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位置在哪裡?

胃食管反流專科冀醫生


題目註釋的理論,不客氣地說,一看就是某電臺推銷某保健品時說的東西。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食管腔因過度接觸(或暴露於)胃液而引起的症狀,它不是一定要直接受胃液侵蝕的。

說起發病位置,任意一個生理上具有抗反流功能的解剖結構出了問題,那都是發病位置。註釋上死盯著賁門,這不是瘋了嗎?

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結構,比如說下食管括約肌、膈肌、膈食管韌帶、臺管與胃之間的銳角、食管末端膜瓣,這些都可以成為發病位置,任意一處有了問題,就會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狀出現。事實上,在解剖上無特定的與賁門有關的括約肌。註釋上死磕賁門,也不知道是說給誰聽呢。

註釋上說的那一堆“媽媽是女人、爸爸是男人”的東西,到底是想說什麼?

“反流性食管炎,黏膜脫落,引起食管的條形糜爛,那食管炎就出現了”——這是一個正經醫者能說出來的話嗎?

臨床上,反流性食管炎僅僅發生在部分有反流症狀的病人,有的症狀雖然突出,卻不一定有明顯的組織損害,只有在食管防禦功能減弱,攻擊因子處於優勢時,才會出現組織病變。

註釋上完全忽略了食管體部出現繼發性蠕動,但實際上這是很重要的。食管體部蠕動有容量清除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時,食管體部蠕動未必會減弱。只有當它減弱,且同時唾液分泌也減少,致使酸性反流液停滯在食管內,才會引起組織損害。

反流物的攻擊因子,是指反流物內含有的胃酸、胃蛋白酶、膽鹽及胰酶。在pH<3時,胃蛋白酶呈活性狀態,消化上皮蛋白。在胃或小腸部分切除,有大量十二指腸胃內容反流時,膽鹼及胰酶亦反流到食管內,它們可增加食管黏膜的滲透性,加重胃酸及胃蛋白酶對黏膜的損害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輕者僅有上皮基底膜增厚,嗜酸及淋巴細胞增多,哪個老師哪本教科書教你食管炎就會“黏膜脫落”“條形糜爛”?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所以,這個題目,註釋上自問自答,說了一大堆錯誤的理論,到底是想幹什麼?

總體來看,從問題,到自問自答的註釋,很懷疑他下一步就要接入熱線電話開始賣什麼藥了。這個風格……很熟悉。

只不過,題目註釋的這些東西,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錯誤的,這也跟那些電臺賣藥的一樣,純粹是在誤導人。只能說,出題者,你要為你的言論負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