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求生欲”有多强?

一万万个why


求生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很多无奈,不得不说求生欲从地球上有生物以来所必备的。求生欲虽然是遇到危险以求自保的举动,可求生欲也使人们不断的征服大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求生欲不但是遇到危险的本能,也是让人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

如今生活在安全环境的人们,因为一些日常琐事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殊不知古人因为求生欲的本能创造了无数个奇迹,才让如今的社会安定祥和。

我们回归正题,古代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强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最能表现古人求生欲的莫过于此,古代我们都知道生产力低下,一切粮食收成全靠上天来决定。风调雨顺古人也是很难果腹的,不要被一些艺术作品所误导,风调雨顺丰收之年,底层民众交纳完税赋之后,基本上也是很少有余粮的。倘若遇到天灾之年,有可能颗粒无收,没有了粮食可食基本上古人的生存面临一定的威胁。

此时人之本能的求生欲就会迸发出来,古人没有粮食可以果腹,他们可以吃树皮、吃草根、甚至吃观音土来充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吃树皮草根,观音土看似几个简单的词语却是古人的无奈,是古人本能的求生欲,当时的场景是我们生活在如今社会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存在,这也是最能直接表现出古人求生欲的强大。更有甚者求生欲甚至战胜了理智和道德,易子而食,吃米肉也在所不惜。古人迸发本能求生欲除了天灾之外,还有战乱之时也能体现出古人求生欲的强大,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我们也许能看到,古代两军对垒,不管发生战事的原因为何,两军作战我们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解之处。打仗是一定有伤亡的,为何冷兵器时代,古人打仗都是奋勇杀敌呢,简直就是不怕死一般的杀神。其实出了保家卫国和立下赫赫战功之外,里面也有求生欲的存在,两军交战,想要活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斩杀敌军,把敌军打败自己才能活下去。可能有人会认为投降也可以活下去的呀,古代人是最看不起降兵的,一般降兵最后都是被处死的结局,比如项羽和白起坑杀降兵,求生欲让古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求生欲让古代兵士勇往直前。


当然古代两军交战出了战场上能体现出古人的求生欲之外,还有就是军粮,往往我们也能通过艺术作品看到一些片段,为将者时常以粮食可坚持几日的策略让兵士奋勇杀敌,将帅这么做还是为了激发兵士本能的求生欲,只有攻克城池才有粮食果腹,才能生存。当然守城将士同样由求生欲所支配,历史之中军队食人也时有发生,无非就是求生欲战胜了道德。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求生欲是多么的强大,求生欲可以让人类不断开拓未知的世界,同样求生欲有时可以让人失去该有的道德和底线。


豫北老崔


1.清代一种方便食物名叫“耐饥丸”,是当时浙江余姚的县令李化楠号召当地百姓在丰收年制作储备的食物,为了避免灾年收成不好时能用来应急。传言耐饥丸是利用糯米、去皮去核的红枣一起捣碎,团成鸡蛋大小晾干,吃上一丸能够半天不饿,而且它的保质期很长,百姓们也就纷纷响应李县令的号召,囤积耐饥丸以备不时之需。

2.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更能凸显古人强烈求生欲的方便食物,那就是明朝的“守山粮”,它需要洗净去皮的大萝卜放进锅内蒸熟,捣成泥后,在模子里制作成砖坯,然后一块块堆起来,让其自然风干,筑成掩人耳目的墙。这一方便食物的发明为了防兵防匪,预防发生战争时,难以外出购买粮物时,还能从墙上凿下一块砖,放进锅里熬粥喝。这样既能守住粮食,又能快速保护性命的方便食物,在当时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守山粮”





历史哈哈哈


古代人“求生欲”强过猛兽。

因为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都是文盲,如果到了绝境,求生欲如猛兽一样,要比现代人更加暴力,残忍。

比如当年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因被围城,城内百姓断水断粮,为了生存,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换过来,架起锅放在里面煮着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易子而食。虎毒还不食子,但古人为求生欲爆发,那可就是只有你想不到事儿,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儿。





北极狐说历史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越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求生欲到底有多强。在战乱频繁,生产条件低下的古代更能反应出来。

战场上流血牺牲屡见不鲜,那时的人们是怎样求生的呢?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手上的战士得不到有效医治就会很快死亡。


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西政西夏时,他的部将布智儿受了严重的箭伤,失血过多,眼看小名命不保。成吉思汗令人牵来一头大黄牛,剖开牛肚子,挖出牛内脏,拔出这名伤员身上的箭。把这名伤员放进牛肚腹,不一会,伤员苏醒过来,保住了命。


部将布智儿攻城时“央中数矢,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满体,闷扑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

成吉思汗也用了同样的办法救了他的另一员猛将郭宝玉。

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抄马都镇抚郭宝玉,精通天文、兵法、骑射,是成吉思汗的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经过投石机、巨弩炮和火油筒的洗礼。在讹夷朵战役中,弓弩齐发,矢石横飞,郭宝玉未能躲过,他身负重伤,“胸中流矢”,昏迷不醒。成吉思汗也是用了牛肚疗法救下他性命。“命刳牛腹置其中,少倾,乃苏”。


成吉思汗的这一求生方法得到广泛推广。

他的儿子窝阔台汗率领另一路军队攻打西京时,将领谢睦欢,在攻城时,身先士卒,登上城楼,但不幸连中三箭,又从城上摔下来,昏死过去,按说中一箭就够受,古代的箭端一般都有倒刺,有的上面还涂金汁,更容易感染。

窝阔台对这名超级重伤的将领不放弃,他令人拔掉谢睦欢身上的箭,令人牵过来一头牛,拴在木桩上,快速挖出牛内脏,让谢睦欢裸卧在牛腹内,过了很长时间,从鬼门关闯了过来。从此谢睦欢为报答窝阔台的救命之恩,发誓定拼死作战。每次作战,他更加奋勇杀敌,对死亡毫无畏惧,在仕途也平步青云,官至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



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带领元军灭宋,沿汉水南下,在沙洋、新城之战中,管军总管李庭坠于城下,但他仍继续站在城墙上指挥战斗,还中了箭,快死了。

“坠于城下,矢贯于胸,气垂绝”。

总帅伯颜为挽救其性命,也使用过牛腹疗法,使其“良久乃苏”。

关于“牛腹疗法”成功的事例很多,也被广泛用于元朝作战医疗中,救了无数将士的性命。作为元朝的土方法流传下来,在我们看来未免不科学。但是在古代医疗条件局限性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求生的好办法,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求生智慧的生成。不过,可以试试,万一出现奇迹呢!

李时珍还把他写进《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此也没有做合理的解释,只是说牛血能补气养血,可以一试。“牛血,伤重者,破牛腹纳入,食久即苏也”。

后来经过不断研究有人发现流血的伤员在带血的牛腹中,会促使血液凝固,促使伤口很快愈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止血的效果;另外刚杀的牛,牛腹中温度比较适合重伤者恢复体温,保温疗效好。

再者对于伤者来说,有很强的求生欲,这种求生欲望能促使自己很快苏醒过来。


小姐姐讲史


求生欲这个东西还分古代和现代么?这问题有毛病。求生欲是本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划分。都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