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都如此重视玉玺?没有玉玺,会皇位不保吗?

牵着小狗看大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黑社会》第一集和第二集。

两集中,大家为了争夺黑帮老大的象征 龙头棍,搞得你死我活,出了很多条人命,从香港斗到广州到深圳。

而龙头棍就是一截木头而已。

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他是黑帮老大的象征,传了100年。

大家都认为,如果老大连龙头棍都保不住,就是严重的失职和无能,没有资格做大哥。

道理也是一样。

玉玺没什么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皇帝身份象征。

中国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的命令,用和氏璧制作而成。

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刘邦杀入咸阳,秦二世将玉玺献给了汉朝。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后孙坚在水井中打捞到玉玺,辗转多人之手,最终为曹操所有。

司马昭篡权后,玉玺为晋朝所有。

隋朝隋炀帝被杀后,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逃到突厥。

唐代李靖大破突厥,夺回玉玺,传国玉玺归属大唐。

然而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宋代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玉玺归属大宋。

然而靖康之耻后,传国玉玺由此失踪,再也没有出现。

一说,玉玺被金兵抢到了北方。

之后元明清朝代,出现了很多假的玉玺,都被一一戳穿。

然而,即便没有玉玺,这些王朝也很稳固。

当然,从秦朝到宋朝,当政者不惜代价寻找玉玺,也是因为后者有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


萨沙


  

  孔老先生曾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皇帝为何都看重玉玺?我们一般所说的玉玺,都并非是历代皇帝自行篆刻的印章,而是从秦始皇手中就传下的那一枚“传国玉玺”。

  从秦始皇开创大秦王朝,就留下一枚玉玺,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在王莽篡汉时期,讨要玉玺时,王太后心中不忿,将玉玺丢在地上,结果摔碎了一个角。后来用黄金补上,故此,这玉玺也被形容为“金镶玉”。

  这玉玺从秦朝传到两汉,三国时期一度被孙坚得到,后落入袁术之手,最终归于魏国。之后又被晋朝得到。五胡乱华时期,传国玉玺一度落入少数民族政权手中,后来终究回到了东晋。最终被隋朝得到,又传给大唐。唐朝末年,传国玉玺始终,五代时期皇帝都是自己刻制玉玺。一直到宋哲宗年间,传国玉玺才再度出现,却在靖康之变时被金国掳走。

  到了元明清时期,都有过传国玉玺出现的传闻,不过大都是禁不起推敲的传闻。

  从传国玉玺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皇帝之所以重视传国玉玺,正是因为传国玉玺代表了皇朝正统。有玉玺,那就等于有了传承,是被上天认可的。没有玉玺,当然不至于皇位不保,但是,在实力不济之时,就容易被政敌利用,攻击。

  也正是因为看出传国玉玺的这个弊端,在元朝初年,元丞相伯颜下令将天下各种玉玺全部磨平,有学者认为,或许传国玉玺就是在那时被毁坏了。

  没有了传国玉玺,大家就自己刻章。只要兵强马壮,枪杆子够硬,一样有人拥护!


叶之秋


皇位不保倒不至于,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象征物,而真正决定皇位还是手中的力量。不过,没有这个章子,确实当皇帝有些底气不足。

因为是皇权神授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代表着皇权。

秦朝灭亡时,公子婴脖子上就是系着这个传国玉玺献给刘邦。

王莽篡位时,跑到宫里要这个传国玉玺,太后把这个章子扔到地上,砸破了一个角。王莽找人用金子补了这个角。

后来董卓入京,洛阳大乱,传国玉玺不见了。孙坚杀到洛阳里,一口枯井里发出彩光,从中就找到了传国玉玺,后来这个传国玉玺被袁术敲诈了过去。袁术得到这个之后,就开始想称皇帝了。

可见,这就像一枚魔戒,说实用性,倒未必有多高,但得到之后,可以让人野心膨胀。

那没有传国玉玺,能不能当皇帝呢?

当然也可以的,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他当皇帝时就没有这个传国玉玺,这个玉玺被隋朝亡后带到了塞外。李世民就当了数年白板皇帝。古代把没有传国玉玺的皇帝称为白板皇帝,这说出去当然不好听。但不至于动摇其根基。后面,隋后归国,把这个玉玺带了回来。李世民总算不是白板皇帝了。

到了唐朝灭亡后的后唐,后唐皇帝李从珂在亡国时,把这个传国玉玺带到楼上自焚,这个传国玉玺就不知下落。后面,有不少人宣称找到了传国玉玺,比如宋明朝时,但基本上那都是假的。

而到了清朝,清朝皇帝算是死心了,他们已经放弃得到传国玉玺的打算。在康熙朝,还有人献了一枚传国玉玺,但乾隆皇帝后面亲自签定是假的。乾隆也表示,这章子并没有什么神圣性,有没有不影响统治,他自己倒是爱刻章子,一共刻了二十多枚,现在全在交泰殿里放着。

亲们去了故宫可以去看一下,那传国玉玺到底还在不在人世呢?

在的,它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静静的等着他的第一任主人。



脑洞历史观


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必须重视啊!如果说皇权是抽象的东西,那么玉玺就是具体的皇权了!

比如政府文件,皇帝的圣旨,如果没有玉玺盖章,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盖章就是法律依据,是有限的,就像现在去政府机关开证明,一样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盖章啊!从学校毕业,毕业证也要盖章啊!等等等等。

而古代皇权专制社会,一切皇帝说了算,皇权至高无上,不管文件上面写的什么东西,只要上面盖了章,就是有法律效力的,必须要执行的。比如秦始皇的遗诏,因为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和行符玺令,平时就是草拟诏书的,因此字迹上没人怀疑,赵高改一份也是顺理成章的,赵高偷偷盖了章,皇帝已经死了,只要赵高一口咬定那就死无对证啊,除非某位皇子或者将军怀疑并且举兵,否则就必须执行!这就是玉玺的魅力啊,并且给赵高钻了漏洞!

皇权是抽象的,而玉玺也是具体的皇权,拿到玉玺!一个皇帝有了玉玺才能名正言顺的行使权力!

没有玉玺不一定皇位不保,比如有些很有威望的皇帝。有些难以服众的皇帝,或者乱世即使有了玉玺也不一定坐的稳,这要看这个人的能力还有天下的形式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大家都盯着这个位置呢,有野心的人不在少数。


古楼残卷


就跟现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证件是一个道理。

当律师要有律师证,当医生要有医师执业证,当会计要有会计师证,当保安要有保安证,就连烧锅炉都要有司炉证。

玉玺就是皇帝的身份证件呀!比他的命更重要,你说你是皇帝就是皇帝吗?那可不行!你必须把玉玺拿出来让我看一下,再蘸上印泥盖个章才算数,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确实是真皇帝,否则一律按照假冒伪劣处理。








西贼闻之心胆摇


千古一帝秦始皇引领了“传国玉玺”的百年潮流

玉玺是天命的象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有着“千古第一美玉”之称的和氏璧,雕刻成为象征着皇权的“传国玉玺”,秦国丞相李斯,受秦始皇之命在玉玺底部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大秦帝国灭亡之后,传国玉玺流落到了汉高祖刘邦手中。

刘邦出身草莽,家中三代贫农,身份低贱,而刘邦的死对头楚霸王项羽出身高贵,相貌伟岸,英武不凡,处处压刘邦一头。为此,刘邦对自己的出身很是自卑。

当刘邦得到大秦玉玺时,他立刻昭告天下,称自己为“天命之君”。

“你出身高贵又能怎样,我有传国玉玺,我受命于天,你有吗?”

从此“传国玉玺”便成为了“天命”的代表、“逼格”象征,荏苒千年,经久不衰。

得玉玺者未必得天下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江东猛虎孙坚率大军讨伐董卓。

乱军之中,孙坚歪打正着,在一口枯井里发现了这块秦汉两朝的传国玉玺。

孙坚捧着传国玉玺,瞬间爆发出一股洪荒之力!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孙坚死于飞箭下,儿子孙策将玉玺送给了袁术。

袁术得到玉玺后也发起了神经,居然在群雄并起,天下纷乱的时候公然称帝,最终众叛亲离,呕血而死。。


玉玺恒久远,一块永流传

古人对玉玺的痴迷,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三国归晋之后,传国玉玺又成为了晋国五代君王的私人物品。

晋国被前赵消灭,玉玺又流落到前赵君主刘聪手中。

此后,后赵、东晋、齐、梁、陈、隋六个朝代都将玉玺视为皇权的象征,传世的珍宝,似乎得不到玉玺的人,都不好意思当皇帝一样。

隋朝灭亡时,传国玉玺流落到北方突厥手中,大唐贞观四年,大将军李靖在突厥手中夺回玉玺,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李世民龙颜大悦。

真货被毁,假货横行

后唐末年,契丹国大举进攻中原,后唐皇帝李从珂自知大势已去,抱着传国玉玺在玄武楼自焚,从此玉玺便下落不明。

一块玉玺倒下去,千千万万块玉玺站起来!

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假的传国玉玺出现,但后来被证实都是假货。

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八字是秦始皇时期用小篆体雕刻的,到了北宋时期居然成了楷书,造假能不能认真点?

到了清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发现皇太极传下来的玉玺是赝品,便命令能工巧匠,另外打造了25方属于大清朝的玉玺。(25个。。怕丢吗?)

其实“玉玺”没有任何魔力,古代皇帝们争夺玉玺,只是为了向天下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天命所归”。

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顺应民心,玉玺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一味执着于玉玺的皇帝,一定是只会追求表面功夫的昏君。

得民心者得天下,抱着一块冷冰冰的玉玺又有什么用呢?


白话历史君


相信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和氏璧最后被秦始皇命人制成玉玺,还在上面篆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古人最信就是天命,皇帝就是天子,君权就是神授,既然是上天的儿子,那么人民就得受他群管辖,心甘情愿。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皇帝,众所周知,后面历朝历代无人不认可,玉玺也成为了皇帝专用的印鉴章,历朝历代都想得到的,得不到造家也要仿制它,试问一下现在公司也有公章,出门办事也只认公章,如果没有公章对不起,不认可。皇帝也一样也得用自己的专用私人章,这枚章象征着掌管天下的权势,掌握人民的生杀大权,有了玉玺就相当于身份得到了认可,所以玉玺在古代地位非常之高。




杜衡芷


古代皇帝重视玉玺,因为那是他的专属印章,可以让他行使国家权力。如果没有玉玺,他会再制作一个,不会因此而丢掉皇位。

说到玉玺,很多人就会想到传国玉玺,其实皇帝的玉玺和传国玉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传国玉玺始于秦朝,由秦始皇监制而成,最终消失于隋末,由杨广的萧皇后带入漠北后再无音讯。

传国玉玺消失后,唐朝重新制作了一个新的玉玺,以弥补传国玉玺的空缺。

玉玺和传国玉玺的区别

在历史帝王中,玉玺的作用就像现在的印章,而且不同的文书也会使用不同的玉玺,比如皇帝下的圣旨,对大臣的赏赐文书,调动兵马的文书等等,这些不一样的文件使用的印章是不同的。

《水浒传》梁山好汉救宋江的时候,假冒蔡京的书信,最后就是因为用错了印章导致事情败露。

而传国玉玺就是一个象征,从秦始皇制作出来后一直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这与大禹制作的九鼎有异曲同工之处。用一个比喻来说,传国玉玺就像是江湖中的倚天剑,屠龙刀,都在传说得到以后可以号令天下,但真是这样吗?看看金毛狮王谢逊拿着屠龙刀过得多惨。

皇帝的皇位与玉玺关系不大

从有史料记载开始,得到皇位的途径主要有禅让、继承、篡位、起义。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皇位会因为某人得到玉玺,上一任皇帝就乖乖让位的,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因为不见了玉玺就要退位。东周时候的九鼎,最开始被放在洛阳,后来就不见了,有人怀疑早就被周天子熔化并制作成铜钱了。在没有九鼎的东周,周天子还是周天子。

因此,皇帝的皇位能不能保住,关键是看他的实力强不强,政权基础稳不稳,与玉玺没有关系。


水煮汗青


当然,因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没有玉玺,皇帝脸上无光,觉得说不起话。

皇位不保倒不至于,因为皇帝除了玉玺之外,还要有合法性、正统性和文武百官的拥戴或者手中握有兵权。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人制造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携带玉玺自焚 。(玉遇到高温火焚时会被烧成白垩、石灰一样的物质)。

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

没有玉玺会怎样呢?请看——

东晋晋元帝南渡,因为传国玉玺先后失陷于北方五胡十六国政权,所以几代东晋皇帝皆无玉玺。北人嘲笑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

北宋初年,赵官家继承了后周的“皇帝神宝”和“皇帝承天受命之宝”;

宋太宗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仁宗制作了“镇国神宝”。

元朝皇帝雕刻了“制诰之宝”白玉玺。

明朝成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遗憾的感慨说“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少传国玺;未擒王保保;元太子无音问”。

1370年明军横扫漠北,攻克应昌,缴获了一大批元顺帝出逃时携带珠宝,但其中没有元朝玉玺。

为了冲淡此传国玺的重要性,明朝大量制作玉玺。明朝初期皇帝宝玺有十六颗,除了传统的天子、皇帝六玺外,还有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等等。

明成祖即位后,重新制作了被建文帝焚毁的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敕命之宝,并增制诰命之宝,统称为“国初十七宝”。

到明世宗嘉靖年间,又制作了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合称为“二十四宝”,各自用于不同的用途。

1635年,皇太极随后迎娶了林丹汗的遗孀囊囊福晋。囊囊福晋将林丹汗手中的一枚“传国玺”献给了皇太极,即元朝的“制诰之宝”白玉玺。

次年皇太极据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入关后,清朝皇帝的紫禁城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玉玺,放在正中的一方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相传为传国玺。但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定为膺品。


燕赵节度使


看看人家曹操,曹老板直接大气地把玉玺摔在地上,皇帝都看我脸色,玉玺?屁用。

说实话,一个玉玺和数万精兵,放在一个皇帝面前让他选,稍微有些智商的皇帝肯定一下砸了玉玺,笑呵呵的领着兵走了。

说实话玉玺这个东西这是用来“证明”的,相当于受命于天,天授皇权,用来忽悠忽悠小老百姓,让他们心中信服,并不是立国立足根本。一切还是要以手中的兵权和实力说话。

话说玉玺这东西,皇帝想刻几个就刻几个,这东西完全可以等到大局已定,已经成就帝王大业之后,用来收买人和自我安慰。如果翅膀还没硬,手上没兵没实力,给你一个传国玉玺也是有命拿没命保。袁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大肆宣扬手握玉玺还称帝,结果被各方讨伐,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对比曹操,这境界和思想真是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