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都如此重視玉璽?沒有玉璽,會皇位不保嗎?

牽著小狗看大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黑社會》第一集和第二集。

兩集中,大家為了爭奪黑幫老大的象徵 龍頭棍,搞得你死我活,出了很多條人命,從香港鬥到廣州到深圳。

而龍頭棍就是一截木頭而已。

為什麼這麼重要?

因為他是黑幫老大的象徵,傳了100年。

大家都認為,如果老大連龍頭棍都保不住,就是嚴重的失職和無能,沒有資格做大哥。

道理也是一樣。

玉璽沒什麼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是皇帝身份象徵。

中國的傳國玉璽,據說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的命令,用和氏璧製作而成。

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

劉邦殺入咸陽,秦二世將玉璽獻給了漢朝。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後孫堅在水井中打撈到玉璽,輾轉多人之手,最終為曹操所有。

司馬昭篡權後,玉璽為晉朝所有。

隋朝隋煬帝被殺後,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逃到突厥。

唐代李靖大破突厥,奪回玉璽,傳國玉璽歸屬大唐。

然而五代十國的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宋代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玉璽歸屬大宋。

然而靖康之恥後,傳國玉璽由此失蹤,再也沒有出現。

一說,玉璽被金兵搶到了北方。

之後元明清朝代,出現了很多假的玉璽,都被一一戳穿。

然而,即便沒有玉璽,這些王朝也很穩固。

當然,從秦朝到宋朝,當政者不惜代價尋找玉璽,也是因為後者有著重要的象徵性意義。


薩沙


  

  孔老先生曾經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分,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皇帝為何都看重玉璽?我們一般所說的玉璽,都並非是歷代皇帝自行篆刻的印章,而是從秦始皇手中就傳下的那一枚“傳國玉璽”。

  從秦始皇開創大秦王朝,就留下一枚玉璽,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在王莽篡漢時期,討要玉璽時,王太后心中不忿,將玉璽丟在地上,結果摔碎了一個角。後來用黃金補上,故此,這玉璽也被形容為“金鑲玉”。

  這玉璽從秦朝傳到兩漢,三國時期一度被孫堅得到,後落入袁術之手,最終歸於魏國。之後又被晉朝得到。五胡亂華時期,傳國玉璽一度落入少數民族政權手中,後來終究回到了東晉。最終被隋朝得到,又傳給大唐。唐朝末年,傳國玉璽始終,五代時期皇帝都是自己刻制玉璽。一直到宋哲宗年間,傳國玉璽才再度出現,卻在靖康之變時被金國擄走。

  到了元明清時期,都有過傳國玉璽出現的傳聞,不過大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傳聞。

  從傳國玉璽的經歷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皇帝之所以重視傳國玉璽,正是因為傳國玉璽代表了皇朝正統。有玉璽,那就等於有了傳承,是被上天認可的。沒有玉璽,當然不至於皇位不保,但是,在實力不濟之時,就容易被政敵利用,攻擊。

  也正是因為看出傳國玉璽的這個弊端,在元朝初年,元丞相伯顏下令將天下各種玉璽全部磨平,有學者認為,或許傳國玉璽就是在那時被毀壞了。

  沒有了傳國玉璽,大家就自己刻章。只要兵強馬壯,槍桿子夠硬,一樣有人擁護!


葉之秋


皇位不保倒不至於,這個東西就是一個象徵物,而真正決定皇位還是手中的力量。不過,沒有這個章子,確實當皇帝有些底氣不足。

因為是皇權神授系統中的重要成員,代表著皇權。

秦朝滅亡時,公子嬰脖子上就是繫著這個傳國玉璽獻給劉邦。

王莽篡位時,跑到宮裡要這個傳國玉璽,太后把這個章子扔到地上,砸破了一個角。王莽找人用金子補了這個角。

後來董卓入京,洛陽大亂,傳國玉璽不見了。孫堅殺到洛陽裡,一口枯井裡發出彩光,從中就找到了傳國玉璽,後來這個傳國玉璽被袁術敲詐了過去。袁術得到這個之後,就開始想稱皇帝了。

可見,這就像一枚魔戒,說實用性,倒未必有多高,但得到之後,可以讓人野心膨脹。

那沒有傳國玉璽,能不能當皇帝呢?

當然也可以的,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他當皇帝時就沒有這個傳國玉璽,這個玉璽被隋朝亡後帶到了塞外。李世民就當了數年白板皇帝。古代把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稱為白板皇帝,這說出去當然不好聽。但不至於動搖其根基。後面,隋後歸國,把這個玉璽帶了回來。李世民總算不是白板皇帝了。

到了唐朝滅亡後的後唐,後唐皇帝李從珂在亡國時,把這個傳國玉璽帶到樓上自焚,這個傳國玉璽就不知下落。後面,有不少人宣稱找到了傳國玉璽,比如宋明朝時,但基本上那都是假的。

而到了清朝,清朝皇帝算是死心了,他們已經放棄得到傳國玉璽的打算。在康熙朝,還有人獻了一枚傳國玉璽,但乾隆皇帝後面親自簽定是假的。乾隆也表示,這章子並沒有什麼神聖性,有沒有不影響統治,他自己倒是愛刻章子,一共刻了二十多枚,現在全在交泰殿裡放著。

親們去了故宮可以去看一下,那傳國玉璽到底還在不在人世呢?

在的,它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靜靜的等著他的第一任主人。



腦洞歷史觀


玉璽是皇權的象徵,必須重視啊!如果說皇權是抽象的東西,那麼玉璽就是具體的皇權了!

比如政府文件,皇帝的聖旨,如果沒有玉璽蓋章,誰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蓋章就是法律依據,是有限的,就像現在去政府機關開證明,一樣也需要相關部門的蓋章啊!從學校畢業,畢業證也要蓋章啊!等等等等。

而古代皇權專制社會,一切皇帝說了算,皇權至高無上,不管文件上面寫的什麼東西,只要上面蓋了章,就是有法律效力的,必須要執行的。比如秦始皇的遺詔,因為趙高擔任中車府令和行符璽令,平時就是草擬詔書的,因此字跡上沒人懷疑,趙高改一份也是順理成章的,趙高偷偷蓋了章,皇帝已經死了,只要趙高一口咬定那就死無對證啊,除非某位皇子或者將軍懷疑並且舉兵,否則就必須執行!這就是玉璽的魅力啊,並且給趙高鑽了漏洞!

皇權是抽象的,而玉璽也是具體的皇權,拿到玉璽!一個皇帝有了玉璽才能名正言順的行使權力!

沒有玉璽不一定皇位不保,比如有些很有威望的皇帝。有些難以服眾的皇帝,或者亂世即使有了玉璽也不一定坐的穩,這要看這個人的能力還有天下的形式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大家都盯著這個位置呢,有野心的人不在少數。


古樓殘卷


就跟現在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有證件是一個道理。

當律師要有律師證,當醫生要有醫師執業證,當會計要有會計師證,當保安要有保安證,就連燒鍋爐都要有司爐證。

玉璽就是皇帝的身份證件呀!比他的命更重要,你說你是皇帝就是皇帝嗎?那可不行!你必須把玉璽拿出來讓我看一下,再蘸上印泥蓋個章才算數,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你確實是真皇帝,否則一律按照假冒偽劣處理。








西賊聞之心膽搖


千古一帝秦始皇引領了“傳國玉璽”的百年潮流

玉璽是天命的象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有著“千古第一美玉”之稱的和氏璧,雕刻成為象徵著皇權的“傳國玉璽”,秦國丞相李斯,受秦始皇之命在玉璽底部刻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大秦帝國滅亡之後,傳國玉璽流落到了漢高祖劉邦手中。

劉邦出身草莽,家中三代貧農,身份低賤,而劉邦的死對頭楚霸王項羽出身高貴,相貌偉岸,英武不凡,處處壓劉邦一頭。為此,劉邦對自己的出身很是自卑。

當劉邦得到大秦玉璽時,他立刻昭告天下,稱自己為“天命之君”。

“你出身高貴又能怎樣,我有傳國玉璽,我受命於天,你有嗎?”

從此“傳國玉璽”便成為了“天命”的代表、“逼格”象徵,荏苒千年,經久不衰。

得玉璽者未必得天下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江東猛虎孫堅率大軍討伐董卓。

亂軍之中,孫堅歪打正著,在一口枯井裡發現了這塊秦漢兩朝的傳國玉璽。

孫堅捧著傳國玉璽,瞬間爆發出一股洪荒之力!決定打自己的天下。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孫堅死於飛箭下,兒子孫策將玉璽送給了袁術。

袁術得到玉璽後也發起了神經,居然在群雄並起,天下紛亂的時候公然稱帝,最終眾叛親離,嘔血而死。。


玉璽恆久遠,一塊永流傳

古人對玉璽的痴迷,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三國歸晉之後,傳國玉璽又成為了晉國五代君王的私人物品。

晉國被前趙消滅,玉璽又流落到前趙君主劉聰手中。

此後,後趙、東晉、齊、梁、陳、隋六個朝代都將玉璽視為皇權的象徵,傳世的珍寶,似乎得不到玉璽的人,都不好意思當皇帝一樣。

隋朝滅亡時,傳國玉璽流落到北方突厥手中,大唐貞觀四年,大將軍李靖在突厥手中奪回玉璽,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李世民龍顏大悅。

真貨被毀,假貨橫行

後唐末年,契丹國大舉進攻中原,後唐皇帝李從珂自知大勢已去,抱著傳國玉璽在玄武樓自焚,從此玉璽便下落不明。

一塊玉璽倒下去,千千萬萬塊玉璽站起來!

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假的傳國玉璽出現,但後來被證實都是假貨。

玉璽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個八字是秦始皇時期用小篆體雕刻的,到了北宋時期居然成了楷書,造假能不能認真點?

到了清乾隆時期,乾隆皇帝發現皇太極傳下來的玉璽是贗品,便命令能工巧匠,另外打造了25方屬於大清朝的玉璽。(25個。。怕丟嗎?)

其實“玉璽”沒有任何魔力,古代皇帝們爭奪玉璽,只是為了向天下證明,自己的統治是“天命所歸”。

治國之道的關鍵在於順應民心,玉璽只不過是一個象徵,一味執著於玉璽的皇帝,一定是隻會追求表面功夫的昏君。

得民心者得天下,抱著一塊冷冰冰的玉璽又有什麼用呢?


白話歷史君


相信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和氏璧最後被秦始皇命人制成玉璽,還在上面篆刻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古人最信就是天命,皇帝就是天子,君權就是神授,既然是上天的兒子,那麼人民就得受他群管轄,心甘情願。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位皇帝,眾所周知,後面歷朝歷代無人不認可,玉璽也成為了皇帝專用的印鑑章,歷朝歷代都想得到的,得不到造家也要仿製它,試問一下現在公司也有公章,出門辦事也只認公章,如果沒有公章對不起,不認可。皇帝也一樣也得用自己的專用私人章,這枚章象徵著掌管天下的權勢,掌握人民的生殺大權,有了玉璽就相當於身份得到了認可,所以玉璽在古代地位非常之高。




杜衡芷


古代皇帝重視玉璽,因為那是他的專屬印章,可以讓他行使國家權力。如果沒有玉璽,他會再製作一個,不會因此而丟掉皇位。

說到玉璽,很多人就會想到傳國玉璽,其實皇帝的玉璽和傳國玉璽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傳國玉璽始於秦朝,由秦始皇監製而成,最終消失於隋末,由楊廣的蕭皇后帶入漠北後再無音訊。

傳國玉璽消失後,唐朝重新制作了一個新的玉璽,以彌補傳國玉璽的空缺。

玉璽和傳國玉璽的區別

在歷史帝王中,玉璽的作用就像現在的印章,而且不同的文書也會使用不同的玉璽,比如皇帝下的聖旨,對大臣的賞賜文書,調動兵馬的文書等等,這些不一樣的文件使用的印章是不同的。

《水滸傳》梁山好漢救宋江的時候,假冒蔡京的書信,最後就是因為用錯了印章導致事情敗露。

而傳國玉璽就是一個象徵,從秦始皇製作出來後一直是帝王權力的象徵,這與大禹製作的九鼎有異曲同工之處。用一個比喻來說,傳國玉璽就像是江湖中的倚天劍,屠龍刀,都在傳說得到以後可以號令天下,但真是這樣嗎?看看金毛獅王謝遜拿著屠龍刀過得多慘。

皇帝的皇位與玉璽關係不大

從有史料記載開始,得到皇位的途徑主要有禪讓、繼承、篡位、起義。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的皇位會因為某人得到玉璽,上一任皇帝就乖乖讓位的,也沒有哪一個朝代因為不見了玉璽就要退位。東周時候的九鼎,最開始被放在洛陽,後來就不見了,有人懷疑早就被周天子熔化並製作成銅錢了。在沒有九鼎的東周,周天子還是周天子。

因此,皇帝的皇位能不能保住,關鍵是看他的實力強不強,政權基礎穩不穩,與玉璽沒有關係。


水煮汗青


當然,因為玉璽是皇權的象徵,沒有玉璽,皇帝臉上無光,覺得說不起話。

皇位不保倒不至於,因為皇帝除了玉璽之外,還要有合法性、正統性和文武百官的擁戴或者手中握有兵權。

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權力的象徵,始於秦始皇。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人制造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

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攜帶玉璽自焚 。(玉遇到高溫火焚時會被燒成白堊、石灰一樣的物質)。

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

沒有玉璽會怎樣呢?請看——

東晉晉元帝南渡,因為傳國玉璽先後失陷於北方五胡十六國政權,所以幾代東晉皇帝皆無玉璽。北人嘲笑東晉皇帝為“白板天子”。

北宋初年,趙官家繼承了後周的“皇帝神寶”和“皇帝承天受命之寶”;

宋太宗製作了“承天受命之寶”,仁宗製作了“鎮國神寶”。

元朝皇帝雕刻了“制誥之寶”白玉璽。

明朝成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曾經遺憾的感慨說“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少傳國璽;未擒王保保;元太子無音問”。

1370年明軍橫掃漠北,攻克應昌,繳獲了一大批元順帝出逃時攜帶珠寶,但其中沒有元朝玉璽。

為了沖淡此傳國璽的重要性,明朝大量製作玉璽。明朝初期皇帝寶璽有十六顆,除了傳統的天子、皇帝六璽外,還有皇帝奉天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廣運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寶、欽文之璽等等。

明成祖即位後,重新制作了被建文帝焚燬的皇帝奉天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敕命之寶,並增制誥命之寶,統稱為“國初十七寶”。

到明世宗嘉靖年間,又製作了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合稱為“二十四寶”,各自用於不同的用途。

1635年,皇太極隨後迎娶了林丹汗的遺孀囊囊福晉。囊囊福晉將林丹汗手中的一枚“傳國璽”獻給了皇太極,即元朝的“制誥之寶”白玉璽。

次年皇太極據此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入關後,清朝皇帝的紫禁城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玉璽,放在正中的一方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相傳為傳國璽。但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定為膺品。


燕趙節度使


看看人家曹操,曹老闆直接大氣地把玉璽摔在地上,皇帝都看我臉色,玉璽?屁用。

說實話,一個玉璽和數萬精兵,放在一個皇帝面前讓他選,稍微有些智商的皇帝肯定一下砸了玉璽,笑呵呵的領著兵走了。

說實話玉璽這個東西這是用來“證明”的,相當於受命於天,天授皇權,用來忽悠忽悠小老百姓,讓他們心中信服,並不是立國立足根本。一切還是要以手中的兵權和實力說話。

話說玉璽這東西,皇帝想刻幾個就刻幾個,這東西完全可以等到大局已定,已經成就帝王大業之後,用來收買人和自我安慰。如果翅膀還沒硬,手上沒兵沒實力,給你一個傳國玉璽也是有命拿沒命保。袁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肆宣揚手握玉璽還稱帝,結果被各方討伐,落得個慘死的下場,對比曹操,這境界和思想真是天壤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