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淮西军变,是如何爆发的?

夏目历史君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兵变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在当时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尽管此后不久金人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丧失了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但因为兵变给高宗政权造成的消极影响远未消除,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也是极为可能的收复故土的历史机会,更令后世史家为之扼腕长叹。

后人研究这一事件,主流观点认为,高宗赵构和宰相张浚等人为了防范武将权势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肯将该部队交给民族英雄岳飞统帅,又因时任右相兼都督的重臣张浚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不听岳飞、张守等人劝告,用人不当,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也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直到遇见以后


淮西军变一事,更多的时候要从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来细看。

宋廷南迁之后,所有的反抗力量都变成了地方力量。这些地方力量中也正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

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四大中兴将领。

地方反抗势力的崛起,必然会导致南宋朝廷中央权力的直接削弱。即便以“中兴四将”为首的地方将领真的愿意抵抗金兵南下入侵,可是作为帝王的宋高宗赵构会怎么想?

作为帝王的赵构显然不想看到地方将领的坐大,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能够将权力顺利收归中央。

王朝板荡之际,大肆整顿军队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关乎这江淮一带的军事防御,还涉及到军队的管辖权这一问题。

当时的南宋朝廷主要以宋高宗赵构为帝,赵鼎为左相掌管内政,张浚为右相都督诸路军马,管辖南宋朝廷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权。可是当时的地方军政大权几乎都集中在中兴四将的手中,朝廷对于地方军政大权的控制能力可谓是微乎其微。

南宋四大中兴将领中,刘光世经常临阵退却,张俊经常抢夺民财,这两人所管辖的地方军队是最为需要整顿的。只是,张俊虽然品行不佳,在战争面前仍然能够冒死突进。

如此一来,整个南宋地方大将中,真正需要率先动手的便是刘光世。

只是,宋高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裁撤刘光世之后,如何妥善安置刘光世的军队?

张浚作为作为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右相,自然会权衡一番:

  • 张俊经常掠夺百姓财产,不合适;

  • 韩世忠和张浚不和,即便合适,张浚也不会让他坐大;

  • 岳飞军队战力最强,张浚也不会允许他坐大。

中兴四将中,其余三将都不合适接管刘光世的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

朝廷调拨、军中提拔。

当时刘光世大军主要的部将有王德、郦琼两个猛将,他们俩在刘光世的帐下可谓平分秋色,互不相让。

朝廷调拨吕祉为都府参议,军中提拔王德为淮西军的统帅,原淮西军第二悍将郦琼对于这场军事调整充满了怒火,曾经的他和王德平起平坐,此时突然成为了王德的下属,郦琼瞬间炸锅,常常大肆辱骂吕祉。

吕祉最为朝廷特派使者,自然自恃位高,并没有将郦琼放在眼中。逼近整个两宋时期,武将的地位可谓是最低,郦琼如此叫板吕祉,引起了吕祉的极大不满。

他果断上书赵构,表示要裁撤一部分将领。你郦琼不是不服吗?一拳撸到底,你还敢有意见?

只是,南宋朝廷板荡之际,吕祉激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郦琼。郦琼索性带领着六万大军,裹挟淮西十万百姓,投靠了伪齐政权

伪齐政权恰好位于南宋和金国两地的中间地带,金国主张以“宋人治宋”的政策在江淮地区建立了一个独立朝廷,以此作为前线缓冲区。

郦琼的北上投敌让南宋的淮西战区瞬间成为了真空状态,大军的离散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明白。

只是,南宋朝廷足够幸运,金国高层内部,支持刘豫伪齐政权的军政首脑完颜宗翰病逝,金国军政首脑变成了完颜昌、完颜宗弼,他们二人不仅对金国高层重新洗牌,还准备直接解散伪齐政权。

当郦琼带领着六万大军北上进入伪齐政权之后,金国迅速派遣大军逼近开封,一脚踢开了伪齐政权的代理人刘豫。

对于金国而言,伪齐政权突然接收六万大军、十万百姓,一旦这些军队临阵反戈,如何收场?

与其让这种危急发生,倒不如直接踢掉刘豫的伪齐政权,解散淮西军队。这样一来,不仅瓦解了淮西军队,还直接将完颜宗翰残留的汉政权瓦解,可谓一举两得。

南宋这场淮西军变,虽然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但金国内部高层也同样出现了权力交接的问题,总算有惊无险的逃出了一场劫难。


历史总探长


南宋的淮西军变的爆发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淮西军变指的是: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南宋王朝扫清了在江南地区作乱的流民叛乱之后,军制改革成为了头等大事。

当时淮西战区的长官是刘光世,而岳飞、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为南宋王朝的中兴四将,南宋王朝的军事力量半数以上掌握在他们四个人的手中。刘光世所防守的淮西战区,紧贴江淮防线,位于刘豫南下进攻的前沿地带。可是每逢交战,刘光世屡屡不战而退。

刘光世凭借他是淮西地区军事长官的身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淮西百姓本来就饱受战乱之苦,生活更是水深火热。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自然是看不下去的,所以刘光世就光荣下岗了。刘光世下岗之后,军事统领成为了最大的一个难题。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的军队均有过大大小小的摩擦,按道理而言,岳飞似乎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宋高宗赵构为防止岳飞的权利变大,没有任命岳飞为统帅。

岳飞当时已经统领京湖战区,淮东战区一旦交给岳飞,岳飞的权势会变得愈加的庞大。如果这两大战区都交给岳飞掌管,势必会对宋高宗赵构的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所以宋高宗赵构不得不留一手提防岳飞。这种形式下,朝廷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派遣兵部尚书吕祉为监军,提拔王德为正统帅、郦琼为副统帅(王德和丽琼原本是刘光世手下的两名大将)。这个办法让丽琼是最为不爽的,凭什么他和王德都是刘光世的手下,为什么王德是正统帅,而自己是副统帅。两个人为此差点打起来,朝廷看着形势不太对,朝廷王德被调往京师。

王德被往京师之后,丽琼并没有善罢甘休因为他并不想在吕祉的手下干活。后来吕祉打算直接把丽琼从职位上撤下了,让他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消息在淮西军中穿的沸沸扬扬。丽琼自然是非常气愤,于是他索性带领着四万淮西军,裹挟十万淮西百姓北上投靠了大齐皇帝刘豫。

综上所述来看淮西军变其实也是一场南宋朝廷内部政治的改变,宋高宗想独揽大权而不任命有能力的人做统帅,任命的人又恰好是有投递叛国之心的人。所以淮西军变说到底还是统治者用人策略上失误造成的结果。


新一聊历史


“淮西兵变”的爆发,是南宋收回兵权的第一次试探,结果失败了。

这个事没那么复杂,就是宋金的战争处于拉锯战,南宋政权基本稳定了,南宋自己的武将成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于是就想收回他们的兵权,剪除武将的兵权,第一个下手的就是刘光世。

当时诸军统帅拥兵自重,日益骄横跋扈,既不不完全听从朝廷号令,也不互相配合,则是高宗、张浚君相当时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淮西兵变的最初的起因。

右相兼枢密使张浚罢了刘光世的权力,想让文官吕祉去接收兵权,岳飞说,吕祉去了镇不住场子,换个人去吧,张浚没有听从。

绍兴七年,张浚罢刘光世,命行营左护军前统制王德为都统制,又以统制官郦琼为之副。吕祉为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谋军事,前往往淮西抚谕诸军。

丽琼不服屈居于王德之下,最后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

张浚本身是想收回兵权的,结果失败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被削兵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