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如何區分高低種姓?

肆5丶忌憚


在中國歷史上,元朝堪稱是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元朝統治者把天下百姓人為分成了四個等級,劃出了高低貴賤。

蒙古人自己是征服者,當然是最高貴的人,然後是色目人、漢人和南人三個等級。等級不同,在升學、就業和當官時的機會就不平等,遇到官司的時候更是如此。


無獨有偶,印度歷史上也有這樣混賬的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不過印度的黑暗等級制度不是按民族,而是按照血統來劃分的。和中國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的等級制度很短暫,不到一百年,元朝統治瓦解後就不復存在、壽終正寢了。而印度的種姓制度源遠流長,在印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依舊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

雖然說種姓制度在南亞不是印度的專利(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都曾普遍存在),但印度是實行種姓制度最頑固的國家,是種姓制度的重災區。


中國的等級制度來自異族入侵,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異族入侵的產物,它們都是侵略者為了更好對當地人實行殘酷統治而建立的。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建立了種姓制度,英國人殖民印度後,發現這種制度有利於他們的殖民統治,就把這一套延續下來。英國統治者把他們標榜的人人生而平等和人權的普世價值拋到了九霄雲外。

直到1947年,印度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後,種姓制度這項人類歷史上最醜陋、最落後也是最殘忍的制度才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印度種姓制度有數千年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頗為巧合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4個等級,跟元朝的等級劃分一樣。


印度的第一種姓是婆羅門,他們被認為是原人最崇高的部位,嘴,是最高貴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雙臂,稍微次於婆羅門;而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首陀羅分別是人的腿和腳,是底層的。但他們還不是最低賤的,還有一種人連等級都不上,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是邊緣化的群體,境遇更悲慘,被稱為“賤民”。

一旦被選定了等級,命運就註定了,永遠不會改變。尊貴的世代相傳,卑賤的也是永遠被壓迫。

第一種性是一等人,婆羅門的特定階層是僧侶貴族,他們擁有立法權,宗教裁定和解釋權,節日祭奠權。壟斷了全國的教育資源,巨大的財富被他們支配。

(這種印度美女就是典型的高種姓)

第二種姓剎帝利一部分來自印度的槍桿子——軍隊的指揮者和各級武職和文職軍官,一部分則是從中央政府的行政官員,他們為印度統治階層保駕護航,也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掌握著國家的財政大權,是印度種姓制度的保護傘。

第三種姓稱為吠舍,他們是小商小販也就是生意人,還有一部分人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他們是一般平民,屬於普通雅利安人。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們是由木匠鐵匠和裁縫師、理髮師,以及花卉園藝和其它手藝人還有和家政服務者構成的群體。他們在種姓金字塔的塔底,是被剝削的大多數。他們辛辛苦苦勞作,被上等人來剝削和欺壓,讓他們在自己的頭上作威作福,自己來當牛做馬。

最悲慘的是在等級之外的賤民,他們沒有生存權,也沒有生命權,更沒有人身自由。


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哪怕是在印度獨立後,經常發生不同種姓通婚。

就在前不久,美國媒體還報道了這樣一幕慘劇,十八歲的印度小夥死在自己的婚禮上,兇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因為小夥子的新娘阿姆魯塔是高貴的種姓,姑娘的父親覺得是不能接受的奇恥大辱,儘管女兒跟小夥真心相愛也無法容忍,因此就僱兇殺人。

2017年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發現,印度不同種姓間的通婚率僅佔結婚總數的4.2%,種姓制度雖然取消,但人們心中無形的鴻溝還在,填平這道鴻溝任重道遠。


小約翰


印度不同種姓生活水平差異巨大,而且不同種姓的印度人,膚色、神態、服飾都大不相同,即使是外國人也很容易分辨,即使不完全準確,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種姓制起源

種姓制度並非印度特有,周邊的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國同樣有種姓制度,只是印度國力更強,因此也更被重視。

公元前3000年,地球氣溫突然降低,居住在東歐地區的雅利安人迫於生計,只能向南遷徙,在遷徙過程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向西進入伊朗,另一部分繼續南下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佔領印度之後,為了方便統治將全部民眾劃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最高的是雅利安貴族,成為婆羅門,負責掌管宗教,雅利安貴族和原住民族長也可以成為剎帝利,管理國家,原住民平民則處於較低吠舍和首陀羅,而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原住民後代只能是最低等級的達利特,也就是賤民。

不同等級的印度人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民族,而且不同等級幾乎不通婚,所以數千年來印度人仍然沒有徹底融合,從相貌來看,高等級的印度人看起來更像是歐洲人,皮膚白皙,而低等級印度人膚色黝黑,很容易區分。



凡是掌管祭祀的,基本上都是婆羅門,作為最高等級,婆羅門數量很少,皮膚白皙,穿著華麗的,基本上都是剎帝利,因為剎帝利普遍富裕,衣衫考究,身上佩戴大量首飾,而膚色發黑的處於較低等級,因為普遍貧窮,所以衣服看起來並不華麗,首飾也比較少。


飲食習慣

印度人吃手抓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米飯揉成一團蘸上調味品,在印度不管是吃飯還是遞餐具,一定要用右手,左手是用來洗屁股的。但是並非所有印度人吃飯都用手,富裕的剎帝利通常會使用餐具,而且高檔餐廳的服務員都必須是高等級的。



外國人來到印度,會根據膚色確定等級,比如歐美人來到印度,因為膚色白皙,與剎帝利接近,所以會被當地人當成剎帝利甚至是婆羅門,得到當地人的禮遇。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流傳了3000年的制度,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內銷聲匿跡,至今種姓制度還在影響印度社會,而且越是偏遠地區,影響越大。


視野新觀


    • 印度人的人種很多,亂七八糟的,從純黑到純白的都有。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印度人那麼黑,卻被稱為白種人。而且印度人一眼就能看出種姓高低。
      簡單來說,先不管他們的來源,純黑的基本是原住民,都是黑種人。純白的是入侵者是白種人,入侵成功後奴役了黑種人。



      為了磨滅印度人的反抗心,方便奴役。白種人就發明了種姓,白人都是高種姓,黑人都是低種姓。他們的人種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初的種姓不管是什麼只有兩種,高跟低。
      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高低種姓之間是不能通婚的。但是白男配黑女的還好一些,生的孩子種姓降一級,還能有些地位,比純黑的高。因總會有落魄的白男,或某些黑女很漂亮被白男看上,社會上的人也能理解。
      但是一旦白女配黑男就會被白人認為是恥辱,是這女人在犯賤,生的孩子是對他們種族的侮辱,於是,賤民誕生了。

      理解這些就能明白,純白的一定是高,他們人數雖少,但掌控了幾乎一切資源,他們才是主人,才是人。黑人只是奴隸而已,都不是人。不是人的兩腳牲畜怎麼代表印度的人種。不白不黑的要麼是僅次於白人的,要麼就是賤民。從膚色上區分不開怎麼辦,於是歷史上曾經規定賤民必須身上配一種樂器,一走就會響,大家聽到了,就知道是賤民來了,要躲開他。雖然現在賤民沒有再戴那種樂器了,但你看他的神態與著裝還是能區分。

一格視頻


許多人瞭解印度的種姓制度僅僅是通過一些粗略的資料,並沒有深入細緻地去探究。

於是出現了一些謬論,認為分辨種姓制度應該從膚色入手。

然而這是不正確的,不同地區的印度人根本無法通過膚色區分種姓。比如印度總理莫迪,他皮膚白皙,但人家是吠舍而不是婆羅門或者剎帝利。而許多南印度地區的婆羅門是黑皮膚的。嚴格來說,種姓制度是以血緣為基礎建立的,血統才是區分高低種姓的標準。
(婆羅門)


首先,讓大家瞭解一下不同種姓的差別。婆羅門地位最尊崇,因為在遠古時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權,婆羅門僧侶具有天然的神聖性,也是少數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群體,因此被認定為第一種姓,神聖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現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依舊由他們主持,婆羅門階層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勢力很大。

其次是剎帝利,不管是實行軍事民主制的原始社會末期還是到了中世紀封建時代,國家的武力階層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剎帝利階層的人是天生的軍人和公職人員,君主。他們直接管理世俗社會,因此位居第二種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羅,他們是商人,手工業勞動者和農民。比如,印度總理莫迪,家裡以前是賣油郎,標準的吠舍階層。他們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也是古代社會中的良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層。與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羅在古代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屬於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販,司機,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羅。
(吠舍)


當然,最可憐的是達利特。在印度教社會中,達利特屬於最底層的人,即便到了現在,達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們認為欺負達利特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很難去做良民能從事的職業,大多數從事屠宰,喪葬,排汙工作。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想知道另一個人屬於什麼種姓,只要知道對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們的職業,祖先,居住地息息相關,具有特殊含義。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國王”,“勇猛”,“戰士”或者“宰相”,那麼他一定是剎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儲蓄”,“財富”,那麼他一定是吠舍階層。而姓氏的含義中包含了學問,神袛,宗教相關的詞彙,那麼他一定是婆羅門。

沒有人會傻到改變姓氏,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種姓。只要外人詢問你的家庭條件,你兄弟姐妹結婚,就讀的情況一下子就知道真偽了。假冒高種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達利特)


大多數印度人就是通過姓氏判斷種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會詢問外國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錫克教徒不屬於印度教種姓制度的範疇,但實際上人家也有默認的身份。高等級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後裔,他們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內部,而低等級的人就只能在門外。至於錫克教徒,他們和拉起普特人一樣以武力起家,被默認為是剎帝利種姓。


朱興子


主要從膚色、長相、姓氏、職業以及飲食習慣方面進行區分。

印度種姓制度的建立,和外來入侵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在摧毀古印度文明的同時,建立了吠舍文化及種姓制度。將南亞的土著達羅毗荼人打入底層,雅利安人則位居高位。而隨著南亞次大陸被馬木留克、突厥、蒙古等輪番入侵,來至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逐漸成為印度上層的主流。

故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區別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膚色。雅利安人是白人的一類,而入侵南亞的蒙古、突厥等在西遷過程中,混有大量的中亞民族的成分,譬如印度末代王朝的莫臥兒帝國,其建立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這導致印度高種姓人有明顯的白種人特點,譬如出生於婆羅門的尼赫魯女兒英迪拉甘地,膚色和長相都有中亞成分。這類人主要佔據著印度種姓中婆羅門、吠舍和剎帝利階層



而低種姓如首陀羅和賤民,也就是達利特,主要是被征服的印度土著,很大一部分為達羅毗荼人人,以及極少數破產的雅利安人。而達羅毗荼人比較大的棕色人種的成分,皮膚多是棕色或者巧克力色。如目前印度總統納特·科溫德,出身於達利特,膚色和長相都棕色人種的特點。


二姓氏。印度的姓氏通常與種姓掛鉤的,譬如Shukla,意思為純潔的白色,是婆羅門。Sethi,意思是放貸者,是吠舍。Rathee,意思為戰車的車伕,這大概率為剎帝利。而以清潔工等日常工作姓的人,通常是首陀羅或者更低的達利特。

另外,還可以通過姓氏區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由於印度的穆斯林主要來源於中亞,帶有中亞遊牧民族的文化習俗,典型的特點就是名字中帶有汗,譬如主演《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阿米爾汗,就是穆斯林。



三、飲食。高種姓多為素食主義者,低種姓是消費肉類的主力。譬如出生於吠舍的莫迪、出生於婆羅門的甘地,都是不吃肉類。在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男主角為了給練習摔跤的女兒補充營養而買了雞肉,被妻子警告不得在廚房裡烹調,就是這一現實的真實寫照。



不過,這幾方面都僅僅是參考之一,不能僅憑膚色和長相就下定論。種姓制度是一個極其複雜複雜的文化現象,有統計印度有3000多個種姓,所謂四大種姓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加上印度各地區的不同文化風俗,使種姓的區分更加複雜化。


L夕惕若看世界


有很多辦法。

一、姓名。二、職業。三、膚色。四、飲食。五、言談。

既然叫種姓,姓氏就是非常重要的標誌,雖然近年有所混同,但大體還是能夠區分。在印度地區,不僅印度教徒有種姓,伊斯蘭教與錫克教等也有種姓。所以,姓氏判斷的準確性大體在八成以上。

種姓與職業密切相關,雖然1947年公開廢除種姓制度,但低種姓者依舊主要是農工商的被僱傭者、運輸建築的苦力、殯葬、掏糞等下賤職業。高種姓大體從事教育、祭司、行政、司法、從軍、地主、工商金融等業。能夠擠入商業的低種姓者也是非常下層的,所以,以職業判斷種姓,準確性近九成(議員不算)

膚色辨認及判斷是比較麻煩的。印度人口主體是黑人,大量混血造成辨認困難。所以,以膚色判斷種姓的正確率只五成。

飲食習慣方面,高種姓婆羅門比較健康,以水果蔬菜為主食,剎帝利吠舍偏好肉食。底層低種姓的飲食非常雜亂,正規肉食少,偏好其他蛋白質來源。所以,以飲食判斷種姓的正確性大約八成。

言談舉止方面,種姓越高,則舉止大方,言談得體,自信滿滿。低種姓謹慎卑謙,不敢與高種姓平等交流,甚至不敢對視。至於賤民,白天都不能上街,更不能踩高種姓的影子。所以用言談舉止分辨種姓,正確性九成。


四川達州


印度人的種姓高低一般是通過姓氏、膚色、職業、籍貫來區分的,印度的種姓從高到低分別是破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這四個種姓之下還有一個就是達利特,也就是不可接觸者意思。


在印度,不能直接問他們的種姓,這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那麼如何快速區分印度人的種姓呢,下面我就具體說說印度人是如何通過姓氏,膚色,職業,籍貫來區分種姓的。

首先,姓氏區分從高到低是這樣的,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威亞斯、潘迪特、提維特等。剎帝利常用姓氏是塔卡爾、拉吉普特、辛格、塔闊爾、沃爾瑪等。吠舍常用姓氏是古普塔、默迪、色斯、甘地、沙嘎加爾、高爾等。首陀羅常用姓氏有安貝達爾、蘇蘭基、恰馬爾、納伊、洛哈等。



其次,通過膚色區分,高種姓人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則更深,低種姓屬於當地原住民居多。再有通過職業區分,高種姓一般職業都是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富人階層,低種姓階層更多的則是普通底層人居多。其它也可以通過籍貫區分,各種姓在印度各地都有自己的居住地,比如高檔社區和貧民窟就是高低種姓各自居住所在地。


綜上所述,區分印度種姓還可以細心觀察,比如從穿著,手繩,飲食,口音,談吐進行區分,穿著高貴,飲食清淡,談吐優雅的基本就可以判斷為高種姓,反之就是低種姓。


怪叔叔是個逗比


雖然沒寫在臉上,但也差不多。

婆羅門全部都是貴族,最容易分辨。看過電視劇裡的黑社會流氓嗎?流氓什麼德行,印度的婆羅門就那樣。簡單說,婆羅門是必須戴各種首飾的,所以,那些掛著大金鍊子,看上去道貌岸然,抬頭挺胸,眼睛差點長到腦瓜頂上的,肯定是婆羅門。

其實也就剎帝利和吠舍有點難以區分。有錢人穿得好,那是自然,但剎帝利基本上都是錫克教徒,穿戴方面相當有其特色。

婆羅門是滿腦袋零件,剎帝利和吠舍,幾乎都戴頭巾。錫克教略有不同,還有kangh,髮梳。種姓裡,剎帝利排第二。錫克教的創始人就是個剎帝利,所以錫克教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不是普通人玩得了的。

在古代印度,只有穆斯林才有資格戴頭巾,後來,印度爆發了一場宗教運動,一個錫克教的老大,教男人都圍上紅色的頭巾,這一情況逐步融入了錫克教的教義,錫克教的男人都開始戴頭巾。而且他們專門選擇色彩鮮豔的頭巾,尤其是紅色和橙色。英國人喜歡使用錫克教徒做警察,阿三是英語阿sir的音譯,這就是紅頭阿三的由來。

在印度看到那種鬍子特別長的人,一般都是錫克教徒,因為錫克教規定不準修理鬍子。其實在印度,一大半人都留鬍子,只是鬍子的長短不同而已。鮮豔的頭巾、大長鬍子,那就是錫克教徒沒跑了。既然是錫克教徒,那就是剎帝利。模樣稍微有區別的,就是吠舍。

吠舍不會留太長的鬍子,也不會戴鮮豔的頭巾,以免有冒充高階種姓之嫌。畢竟吠舍比剎帝利低一個檔次,冒充高階種姓是大罪,要宰了的。

所以也可以說,高階種姓男子,看他們的頭巾和鬍子就行了。

至於印度女人,雖然不戴頭巾,可是必須戴著特製的披肩。和頭巾一樣,這也是分種族和地位高低的方法。

不太好判斷的,是升階中的首陀羅。

普通首陀羅一眼就看出來,因為窮,沒什麼好樣子的。

印度四大種姓間很少通婚,但並不是絕對的。高階種姓的男子娶低種階姓的女子,這叫“順婚”。低階種姓的人雖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種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後代的種姓。比如首陀羅想要提升階級,則只有首陀羅女子與婆羅門男子處於夫妻情況下所生的女兒,又與婆羅門男子通婚,如此繼續,在第七代就可以成為婆羅門。

順便,這種方法,從首陀羅混到婆羅門,怎麼著也得個一百四五十年。

但是,低階種姓的男子,娶高階種姓的女子,是絕對禁止。一旦發生,男子處死,女子就算不被處死,也要被剝奪種姓成為賤民。

不過,升階中的首陀羅,上億人裡有那麼百八十個罷了,無所謂的事。

綜上,婆羅門滿腦袋滿身金晃晃,剎帝利大長鬍子戴鮮豔頭巾,吠舍頭巾顏色偏暗且一般不留大長鬍子,首陀羅比要飯的強點不多,像要飯的一樣的就是賤民。當然,賤民,上億人裡能有三五個富裕點的?就忽略不計了。

另外,在軍隊裡,略有不同,等有時間再跟你詳細說。


純鈞LHGR


在我們的觀念裡似乎只有印度有種姓制度 但事實並非如此

存在種姓制度的國家和地區有: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西藏、伊朗、也門、非洲、馬達加斯加、法國。

是否覺得不可思議呢?

樂器侍奉神靈的婆羅門

什麼是種姓制度

種姓是指通過內婚制和繼承的方式傳承某一特定階層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職業、階級、溝通交流習慣、禁忌等)。最典型的是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的目的在於保證純正和維持傳統不被破壞。


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稱為瓦爾那,是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時所建立的。表面上看瓦爾那是分成由上到下的四大種姓(知識分子的婆羅門、文臣武將的剎帝利、農人牧人組成的吠舍、奴隸組成的首陀羅),但實際上是二分法:

整個種姓制度分為瓦爾那和以達薩人為主印度土著的賤民兩大類;瓦爾那再分為再生組和首陀羅;再生組分為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和吠舍;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分為婆羅門和剎帝利。

如下圖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尼泊爾種姓制度和印度差不多,但婆羅門主要是來自山地婆羅門和印度移民,剎帝利則由切特里和塔庫裡兩大種姓組成。

受印度種姓的影響,巴基斯坦是伊斯蘭國家中種姓制度最嚴重的國家。雖然信封伊斯蘭的巴基斯坦沒有印度那種明顯的種姓制度,但巴基斯坦在宗教、教派、種族、家族部落等形成了內封閉式的種姓制度,雖然沒有印度四大種姓制度,但巴基斯坦存在教派、種族、家族的種姓制度。

印度尼西亞受印度的影響,存在和印度種姓差不多的制度:三生,即貴族;二生,即貧民;一生,即賤民。

伊朗的雅茲迪實行嚴格的內婚制,穆裡德、謝赫、闢爾三個種姓不能相互通婚,只能內部結婚。

伊朗的薩珊王朝則是由祭祀、戰士、大臣、平民四大種姓構成。

馬達加斯加的伊默裡那王國分為貴族、平民、農奴三個等級,職業世襲,不得相互通婚。

中世紀歐洲的階級制度也是次等種姓:貴族、騎士、工匠、農民,層次分明,職業世襲,並且各自不會通婚。


綜述

種姓制度是內婚制或繼承製保持純潔和傳統不被破壞的宗教認定製度。一旦被認定了,種姓是會被世世代代傳襲下去。這種社會地位,不會因為王朝的變更而被中斷——因此中國的王朝中不存在種姓。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想通過名字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是很難的。一般高種姓的人膚色都較淺,而低種姓的人膚色都相對較深。

還有就是根據名字的含義,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識來判斷。因為很多種姓都是來自於職業,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個大概。

比如“Shukla”,取純潔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羅門種姓。還有“Trivedi”這種大白話一樣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羅門種姓。那些以“清潔工”、“搬運工”、“洗衣工”為名的,明顯就是首陀羅種姓。

印度人除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響,也有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種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比哈爾人、奧里亞人、古吉拉特人、坎納拉人、拉賈斯坦人、桑塔爾人等,都實行種姓制度,但種姓名稱及具體情況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爾人分為婆羅門、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羅6個種姓,界線森嚴。而奧里亞人則分為婆羅門、坎代德、戈拉臘、拉柬尼耶和首陀羅5個種姓,制度不嚴,種姓地位還可升降。

拉賈斯坦人也分為5個種姓,其中地位不高的馬哈金種姓的人主要從事工商業,卻相當富有,以加爾各答為中心,資本主義發展較快。

家族形式判定,具體如下:

1、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2、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3、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4、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