉上司和兄弟往上爬,忠诚和信义彻底抛下。这样的人注定是孤单的,也注定了他的斗争之路不会长。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2、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

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避免了元军的火力攻击。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从这里看,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性格了解的非常透彻。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3、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崇尚暴力解决问题。

陈友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上峰杀兄弟,虽然他控制了天完国,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从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从部下那异样的眼神中,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他并不在乎,自己控制了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自己就是最强大的人。



在大家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而一支没有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陈友谅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失败了,他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


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实力没他强的朱元璋?

4、再看看陈友谅的死对头,朱元璋。

前有汤和、徐达、常遇春、朱文正等一干猛将,后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李善长等一群文臣!人才济济,上下一心,战胜陈友谅当然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