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堪称“世界人种博物馆”?

非不定高


世界上的现代国家大多是单一民族为主组成的。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二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精英挤破头也要到美国去,平民百姓偷渡也要去那里圆梦。因此,美国就是一个人种博物馆,涵盖了世界各国,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种。

远在美洲的巴西也算是人种博物馆,国内除了三个主要人种——印第安人、黑人、亚洲后裔黄种人和以欧洲人后裔为主的白人,以及上述四种人在一起相互通婚而诞生的各类混血人。

我们中国也算是当之无愧的人种博物馆,一共有七大人种:

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西北类型、中原类型、苗瑶类型、百越类型、北亚类型。不过中国人虽然人种多,但肤色基本都是黄色的。

比起中国和巴西,我们的邻居印度也毫不逊色。

我们平时都以为,印度到处都是黑人,其实这是个误区,印度的黑人并不占多数。实际上,印度国内占人口比例最多的,还是白人。因为印度是人口大国,真要算起来,印度跟英国、美国、和德国、俄罗斯一样,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白人大国。

之所以说印度是人种博物馆,是因为世界三大人种在印度都有分布,可谓是包罗万象。

因为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地大物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民族前来淘金。

印度的人种大体上有五个:一、雅利安人。二、达罗毗荼人。三、尼格利陀人。四、原始澳大利亚人。五、蒙古人种。由此看来,印度这个人种博物馆还真是名副其实。

公元前1500年左右,南亚次大陆遭受了雅利安人的入侵,他们凭借蛮力从毁灭了印度河文明,后来西方殖民者又从海上过来,对印度进行征服。

异族的入打破了当地人宁静的生活,无形中也慢慢改变了印度的人种与人口构成,打破了印度本土人的居住习惯。改变了族群分布。

尼格利陀人与原始澳大利亚人,是最先漂洋过海来到印度生活的。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

尼格利陀人来自遥远的非洲,身形一般都不高,皮肤深黑,头发向下卷曲,嘴唇较厚。比较矮小且肤色黝黑,他们的胡须比较稀少,体毛也不是很多。

原始澳大利亚人与尼格利陀人相比,身高较高,嘴唇相对较薄,肤色为棕色或者浅黑色。

现在的印度,尼格利陀人与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人已经不多,分布也不集中,零零星星地分布在印度各地。

达罗毗荼人占是印度占人口比例较多的人种,人类学家对于达罗毗荼人是否是印度土著族群也争议,看法不一。

目前,在印度人口结构中,达罗毗荼人种的比例较高,根据2010人口普查,达罗毗荼人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仅次于雅利安人屈居第二。

对于达罗毗荼人的起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达罗毗荼人就住在印度河流域,是举世公认的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凶猛的入侵者对达罗毗荼人进行了屠杀和镇压,他们被迫逃到了中南印度地区。

印度五大人种,雅利安人是老大。不仅人口数量最多,而且也垄断了国家资源,影响最大,对人民的盘剥也最大,臭名远扬的印度种姓制度就是他们建立的,至今还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雅利安人原本是俄罗斯—乌克兰一代的游牧民族,这样彪悍孔武的游牧民族大举南侵。通过阿富汗山口一路狂奔来到印度,凭借着他们的精湛的弓箭,对当地人进行大屠杀,一举毁灭了印度文明,对印度人开始奴役。雅利安人属于正儿八经的白种人,头发浓密,身材高大,脸型窄,头发浓密微卷。

蒙古人种是印度的第五人种,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种。

由于印度的东北部与东亚贯通,蒙古人在不同时期,分批进入印度境内,但经过上千年的民族融合,混居和通婚,蒙古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原有特色,融入各民族之间。

而今的蒙古人种,数量上不多,分布地区很小。他们一般来说,说的是藏语,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大多数居住在印度东北地区。印度宗教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祆教、犹太教巴哈伊教和锡克教。

印度人口是人口大国,国内有大大小小的民族一百多个,这些民族不仅血缘各异、文化也不同,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印度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世界语言博物馆"之称,这对印度来说,不管是否无上荣光,至少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历来现实


似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印度人普遍都是黑皮肤,然而实际上印度却是世界上白种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世界三大人种在印度都有分布,而且还绝对数量也都不在少数。

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种族群构成,血统混杂而语言文化纷繁交融。印度本土大致有五个人种: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蒙古人种,所以被称作“人种博物馆”


在历史上,南亚次大陆屡屡遭受异族入侵,从最早毁灭印度河文明的雅利安人开始,到后来从海上而来的欧洲殖民者。频繁的外族攻入,极大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人种与族群结构,以及原本的土著族群分布,这也是印度人种如此复杂的最重要原因

尼格利陀人与原始澳大利亚人,是最早的印度土著人种,主要分布于印度的中部与南部沿海。尼格利陀人身形比较矮小且肤色黝黑,胡须与体毛都不是很多;原始澳大利亚人与尼格利陀人的体征非常相似。如今整个印度,属于尼格利陀人与原始澳大利亚人这两个人种的族群数量并不算多,分布也比较零散


达罗毗荼人是印度最重要的人种之一,不过对于达罗毗荼人是否是印度土著族群至今也是说法不一。目前,印度人口中达罗毗荼人种占比超过25%,仅次于雅利安人。大多数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原本居住在印度河流域,也是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雅利安人入侵后达罗毗荼人才被驱赶到了如今的中南印度地区

印度五大人种之中,以雅利安人数量最多影响最大。雅利安人原本是高加索—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大致在公元前25世纪,雅利安人的一支越过兴都库什山脉攻入南亚次大陆,毁灭古印度文明,成为古印度的主宰。雅利安人属于白种人,只不过南印度的雅利安人受自然环境影响肤色变黑,但依旧属于白人


蒙古人种是印度最不起眼的一支。由于印度的东北部与东亚相接连,历史上不同时期,来自东亚与东南亚的滇藏等属于蒙古人种的各族不断进入这里,逐渐形成了印度东北居民。蒙古人种是印度人口最少、分布最狭窄,基本都集中于印度东北几个邦

印度人口超过13亿,分成大大小小上百个民族,这些民族无论血缘、文化上差异都很大,纷繁复杂的状况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印度也因此被称作“世界人种博物馆”、“世界语言博物馆”。


澹奕


印度的民族特别多,估算有近500个,最小民族如今只有几百人。

这500个民族大致分为5个人种,分别是尼格利陀人、原始澳洲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和蒙古人。

最先来到这片大陆的是

达罗毗荼人,他们算是印度本土的原住民。

接着尼格利陀人和原始澳洲人也先后来到这里。

尼格利陀人是非洲黑人,从埃及进入亚欧大陆,最后到达印度。

原始澳洲人来到印度,就像亚洲人穿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一样。他们也是在冰河时期,踏着厚厚的冰层,越过印度洋,来到印度。

但是尼格利陀人和原始澳洲人,人数相对比较少,也都没有真正统治过这片大陆。

反而是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建立起先进的青铜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已经是当时世界上先进水平。

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最早主要生活在中亚地区,以游牧为主。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干旱使得他们无法在原来的地方继续游牧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两支,一支向西来到了欧洲另一支向南,翻过大山,来到了印度。

由于雅利安人骁勇善战,逐渐将达罗毗荼人赶向南方,他们占据了土地肥沃的北方,逐渐形成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占印度人口的大部分

蒙古人种进来的较晚,只要是蒙古人和藏人。他们人数较少,对印度的影响较小。

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人主要是指印度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


老虫


印度人种、民族确实非常杂。

一、土著黑人

原来的土著是矮黑人,今日印度人口主体也依旧是黑人,大约接近6成。这些人才是印度人的主体,大多数也是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从事农业、建筑、运输等体力活。







二、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自西北侵入印度。为利于统治搞出轮回,形成了四大种姓与贱民制度。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废除种姓,但3500年的影响怎么可能消除?

印度教徒占印度总人口82%,其中约4%为婆罗门,7%为刹帝利,19%为吠舍,即是说30%的印度教徒为白人。

婆罗门女子:

三、混血

缅甸、尼泊尔等地有黄种人进入印度,帖木儿入侵印度带来蒙古与中亚突厥的黄白混血,所以部分黄种人与黄白混血形成穆斯林种姓,基本对应印度教第二第三种姓。

廓尔喀人,明显属于黄种人:



黄种及黄白混血在印度总人口中占比少,估计不足1—2%。

同时,旁遮普地区存在锡克教族,及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这些大体属于白种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混血:



此外,黑人与白人、黑人与黄种人也形成部分混血(主要是主人占有黑奴),在印度总人口中大体不足5%。

欧洲入侵印度,部分后裔留下,数量不多。


四川達州


世上有一个奇葩的国度,不但人口众多,人种也是包罗万象。去这个国家旅行的话,从北到南你能看到当今所有肤色的人种。没错,这个神奇的国家就是印度。印度这个国家和文明兴起以来,印度的历史就是一个外族入侵的历史。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越。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只是个地理概念,加上生存环境不错,历史上遭受无数次外来民族的入侵和征服,并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于是各种肤色的人种涌进了这个地盘里。古印度并非无人居住的蛮荒之地,最早的居民是皮肤黝黑的土著人。公元前2500年,白种雅利安人中的一支从中亚越过阿富汗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和在此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发生争斗。雅利安人属于强悍的游牧民族,战斗力强,达罗毗荼人哪里是其对手,多年后被打败,赶往了印度南部。雅利安人占据了印度北部地区。

长久以来印度并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统一王朝,更像是那种小国林立的土邦国家。因此谁都能踏上这块土地。到了13世纪元朝时期,蒙古大军攻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黄种人由此踏上印度这块土地。在此之前更早的时间黄种人就进入和缅甸相邻的印度东北地区。所有王朝都没能统一现今印度全境,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历史上因为融合时间太短,印度还没有形成统一肤色和文化的大印度人种,所以才有了白色,黄色,棕色,黑色人种等万花筒式的奇观,称印度为人种博物馆名符其实。除了人种的差异,印度国内被国家承认的民族有近千个。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差异。但是由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所以很多时候民族之间议会的席位和名额争夺不休,往往也导致社会问题的发生,所以印度是世界人种博物馆。


小和尚释广德


全球人种比较复杂地区只有三个:

一个是南亚地区。这个地区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但这三个国家人种只是三种:白人、黑人、黄种人。

另一个是中亚地区。这里主要是黄白人种,其中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白种人因素多一些,而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则与黄种人很想象。塔吉克人与伊朗的波朗的波斯人是同一类型。

再一个就是美洲了。这里最早生活着土著印第安人,后来欧洲发现新大陆后,又出现印欧混血。随着“非洲黑人奴隶”的涌入,又有黑人及其他人与黑人的混血。除此之外还有华裔、日裔、印度裔等移民加入。

在我们印象中,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但印度只有五个族群的组成,分别是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旁遮普人、东亚人种。尼格利陀人属于矮小的黑人,而原始澳大利亚人与现在澳大利亚土著人很相似。达罗毗荼人属于地中海的欧罗巴人,雅利安-旁遮普人则属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古老游牧民族。由于印度人种多,但有严格等级限制,所以混血人种不太多。

比起印度来,美洲才是人种最为复杂的地方。一提到美洲,很多人会认为是美国,虽然美国人种也不少,但还算不上复杂,位于南美洲的巴西才称得上人种最为复杂的地区。


负十四


印度212个民族如何保持稳定?莫迪:别问我,头疼

世界上什么地方民族问题最复杂?当然是印度,这里被称为“世界人种博物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种、民族、种族、部族形态都能在这里找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印度人做不到。

目前为止,印度主要民族包含了印度斯坦族 (兴都斯坦族)、 泰卢固族、 马拉地族、 泰米尔族、 孟加拉族、 古吉拉特族、 马拉雅拉姆族、 卡纳达族、 奥里雅族和锡克族等。这些规模较大的民族,占印度人口总数的82%。其余的少数民族,更加成分复杂。

印度到底有多少民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1950年,印度认定了212个部族,到1956年又改口说414个部族。这些部族,长期有利于印度统治体系之外,还拥有上亿人口,是印度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印度最不发达的部族中,仅仅从生活方式上就包含了集渔猎型、 游牧型、 刀耕火种农业型、 固定耕作型、 劳工型和民间艺人型等。因为印度政府对这些部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极其有限,所以即便是印度最厉害的民族学家,也说不清到底印度到底有多少民族。

为什么印度有这么多民族?主要是因为历史和地理两方面的原因。

历史上看,印度处在南亚次大陆,地形相对封闭,只有西北方向的兴都库什山脉有个开伯尔山口。西北的游牧民族不停从这里进入印度,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雅利安人、波斯人、大月氏人、蒙古人先后成为印度统治者,进而成为印度的上等种姓。

几乎所有的印度统治者,都只能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统治,印度东北部山区和印度南部德干高原,一直到英国殖民入侵时,才纳入了印度统治范围。

没有足够的民族整合,没有充分的民族迁徙和通婚,印度的民族之间只能互相敌视互相瞧不起。

地理上看,德干高原和印度东北部,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即便到现在,印度也只能实行羁縻统治,设立土邦,仿效2000年前的汉朝对付这些少数民族。

印度的民族问题,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对此,从尼赫鲁的国大党到莫迪的人民党,都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因为,问题太复杂,即便是最好的制度,也需要实行数百年才能见效果。

印度民族问题主要有这些:

1,没有主体民族,地方分离主义比联邦还有权威。

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50%,印度教教徒占80%,这是印度的稳定器,同时也是莫迪人民党的统治基础。但,如果仔细观察印度各个邦,会发现每个邦都有自己的主体民族,每个邦都有自己的特殊语言。

1966 年, 锡克教阿卡利党首领法泰赫·辛格要求把旁遮普邦分成两个邦, 否则就绝食抗议。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在锡克教徒的巨大压力下被迫同意以语言为基础, 将旁遮普邦分为以锡克教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为主的哈里亚纳邦。这种事情,在2002男又发生了一次,蒂斯加尔、 喜马偕尔和恰尔康得等三个邦先后从原来所属的邦中分离。

印度的每个邦都是一个独立王国,每个邦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民族和语言集团想要分离而去。很多政客依托民主制度,煽动民族分离,印度就这样越来越支离破碎。

2,与宗教缠绕,各民族不愿再共同利益下妥协。

印度目前99.7%人口信仰宗教,世界七大宗教在这里都有。印度教占82.41 %, 伊斯兰教11.67 %, 基督教2.32%, 锡克教1.99%, 佛教0.77%, 耆那教0.41 %。各大宗教都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同时还试图向其他宗教区域进行扩张。这种民族和宗教的无声的战争,主要靠着人口生育和迁徙实现。

作为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越来越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迁徙而来的穆斯林,进入印度后疯狂生育,还不融入当地社会。当莫迪把这些人视为“二等公民”时,2亿多人团结起来进行游行示威甚至发动暴动。2019年发生过这种事,以后还会一直有。

印度人对宗教的狂热,让他们更重视精神追求和来世的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在精神麻醉下被刻意忽视。即便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也不互相妥协。宗教盛行,让印度人不愿意为了印度国家的前途进行妥协,因为那会损害本民族或者本部族的利益。

3,生育战争和暴力冲突并存,与历史问题、党派冲突、贫富分化、种姓对立交织在一起。

相对比较温和的民族主义者,会用生育方式获得更多的人口和选票,从而挤占其他民族生存空间。民族极端主义者,则是追求更大自治权甚至获得独立,这种要求一旦不被满足,有可能造成暴力冲突。

难以想象,占总人口82%的印度教教徒居然会成为印度的不稳定因素。印度教教徒成立各种各样的教派组织,冲击伊斯兰寺庙,打砸情人节和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印度国大党持之以恒实行世俗化政策,冒犯了锡克教教徒,英迪拉甘地被刺杀,也冒犯了印度教教徒,国大党被人民党所取代。

西方国家一再对印度的民主制度寄予厚望,希望民主能够让印度实现民族对内团结和对外和解,但这一切谈何容易!印度东北部的民族分离极端分子甚至有成为恐怖分子的趋势。2003 年5 月 6 日, 印度东北部的特利普拉邦发生两起部族分离分子袭击平民的事件, 共有20 人被打死。拉邦在过去的20 年间,就有一万余人死于部落和种族冲突。

印度好好解决民族问题,想要实现大国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人,倾向于用暴力和革命一次性解决民族问题,这恐怕才是印度社会最可怕的定时炸弹。

印度的明天到底在哪里?别说莫迪了,哪怕尼赫鲁和甘地活过来都头疼的要命。


历史知事


印度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人种博物馆是因为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种比印度还要丰富。印度这个国家和文明兴起以来,印度的历史就是一个外族入侵的历史。印度土著人可能是黑皮肤,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的定论。但是根本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白人和黄种人侵入印度并建立帝国。在4000年前属于白种人的高加索人种就进入了印度,给印度带来了种性制度和婆罗门教。原先肤色较黑的当地人责被驱赶到了中印度和南印度。而肤色较黑的这些土著也并不一定是印度自然生发出来的人种。而到了十二十三世纪蒙古人也进入印度之后,伊斯兰教迅速扩张成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同时蒙古人也建立了长期的帝国。


对于印度本土人而言,这一时代也称作殖民时代。但是印度的文化显然更包容入侵者,他们的官方主流思想并没有对这些入侵者大肆讨伐。印度已知的最早的人是尼格利陀人,这种人的人口分布大致是在印度中南部沿海地区,基本上以海为生身材短小。当然,他们的人群数量并不多,分散也不算多集中,在印度人口中的占比并不高大致10%左右。被历史学家所认可的印度最早的居民是达罗毗茶人,是印度最早的人种。当然,是否是在印度次大陆上自然形成还是从他处移民不得而知。但吠陀时代之前印度的很多文明遗迹都是这些人创造的。现在这些人在人口中的占比也超过25%算的上是第二大人种。


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印度领土上的雅利安人,原本是生活在高加索到中亚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在4000年前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南亚次大陆。给当时的印度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成为主宰,建立了现代我们意义上的印度文明。这些人属于白人,之后就是蒙古人种,蒙古人在印度人当中的占比其实并不多,主要是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留在这一地区的。当然蒙古人并没有完全征服南亚次大陆。到最后选择了放弃,但是蒙古人种的影响力在此时到达顶峰。在印度河流域,完全控制了当地的局势。在加上东南亚地区的黄种人部分迁入到了印度,印度东北和西北部地区黄种人的占比较高。



除了人种的差异,印度国内被国家承认的民族有近千个。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差异。但是由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所以很多时候民族之间议会的席位和名额争夺不休,往往也导致社会问题的发生,所以印度是世界人种博物馆。


世界史图鉴


印度集齐四大人种,南部非洲人种(人口较少),东南大洋洲人种,西北高加索人种,东北亚洲人种,中间混血混血,再混血。

虽然说大洋洲血统(南印度)和高加索血统(北印度)占多数,但中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种族。

其次就是人多了,奇葩事也会变多,就不多解释了。


游民管理队长


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印度的民族构成与其分布情况:

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的关切和重视。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2.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 (Telugus) 属达罗毗荼人种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卢固人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一种姓又分数以百计的亚种姓。但种姓界线不如其他地区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允许交表亲(见交错从表婚),寡妇不许再嫁。人死后在河边火化,余烬投河。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4.马拉地人 (Marathis)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约有50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喇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1960年建邦。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5.泰米尔人 (Tamils) 属达罗毗荼人种

南亚民族之一。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

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罗人,后来是原始澳大利亚人,再后是达罗毗荼人。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焦尔(旧译朱罗)、邦迪耶(旧译潘地亚)、杰尔(旧译其罗)等国。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在其贾夫纳地区建立王国。14世纪为维查耶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17世纪分裂成许多小王国。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火葬。

6.古吉拉特人 (Gujaratis) 基本属欧罗巴人种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旧译“瞿折罗人”。约3260万人(1978),主要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境内,其他邦也有分布。基本属欧罗巴人种,但混有达罗毗荼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成分。使用古吉拉特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梵语词汇占40。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耆那教、祆教和基督教。中世纪曾建立国家,中国古称为“瞿折罗”、“胡茶辣”。19世纪上半叶遭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独立后于1960年单独建邦。近几十年来,不少古吉拉特人成为印度政界有影响的人物,民族运动领袖、圣雄M.K.甘地即其中之一。古吉拉特人分拉吉普特、古贾尔、婆罗门和吠舍四大种姓。实行种姓内婚。农村主要穿围裤、头包大头巾。城市多穿无领长袖衫或衬衣,外套紧领长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妇女主要围裹纱丽。城市居民以面食为主,大米为辅;农村的则以高粱、粟米为主食。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棉花等。部分人以经商为业。爪哇的印度商人,日本的印度珠宝商,多为古吉拉特人。印度的大工业、电影业、戏剧业以及海上贸易,大多也掌握在古吉拉特人手里。

另有部分古吉拉特人分布在巴基斯坦、东南亚、非洲等地。

7.坎纳拉人 (Kanarese) 属达罗毗荼人种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坎纳达人”。约3000万人(1980)。主要居住在卡纳塔克邦,与之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使用坎纳拉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方语族。其文字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印度教和耆那教,也有人信仰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保留母权制(见母系氏族制)残余。分婆罗门、沃克林、林加耶德和首陀罗4大种姓。婆罗门属社会上层。沃克林人数多,有影响,自称是刹帝利的后裔。林加耶德意为敬奉湿婆林加的人,原是一个宗教派别,后来才形成一个种姓,他们有文化,善于经商。首陀罗人数最多,原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后来成了婆罗门和沃克林的奴仆。首陀罗分许多支,其中不少至今仍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坎纳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缠围裤,上身披一布单。在正式场合穿黑色长外套,包带金边白色头布。工人多戴皮帽。农民喜在腰间插一把匕首。妇女穿紧身胸衣,缠彩色纱丽,脖颈、胳臂、腰部裸露,全身用蕃红花和姜黄涂成黄色,牙齿染成黑色,头发一半盘成圆形发髻,一半散在发髻四周,再插以各种鲜花;全身戴满各种首饰。

8.旁遮普人 (Punjabis)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南亚民族之一。约7000万人(1978),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及印、巴其他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鲁穆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不少人通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

1, 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

2,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

3,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

4,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实行种姓内婚,死后火葬。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近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柯德利(即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印度人种复杂,由几支组成。

()澳亚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们从西方进入印度,以后分布开来,蒙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们的后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邦。在远古的时候,孟加拉地区的居民属于亚澳人种。他们操亚澳语,这种语言现在还有,可以在土著人中找到痕迹。这些土著民族中的高尔人、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书》里都有记载,这证明他们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鱼。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种带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种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还保持着种姓差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同一个种姓又分为数以百计的副种姓。

()奥里萨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属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合种。

奥里萨人一般直率诚实,勤劳本分,笃信宗教,热爱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有天真无邪之称。他们的主食是米饭,副食有鱼虾、豆制品和各种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马拉提人亦称马拉塔人,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马拉提人喜欢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马拉提人居多,他们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马拉提人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米饭、面饼、奶、奶油、酥油和蔬菜,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这里也同样流行。马拉塔人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大的节日是耿乃希节。

()古吉拉特人(旧译瞿折罗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古吉拉特邦,在其邻邦也有少量分布。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语属印度雅利安语系的晓尔塞尼·阿布婆朗希语的范畴。

古吉拉特人成分复杂,有拉吉普特人、古贾尔人、巴拉斯人、鲍哈拉人和科杰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烟草、棉花、甘蔗等。大多数古吉拉特人食素,爱用辣椒等调料,而且对奶油、豆粉、甜食颇感兴趣。

()印度斯坦人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以及比哈尔邦的西部地区,属于混血人种。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均为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绝大多数人信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豆类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业纺织较为发达,以棉纺、刺绣、金属等精巧手工业著名。

()拉贾斯坦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拉贾斯坦邦,其相邻各邦也有少量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操拉贾斯坦语,该语言包括7大支,50多种方言。7大支是:马尔瓦里语、中部和东部拉贾斯坦语、东北部拉贾斯坦语、马尔维语、西部拉贾斯坦语、皮利拉贾斯坦语和东旁遮普拉贾斯坦语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那加兰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的卡斯山区.那加人居住的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壮丽。他们以农业和狩猎为生,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来印度后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数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现有400多个少数民族,约有5900万土著部落民。人口超百万的部族有9个,最少的暗达曼人只有几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呆人(山民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区,该区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余万。此外,在山区周围的平原以及瓜尔巴拉兰地区散居着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许多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们是不同家族通婚后出现的新家族。

()桑塔尔人是印度人数最多的部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比哈尔、西孟加拉和奥里萨等地。他们主要以务农为业,也善于狩猎。桑塔尔人皮肤黝黑,长头型,前额宽阔,眼睛呈黑褐色,鼻梁笔直,嘴唇稍厚,额骨突出,头发卷曲,胡须稀疏,中等身材。桑塔尔人操桑塔尔语,属于印度最古老的一种土语。 

印度的人种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型看,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许多世纪以来,不仅各色人种迁入印度,而且各种宗教和文化一直不断地传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种民族的不同传统,从而变得多姿多彩。

据考古发现,印度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人。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有许多民族先后从西北部、东北部等地进入南亚次大陆。这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混合人种。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种,各指哪些人,至今说法不一。近百年来,许多人种学家从肤色、身材、眼色、头、鼻、发质和血型等角度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据地质学家研究,从前,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和非洲曾连成一片,当时可能已有了人类居住,而且是同一种人。后来,由于地震的发生,或其他原因,而分成了若干地块,中间出现了海洋。当然,这里的居民也就被分离,并开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和宗教。在南印度发现的人类最古的遗迹,在非洲、澳大利亚和爪哇、苏门答腊等太平洋的岛屿上也有同样发现。由此证明了上述看法。

数千年以后,在某些地方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土地变得贫瘠,人口逐渐增多,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到处迁徙,于是出现了人种的分离和融合现象。在印度也有同样情况。

在印度辽阔的国土上,曾发现大约5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数千年来,又有不同人种不断进入印度,而且不断彼此融合。所以在印度的居民中可以看到有不同人种的特征,故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