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应读作“xié”还是“xiá”?

马善人


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古音该怎么读?

xie

是不蔓(màn)不枝,还是不蔓(wàn)不枝?是青树翠蔓(màn),还是青树翠蔓(wàn)?一定困扰着很多老师和同学。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蔓”字有三个读音:“蔓(w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用于藤蔓、瓜蔓、顺蔓摸瓜等;“蔓(mán)”专用于“蔓菁”;“蔓(màn)”义同“蔓”,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枝蔓、蔓生、蔓延”等。在《古代汉语词典》里只有一个读音màn,义项有两个:1、蔓生植物的茎。如《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蔓延;滋生。《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古诗文中诸如此类的读音,有很多存在争议。

“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读“xie”还是读“xia”;“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读“shuai”还是读“cui”;“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字,读“hui”还是读“huai”;“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读“qi”还是读“ji”;“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读“wang”还是读“wang”……

我们首先要有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概念。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比较复杂,遇到难读字音,还是要勤查古汉语字典和词典。有一些古汉语的基本读音知识,还是要掌握。

①古音异读,如“可汗(kèhán)”。②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③音多义字现象。如“矜”字,作矛柄讲读“qín”,作怜悯、持重、骄傲等讲读“jīn”。④兼类现象。如雨字,人们往往认为,它是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其实,在古代,雨字属于兼类词,因为它的名词义(下的雨,读yǔ)和动词义(下雨,读yù)都是常用义。⑤古代人名和地名。如“”“”等。

以上情形都要按古音来读。

而古汉语中没有特别标明的,就涉及到“古音破读”问题。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古汉语中没有收入,有的专家表示为了押韵应该读“xia”;“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为了押韵应该读“cui”。

那么这些古音在现代汉语中怎么读?

清初语言学家顾炎武认为,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认为,“古人之音虽或存方音之中,然今音通行既久,岂能以一隅者概之天下?”

当今学术界对古音破读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为正确区分破读字的意义,准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能破读的字就一定要破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民族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古音没有必要再进行破读。

多年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音破读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当代著名古汉语研究专家郭锡良先生认为,“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或书面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或词典中也都注明它的读音,自然应当去学习它、掌握它;对那些由于语音变化等原因,没有保存在现代汉语里的破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就照现代习惯的读音去读。”

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到目前为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该表在“说明”中规定,“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2016年6月国家语委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目前尚未实施。


故事语文教室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记意太深刻了,上小学时候,在学这首诗之前,在收音机了听到了对这首诗的解读,这个字应该读(xia),当我们学这首诗时,当时老师读(xie),小孩吗,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思想,也是为了急于表现自己,当时就对老师说这个字应该读(xia),唉,当时全班40多个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立刻把我赶出了课堂,让我在外面站了一节课,心里好委屈啊!直到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可是她还是说念(xie),我也不敢说不对,只是嘴里小声嘟囔着收音机里说念(xia),老师当时就让我滚出了办公室!再复习时我就跟着念(xie)了!


圣达绒毛


我上小学时老师教读xia,后来的老师教xie。根椐唐诗写于陕西关中,当时可能以关中话为官话,古时夏和斜同音通用,斜峪关,夏水即斜水,发源于秦岭眉县扶风之间。是周文化发祥地和根脉,读斜(x1a)上口,压韵。這是本人租浅认识,请语言专家斧正。


高闷生


问题: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应读作“xié”还是“xiá”?之前学《己亥杂诗》时,读到“浩荡离愁白日斜”时老师说“斜”应读作“xié”而不是“xiá”,后者为古音。


前言

因为人口的迁移时代的发展等等原因,古代很多字读音与今天普通话不同。题主说的两个例子,今天学校里好像都读作xie了,不过这个字在古韵里和韵母是a的字在一个韵部。

一、浩荡离愁白日斜

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 (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七言绝句的韵脚有三个:斜、涯、花。

您觉得怎么读押韵呢?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同理,这首七言绝句也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韵,韵脚是:斜、家、花。

这两首诗的斜当然读作xia押韵。

三、古韵书里的斜

喜欢诗词的朋友应该知道古人作诗是有韵书作为标准的,古代和今天一样,各地方言发音不同,因此和今天的新华字典一样,古代也有官方的韵书,统一每个字的发音。

查一下诗韵( 平水韵 )就知道,在古韵“下平六麻”这个韵部中,”斜“字与花、家、涯是同韵部的字。

宋朝《平水韵》的六麻和《唐韵》的麻韵一样,唐朝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斜的读音很多,其中有一种读音与“邪”一样,宋韵书中徐嗟切,唐韵里似嗟切,都是韵母a的发音。

《唐韻》似嗟切sia《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xia,音邪

四、瓜牛与蜗牛

今天,在很多方言里,蜗牛还叫做瓜牛。这也是古韵的遗传。

杜牧有一首《朱坡绝句》: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这首七言绝句的韵脚是蜗和牙 ,牙ya、蜗gua和花、斜、家一样,也属于平水韵的下平六麻韵部。

蜗牛读作gua牛,在今天的广东、陕西、福建、中国台湾甚至甘肃等地方都有这种情况。

结束语

老街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下面是网友们的留言:

秦武粤鹏:陕西方言蜗牛读作:guagua牛。

馬乐天:兰州话叫gua gua 牛;戒急用忍32:

西安周边的郊县都叫瓜瓜牛。

不过考试的时候,可一定要听老师的哟。还是写作xie,否则扣分可不要怪老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山行》中的第一句。从诗义中可以看出“石径斜”是弯弯曲曲的山石小路。所以古人是做xie(二声)字读的。现在把它读做xia(二声),是因为与下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字同韵。其实本诗读xie也是不跑韵的,因为要求二四六八押韵,它是第一句。我的观点读什么都可以,为了朗朗上口可以读做xia(二声),知道它的意思是xie(二声)就可以了。


超然智者


问题: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应读作“xié”还是“xiá”?之前学《己亥杂诗》时,读到“浩荡离愁白日斜”时老师说“斜”应读作“xié”而不是“xiá”,后者为古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á叫叶韵。南北朝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宋代而大盛。这样是为了押韵而改变的,这里正确的读音当然是读xié了,杜牧那个时代的中古音也不读xiá,但是韵母结尾绝对是a,读xiá完全是为了押韵。





大橘子古诗文


古诗读作xia,今诗读作xie,今诗中的方言诗也可读成xia,此句应该读作xia。


叶蝉135


这首诗还真的挺有意思。

和儿子在火车上,遇到一个优秀的妈妈,坐车也不耽误学习,朗朗的教孩子背唐诗,她就念了杜牧的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儿子连忙打断了她的朗读:“阿姨,这个应该念“xia”,还有应该是“生处”而不是“深处”,是白云生起的地方,不是白云的深处。”对于儿子的这番解释,我有点小疑惑,第一个是赞同的,为了押韵,而第二个,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小时候就是学的“深处”,怎么一下子又变成“生处”了?对于很多古诗词,今人跟古人的解释理解都不同,有很多分歧与异议,譬如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就是个热议的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恨不得把原作者扯出来问个究竟。能这样也不错,说明大家都是爱好学习的,一起讨论热议,“文坛”不愁寂寞😄


兔子的八哥生活


我觉得应该读“xia”。因为在唐代,诗歌是用来唱的,既然是唱嘛,那就应该追求一个朗朗上口。另外,从音韵学角度来看,本诗属于七言绝句,一、二、四句应该是押韵的。粗浅的理解,望专家赐教!


一抹幽兰846


读xié。

从古至今,乃至未来,语言一直是变化的。语言的变化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的变化最大。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外地生活,时间一久,你的家乡话说得就不再地道和流利了,这是因为你受到现在生活地语境的影响。这还是在已经有了汉语拼音的现在,对于仅靠口口相传或各种不够靠谱的注音手段来教习语音的古人来说,语音的变化就更大了。所以从古至今几千年之久,语音变化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说到如何处理古诗文读音的问题,一般人完全没必要非读所谓的古音不可。因为这不仅不现实,而且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至于专业人士则不在此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