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管理龐大的3個省,為何鬥不過江蘇巡撫?

我是一個小書蟲


兩江總督在當時官居一品,就我們所熟知的代表有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幾人。

“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蘇,浙江的兩江”——《中國曆代改革者》。

所以兩江總督是統管江南(江蘇和安徽)和江西兩處地方。因此被稱為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總督署處於南京中心。兩江總督是從順治四年所設置的三省總督(統管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延伸而來,當時和兩江總督在一個地方平起平坐的就是巡撫,兩江總督與巡撫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互不干擾,互不牽制,但是一個巡撫只能管轄一個省,而一個兩江總督可以同時管轄幾個地區,兩江總督所管轄之地也是重中之重,是清朝的財政收入最大的地方,所有在當時除了兩江總督之外還另外設立了其他七個總督,其中直隸總督最大,無可厚非我們可以看出兩江總督就是其中的老二了。清朝任命於兩江總督的總計多達八十人,清朝前期多是滿人擔任兩江總督,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擔任兩江總督的漢人也逐漸增多。就像上文說過我們熟知的幾人分別在道光、咸豐、同治在任期間擔任過兩江總督。

林則徐,我們所熟知的他莫過於道光十七年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期間的“虎門銷煙”。但是在道光十二年時候林則徐曾兩次任命於兩江總督,他在修水利,處理錢漕,救震救災方面有巨大貢獻。也因此深得百姓的愛戴。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啟超

曾文正即是曾國藩,文正乃是他的諡號。曾國藩的一生也很傳奇,他在咸豐年間創辦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等,後再同治元年,任命為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後又任命為直隸總督,但因為後來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之後,又重新被朝廷任命為兩江總督,去往南京調查馬新貽被殺一事。這時的曾國藩已經右目完全失明,但在此期間他也督促了“派遣留學生”一事,繼續發展洋務運動。

李鴻章,是其中爭議最大的人,他揹負的罵名也有很多,大多數還是因為他代表晚期的清政府於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是我們忽略了他的貢獻,比如他與左宗棠,曾國藩一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也是他作為領袖發起了洋務運動。在同治四年,曾國藩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李鴻章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李鴻章負責派兵遣將,後期糧草,和曾國藩合力去平定捻軍。

“五百年來第一位偉人”——梁啟超

梁啟超形容的五百年來第一位偉人那就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與曾國藩、李鴻章一樣也是洋務運動發起人,他在領事一方面也頗得成就,收回了一些主權,後因為一些事情,在光緒七年,他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時任兩江總督期間他興修水利,發展洋務運動。

從這四位晚清大臣可以看看出來,他們在當時的地位無可撼動,是晚清重臣,做了很多貢獻,也是從這可以看出兩江總督的地位,到底兩江總督是多大的官。


百川終歸海


說到兩江總督名稱的來源,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兩江總督的江是因長江而來,但實際上兩江總督所說的江並不是長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們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紹了,而江南省大家瞭解的就比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設置的一個省份,由現如今的江蘇和安徽構建而成,後來隨著歷史局勢的發展,才逐漸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蘇兩個省份。

原本兩江總督只管轄這兩個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兩個省份後,兩江總督所統轄的省份卻由原本的兩個省份增加成了三個省份,分別就是江西、江蘇和安徽。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衝突

兩江總督的官邸所在地位於江蘇省當時兩大省會之一的的江寧,也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南京。

而我們提問中所說的江蘇巡撫,官邸所在地則在江蘇當時的另外一個省會蘇州。

因為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官邸都位於江蘇,所以在權力重疊之下,二者就發生了不少的權力衝突。

不過像提問中所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的話語我覺得是有些危言聳聽的,雖然說清朝中早期時兩江總督確實無法對江蘇巡撫進行太多的壓制,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兩江總督對江蘇巡撫仍然是保持著巨大優勢的,我覺得不能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我們只能說,為什麼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

至於在清朝時期品級、統轄範圍遠遠超出了江蘇巡撫一大截的兩江總督為什麼拿捏不住江蘇巡撫,其實主要跟清朝皇帝對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分配以及定位有關。

在說到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的關係。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單純論本身的官職來說,是正二品的官職,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會給兩江總督授予的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銜,那麼兩江總督的品級將會晉升到從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設置東北總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國各地設置了8個總督官職,這八大總督官職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

在這些總督官職中,要論地位最高者當屬掌管著天子腳下直隸省的直隸總督,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這些總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地位,主要跟兩江總督掌管地區的富庶有關。

在清朝的所有地區中,最富庶的地區就是兩江總督所掌管的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

這些省份在古代屬於江南地區,自唐宋大量漢人南遷之後,江南地區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漸漸的,江南地區成為了天下糧食出產的中心。

這點在以糧食為重的封建王朝時期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兩江總督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了。

而除了豐厚的糧食出產,江南地區還有著非常發達的商業以及鹽產業,種種的稅收,更加無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區的財政稅收。

正是由於兩江總督所統轄地區的糧食出產、財政稅收佔據了整個清帝國的重中之重,兩江總督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兩江總督所掌握的軍權

在清朝時期,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不過雖然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但是總的來說,兩江總督的權力更多還是偏向于軍權方面的。

在軍權方面,兩江總督所掌握的權力是分為兩部分的,其中第一個部分就是直屬於兩江總督的督標,這是獨屬於兩江總督的部隊,只有兩江總督能調遣。



第二部分就是對所轄地區內其他部隊的調遣,如果情況緊急的話,兩江總督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手續直接調遣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直屬的撫標、提標部隊的。

如果情況更加緊急一些的話,那麼兩江總督還可以通過獲得朝廷的授權調遣自己統轄內的其他綠營兵。

當然,無論情況再怎麼緊急,兩江總督都是不可能調遣得了八旗軍隊的。

兩江總督在江蘇的行政權上比不過江蘇巡撫

從總體上來說,清朝中早期的兩江總督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大區司令。

不過兩江總督雖然能調遣巡撫和提督們的直屬軍隊、擁有著統轄巡撫和提督們的權力 ,但是在名義上,巡撫和提督卻並不是兩江總督的手下。

在名義上,兩江總督和巡撫、提督是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物,他們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動得了他們,他們互相之間是產生了相互節制作用的。

如果巡撫和提督們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兩江總督是無法直接處理他們的,他只能通過上報皇帝來彈劾他們,而如果兩江總督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巡撫和提督們也可以通過上報皇帝來對總督進行制衡、彈劾。

不過因為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處理他們地位關係的時候,一般首先會偏向於兩江總督,然後再偏向於巡撫,最終才是提督。

單純論軍權以及大範圍的統籌權來說,江蘇巡撫是根本比不過兩江總督的,但是如果要對比在江蘇省內的民政處理大權,兩江總督就比不過江蘇巡撫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讓總督擁有太過於龐大的權力。

要是如果總督既擁有了龐大的軍權,又擁有了龐大的民政權力,其實就跟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差不多,將會對清朝皇皇帝的權力產生巨大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況,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權力分配給了巡撫們。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因為清朝皇帝覺得兩江總督的權力太過於巨大了,為了對其進行制衡,就給予了江蘇巡撫龐大的權力以及和兩江總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產生鉅變之前,兩江總督才遲遲無法完全壓制住江蘇巡撫。


孤客生


兩江總督還真被江蘇巡撫“幹掉”過!

總督參倒巡撫的比較多,畢竟,總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撫也不都是軟柿子。在康熙年間,“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案,也是督撫之爭最嚴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場案爆發,多名“文理不通”的鹽商子弟高中,學子們大鬧貢院。此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來的不聽話的江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彈劾下臺了。不過,出乎噶禮意料的事,康熙調來了更不好對付的“有清廉名聲”的張伯行。

此案爆發後,張伯行聽說噶禮向兩位監考考官索要50萬,便可保他們平安。於是,張伯行便參了噶禮一本。噶禮馬上反擊,告張伯行誣陷。同時,還拿戴名世的文字獄(在張伯行轄區印刷的)彈劾張伯行。康熙素來聽聞張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禮做事太過張狂。於是,最後,噶禮被免職,而張伯行留任。

(兩江總督轄區,因為直管“兩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蘇(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

我們來說說總督和巡撫是怎麼回事。

總督和巡撫都是軍政事務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個總督只管一省的話,一般都是兼任巡撫之職。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撫,沒有總督(山東,山西)。如果,總督管幾省軍政事務,那麼下轄的幾省巡撫只管好本省軍政事務就行,總督對其下轄的所有巡撫都有“督權”(什麼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直接下屬。巡撫作為地方大員,是一省三司官員直屬領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而朝廷對於總督和巡撫的職權,也分得不是很細,這就出問題了。朝廷對一省有詔諭時,也是先說把總督排前面,巡撫在後面。雖然,一般認為總督偏軍事,巡撫偏民政。但是,總督還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內有事上奏,也是要總督和巡撫聯名上奏。不過,這可苦了三司官員,當督撫鬧矛盾時,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也是因此,總督和巡撫肯定會掙權,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也是常有的事。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會讓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個城市。

不過,全國有總督與巡撫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個: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駐武昌;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駐廣州;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駐福州;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駐昆明。

統管江西和江南(後分為安徽和江蘇)的兩江總督就駐在江蘇南京(江寧),而江蘇巡撫卻是在蘇州。而且,為了緩和兩個地方大員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錢袋子。朝廷在江蘇省特意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個布政使)。這兩個布政使分別協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

江蘇省的兩個布政使:蘇州布政使,轄"蘇,松,常,鎮,太五府州\

勇戰王聊歷史


兩江總督PK江蘇巡撫,誰厲害?



1.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絕對是實權派,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能夠擔任兩江總督,是很多清朝為官者一生的嚮往,兩江總督管理的地域範圍非常大,總管江蘇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至從一品。在封建社會,一品大員那可是非常稀少的。在清朝,兩江總督實際上是管轄現在的三個省區域,為什麼呢?在清初的時候,江蘇(含今上海市)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又因為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稱兩江總督。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由於滿清政府根本不信任漢人,所以兩江總督這個重要的職務一直又滿族人來擔任,後來隨著滿漢的不斷融合,滿洲人都漢人也開始逐漸信任,所以後來不斷有漢人擔任這一職務。從1665年到1911年,近三百年時間,有影響的漢人歷代兩江總督我們基本都耳熟能詳,如於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作為漢人代表,他們都是能力過人的清代重臣。



2.江蘇巡撫。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巡撫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職位職責類似於現在的省長。作為巡撫,一省之內的所有民政大小事務都統歸他管理,所謂民政事務,就是剔除軍事事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事務,例如發展經濟、治理地方秩序、水利建設、農業建設等等都歸巡撫管理,可見巡撫的權利也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他管轄的省區內,擁有絕對的地方管理話語權。



3.到底誰厲害?

單純按照管轄地域範圍這個標準來看,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是,總督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也就是說,總督根本管不著巡撫,二者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只對皇帝的話負責,別人無權指揮。兩者的不同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兩個人都是皇帝的親信,但是皇帝為他們做了不同的分工,所以說,從職位上來說,他們誰也治不了誰。當時的清朝,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正是這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總督和各地的巡撫,組成了清朝較為成熟的封建王朝管理網絡。


智者說歷史


在清朝,九大總督的職責相較於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不過,這九地總督的設立時間,卻有著前後之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最早的,並且擁有著明確職權的,就包括兩江總督,兩江總督正式設置於康熙21年。

管轄三省之地的兩江總督之所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較早,其實與當時的歷史進程有關,以前的兩江地區,其實指的就是現在的江蘇、江西,還有安徽、上海這一片地區。

兩江總督所管轄地圖

為什麼清政府會率先設立這裡的總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錢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賦稅之地。這片地區從前幾個朝代開始,就已經非常繁華,經過上千年的開發,江南地區,在明清之際,已經成為典型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國庫1/3之巨的收入來源,來自於兩江地區。這樣一個繁華之地,在清軍入關以後,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在設立總督的時候,既要防止總督的權力過大,也要避免他們難以發揮自己的職責。因此,直到康熙21年,兩江總督的名稱、所轄區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總督舊照

為什麼兩江總督所管轄的轄區又包括了江西、江蘇、安徽這三個大省呢?這與當時兩江地區的地理位置有重大關係,這三座大省相較於其他中原地區,它們到京城的距離更為遙遠。

同時,他們在地理位置上又極具優勢,這裡有長江作為屏障,又有險峻的山川,讓三省之地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另外,江蘇在清初擁有著龐大的人口規模,從這裡所收取的賦稅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幫助清朝爭奪天下。

總督與巡撫畫像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兩江總督這個職位極為關鍵,甚至能夠決定清王朝的前途命運。因此,清政府在選用人才的時候,會更加小心。當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兩江總督的權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應有之義。

因此,兩江總督轄區內還專門設立了單獨的巡撫職位。所設立江蘇巡撫的目的自然很明確,就是對總督進行掣肘,防止總督一家獨大,對總督進行監督管理。

清朝官職表

兩江總督掌握著兵權,而巡撫又要對總督起到監管的職責,在歷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這兩者的官職到底讓誰擁有著更大的權力呢?

首先從兩者的官職上來看,兩江總督在加任兵部尚書以後,在當時是從一品的官階;而江蘇巡撫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書,也僅是一個正二品的官階。

這樣一看,總督的官職要高於巡撫,巡撫似乎該聽總督的話。不過,這其實是一個想當然的誤解,巡撫和總督,其實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因此,總督和巡撫雖有級別不同,卻並無從屬關係,更不存在誰聽命於誰的情況。

兩江地區地圖

其次,他們所管理的職責也有所不同,總督雖然也有民政之權,主要負責的卻是兩江地區的軍事,而巡撫在這裡的工作,更側重在了當地的民政上,這樣就有效的將總督的權力分割開來。不過,清初之際,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職權確實要高於擔任巡撫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總督的權力確實是要高於巡撫的。

也正因為如此,皇帝設置江蘇巡撫一職的目的,就是為了限制總督的權力,所以,雖然總督管轄著更大的疆域,雖然總督的品級更高,但是,由於清廷處心積慮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總督遠算不上在兩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蘇巡撫的節制。


鳶飛九天2018


明清兩朝皇權進一步加強,丞相制度被取消,百官直接對皇帝負責;地方上軍政兩權分立,各自對皇帝本人負責。主管軍事的一般為總督,主管民政的一般為巡撫;總督可管數省軍事,而巡撫只管一省民政。用今天的說來說兩江總督相當於南京軍區總司令,江蘇巡撫相當於江蘇省省委書記,二者並非隸屬關係,故兩江總督無法完全節制江蘇巡撫。

宋朝之前,地方行政長官是一手抓軍權,一手抓治權,兩手都抓得緊。軍政統管會導致地方長官變成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國君,地方做大而架空中央,或者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發展成地方割據。 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各地節度使對管轄的地方有軍政兩權,最終變成了土皇帝;不再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節制,還能起兵反抗中央。

宋朝吸取前朝的治國經驗,將地方的軍權與治權分開,軍事長官與行政長官各自對皇帝負責,相互之間有協作的義務,但沒有隸屬的關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總督可以管幾個省的軍事,而巡撫只管一省的民政,值得一提的是巡撫手下也有武裝力量,類似於今天的警察部隊。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從一品,如果加上。 最開始兩江總督管理江南省、江西省兩省軍政民務,故起名為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拆分成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于成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都擔任過兩江總督之職。

巡撫一詞來源於“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是明清兩朝主管一省軍政的地方行政長官。巡撫一般的官階是從二品,如果加上兵部侍郎銜則是正二品。江蘇省是清朝的糧食賦稅重地,故皇帝對此地的治理十分重視,兩江總督雖然高於江蘇巡撫,為了權力的平衡和皇權的穩固,江蘇巡撫的權力遠遠大於一般行省的巡撫!


大秦鐵鷹劍士


總督和巡撫,都是地方大員。清朝關內15省,一般設8個總督。有的地方只有巡撫沒有總督,比如河南、山東、山西等省,有的地方只有總督沒有巡撫,比如直隸、四川,有的地方既有總督又有巡撫,比如兩廣、兩江。

總督往往加兵部尚書銜,正二品,主要負責一個省或者幾個省的軍務,總督一般有直屬的督標,有幾千人,還能調動所轄省的綠營兵,每個省設一個提督,統轄省內的綠營兵,一般也有1-2萬人。在南京、杭州等地還有八旗駐軍,總統和提督都無權管理。

巡撫是一個省的一把手,一般加兵部侍郎銜,負責省內的軍政民財各方面工作,布政使主管行政、按察使負責治安和司法,學政負責教育,提督負責軍務,這都是巡撫的屬官。巡撫也有自己的直屬部隊,一般也有幾千人。

相比而言,總督更偏重於軍務,但轄區大,而巡撫更為全面,但僅限一省。總督和巡撫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密摺奏事,無所謂誰大誰小。



具體到兩江總督,總督府在南京,轄安徽、江蘇、江西三省,還兼任南洋大臣,負責通商等事宜。但三省各有巡撫,安徽巡撫駐安慶、江西巡撫駐南昌、江蘇巡撫駐蘇州,巡撫也有直接向朝廷上奏的權力,總督在軍務上有更大的決定權。但江蘇仍是不一樣,兩江總督駐南京,為方便管理,徐州到南京之間的州縣直接歸總督考核管理,決定任免升遷,直接奪走了江蘇巡撫的一部分權力,所以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朝廷總體的趨勢更倚重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只能是一個牽制角色。而且清朝後期,兩江總督的位置一直由湘系把持,獨立性越來越強。地方做大,成為事實上的軍閥,也是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兩江總督曾國藩


鄭說豫見


說起封疆大吏,人們最熟悉的就是總督和巡撫啊。巡撫一般管理一個省,而總督管理多個省,例如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和江西三個省,而江蘇巡撫最多就管江蘇一個省。照說總督應該實力比巡撫強大不少。不過在明清的歷史上,巡撫和總督顯然他們的關係不是那個樣子的。

雖然從名義上來講,總督的權力確實比巡撫大不少,因為總督一般管的地盤至少就比巡撫要大很多。但是兩者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總督也不能夠去直接命令巡撫。總督和巡撫有可能在同一個城市,但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兩者也是平起平坐的關係,頂多是出席某個重要場合的時候,總督在前巡撫在後而已。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他們並不在一個城市辦公,兩江總督在江寧也就是南京,江蘇巡撫在蘇州。

從品級上講兩江總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尚書銜,所以變成從一品。而江蘇巡撫是從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御史銜,所以變為正二品。雖然總督品級比巡撫要高那麼一點點,不過在官方,總督命令不了巡撫,巡撫也不一定要非要聽總督的。因此在很多時候,巡撫甚至有可能和總督對著幹,而總督拿巡撫沒轍。

不過總督和巡撫對著幹的這種情況出現的很少,一般情況下朝廷在同一個地方設立總督和巡撫,往往是希望雙方互相節制,不讓任何一方做大。但是也不希望總督和巡撫雙方鬥來鬥去,畢竟這樣會讓地方不得安生。曾經有某個地方總督和巡撫互相鬥來鬥去,互相在朝廷參彈劾對方,令皇帝相當的惱火,把兩個人都給收拾了。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江蘇巡撫一般都會遵從兩江總督的命令。但是就如上文所說,江蘇巡撫並不一定完全聽兩江總督的,有時候兩者關係如果不好,甚至是政壇上的政敵的話,就有可能互相鬥,而兩江總督不一定能鬥得過江蘇巡撫。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總督和巡撫的區別

清代的總督,官階為正二品,一般來說,一個總督要管好幾個省,相當於今天幾個省的省委書記。最重要的總督是直隸總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於北京就在這裡,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兩江總督,管理的地盤包括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這四個地方。而清朝可以說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於江南行省,可見兩江總督的重要性。通常來說,能夠擔任兩江總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個朝廷中的大員,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撫相對於總督來說就小多了,巡撫只管一個省,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官階從二品。

對於清朝來說,總督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慶市)、閩浙總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兩省)、雲貴總督(管理今天的雲南和貴州兩省)、湖廣總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省)、兩廣總督(管理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兩省)。

從清代的行政上來說,巡撫不歸總督管理,兩者都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

一般來說,巡撫不會去對抗總督

但是畢竟總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員,能夠當上總督的,基本上以後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員的節奏。對於巡撫來說,雖然對抗總督,總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給撤了或是怎麼著,但是畢竟是得罪了一個大員,以後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場來說,能夠混到總督這個位置的,要麼是能力超強有大功的哪種,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要麼就是苗正根紅的滿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甚至跟皇帝的關係都非常好的哪種。所以如果一個巡撫要出來對抗總督的話,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個總督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總督,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但也架不住朝中總督一邊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那天隨便找個理由就辦了自己,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再說,我混到一個巡撫容易麼我?縱觀清朝的巡撫,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說年輕的時候寒窗苦讀了多少年,萬里挑一地考上了進士,然後在官場要混多少年,打點多少關係,費了多少腦汁,還要有多麼好的機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說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給我送錢,下面的官員也一堆,帶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也是獲得愜意呀,幹嘛要跟總督過不去呢?

所以在整個清朝來說,巡撫對抗總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題目所說的總督鬥不過巡撫,應該是指的康熙晚年發生的辛卯江南科場案。

辛卯江南科場案

在這場案件中,是巡撫鬥贏了總督,但是這裡面也牽扯到了一個王朝的根本。

科舉制是隋唐以來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王朝的統治者並不怕農民造反,他們怕的就是農民和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造反,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們要不讓知識分子造反,怎麼辦呢?就搞科舉了,給知識分子一個往上的通道,雖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況來說,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再加上海這四個地方3年下來才錄取100人的,這可比今天北大清華錄取的概率還要低很多了。今天來說,北大清華在這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的錄取人數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舉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絕大多數人會考不上,考不上怎麼辦?就跟鴉片一樣,讓你繼續考,考到你頭髮白了人也老了,或許還是考不上,但是沒關係,這個時候你人已經沒用了,就算去跟著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過科舉考試的都是國家最好的人才,把這些人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夠江山穩固了。

所以歷朝對於科舉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出現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誰,查出來都是要倒大黴的。清朝允許官員貪汙腐敗,但是在科舉上是不允許的,畢竟朝廷也不能拿著大量的官員的名額,去給那些草包把,再說,如果真的這也能作弊,那讀書人也自然會對朝廷失去信心,也就會跟著去造反了,這是統治者最不願看到的。

事情是發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當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為滿洲正黃旗董鄂氏人,他的母親當過康熙的奶孃,所以康熙對噶禮還是相當看重的。噶禮仕途也非常順利,一路就當到了兩江總督。

而噶禮卻非常地貪婪,他覺得科考來錢來的快,就夥同京城來的兩個考官共同製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當時放榜出來,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的居多,而很多飽讀詩書的江南學子卻榜上無名,頓時引起了公憤,便開始鬧事。

事情傳到了康熙那裡,他就派戶部尚書兼任了欽差大臣到江南來徹查科考舞弊案件,協助他的就是江蘇巡撫張伯行。

張伯行比較公正廉明,發現了噶禮從中貪腐的一些證據,就上奏彈劾噶禮。康熙比較偏袒噶禮,畢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覺得巡撫彈劾總督是有失體統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張伯行結黨營私,誣告上級的方向處理。

很快這個事情就在江南傳開了,學子們義憤填膺,憤憤不平,事情也就越鬧越大了。最終查出來還是噶禮確實有貪腐的行為,而張伯行也堅定地認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並義正言辭地上書康熙。最終康熙也察覺其中噶禮確實存在貪腐行為,就免去了噶禮的總督職務,張伯行繼續當巡撫,就此了事。

這就是巡撫鬥贏了總督的事件。

也只能說,這是個特例,在整個有清一代,這種事情發生的情況非常少,哪怕是巡撫佔盡了道理,最終也仍然是總督獲勝的概率更大,畢竟總督的後臺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說是巡撫贏了,只能說是形式上贏了,但實際並沒有贏罷了。


老威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要是光論職務,這總督比巡撫大。要論地盤這兩江要比江蘇大的多。這要是正常人的思維,這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這不逗樂呢嗎?

而且擱滿清那會,總督那可都是滿人的專屬,漢人撐死了也就是個巡撫,能摸到總督位置都是鳳毛麟角。兩江總督就這腦袋瓜比那江蘇巡撫最起碼大三圈,兩江總督幹不過巡撫?想多了吧!

哎!這您說的,現實還真和你鬥了一把樂,就這江蘇巡撫還真能把這兩江總督給幹趴下。

舉例說明。

咱時間點掐在1711年,江南這塊舉辦鄉試。大傢伙也知道這鄉試出來的可都是舉人,擱過去您只要有舉人的身份,這就有了當官的資格,當然和那進士還是有天壤之別,芝麻綠豆大的官而已。但好歹也是個官身不是。

當年范進中舉,就為這事還給瘋了一把,您就知道這身份那含金量是槓槓的。

這不江南這塊鄉試一結束,開出榜單,除了十三個人之外,全都是揚州鹽商的兒子。(而且後來查實就這十三個人中,還有五個也是買的。)

就這明眼人一瞅,這當中間沒有點啥貓膩,誰信啊!

話說江蘇這塊那叫個人才濟濟啊,古往今來那是出了名的會考試。而且讀書人,讀一輩子書就為了這考試,所以這事壓根就掩蓋不住。

那麼上千名讀書人這就抬著財神爺跑到貢院大門口抗議,這事可就大發了。

江蘇巡撫張伯行就把這事捅上去了。

康熙知道了,這不生氣才怪呢?

“查!”

這一查,就查出了事,其中有一箇中舉的程光奎頭鐵的不得了啊,趙錢孫李就這四個字,他愣是錯了三,這可太出格了。

還有一個叫吳泌,一本四書五經這都讀不下來,您就別說寫了。就這幫人寫的字,比俺還難看,就跟那蜘蛛爬過去一樣。

得咧!這就審吧!就在會審的時候,江蘇巡撫張伯行彈劾兩江總督嘎禮,包庇罪犯,而且科考這事嘎禮是最大那黑傘。

這兩江總督嘎禮當然就不讓了,他也彈劾張伯行誣陷。

這好倆人開始互彈。

可這會會審的人全站到了嘎禮的屁股後邊,一幫人都開始彈張伯行。

結果到了康熙手上的時候,康熙還是傾向於嘎禮的,但嘎禮的母親出頭給張伯行喊冤,後來康熙就整了一句,張伯行為官清廉,天下第一。

得,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全天下還有比皇帝這棵樹大的嗎?真沒有!

所以一幫子考官,砍頭的砍頭,流放的流放。最大那傘嘎禮撈了一個革職,這就完事了。

後來這嘎禮自己作死,聯合自己的弟弟給自己的母親下毒,還扒他們母親的房子。這事弄的太丟人了,康熙直接命令嘎禮自盡,這事才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雖然這嘎禮不是因為科舉案死的,但終究是死了。

結論

咋說呢?這事雖然有點特殊,但咱能看出來,這兩江總督還真的沒法限制江蘇總督。再說明白點,他倆的直屬上司那是皇帝,相互之間還真沒有節制的關係,都有彈劾的權利。

也就是說皇帝是用彈劾的權利,將倆人擱到了天平上,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一個局。

所以這當中間不存在啥鬥過鬥不過的說法,就看皇帝怎麼看這倆人鬥法。

因為這倆人他們的權利是有重疊的,大傢伙也知道權利這玩意,一旦重疊,這不是形成踢皮球的局,這就得形成角鬥士的局,再加上倆人的官邸這都擱到了江蘇,沒有矛盾那才叫見鬼了。

就算是倆人沒矛盾,您覺得作為皇帝,他能讓這倆人省心?想多了吧!

畢竟這塊那是整個滿清賦稅最為重要的來源,他倆好的能穿一條褲子,這最難受的當然是皇帝本人了。

但您真的要論官職來說,這兩江總督是正二品的官,而且這位子一般情況還給你帶著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的銜,所以他這位子明面上說是正二品,實質上應該是一個從一品的帽子。

那麼在實際操作中,這兩江總督他其實更加像一個武官,雖然帶這那麼一點民權,但說道根子上是個武官,民權這塊都在巡撫手上。

這其實也是皇帝制衡兩江總督這位子的一個法子,畢竟你軍權民權兩手一把抓,這不就成了唐朝那節度使一樣的存在了嗎?那皇帝還咋管你呢?

你純軍權沒點民權咋節制巡撫?所以就帶了那麼一點民權。

當然這兩江總督確實有軍權,但他這軍權還是有缺陷的,因為他能調動綠營,但壓根指揮不動八旗,八旗兵這都是皇帝直屬部隊,一般人這就調不動。

所以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雖然官階上有差別,但在權利分配上這就是相互制衡的關係,最後能做主的其實是他們背後的皇帝。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