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遇到孩子放學回家說自己在學校受欺負了怎麼辦?

不少家長反映自己會讓孩子直接“還手”,在外面可不能讓自己的心肝寶貝受到委屈。 可是另一部分家長認為,受了欺負就“還手”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處理方式,小朋友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養成懂禮貌、好相處的性格很重要。

但都不“還手”的孩子受欺負時又沒有大人的幫助,就和容易讓其他小朋友認為他“好欺負”,下一次再有搶零食、搶玩具還是針對這個孩子下手。這讓不少家長都犯了難。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其實,孩子“好欺負”並非完全無跡可尋,除了每個小朋友個人的身體素質有差異之外,性格也佔據了很大的成分。

這三類媽媽容易養出“好欺負”的孩子?

1、過於強勢的媽媽

許多媽媽也許很難意識到自己對孩子過於強勢,她們甚至對自己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而感到自豪。一些媽媽包辦了孩子的生活起居等大大小小的事宜,從早上叫孩子起床到晚上為孩子做宵夜,從小時候干涉孩子交友,到長大插手孩子戀愛。孩子在母親面前不能有反對的聲音,也不能做媽媽不同意的事。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媽媽將孩子的一切都牢牢把控在手中,完全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孩子的聲音和想法也得不到媽媽的尊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主見,遇事也習慣性地等著別人幫助。在外面“受欺負”也就不足為奇了。

2、管教太嚴的媽媽

有的媽媽雖然不至於包辦一切,但仍然為孩子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希望孩子能按自己所想的的方向發展。

媽媽們的初衷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所有行動都在母親的約束下進行,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也會造成孩子過於死板和怯懦。對於外界新鮮事物不敢嘗試,對於規矩之外的世界不敢探索,就連被小夥伴欺負了都不敢“還手”。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因此,父母應該留一些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事情。在給孩子制定規則之前也要告訴他們,一切以保護自己為先。

3、懦弱沒主見的媽媽

與前兩種媽媽正相反,還有一些媽媽性格過於懦弱,遇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庭生活中也缺乏主見。長期以來習慣了忍氣吞聲,遇到委屈的事也常常選擇忍耐。

在媽媽的影響下,孩子也漸漸習慣了對欺負自己的小朋友不予“還手”,默默忍耐了事。

教育孩子不能太過嚴格,也不能太過弱勢。有時候保持沉默值得誇讚,有時候卻必須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總是受欺負還不敢發聲,孩子長大了之後也將自卑、懦弱,不敢為自己正當的利益抗爭。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怎樣才能培養“男子漢”氣魄?

1、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尊重

不少孩子受了委屈不敢“還手”,回家也不敢告訴爸爸媽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在同學老師,乃至父母面前沒有自信,也缺乏底氣。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重要的引航人,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關心他們在學校的生活。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瞭解到自己的發聲都能收到迴音,孩子也會樂於向大人傾訴,也有了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2、爸爸的角色不可或缺

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母親的愛像涓涓細流,給予我們港灣,而父親的愛則像高山,給我們肩膀,也教會我們堅毅的品格。

一些孩子性格懦弱,在學校“好欺負”,除了母親過於強勢或者管教過嚴之外,父親角色的缺失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平時教育孩子以媽媽為重心,爸爸在外應酬,很少關心、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男子漢”陽剛的一面就較難樹立起來。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3、和諧的父母關係

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家長的一舉一動他都記在心裡,並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他們成長。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關係和諧,那麼孩子也會更加陽光、自信、與小夥伴相處融洽。如果家庭關係比較緊繃,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經歷這樣那樣的阻礙。因而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就是孩子處理人際關係最好的榜樣。

孩子變得“好欺負”?這不僅怪爸爸,這三類媽媽也有影響

養育一個孩子並非一件簡單的事,一個小生命的成長有許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作為家長也要不斷學習如何養育孩子,這是一生都需要修習的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