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前言:

談及日本歷史,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肯定是日本戰國時代,而“關原之戰”作為日本戰國結束的奠基戰役,一直受到影視作品的青睞。

2017年上映的《關原之戰》,改編自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同名小說,該片把“關原之戰”用另一種方式還原在了觀眾眼前。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的出色不僅僅在於驚心動魄的音效、跌宕起伏的劇情、真實色彩的構圖,更精彩的是演繹了強烈的人物對比。

大多數影視作品都會以勝利者的角度去演繹當時的歷史進程,而這部電影卻一反常態,以失敗的一方主將——石田三成為電影主線與德川家康做對比。

這部電影從兩個人物的經歷演繹著勝負之分,勝負的差異歸根結底還是兩位格局的迥然不同決定的,或者說:格局最終決定了結局

接下來,我從《關原之戰》演繹對比入手,展示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到底是哪些格局差異,讓一方睥睨天下,而另一方卻身死人手。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01、德川家康把“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隱忍奉行終身,石田三成面對對手卻是一頓急躁傲慢的輸出。

德川家康在日本歷史上有個外號叫“老烏龜”,一方面是說他壽命很長(德川家康活了73歲,在當時算是相當的長壽),另外一方面也是強調德川家康的沉著隱忍。

德川家康經歷了日本戰國最紛爭的時代,德川家族卻始終保持家族在亂世中穩固不倒,靠的就是德川家康看起來憋屈甚至是屈辱的隱忍。

反觀石田三成,仗著豐臣秀吉的寵幸,一路順風順水,扶搖直上。年紀輕輕就做到了豐臣秀吉首席家臣的位置,正所謂少年得志,但是傲慢卻毫不節制。

電影結合史實把德川家康的隱忍,石田三成的傲慢表現得淋漓盡致。

①第一件事:石田三成不知感恩,極為傲慢;德川家康謙卑有禮,克己不失。

石田三視察一所寺院,竹杖掉在地上,身後的德川家康幫他撿了起來,交還給他,但石田三成居然連一句謝謝都沒有,轉身負氣鼓嘴,並沒有接過竹杖就離開了。

後來石田三成的心腹島左近都覺得這簡直是小孩子的表現,並勸諫石田三成:“別人幫你撿竹杖時,至少應該露出笑容,鞠躬作揖,尤其對方是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就簡單回覆:“我辦不到。”這也為以後石田三成雖有一腔熱血,但是還是逃脫不了隕落埋下了伏筆。

第二件事 :石田三成不知禮節,盛氣凌人;德川家康張弛有度,平實近人。

當石田三成被加藤清正等七人追殺時,求助於德川家康,在德川家康宅邸遇到德川家康的親信本多正信,還要羞辱別人一番。

戲謔本多正信是鄉下人,德川家康是狐老爹、狸老爹;寄人籬下,需要有求於人,本該低身下氣。在與本多正信的交談中就因為一個稱謂無端挑釁,可謂荒唐和傲嬌。

再看德川家康,不僅收留了石田三成,還苦口婆心勸阻加藤清正等人,到第二天還派人護送石田三成。

德川家康後來說:“是我在培養著三成的野心和傲慢,讓他慢慢膨脹,讓他覺得可以做我的對手.......”

第三件事:石田三成不知思考,任意發難;德川家康管住口舌,請君入甕。

在豐臣秀吉時日不多之時,為保證豐臣秀吉幼子秀賴能夠坐住江山,眾多大名都得立下效忠書。

石田三成作為豐臣家首席家臣,在堂會監督各位大名寫效忠書,發現沒有德川家康的,厲聲責問,故意讓德川家康難堪。

德川家康反而不慌不忙表示自己會親自把效忠書交到豐臣秀吉,不僅受到其他大名的稱讚,最後反而有了豐臣秀吉也覺得德川家康是很忠心的臨終感嘆。

懂得隱忍,不計較微小得失的德川家康最後把盛氣凌人的石田三成逼到了主動發起決戰的地步。先不就關原之戰戰況如何,最後結果如何,德川家康的隱忍之道讓人折服,這也是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的格局對比之一。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02、收攏人心,德川家康步步為營;一錯再錯,石田三成卻樹敵眾多,成了眾矢之的。

作為豐臣家首席家臣的三成,不但沒有因此跟豐臣家的大名們交好,反而得罪了很多人,連澱殿都不站在他一邊。

相反,德川家康則被人大名們形容像“冬天的太陽”一樣,平實謙和。石田三成除了諸如大谷吉繼這幾個死黨外,大部分的大名都站在了德川家康麾下。

在電影的情節中,感受一下兩人對人心把控格局的天差地別。

德川家康各種操作收服人心:

①對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的尊重。

豐臣秀吉生前,正室“北政所”的侄子小早川秀秋遭到石田三成等人的誹謗時,積極在豐臣秀吉面前幫小早辯解。一則看來是抓住了小早川秀秋,另一則不難看出是對“北政所”的尊重。

在豐臣秀吉時候,德川家康還時不時拜望在寺廟裡服喪的“北政所”,電影中也給到了這樣的情節。

這就有了“北政所”對德川家康格外的好感,如果關原之戰“北政所”號召征討德川家康還有石田三成什麼事呀。

收服加藤清正等人,深謀遠慮,用意深遠。

對於盟友的爭取,德川家康從來都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德川家康除了爭取小早川秀秋之外,對加藤清正等人的收服,也可見德川家康的用心頗深。

加藤清正從朝鮮戰場回到日本後,立馬去祭拜豐臣秀吉,並拜望“北政所”,德川家康也前往。是不是巧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按照德川家康的性子,應該是得到消息才去的。

當加藤清正等人追殺石田三成到德川家康的府邸時,德川家康允諾把九州擇機封賞給加藤清正,加藤清正當即對德川家康叩頭表示了忠心。

此舉很多觀眾看來是權利鬥爭的插曲,但是也讓德川家康開戰時有了不可多得的將才和軍力保證。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我們來看看石田三成拴住人心的敗筆之處

①人質問題:到底是抓是放,石田三成胡亂選擇,錯失控制局面的機會。

當時控制中央的石田三成想以扣押人質威脅跟隨家康的大名歸順,於是下令拘捕了這些大名的妻兒。

其中細川忠興的妻子不願意成為丈夫的負擔,命令家臣將自己殺死,還放火燒掉了住所。一些大名的家眷聞風紛紛出逃,此時石田三成竟然下令不再追捕,理由是發現自己錯了。

明明石田三成講究仁義,反而去做羈押人質這樣不仁義的事。

明明已經做了,已經跟投靠德川家康的大名撕下臉來了,手裡有人質也是一張遏制對手的好牌。

雖然石田三成跟隨德川家康對抗多年,但是對於德川家康籠絡人心的手段似乎領悟甚微。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外線盟友問題:石田三成根本沒有爭取外線中立派系,反而加深矛盾。

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中,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的外甥小早川秀秋立了戰功,但是由於行為不檢點,遭到同仁誹謗。

在此之前,石田三成都要為以謀反之名連坐處死的豐臣秀次側室求情,反而繼續彈劾小早川秀秋,豐臣秀吉一怒之下決定要沒收秀秋的領地。這件事也為開戰後,小早川秀秋見死不救,投靠德川家康,以致倒戈埋下了伏筆。

諸如對武功派大名的惡語相向、對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也不上心,對其他大名的不尊重,也難怪豐臣秀吉死後,石田三成的路也是越來越難走。

所以再炙手可熱的石田三成,即便期盼著天下一統和太平,仍然因為長期的失道寡助而被人遺棄。

最後最諷刺的明明是石田三成是為了豐臣家跟德川開戰,結果偏偏都是豐臣家的軍隊為德川家康衝鋒在前,把石田三成給擊敗了。可想而知,石田三成咎由自取的後果是多麼嚴重,這是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格局對比之二。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03、德川家康聚焦關鍵部位,抓住決定勝負的關鍵;石田三成講究“愚義“,終究敗局收場。

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前,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戰鬥,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對於戰爭肯定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石田三成少年成名,雖然名盛一時,但是多為行政和內政事務上得心應手,對於戰爭,牽強地以為有正義就戰無不勝,過於淺顯和粗俗的見解。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對於戰爭的格局對比。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兵行險招,石田三成決戰前喪失了兩次必勝的機會。

①第一次機會:石田三成對“斬首行動”的一票否決。

在關原會戰之前,德川家康討伐上杉會經過石田三成領地,島左近勸石田三成要根除亂世之源就要趁這個機會殺掉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卻說:“我說過,出兵之前會先判斷是正義或是不義。”

島左近繼續勸說:“你不也同意當世人為利所趨之時,獨自逆勢而為是件有趣的事嗎?”

石田三成卻說:“逆勢獨行是瘋子的行為。”

島左近:“逆勢得勝才是真男人。”

石田三成卻還是滿口正義:“這種做法有違爭議。我們要讓天下一分為二,然後一戰定勝負。”

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充滿了書生的自負和幼稚。

第二次機會:石田三成對“夜襲”決勝戰略的嚴重輕視。

西軍中著名的薩摩軍島津豐久提出了夜襲東軍大本營的計劃。

石田三成卻說:”夜襲是鄉下人才會出的下策。”一口否決掉身經百戰的島津家的建議。

其他將領複議:“盟軍都在隔岸觀火,夜襲是個妙計,掌握先機,就不怕他人背叛。”

石田三成的理由看起來有點可笑:“東西方大決戰中趁夜偷襲,將成為後世笑柄。”

之後也導致了關原大戰時,島津軍不滿石田三成的安排而徹底坐壁上觀。從而引發佔據地利和人數優勢的西軍,幾乎有一半軍力(包括總大將毛利輝元的軍隊)不是倒戈就是一旁觀戰。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再看看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對於戰爭的認知對比。

①到底誰是一呼百應的主將?

德川家康早就確立了絕對的領導地位和指揮地位,在戰前對於底下的大名,或大棒高懸頭頂,或封官許願。總體說來,德川家康對東軍把控是相當到位的,底下大名也都唯命是從。

石田三成所在的東軍在開戰前,到底誰是真正的領導中樞,很多大名都沒搞明白。雖然有名義上的西軍總大將——毛利輝元,可是底下大名根本不怎麼聽從調遣。

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石田三成一廂情願以為自己是前線總指揮,疲於各大名的陣地勸戰,這樣的西軍縱然人數眾多,失敗可想而知。

士氣鼓舞和提升的方式差異。

石田三成對德川家康宣戰時,德川家康正在討伐上杉家,聽聞消息德川家康立即委任次子秀康為東北前線總指揮。

德川家康自己則率軍折返江戶城,隨後就趕赴前線,東軍前線將士看到家康的旗幟,士氣為之大振。

石田三成所在的西軍開戰的名義是維護豐臣家的統治,但是明明秀賴母子就掌握在石田三成手中,為什麼不勸誘秀賴母子站在他們一邊呢?到後來也就牽制住了總大將,無法動身前往一線。

雖說在戰前石田三成做了鬥志昂揚的戰前正義動員,但是提升士氣沒有落實到實處的,總是以為自己能贏,不正是驕兵必敗嗎?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紛亂戰局,決定勝負的軍力引入。

石田三成戰前就沒有抓住小早川秀秋,馬上就要開戰了,許諾關白之位,還跟小早川秀秋說什麼“仁”,談什麼“義”可笑至極。

在電影裡,德川家康很早就安排細作在小早川秀秋身邊,何況在戰前,德川家康軟硬皆施,讓小早川秀秋把妻兒當做人質送到了德川家康手裡。

這也就註定了,雖然小早川秀秋身在西軍陣營,最後還是反戈一擊,焦灼的戰事瞬間逆轉,西軍一潰千里,決定了石田三成的失敗。

雖然石田三成使用的旗印是“大一大萬大吉”,意思是“期望實現太平盛世”。石田三成手上不僅有島左近、蒲生鄉舍這樣的悍將,還有宇喜多秀家這樣的厲害角色作為盟軍。

但是終究對於戰爭認識的偏差,還是敗給了老謀深算、經驗豐富的德川家康。這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格局對比之三。

從三方面解讀《關原之戰》雙方格局的差距及歷史電影的魅力與思考

總結一下:

電影不是歷史,電影是對歷史的反芻。

關原之戰時,石田三成不過三十九歲,當時德川家康已經五十七歲了。有人說,如果石田三成懂得隱忍一些,再熬一些時間,等把德川家康熬死了,完全可以不戰而勝。或者說戰前準備再充分一些,保證兩軍對壘的絕對優勢,可能會取勝。

但是偏偏太多的時候,很多人就是喜歡過於一廂情願,急於結論,急於表明自己,急於行事。在我看來,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勝負差距,也是不同的格局差距,這便是格局決定了終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