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问这问那


其实,藩王一般不能和亲王、郡王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亲王和郡王是爵位的一种,而藩王并非一种爵位。

要弄清楚藩王、亲王和郡王的具体含义,就会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1、藩王

清初藩王吴三桂

指驻守京城以外地区的亲王或者郡王,这些藩王有的只是住在某一地方,并不干涉当地军政事务,比如明末的福王、周王;但有的藩王拥有军队和领地,在当地说以不二,掌握着绝对权力,比如清初的平西王吴三桂等人,康熙年间清廷削藩,就是要剥夺这些藩王的权力;中国古代附属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藩王。

2、亲王 晚清恭亲王奕䜣

亲王是王爵的最高等级,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比如执掌晚清政务数十年的恭亲王就是亲王,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外号“鬼子六”。亲王前面的修饰词一般只有一个字,比如福王、周王等等。

3、郡王

延平郡王郑成功

郡王是比亲王低一等的封爵,中国从西晋开始区分亲王和郡王,郡王开始是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来也封给宗室子弟和立功大臣。郡王一般修饰词是两个字,比如镇南王、延平郡王等。


民国年间那些事


藩王并不是一个封爵的级别,而是对于拥有实际封地的"王"的概称。

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包括周王的儿子和直系亲属、功臣、前朝帝王后裔等。当时这些分封称封国,国君根据级别不同称公、候、伯等,只有周王才能称王。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君纷纷自称王。这个时期的封国独立性更强,但不称藩王。


汉代也采取了分封制度,但又结合以郡县制。将刘姓宗室分封到东部地区,大的以古国名,一般的以郡名,皆称王。其等级地位要看具体地盘和食邑多少。这些封国称为诸侯王,或藩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藩王造反了。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把很多大封国拆分了,原本封号留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也封王,名义上照顾亲戚,实际上是分化藩王实力。此前文帝时贾谊《治安策》中已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把亲弟弟梁王刘武封地一分为五。


到了两晋,也继续是宗室分封制。著名的如八王之乱。晋代出现了某某郡王的封爵,但并不是严格的等级意义。

到了唐代,比较明确的区分了亲王和郡王。实际上在清代之前,都没有将“亲王”二字直接做后缀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国名,后者以郡名,或加称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唐中宗李显曾封周王,后废帝位降为庐陵王。唐代不存在藩王,宗室封王并没有对封地的行政权。后期藩镇割据是节度使制度,并非封爵。

宋代同样皇子没有封地,爵位分王、郡王。

明太祖恢复了分封制度。皇子直接封亲王,即一字王,给予封地“就藩”。明代藩王只是指亲王这一级别,亲王的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外,其他封为郡王,这些郡王都是附属于此“藩王”的,并没有独立的小王国。在称呼上,一般说某藩或某府的某某郡王。


清代宗室取消了分封制,只是给与爵位待遇,封号上也不再用古国名和地名,都是吉祥词语。清初册封的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三个王,是有独立行政权军事权的藩王,所以才有削藩的称谓。

总结一句,藩王都很有钱,所以才有大墓!


几苇渡


广义来讲亲王包括国(亲)王、藩王和郡王等同姓王,当然这些王也有靠功劳的异姓王,福垊称之为勋王。福垊下面主要谈谈爵位上的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

亲王——世上只有爸爸好

亲王这个爵位在清朝用的最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十二位铁帽子王,有10个亲王、两个郡王(郡王也是理论上的亲王)。今天的欧洲的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卢森堡他们的元首,英国女王的丈夫,日本天皇的子孙也都是亲王。但福垊想说的是亲王作为爵位是从晋朝开始的,对,就是那个八王之乱的晋朝。亲王就是皇帝的兄弟、儿子所封的王位。此后,亲王爵位为南朝、唐、宋、元、明、清所延续。实封的亲王为藩王之一,比如晋朝、明朝。

藩王——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福垊认为藩王就是拥有实际封地甚至拥有军队的亲王、勋王、外王。勋王分为两种:功臣的异姓王、权臣异姓王。外王分两种:接受册封、前来朝贡。也就是内藩的同姓王、异姓王以及外藩的异(国)族王。藩王作为实际爵位只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但作为实际的藩王我们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国一直都有外藩国,比如朝鲜、越南等。

仅以汉朝举例:亲王同姓王吴王的刘濞、勋王异姓王齐王的韩信、勋王异姓王魏王曹操、外王异国王南越王赵佗、外王异国王汉委奴(日本)国王等。清朝的三藩也是名副其实的勋王异姓王的类型,异姓王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去而逮之。北宋时,辽朝、金朝在其境内设有宋王,而北宋境内未设辽王、金王。南宋皇帝赵构向金朝皇帝称臣,接受册封,成为耻辱而又空前绝后的金朝藩帝。明朝藩王燕王南下靖难,成功由藩王升级为皇帝。

郡王——人活着的全部只有快乐,还要提升快乐的程度和长度。

关于亲王、郡王有这样一个说法,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郡王。要福垊说,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晋朝之前的诸侯王,一字两字级别一样,甚至两字王的地盘比一字王大多了。比如淮南王刘长的地盘就比淮阳王刘友的地盘大。晋朝以后才有一字二字之分,因为郡王源自晋朝。严格来说,古代所封藩王(内藩)多则十个郡,少则一个郡,最小的也就是几个县,说他们的郡王也不错嘛。比其五县天子殷国皇帝不知要厉害多少了。

郡王一般授予给太子子后来为亲王子庶子,至于异姓王的郡王到唐宋元都不太值钱了。当然比起太平天国的王爷们,那可是很值钱的。在明朝,朝鲜国王为郡王级,但他享受亲王待遇。

、其实无论富贵贫贱,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亲王、藩王、郡王,您现在可以分清了吗?


福垊


亲王、郡王和藩王属于不同的概念,亲王和郡王是爵位,即王爵的不同等级。而藩王只是一个统称,指实际上具有很大独立性,但名义上臣属于中央王朝的藩属国王和诸侯王。他们一般也有王爵,且有不小的治下领土,如古代的朝鲜国王,就是藩王,又如明朝的燕王、辽王,同样是藩王,只不过独立性没有朝鲜那么大。

藩王始于西汉,在之前的周朝,虽然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各诸侯也相继称王,但却不称其为藩王,因为此时的周天子也不过是王,诸侯对周天子已经几无从属关系。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册封诸侯王拱卫皇室,可随着诸侯王的日渐做大,皇帝的权威大受影响,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藩王率兵反对汉朝。

汉朝后来经过推恩令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实权,诸侯王也就基本成为虚爵,再无力反抗中央。

到了西晋,司马炎再一次赋予藩王军权等等大权,最后酿成藩王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与”七国之乱“合称乱七八糟。

还有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给予藩王军权,结果朱棣起兵”靖难“,夺得皇位,然后削藩,明朝藩王也就丧失了军权,但仍然享有封国内的税赋。

再说亲王,这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两汉时期,爵位分王、侯两等,并无亲王之说,到了西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南朝王爵名目繁多,亲王为其中之一,南朝陈的王爵甚至有十二等,连藩王也是其中之一,这是唯一一次藩王作为爵位出现。

隋朝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为亲王,唐朝则以皇帝兄弟、皇子为亲王。

一般来说,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汾阳王郭子仪。

清朝是唯一一个名号里有亲王的朝代,但其亲王爵位全称为和硕亲王。


平沙趣说历史


亲王、藩王、郡王听起来差别不大,其实细想下来还是截然不同的。

亲王、郡王与藩王的不同

定义不一样

亲王、郡王是对王爵爵位的划分;



而藩王则是指拥有封地的王爷,既可以是皇帝的手足兄弟、宗室子弟,也可以是建有大功的臣子(如清初的三大藩王: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

称号出现时间有先后

虽然在汉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皇帝把自己的兄弟封王的情况,但是直到西晋才开始真正出现“亲王、郡王”之分;

藩王的名头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

孝哀自为藩王及充太子之宫。—《汉书》

与皇帝亲疏关系不同

亲王、郡王大多和皇帝有血缘关系,最起码也是深得他信任的人,自然和皇帝就比较亲近;


相比之下藩王中虽然也有亲贵,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异姓臣子,再加上藩王大多处在天高皇帝远的封地,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藩王在想什么,又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像代王刘恒一样起兵作乱呢?因此皇帝对他们始终怀有戒心。

而且藩王万一干了什么事触动了皇帝的底线,到头来只怕会落得个狡兔死 良狗烹的下场(康熙削三藩就是例证)。

权力大小不一样

在清朝之前亲王、郡王大多有自己的地盘,自己也算是一方诸侯(实际上也就是藩王),权力自然相对比较大,起码在自己的封地内是老大;


而到了清朝,亲王、郡王基本都在皇帝眼皮子边上,整个国家都由皇帝任免地方官来管理,这些王爷们最多也就参议朝政,完成皇帝派发的任务罢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权力自然和藩王不可同日而语。

亲王、郡王也有差别(就拿清朝举例)

地位不同

亲王是中国古代爵位中的最高等级,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亲王之下才是郡王。

俸禄不同

亲王一年能拿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郡王则减半。


考虑到亲王的待遇实在太过优厚,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清朝就独创了一种王位传承机制:本来皇帝封的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按照前朝的规矩都是世袭罔替的,而清朝就规定每传一辈降一等(意思就是说亲王传给儿子就变成了郡王、郡王变成了贝勒)。只有皇帝钦封的“铁帽子王”的亲王爵位才能世世代代往下传而不降级。

如何评价

亲王、藩王、郡王地位都不低,但是如果能穿越的话我还是宁愿做一个富贵亲王或者郡王,做藩王还是太危险了,时时要提防着皇帝算计,你们说呢?

文章由本人手打原创,如有错漏烦请指正!


晓史才能明事


亲王、郡王、藩王如何区分?

一、亲王和郡王一定是由皇帝的儿子、兄弟、叔伯来担任,但藩王则不一定,有可能是立了军功的将军。

二、亲王比郡王高一个级别,郡王表现好了可以提升为亲王,亲王表现差了要被降为郡王。

三、亲王和郡王一般是在京城居住,有自己独立的府邸。而藩王则是驻守在外地。

四、亲王和郡王只有安保人员,一般没有军队。而藩王需要镇守城池,有自己的军队。

有了亲王、郡王、藩王这四个区分,大家弄明白了吧!




见贤超齐


在古代很多史书或者是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称谓的王,封建政权里面,爵位是有着不同等级的划分,王爵无疑是这里面最为高贵的,它与底下的公侯爵位不同,能成为王爵,那真的是勋贵里面最高等的。

早期的商周这些政权,他们的统治者就王,后来一些大国也开始称王,在当时的社会里面,王有着崇高的地位,后来秦汉出现皇帝的概念,王爵仍然是国内高贵的爵位,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王爵也有着不同的划分,主要是分为亲王,郡王与藩王三类。

亲王、郡王、藩王如何区分?

其实要从名字来看,想要区分这些王爵也不容易,不过历朝历代,这些不同的王爵,权力与地位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么亲王,郡王,藩王到底该怎么去区分呢?

亲王

首先我们来看亲王,单单从这个字就能看出,这应该是宗室的王爷,秦汉之际已经有了王爵,不过当时没有什么亲王,郡王这类的区分,就是单纯分封诸侯王,像早期刘邦分封的这些王,除了一些刘姓宗室子弟外,还有就是一些有功的大臣,韩信这些人都是异姓诸侯王,他们无论亲疏,都有着自己的封国,还有开府的资格,只不过礼仪规制要比皇帝差一等。这些王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后来武帝采用推恩令,才渐渐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的权力,但两汉时期,王爵是没有细分。

用宗室子弟为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西晋时期,司马家就开始大量分封宗室子弟,他们就开始创立了亲王制度,像皇帝家里的子侄,叔伯兄弟都是亲王类别的,这些王爷们有着一定的权力,还可以在朝中担任着一些重要职务,结果司马家的这些王爷不仅没有起到拱卫皇室的作用,还由于自相残杀,导致国家的覆灭。

之后南北朝建立,两边都沿用了晋的制度,仍然是让宗室的子弟为亲王,从此这项制度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历朝历代这些皇室为了能稳固自己的政权,往往在开国的时候,都会分封大量的宗室为亲王,不过随着朝代更迭,政府对于这些亲王的限制也是越来越严格。

在明朝的时候,亲王制度较为完善,太子与亲王的待遇也差不多。早期的亲王们权力非常大,不仅有着自己的封国,还掌握着国内军政大权,像燕王朱棣就是借着手上的权力,成功推翻了建文帝,自己来当皇帝。

但在燕王上位之后,他害怕别人也模仿他自己,因此就想办法来削弱这些亲王的权力,原本在朱元璋与朱允炆两代人的努力下,国内的这些亲王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力,朱棣彻底杜绝了亲王夺权的可能,这些明朝的宗室王爷们就彻底成为了一批批混吃等死的人,不能从政,不能掌权,除了自己的俸禄和产业多点,其他的就真没有什么有用的地方。

要想区分亲王,是非常简单的,亲王大部分都是一字王,像齐,楚,晋,秦这些原本的诸侯国,它们的名字成为后世分封亲王最常用的字样,只要是一字王,基本上都是亲王。

郡王

至于郡王,这与亲王就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从字样上,往往郡王都是二字。同样是从西晋开始,亲王与郡王有了明确的划分,郡王通常是给一些功劳很大的臣子加封,或者是给一些臣子追封。像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王,童贯后来也被封为郡王,一些朝代在实力衰弱的时候,就会疯狂来加封一些王爵,像晚唐,就不断给地方的一些的大员加封王爵,导致郡王泛滥成灾。从隋唐开始,其实封王就非常慎重,臣子们功劳再大,往往也是封国公之类的。

王爵可就不一样了,郡王即便是比亲王这类的低一等,但能成为郡王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国内有着很大威望与功劳的人,像郭子仪他被封王之后,其实他自己都有了当皇帝的资本,而且亲王的权力会处处受到限制,郡王由于他们本身就是臣子,手上的实权也很大。

除了臣子外,宗室子弟也会被封为郡王,毕竟一个皇室有着太多的人员,不能说这么多人全部都封亲王,在隋唐时期,像太子的儿子,亲王们的子弟,或者是一些偏远的宗室,都可以被封为郡王。这类的郡王与外臣身份的郡王不一样,他们是有可能晋爵的,毕竟是宗室,自然要有一些特权。

像宋朝就有一个潜规则,往往皇室的这些子弟是逐渐晋爵,很多人都是先从公爵慢慢晋升上来,到郡王再到最终的亲王。明朝就规定较为严格,开国之后基本上都是讲皇子封为亲王,后来朱棣裁撤改封了一批,从此就形成了定局,宗室王爷不太可能做出改变,皇帝也不会随意来封亲王。朝中的臣子除了追封外,也不太可能会封郡王,可明朝还是出现了众多的郡王,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亲王,也受到了另类推恩令的影响,明朝规定这些亲王的嫡长子来继承王位,可他们往往是一堆儿子,那么继位的这个孩子是亲王,剩下的这些孩子就都是郡王,郡王再往下传承爵位就渐渐降级,到最终有不少的宗室子弟已经失去了爵位。

藩王

从身份,地位与称谓多个方面都可以区分亲王,郡王。那么还有一类王就更特殊了,这就是藩王。与亲王,郡王不同,藩王的定义就太广了,首先藩王可以是亲王,郡王,像燕王朱棣,他本身就是亲王,不过他也常常被称为燕藩,实际上他也属于藩王。古代不同的时期,对于亲王,郡王的权力划分是不一样的,那么只要你亲王,郡王拥有着封国,或者是实际的封地,就可以被称为是藩王。

不过更多的亲王,郡王,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只是挂着这么个爵位,领着自己的工资,这些人就不能被称为藩王。藩王等于是这两类王爷中有实权的那种群体,在名称上他们与亲王,郡王的区别不大。

另外一类藩王,他们等于是一些特区的王爷,古代中原王朝的影响力非常大,那么四方就有很多的部落或者国家来投奔中原王朝,他们向朝廷进贡称臣,朝廷也会给他们赏赐,像西南,东北与西部很多地方,都有着众多的藩国,这些国家实际是独立自制的,不过他们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

因此他们的王位册封,还有传承以及各类的大事,都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的。这些国家倒是不敢自称皇帝,不过他们还是可以称王,他们的这些王爵等于是自己建立,不过也是中央政府册封出来的。

这些人就属于藩王,因此藩王无论是国内封的,还是国外封的,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封地或封国,否则就没有办法被称为藩王。它们与亲王,郡王区分,就主要是从这方面来看了,总得来说,亲王,郡王虽然地位非常高,但他们往往是不会威胁到政府的统治,可藩王就不一样了,他们掌握着实权,有着自己的封国,这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古代大部分的宗室或者地方叛乱,都是这些藩王们挑起的,至于其他的亲王,郡王,他们就算是叛乱,也只是与一些实权人物勾结,至于他们本身力量不足,很难掀起什么大的动乱,这也导致历朝历代对于藩王的管理最为严格,不会给他们随意掌权的机会。

参考文献:

《明史》

《晋书》


猫眼观史


简单的说,亲王,郡王都属于藩王!藩王是朝廷对王爷的统称。除了清代,被封了王的天皇贵胄,功臣会同时给一块领地,这块土地就叫藩地。王爷们前往藩地治理,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力,这个过程叫就藩。

当然王爷也有高低之分。亲王比郡王高级。亲王的封地很大,所以一般都是皇室子弟。以前的王的名字都乱七八糟的,但是字越少的越高级!这么讲您可能有点蒙,我说一个人您就明白了。罗成!隋唐演义里的罗成被王世充封为“一字齐肩王”,王世充自己是郑王,意思就是罗成能和王世充平起平坐。


到了明代,亲王郡王的上下级关系开始明确确定。即亲王大于郡王。亲王的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余的儿子降级为郡王,朝廷按例发给岁收。而且这些王都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嫡长子一脉,永远都是亲王,他们的同辈都能是郡王,但是这些郡王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的就不一定会划藩地,只是能领到岁收,这些王就不能成为藩王,属于有名无实的头衔。

到了清代,吸取了明朝王爷太多的教训。朝廷废除了藩地!也就是说就算封了王,也只能拿到钱,没有领地了。而且还明确规定亲王,郡王不能随意离开京城。同时在世袭制度上做了更改。除了几个铁帽子王外,其余的王都是降一级世袭,即亲王的儿子继承的爵位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儿子继承的只能是贝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控制皇室爵位的人数,不给国家带来过重的负担。



从时间上讲,历史能分为太平盛世跟乱世。太平盛世中,王位因为有中央的绝对支持,所以能保证一定的权威性,这个时候,亲王郡王按等级上讲,是藩王里最高的。然而到了乱世,中央管不住地方,地方上有实力的就能自己称王,有的能被中央承认,有的就不被承认。这个时候,藩王之间就是按实力说话,没了的等级的分别!


没事闹着玩


一、亲王与郡王

西汉开始封王。然后刘邦逐步削异性王,杀白马盟誓规定——非刘不王。

此时的王,没有等级,都是国王,最小也是一郡之地。不仅拥有独立王国体系,掌握军队和财税体系,因此才会出现七国之乱:

自推恩令后,西汉东汉对宗室王管制严格,诸侯王失去对军队与属官体系的控制权,无法再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却也导致了另外一个后果,王莽篡汉、曹丕篡汉、司马篡魏发生时的宗亲诸侯王毫无作为。所以西晋开始恢复分封制度,又搞出了亲王、郡王。

亲王一般是皇帝兄弟,叔伯。

郡王最早是太子的儿子,后面成为次于亲王的王爵,亲王嫡长子外的嫡子多封郡王。清代则作为皇子的基本封爵之一。

唐宋明三个时期,曾多次封具备大功的大臣或追赠为郡王。

比如郭子仪的汾阳(郡)王:



唐代还有第三种王——嗣王。如楚王是亲王,嫡长子继承后称嗣楚王,嗣王低于原爵但高于下一爵,宋代基本不再封嗣王(仅三位)。

如何分辨亲王和郡王呢?

亲王通常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命名,比如鲁王,秦王,少数比如中山王也是亲王(因为中山国也是周代诸侯国)。后期很多特殊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隋、唐、宋这些曾经的中央王朝国名不再封,形成楚齐魏晋燕为第一等亲王,鲁卫等为第二等亲王,滑许等为第三等亲王的惯例。

郡王则通常以秦汉的郡命名,多是二字王。比如常山王、太原王。

也有特殊情况。宋代秦王、楚王、齐王等就要看后缀,楚(亲)王指封地故楚国的亲王,楚郡王则是封地楚州的郡王。

清代不再以地名命名王爵而是改为美号。比如礼(烈)亲王代善,礼是封号,烈是死后的追谥,亲王是等级。

郡王也是如此,如顺承(恪)郡王熙良。

当然,清代也非一字王是亲王,二字王是郡王这么严格。如顺承郡王锡保被雍正晋升亲王,而康熙长子胤禔受封就是直郡王。

二、藩王、番王

此二者是不同的。

番王当然指中央王朝外的番外之王。主要是周边国家朝贡后给予的王爵,比如朝鲜日本交趾及少数民族酋长。

藩王指就藩的封王。如明成祖朱棣就是就藩北京的燕王。清初四个汉族藩王也是。

藩王,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所以区分藩王与非藩王,就要看是否就藩(入封地)。

最成功的藩王——朱棣:




清代的宗室王都不是藩王,没有特别命令不能出京,平时只能领固定俸禄和收取门下的孝敬生活,所以清代不再实封宗室王,而蒙古封王则是藩王类型。

藩王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好过。脱离中央政权后不仅失去皇位继承权(除非皇帝绝嗣),政治影响力也极速降低,还会被中央政权严密监控,想发展势力是非常难的。若非朱允炆实在年轻镇不住场面,朱元璋又杀了太多功勋武将,朱棣绝无可能获得胜利。


四川達州


题主所说的亲王,藩王和郡王,三者在概念上和内涵上都有区别。下面详析之。

先说藩王。凡是皇帝所封的诸王,不论亲王和郡王,它们都笼统地称为藩王,它本身并不是一级封爵。惟一的例外是南朝的陈朝,曾把藩王作为王爵的一级,当时陈朝的王爵自高至低有亲王,郡王,嗣王,藩王,凡十二等。但这只是特例。

再说亲王。亲王之称,也是起源于南朝的陈朝。是王爵中的最高一等。到了隋朝,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太子以外的皇子如封王,称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明朝则以皇子封亲王;清朝王爵中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封皇子,但为了笼络蒙古,也有蒙古贵族受封为亲王的,比外晚清的僧格林沁。按清制,在清王前面,还要加以美字,才是正式的亲王封号,比如豫亲王,成亲王,恭亲王。

最后说郡王。郡王起源于西晋。司马炎即位后,分封子弟,以郡为国,开始有郡王的说法。后世沿置,成为王爵中次于亲王的一级。比如唐朝就规定,皇太子的儿子,袭封为郡王。亲王之子,除了继承者为嗣王外,其余诸子降封郡公,如果有功劳,可进封郡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