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醇亲王一家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他们家有何大功?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历史中,出名的宗室亲王很多,既有像多尔衮那样权倾一时的无冕之皇,也有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那样的刀下之鬼。但是如果说哪位亲王府中接连出现了两位皇帝的话,那恐怕就只有晚清时期的醇亲王府了,实际上醇亲王付不仅接连出现了两位皇帝,还先后出现了两位“摄政王”(辅政大臣)。

清朝的宗室亲贵那么多,为何在皇帝绝嗣之后接连选择醇亲王府的王子继位呢?醇亲王一脉实际上对清王朝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之所以在晚清红得发紫实际上就是在那场决定慈禧太后生死的辛酉政变中帮了慈禧太后的大忙,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醇亲王家族与慈禧的母家叶赫那拉氏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说白了就是醇亲王家族身上流着一半的叶赫那拉氏的血液,这是决定了醇亲王府接连出现两位皇帝的最根本原因。

与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联姻的醇贤亲王奕譞: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生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道光皇帝驾崩后,相比其兄奕詝和奕䜣分别成为新帝和恭亲王而言,仅被循例封为醇郡王的奕譞明显是不受其父道光皇帝的重视的,并且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整个咸丰年间,也并未发现奕譞有任何明显的作为。但是在咸丰皇帝死后不久发生的辛酉政变中,低调了多年的的奕譞开始崭露头角。在这场改变清王朝政局的政变中,作为正黄旗汉军都统的奕譞具体负责了对八大臣的抓捕行动,对八大臣的抓捕行动是政变的最关进一步,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步。

慈禧太后为何选择年轻的醇郡王奕譞来负责这件事情,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当时身兼步军统领的奕譞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其次,奕譞因为娶了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婉贞而与慈禧太后恶关系亲近了许多,奕譞不仅是慈禧太后的亲小叔,还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所以奕譞不仅会对代表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同治皇帝忠诚,同样也会对代表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慈禧太后忠诚

。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与八大臣代表的托孤势力产生了矛盾。而而随后对八大臣的逐步行动中,奕譞的表现也并没有让慈禧太后失望。

奕譞的忠诚也让他得到了回报。同治三年,做了十四年郡王的奕譞被慈禧太后下旨晋为亲王。虽然同治年间恭亲王在朝廷之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在朝政方面有着很大的作为,但是因为与慈禧太后在权力分配中出现矛盾,所以一直被慈禧所忌惮,慈禧为了平衡朝中的势力,于是刻意的对能力才华远不及恭亲王奕䜣的醇亲王奕譞进行提拔,醇亲王奕譞被授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职务。 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一锤定音的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和自己妹妹的孩子载湉继承了皇位。在舔也就是光绪皇帝,他的身上流淌着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的血液。

与慈禧干女儿瓜尔佳氏联姻的摄政王载沣:

光绪皇帝病重陷入弥留之际时,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但是自认为身体状况尚好的慈禧太后已经开始物色新皇帝的人选了,不出众人所料,对权力迷恋了一生的慈禧太后故伎重演,选择了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同时颁布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随后两宫相继归天。历时近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时代宣告结束。为何慈禧太后在即将撒手人寰之时再次将王朝的最高权力交给醇亲王一系呢?首先,新皇帝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是慈禧重臣瓜尔佳荣禄的女儿,这位瓜尔佳氏在年幼是被慈禧太后认为干女儿,因为荣禄的缘故,慈禧太后对其颇为宠爱。并且醇亲王载沣对于朝政和权力没有太大的野心,对于日后自己继续实行的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威胁。

在慈禧太后面临很多重大事件的而需要做出抉择之时,她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国家和皇室的利益放在首位,他选择的光绪、宣统两代皇帝是如此,提拔的醇亲王奕譞和摄政王载沣也是如此


历史课课代表


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1850年—189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次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光绪帝,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薨,谥号贤。

爱新觉罗·奕譞共有七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生父,摄政王)、第六子为载洵(清末海军大臣)、第七为载涛(清末军咨府大臣)。

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1890年—1911年)。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继承醇亲王封号,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袭封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次子为溥杰,三子为溥倛,四子为溥任。

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人称七王爷。他的哥哥咸丰皇帝登基时他只有十岁,被封为醇郡王。后来慈禧的妹妹选秀落选了,慈禧为了拉拢奕譞巩固自己的势力便将妹妹许配给了他,从此他成了慈禧小叔子加妹夫,亲上加亲,关系更进一步,后来在慈禧和恭亲王发动政变时奕譞也参与了其中。因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被赏赐亲王“世袭罔替”的恩荣,加封醇亲王爵位,是晚清最为显赫的家族。

第二代醇亲王载沣是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之父。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国家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即皇帝位,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在这三年中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办公,非常勤奋。后有组阁推行君主立宪制。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民国初年在北京创办学校,任校长。其后人受其影响多在教育行业有重大贡献。 1928年,迁往天津居住,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后又返回关内居住。对日本很有血性,曾严厉拒绝日本人借用其王府储存军火。并联合家族力量与日本人硬刚。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新中国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驾鹤西去。

谁说大清是垃圾王朝,误我华夏三百年的。谁就是没有良心的中国人。谁说大清是异族统治,卖国求荣不思进取。谁就是头脑不清醒的中国人。君不见大清的血性拼杀,自强探索?站在现在看历史是总有些偏颇的。因为忽略了当时人的思想和面对的时局。我认为,清朝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没有哪个皇帝是不勤政的,对皇子的教育历代都非常严格,并且尊重和弘扬汉文化,把汉文化跟本民族文化融合得非常好。在民族和文化融合方面,清朝是历朝历代里做得最好的。从道光时期与西方列强的第一鸦片战争开始,大清国便开始了近百年的自强与探索。中央权力核心始终都是牢牢的控制在皇帝和皇族手中。醇亲王家族也可以说是皇权的最近一支血脉。承载了大清国的荣辱与兴衰。其家族成员也都在国家重要部门担任要职。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其家族后人也还在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是我国持续贡献最大的一个家族之一。





中華历史五千年


醇亲王一家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没什么功劳,主要是和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不过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简直是一场灾难。



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四岁入宫,从此失去父母之爱,也失去了幸福的童年,长大后慈禧给他取了个丑媳妇,叶赫那拉静芬,失去了幸福的婚姻,亲政后被慈禧控制,成为傀儡,想有所作为却被慈禧软禁,说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毫不夸张。

比光绪还悲惨的是他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光绪的生母是醇亲王奕譞的福晋,慈禧的亲妹妹。她为醇亲王奕譞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光绪自己成年,其他三子一女都早夭。光绪是皇帝,住在深宫,没有特殊情况,即便是生母也不能随时见面。她思子心切,又不能见,身心受到打击,最后郁郁而终。母子想思不想见,悲凉一生那有幸福可言。



爱新觉罗溥仪,也就是宣统皇帝。三岁被慈禧推上皇位,六岁被逼退位,处清末乱世,当了三年皇帝,半生在惊恐中度过,逃亡的日子更没有幸福可言。

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实际掌握大清政权三年。大清在他的手里丢了,在大清皇族的眼里,他怎么说也不光彩,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



光绪和他生母婉贞,溥仪和他的生父载沣,他们都可以过平淡的生活,在王爷府,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差不了,但是那平淡的生活会过得很好,很幸福。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豫有得


一个醇亲王府,竟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这事看似奇怪,却绝非巧合和偶然。

醇亲王府出的第一个皇帝是载湉,即光绪皇帝。

醇亲王府出的第二个皇帝是溥仪,即宣统皇帝。

醇亲王府出的一个监国摄政王是载沣,更让人惊讶的是宣统皇帝溥仪是载沣的亲生儿子。

醇亲王不过历经两代,为什么却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之内得到这令无数人羡慕嫉妒的无上荣光呢?

这得从第一代醇亲王,也就是奕譞开始说起。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生于1840年,说来也巧,这一年恰好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也由此走上了受人欺辱的衰亡之路。

1860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气势汹汹地攻向了清政府的中枢所在——北京,咸丰皇帝被吓得一个哆嗦,慌慌张张地逃去了热河行宫,当然,他打的是去木兰围场狩猎的旗号。

可是,洋人这一吓可将咸丰皇帝吓得不轻,吓出了一身病,恭亲王奕訢对他说,洋人已经退到天津了,皇帝回京吧?

咸丰一听,虽然有点心动,但是想到可怕的洋人,他立刻摇了摇头,说了句,天气渐渐变冷了,这事缓缓吧。

这不缓还好,缓了一缓,他便回不去了。

1861年8月22日,如同一只缩头乌龟一般躲在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终于还是被洋人给活活吓死了。

咸丰皇帝死了,谁当皇帝?当然是他和慈禧的儿子载淳了。

他也许也看到了慈禧的野心,也意料到了慈禧会在他死后擅权,所以专门给载淳留了后手,任命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然后又让慈安和慈禧分别各掌一印,如此一来,便可以形成牵制。

只不过,慈禧可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女人,咸丰一死,儿子即位,可是儿子年纪这么小,皇权谁来拿?

慈禧这个26岁的小寡妇的小心脏“砰砰砰”地跳,这可是她行吕后、武则天故事的一个绝好时机!

于是,慈禧开始策划,她的策划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打垮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摧毁咸丰皇帝留下的所有布置,让他们没办法对她行成掣肘。

只是慈禧毕竟是一个久处后宫的女人,她想要打垮权势滔天的顾命八大臣便得给自己寻找更强有力的援手,慈安被慈禧忽悠了几句便站到了她这一边,然后她又瞅向了皇室宗亲,朝堂之上能够有实力对付顾命八大臣的也唯有手握重权的皇室宗亲了。

当时,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手里的权力可不小,自然成了慈禧所要拉拢的最主要对象。

除了奕訢之外,咸丰皇帝的另一个弟弟,即醇亲王奕譞,也被慈禧列入了要拉拢的名单之中。

当然,奕訢和奕譞当时颇受肃顺的排挤,所以,他们和慈禧也是一拍即合。

慈禧和奕訢算是“辛酉政变”的两个主谋,可是,慈禧在热河,奕訢却被咸丰皇帝留在了北京,两个人怎么沟通,怎么商量计策?

奕譞便是慈禧和奕訢沟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人物,为了给他们传递消息,他奔走于热河和北京之间。

慈禧能够成功发动政变,将皇权夺到手里,奕譞也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是慈禧信任奕譞的一个原因。

对于慈禧而言,奕譞比起奕訢还有一个优点——他的野心不如奕訢,他知道适可而止,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足够听话!

此外,奕譞的福晋是慈禧亲妹妹,论亲疏远近,慈禧自然更亲近奕譞。

后来,同治皇帝死了,慈禧选择奕譞的儿子载湉作为皇位的继承人的原因,除了奕譞曾经是她成功发动辛酉政变的功臣和妹夫,载湉是她的亲侄子之外,说到底还是因为奕譞最听话,堪称是她的铁杆支持者。

慈禧曾经试探奕譞说她要还政给光绪皇帝了,奕譞一听,立刻摇头。

后来,慈禧装模做样地归政了,奕譞却不顾光绪皇帝是自己的亲儿子,很是配合地跳了出来,对慈禧说了句,太后虽然归政了,可是皇帝到底太年轻了,如今又是刚刚接手国柄,对于军国重事也是一窍不通,所以还得让您来定夺呀,您应该永远训政下去!

慈禧听了当然很高兴,这便让有了继续训政的理由,可是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到位,所以她骂了奕譞几句,然后夺了他的官。

不过,可惜的是奕譞在1891年的时候便病逝了,不然的话,他很可能会在光绪亲政后组织光绪变法,即便不阻止光绪变法,也会提醒他悠着点,别去触碰慈禧的底线。

光绪皇帝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在康有为的忽悠下发动了变法,甚至是想要发动一场政变去刺杀慈禧,后被慈禧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在了瀛台。

1908年,慈禧和光绪来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年,慈禧知道自己也许已经命不久矣,所以为了消除光绪皇帝这个后患,让人毒死了光绪。

可是,如果光绪皇帝死了的话,谁来继承皇位呢?

慈禧这个女人确实颇有手段,在光绪还没死的时候便已经物色好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这个人选也不是别人,正是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她为什么要选溥仪呢?

除了奕譞的原因之外,也少不了载沣的原因。

1901年洋人点名让载沣作为清政府代表去德国致歉,此举被慈禧认为是洋人在通过载沣去扶植光绪,贪恋权杖的慈禧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她便想着将载沣拉到自己这一边,怎么拉?将心腹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

载沣也很有乃父奕譞的风范——识相和听话,所以慈禧一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想也没想便接受了。

这么一来,载沣便上了慈禧和荣禄这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船。

此外,当时溥仪仅仅2岁,又是载沣的儿子和荣禄的外孙,无疑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即便溥仪即位了,只要慈禧不死,清政府的话语权便始终掌控在她的手里。

所以,醇亲王府能够出两个皇帝和一个摄政王从来不是什么巧合,只是因为在政治上最符合慈禧的利益,仅此而已。


宁糊涂


清朝醇亲王共有两任:第一任爱新觉罗.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绪皇帝是他的儿子;第二任爱新觉罗.载沣,宣统皇帝是他的儿子,他本人还是摄政王,一家出了两位皇帝,一位摄政王,还有载涛、载洵两个被封为郡王,他们两个都是奕譞的儿子。这一家子是道光皇帝后代中绝对是最风光、最有权力的。(醇亲王奕譞和嫡福晋婉贞,慈禧胞妹)

两任醇亲王和慈禧有什么关系?

第一任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是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同胞妹妹,参加选秀落选后指配给奕譞做嫡福晋。婉贞共生育四子一女,只有载湉存活下来,是未来的光绪皇帝。(光绪帝)

第二任醇亲王载沣生母是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他的嫡福晋瓜尔佳.幼兰是慈禧时期重臣荣禄的女儿,他们的儿子溥仪就是宣统皇帝。

两任醇亲王和慈禧的关系比较铁,但是光靠关系是不太可能出两位皇帝,一位摄政王的,事在人为。(载沣,监国摄政王)

1899-1900年时,慈禧打算立溥儁为皇太子,接替光绪皇帝,遭到反对而没有成功,溥儁和慈禧也是有姻亲关系的。

两任醇亲王都有什么“功绩”?

1861年,咸丰皇帝建立神机营,这是清朝晚期用新式武器组建的禁卫军,主要从八旗原有的禁卫军中选拔成员,初期1.4万人,同治初年增加到3万人。

1861年第一任醇亲王奕譞担任步军统领,接过首都卫戍的军权。慈禧、奕䜣等发动“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时,奕譞亲自率军擒获端华、肃顺(顾命八大臣之首),他是执行者,慈禧和奕䜣的政治光芒掩盖了他的作用。这一年,奕譞被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神机营作为卫戍京师的最重要军事力量,他一直控制了30年(1861-1891年,中间虽然未直接控制,实际掌控还在他手中),直到他去世。(载沣、溥仪家庭照)

奕譞很会做人,当得知自己的儿子做皇帝了,三十多岁的他居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坚决要求辞去职务。按照制度,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父亲要避嫌的,突然“晕倒”省去了慈禧好多口舌,这一点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1884年,慈禧太后突然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重新任命新的领导班子,军机大臣要和奕譞(总理衙门大臣)商讨国家大事,延续“亲王辅政”和“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慈禧觉得奕䜣做了23年的军机大臣,不是那么太顺眼了。奕譞做这个职务按照规定是不允许的,御史们上奏弹劾,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奕譞也假意推脱,慈禧太后驳回御史们的弹劾,奕譞也就做上了这个位置。

奕譞在野时侃侃而谈,讥讽时政,表现的“极左”,一旦坐到位置上,立马来了大转变,继续延续奕䜣等的投降政策。对慈禧态度更为柔顺,还挪用了海军军费给慈禧盖院子,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慈禧能顺利的将实权交给光绪皇帝,让他早日亲政。为了儿子他什么锅都敢背,这可真是光绪的亲爹啊!

奕譞和李鸿章的关系不错,过去奕䜣暗中支持李鸿章,他是正大光明的支持李鸿章,拉拢朝中重臣,将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这一点应验在载沣身上了。他于1891年1月1日去世,年仅52岁。

第二任醇亲王是载沣,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清政府要派员到德国,向德国道歉。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18岁的载沣为全权大臣赴德国道歉。访问德国后,他打算到比利时、意大利和英国走一遭,遭到德国政府的反对,他也会装病,借故停止访问回国。办事地道,慈禧很欣赏他,1908年慈禧、光绪病危前,他已经是军机大臣,这一年他才25岁。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召集载沣、张之洞等,属意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这事慈禧和载沣以前应该商谈过此事了。载沣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袁世凯,他出卖光绪皇帝,手中权力太大,必须除掉。袁世凯也不是吃素的,急忙调段祺瑞的精锐进京,载沣得悉情况后,知道杀不了袁世凯,只得让他回家养养受伤的腿了。

我个人认为,两任醇亲王首先得益于姻亲关系,其次他们的个人能力还是不错,擅长迎合慈禧,其最终目的就是皇位继承者。


穿越再现彼岸


清末的醇亲王册封于1872年,首任是咸丰帝的七弟、爱新觉罗奕譞。

醇亲王家族在清末先后出了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两个皇帝,以及一个摄政王,可谓贵极一时,之所以出现这么特殊的政治光环,并不在于这个家族有什么大功,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血统亲近”“政治正确”。

先说醇王府出第一个皇帝的事。

1875年初,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去世时无嗣,于是就遇到了没有继承人的问题。随后围绕接班人选,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以及皇族近支、军机大臣们进行讨论,决定从皇族近支中选取年龄合宜的子弟入继大统。

所谓的皇族近支,即要和咸丰——同治帝这一枝关系亲近的皇族,而咸丰帝有两个兄弟,即恭亲王和醇亲王,于是恭王和醇王的儿子成了重要人选。当时身为领班军机的恭亲王,力主以自己的儿子入继大统,而慈禧太后则力推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入继。

理由则非常清晰:此时恭亲王和慈禧的权斗已经明朗化,慈禧无疑不会接纳一个政敌的儿子当皇帝这个事实,而且恭亲王为人城府深,权欲大,难以驾驭。而醇亲王奕譞为人忠厚,而且醇亲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选醇王的儿子入继,无论从政治还是亲情角度都显然更为合适。

于是,最后醇王的儿子载淳入继,以同治帝弟弟的名义继承大统,成为光绪帝。

再说醇王府出的第二个皇帝。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又遇到了皇帝去世时无嗣的困扰。此时,再次需要从皇族近支中选择子弟入继,与光绪这一支最亲近的皇族,显然就是光绪的兄弟,即醇王府,而醇王府的小醇王恰好有幼子溥仪,于是理所当然地溥仪入继,兼祧同治、光绪,成为了宣统皇帝。


海研会


这个醇亲王就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同治皇帝死后,他的二子载湉即位当了皇帝,即为光绪帝;光绪死后,慈禧指定奕譞第五子载沣(第二代醇亲王)之子溥仪即位,即为宣统皇帝;因溥仪年纪还小,所以载沣以监国摄政王身份主持朝政。

为什么晚清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都出在醇亲王府?他们家究竟有什么来头?

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慈禧胞姐)合影

其实很简单,醇亲王奕譞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咸丰帝七弟,慈禧太后的姐姐又嫁给了他,所以奕譞既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她的姐夫,是亲上加亲。慈禧的姐姐生了四个儿子,只有儿子载湉活了下来,慈禧太后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将自己的侄子兼外甥载湉立为皇帝,这就是光绪帝。

奕譞还有一个侧福晋刘佳氏,生了三个儿子,老五载沣后来袭了王爵。光绪死后,慈禧太后又将载沣之子溥仪立为皇帝,载沣当了监国摄政王。

溥仪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

慈禧对奕譞如此重视,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其实在道光皇帝的几个儿子中,奕譞是最平庸的,最具才华的是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也是同治中兴的主要缔造者。

光绪皇帝即位后,奕譞就辞去一切职务在家赋闲。慈禧太后非常精明,她唯恐奕譞以皇帝生父名义弄权。后来主持军机处 的恭亲王失势,慈禧才让醇亲王参与军国大事,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恭亲王的地位——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

醇亲王曾经主持海军衙门事务,据说他将海军经费用于颐和园园工,导致了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当然,此说在学界还存在着争议。

醇亲王死于1890年,年仅5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