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為何鬥不過武則天?最後還被逼自殺而亡?

一壺老酒敬人生


在唐朝功臣之中,長孫無忌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凌煙閣24功臣之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信任的心腹,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君臣二人關係好的恨不得穿一條褲子。

從李世民騎兵之初,長孫無忌就一直跟隨在身邊,屬於創業元老級的人物,外加大舅子這層關係,登基後的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絲毫不擔心什麼功高震主。

公元627年,李世民任命長孫無忌為右僕射,相當於是丞相,當時有人秘密上奏李世民,打長孫無忌的小報告,李世民不僅沒有查他,反而把小報告遞給他看,以顯示對他的信任。

做君臣到了這份上,也是自古罕見了,長孫無忌也確實沒有辜負李世民,對李世民很忠心,不過在立太子這個問題上卻把李世民給坑了,至少是讓武則天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李世民立的第一個太子李承乾,由於造反被李世民給廢了,導致太子之位懸空,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害怕自己的兒子也這麼幹,於是對立太子的事感到十分苦悶和為難。

其實在李世民心中是有兩個人選的,一個是李治,一個是李恪,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原本是打算是立李恪為太子,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李世民之所以問長孫無忌,是因為當時他在朝中地位很高,如果太子沒有大臣的支持,日後也難免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面對李世民的詢問,長孫無忌選擇支持李治。

為什麼呢?因為李治是長孫無忌的侄子,就這樣由於他的大力支持,李治成為太子,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4年後,長孫無忌審理一件謀反案時,藉機誣陷李恪。

以防止李恪的勢力威脅到李治的統治,試想如果李世民知道他陷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會作何感想?在這一點上長孫無忌做的不地道,李恪死前對著長孫無忌大罵和詛咒。

此時看來,長孫無忌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他以舅舅和老臣的身份輔佐,可謂達到了人生顛覆,不過另一個厲害角色出現了,那就是武則天。

由於唐高宗李治寵愛武則天,就想立武則天當皇后,為此武則天也巴結長孫無忌,送去了許多錢財,可他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可架不住武則天吹枕邊風,李治還是立武則天為後了。

為什麼這一次李治不聽長孫無忌的呢?不妨來看看當時的情況,李治在此前找4個大臣進宮商議,其中一個稱病,一個來了之後一言不發,另外一個和長孫無忌一起持反對意見。

從李治的角度考慮,難免會猜忌長孫無忌,畢竟此時他的權力太大了點,從這點考慮,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不僅僅是因為寵愛,也可能是為了對抗長孫無忌的力量。

只不過後來事情發展的超乎預想,武則天太厲害了,當有人狀告長孫無忌謀反時,武則天就迅速藉機下手,逼的長孫無忌自殺,一家人被髮配,還好李治念著恩情,十幾年後又為長孫無忌平反了。


寧靜致遠liu


長孫無忌不是鬥不過武則天,是不敢了。唐高宗改立皇后時,他便鬥過。斗的結果是他發現,李治已經不再是那個對他唯命是從的侄子了。他想安穩的度過餘生,可是終究難逃一死,為什麼?因為李治對他的忌憚始終存在,武則天算計長孫無忌,是得到了唐高宗認可的。

長孫無忌如何得罪了李治與武則天

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打過江山,奪過皇位,做了皇親國戚,還是三朝元老。李治能當上皇帝,還要靠他這個舅舅扶持。這時的長孫無忌完全具備了一個權臣的所有條件,為何落得流放自殺的結果?因為李治改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他極力反對,結果得罪了二人,一向懦弱的李治也生出了除掉自己舅舅的心思。

高宗想要改立皇后,讓武則天上位,這件事引起了朝中激烈的爭執。兩派爭鋒相對,分別是支持武則天的李義府、許敬宗等人,還有反對改立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

然而李治冊封武則天為後的主意已經打定,這場爭論的結果便已沒了懸念。反對自己的恰恰是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李治也很糾結。他的懦弱讓他習慣了對長孫無忌的妥協,然而對武則天的喜愛卻超越了對舅舅的恐懼。

李治先選擇了溫和的方式,試圖使長孫無忌能支持自己。他派遣密使偷偷送給長孫無忌金銀器物各一車,綾羅綢緞十車。武則天也派遣母親和大臣,前去乞求長孫無忌。可長孫無忌太過苛刻,也高估了自己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拒絕了二人,也埋下了二人心中怨恨的種子。

武則天及其黨羽所行,其實是得到了李治的認可

武則天上位後,對長孫無忌所做的便是報復,而且是慢慢的報復。長孫無忌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打壓的太急切,勢必招致其強烈反彈。因此,武則天一邊發展自己的黨羽,一邊剪除長孫無忌的勢力。而這一切,高宗不可能看不到。

首先是李義府違法亂紀,李義府可以說是武則天忠實的支持者,改立皇后時,便義無反顧的站在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他曾經收了一個坐牢的女子納為妾室,這女子是大理寺的囚犯,事發後,李義府直接將大理寺丞迫害死了,企圖殺人滅跡。此時的長孫無忌,竟然沒有理會,李義府沒多久還升了官。

長孫無忌集團的核心成員來濟和褚遂良,接連遭到了貶黜,而且還被冠上了圖謀不軌的罪名。長孫無忌並沒有對這件事,做出挽救的措施,也致使他在朝中的勢力急劇縮小。

事態有條不紊的朝著武則天預計的方向發展,終於輪到長孫無忌了。李奉節狀告韋季方與李巢結交朋黨,本來是個不大的案子,結果被許敬宗辦成了謀反案件。許敬宗是誰?是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的鼎力支持者,也是武則天的黨羽。由此可見,長孫無忌謀反案完全是一場陰謀。

此時高宗的反應是怎麼樣的?李治聽說舅舅謀反,先是“驚”,緊接著是“泣”。完全沒有叫長孫無忌過來辯解一下,直接將他發配到了黔州。最終,被派去複核案件的袁公瑜等人逼死。

結語

如果長孫無忌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全力一搏,也許可以反敗為勝。然而他卻沒有這麼做,是厭倦了爭鬥,也是對親情的天真。他以為退出政治舞臺,埋頭修史,李治便能善待他。可惜他低估了李治對他的忌憚,也忽視了李治身邊的武則天。武則天對權力的貪戀,致使她網羅黨羽,干涉朝政,不斷清除反對自己的朝中勢力。可以說,長孫無忌的死,是李治和武則天共同的意願,一個授意,一個出力,一個功勳朝臣,就這樣隕落了。


執古論今


長孫無忌其實不是敗在武則天手下,而是敗在了皇權、以武則天為代表寒門士族集團、以李勣為代表的山東豪門集團的聯合打擊之下。

表面上,長孫無忌反對武則天立後,導致他與武則天的個人私怨,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倘若沒有山東集團的推波助瀾,沒有皇權的釜底抽薪,憑武則天個人的能量,不可能撼動長孫無忌這棵大樹。

廢立皇后背後的角逐——關隴集團對寒門士族的決鬥

武則天家族的顯貴起源於其父武士彠,晉陽起兵前,武士彠積極投靠李淵,並以鉅額家資襄助李淵。李唐建立後,武士彠被封應國公,武氏家族似乎脫離了寒門步入豪族,其實不然。

門閥時代,要想成為豪門大族,非幾代人努力不可,而且越到後期越難。隋唐時期的門閥集團,起源於北朝八柱國,是在戰亂年代,家族幾代人歷經腥風血雨,一步步建立起來的。木材商出身的武士彠,靠軍功擺脫了社會底層階級的身份,不過距離門閥還有十萬八千里。

貞觀年間修訂的《氏族志》就體現了這一結果,武氏根本未被列入高第,這就是後來武則天堅持重修《姓氏錄》,毀掉《氏族志》的原因。

王皇后則不一樣,人家是太原王氏之女,標標準準的關隴門閥集團之後,與李唐皇族世代聯姻。後位之爭中,不光是兩個女人的爭風吃醋,而是以兩大家族為代表的關隴門閥集團,與新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之間,關於誰執政治牛耳的決鬥。

長孫無忌為何要力挺王皇后,因為長孫氏也是關隴集團成員,位高權重的他理所當然地成為關隴集團的首領。門閥集團之間相互聯姻,形成無法破解的利益鏈,像武氏家族這樣的庶族寒門,想要滲透進豪門集團,沒有幾代人努力,沒有大的政治機緣幫助,根本不現實。

所以,兩大陣營本質上就是死對頭!

好在武則天不是孤軍奮戰,自隋唐始,門閥集團呈現衰弱的趨勢,庶族集團在科舉制的保駕護航下,勢力越來越強大。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就是武則天強有力的幫手和同道中人。

這就是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的原因,利益集團之爭遠比私人利益之爭難以調和!

李勣力挺李治的原因——山東貴族與關隴集團的矛盾

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當褚遂良、于志寧和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改立武則天為後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輕飄飄的一句話改變了結果。這個人就是李勣,他說:立誰當皇后,是陛下的家事,為什麼要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呢?

正是李勣的態度,堅定了李治乾綱獨斷,堅決廢王立武的決定。

問題是,李勣這話有沒有道理?他為何要力挺武則天?

首先,立誰做皇后,真的是皇帝的家事嗎?真的跟大臣們無關嗎?帝制結構下,連皇帝都失去了私人身份,皇后所代表的怎麼可能是私人?自古以來,皇帝的婚姻都是政治的延伸,憑什麼李治廢立皇后就是家事?李勣言不由衷,明顯在拉偏架。

李勣為何力挺武則天呢?不能將他的行為簡單歸結為給皇帝捧臭腳,這些政治老油條們,從來一句話都要在腸子裡轉八圈,對李勣來說,捧臭腳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利益代言!這就是,武則天上位,對李勣為代表的集團有利!

李勣代表的利益集團又是什麼人呢?山東門閥集團!

其實山東門閥集團也屬於沒落階級,包括江南門閥集團,只不過,這兩個集團的勢力遠遠不如關隴集團。原因就是李唐江山的建立,靠的就是關隴集團的支持,李家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表。

誰勢力大誰就處於風口浪尖,弱者聯盟,這就是山東集團與庶族寒門士族,聯合打壓關隴集團的原因。山東集團包括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琅琊王氏與琅琊顏氏、蘭陵蕭氏、河東裴氏等等,跟武則天聯合起來,夠長孫無忌喝一壺!

李治廢王立武的玄機——皇權獨裁與關隴集團的掣肘

通常認為,李治對長孫無忌是足夠信任的。其實不能這麼說,權力面前,信任與掣肘從來都是並行的。

不否認李治即位之初,視舅舅長孫無忌為股肱之臣,對他言聽計從。不過,作為已經成年的皇帝,他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必然要行使皇權,長孫無忌後期獨霸朝政的作風,不可避免與皇權產生矛盾。

比如在房遺愛謀反案中,長孫無忌不顧李治反對,將房氏一族殺的殺流放的流放,連高陽公主都牽連不赦。後來他又繼續擴大牽連面,將吳王李恪冤殺。又製造冤案,將李道宗等人悉數罷免流放。

在這些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李治雖有與長孫無忌的利益共同之處,但是也有衝突,長孫無忌代替皇權的舉動,也造成了李治的極大不滿。

李唐雖然靠關隴集團建立,但政權建立後,關隴集團必然成為防範和打壓的對象!李治與長孫無忌私人關係再親密,也抵不過集團利益的衝突,政治上的對立,註定了甥舅倆早晚要反目。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李治立武則天,愛情不是主要的,而是政治聯盟,將他們捆綁在了一起!

長孫無忌之死的意義——關隴集團覆滅的句號

顯慶四年,在許敬宗、李勣和袁公諭等人的聯合打壓下,長孫無忌被逼自縊於流放地黔州,親屬全部被流放於嶺南為奴!

“帝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之說,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發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書監、駙馬都尉衝等併除名,流於嶺外......逼無忌令自縊。詔柳奭、韓瑗所至斬決。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面對明顯的誣告,那位表面上哭哭啼啼說“我怎麼忍心處置我的舅舅”的李治,竟然不聞不問,任由長孫無忌被冤殺。這一刻,其內心的真實暴露無遺,利益面前的冷酷無情,讓人心寒!

長孫無忌的死,讓關隴集團的最後一根臺柱子倒了!隨著武則天的上位,這位強勢的女人,以鐵血手段,持續二十餘年,不斷打擊門閥集團,最終實現了皇權一統,也讓李家差點亡了江山社稷。

李治要是知道這個結果,打死也不敢與武則天聯手!當初,如果不是李治有意識扶持庶族階級打壓關隴集團,武則天怎麼可能有機會藉著皇權的母體,鳩佔鵲巢呢?政治真是說不清道不明!

這就很清晰了,長孫無忌的對手,哪裡是武則天,他分明是代表了關隴集團,在與三大集團做生死搏鬥,武則天不過是三大集團的前臺而已。庶族集團崛起的歷史步伐,註定了關隴集團的滅亡,也註定了長孫無忌的悲慘結局!


尋根拜祖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最後落得個自縊身亡,他真的鬥不過武則天嗎?

不,長孫無忌不是輸給了武則天,他是敗給了武則天背後的李治,敗給了那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武則天的所作所為那是得到李治的認可的。

表層原因:武則天的野心

王皇后被廢后,武則天對於後位是志在必得的。但皇后之位不同別的,需要得到在朝大臣的認可,而長孫無忌作為群臣之首,是必須要被爭取的,可惜長孫無忌油鹽不進,對於這位前朝的才人十分不屑,這就惹惱了心高氣傲的武則天,臣畢竟是臣,你能奈何得了皇權?

深層原因:李治的野心

對於長孫無忌的貶斥,畢竟是李治的下召才得以實現的,李治為何要對這位有輔佐之功,又是自己親舅舅的人動手呢?還不是因為那該死的權利,李治繼位的時候,雖然年輕,但也已經成年,在坐穩江山後,自然不願被前朝老臣所左右,這幾乎是必然的,於是接著立後這種“家事”,找個藉口貶斥了權臣,何樂而不為?但一定要趕盡殺絕嗎?其實還有最終的目的。

最終原因:對士族集團下手

魏晉時期,士族門閥之風盛行,到了隋朝,科舉興起,國家選拔官員的制度開始真正的確立,但即使到了唐朝前期,通過科舉走上高位的人寥寥無幾,這些世家大族依然掌控者朝廷的命脈。長孫無忌為何反對立武為後?王皇后雖不受寵,但家族出身於太原王氏,北朝名門。武則天呢?父親不過是個商人,靠著投機成為了國公,自然被這些老臣瞧不起,而李治要確立自己的威望,必然要重新對朝臣洗牌,出身寒門的子弟們自然受到青睞,這些人不僅支持了廢王立武,也是未來朝廷的骨幹,正是唐朝初年對士族集團的洗牌,才有了大唐的盛世。

還要說的是,與長孫無忌同為李治輔政大臣的褚遂良,後來也被貶到外地,兩人都是客死他鄉,高宗朝的這次廢立風暴可不只是針對長孫無忌的。

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正式成為皇后,李治自然也是十分欣喜,立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還打擊的權臣,只不過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江山也被這次立後打斷了。


黑水布衣


更正一下,長孫無忌並非鬥不過武則天,自始至終都是李治在鬥他,甚至連武則天都是李治手中用來鬥敗長孫無忌的工具。

試想,長孫無忌身為三朝重臣,大唐的開國元勳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勳將之首,在大唐朝堂之上經營了幾十年,勢力盤根錯節,絕不是一個武則天所能撼動的。

想徹底拔除長孫無忌的勢力,當時天下只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皇帝李治。

李治想不想動長孫無忌呢?

答案是想!他太想了,想得要命!因此當逮到機會時,他毫不猶豫地要了長孫無忌的命。

歷史上,包括李世民本人對李治的評價都是“仁懦”兩字,說他性格寬厚,仁慈,重孝道,但偏懦弱。

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

這句話是長孫無忌力舉李治為太子時,李世民為表達心中憂慮,說給長孫無忌聽的,“雉奴”是李治的小名。

李治本來跟太子之位沒什麼關係,但他趕上了李承乾和李泰內鬥,李承乾狗急跳牆,想提前逼宮讓李世民退位,李泰又昏招迭出,讓李世民心生忌憚,於是機會便落在了李治頭上。

當然,李治能夠上位,還和長孫無忌的大力舉薦有莫大的關係,否則其實李世民當時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李世民和隋煬帝之女楊氏生的兒子,吳王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喜愛,但由於非嫡出的身份,加之又有長孫無忌的不斷詆譭,因而敗給了李治。

李治最初對長孫無忌是充滿感激與親近的,在繼位初期對長孫無忌的倚仗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李治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尉,同時主持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工作,相當於將整個國家都交給了他的親舅舅。

那長孫無忌又是怎麼做的呢?

長孫無忌在推舉李治為太子時,其實就存了私心。他身為李世民發小,親妹子是大唐皇后,與李家的淵源很深,因此在主觀上,他缺少推翻李唐的動因。

但他又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想品嚐一下權力巔峰的滋味。因此扶持一個弱勢的子侄,自己以替他看護江山的名義把持權力,順便把長孫家族打造成除李家之外的第一家族,成了他最好的選擇。

他相中性格“仁懦”的李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李承乾本就佔據太子之位,魏王李泰在經過多年經營後,也有了一定的勢力,奪位呼聲很高。這兩人他無論投靠誰,都不過算是順應形勢,卻無法凸顯長孫無忌的功績。

只有李治,一旦他把李治扶上位,那他就是對小皇帝有了“再造之恩”,用老百姓的話講,“這樣賺的人情才比較大!”

但李治終究會長大,早晚會有自己的執政思想,不可能永遠受他的操控,也不可能永遠任由他在朝堂上隻手遮天,畢竟李治才是皇帝,是大唐名正言順的主宰。

這就是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矛盾的根源。

廢王立武是李治發起的權力洗牌,武則天鬥長孫無忌是李治祭出的殺招

李治對權力被架空早已忍無可忍,但卻沒有實力與長孫無忌對抗,以他的性格,還不想與自己的親舅舅發生正面衝突。

於是,武則天隆重出場了。

李治獨木難支,他急於尋找同盟,而這個同盟必須躲開長孫無忌的勢力範圍。

如果讓長孫無忌提前知曉自己的計劃,以長孫無忌對朝堂的掌控力,李治不敢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大臣們都不可信,就只剩後宮了,但李治也不能拉王皇后當同盟。

第一、王皇后的身後有宗族勢力集團,其舅舅柳奭又與長孫無忌關係不錯,讓李治很忌憚。

第二、王皇后個性耿直,能力不足,這一點從她拉武則天入宮給自己樹敵和為了爭寵使用“厭勝之術“等一連串蠢事就能看出來。李治如果拉她當同盟對抗長孫無忌,無異於自尋死路。

而心機深沉,手段毒辣的武則天恰恰是最好選擇。

李治無疑是個很有手段的人,《舊唐書-高宗本紀》中,說李治“幼而歧嶷”,絕頂聰明。李治正是利用他的聰明成功扳倒魏王李泰,成功當上了太子。

這一次,李治利用“廢王立武”風波,挑起了武則天與長孫無忌之間的仇恨,隨後又在李勣的開導下,強勢立武則天為後,其實就已經開啟了長孫無忌必死的結局之門。

武則天果然不負所望,帶著對長孫無忌的不可調和的仇恨,她一步一步為長孫無忌編制了一張大網,收網之時,就是他斃命之日。

如果武則天是李治瞄向長孫無忌的一杆槍,那許敬宗就是槍裡那顆躍躍欲試的子彈

按說,許敬宗對長孫無忌應該是心懷感激的,沒有長孫無忌,就沒有許敬宗的飛黃騰達。

永徽六年,正當“廢王立武”風波處於膠著階段,許敬宗瞅準機會,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武則天一邊,因而受到李治重用。

顯慶四年,武則天已經在皇后位子上坐了四年,羽翼逐漸豐滿,同時她也把許敬宗一路扶上中書令的位置,權勢足以和長孫無忌形成對抗。

於是到了清算的日子。

這四年裡許敬宗一直努力尋找長孫無忌的破綻,有了李治和武則天的背後支持,其實這個工作很容易。如果沒有,就弄一個破綻出來!

許敬宗果然“弄”了一個破綻,他從太子洗馬韋季方結黨案扯出了長孫無忌,形成奏章後上報給了李治。

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先是不信,後又悲痛欲絕,唯獨卻沒有把舅舅找到面前來聽他親自為自己辯駁一下。

顯慶四年四月,長孫無忌被削去太尉之職,發配黔州(重慶彭水),此時距李世民臨終託孤正好過去了十年。

結論

瞭解了上述過程,我們自然就能得出一個結論。

長孫無忌其實並非敗給了武則天,而是敗給了李治,敗給了權力之爭。

而以長孫無忌的十年專權經歷,此時權力對於他就如同一劑虎狼之藥。如果權力被清零,僅是失落感,對一個常年高居人上的老人來說就足以致命。

因此即使沒有後期的持續拷打和迫害,其實長孫無忌也活不成了

隨後,長孫無忌的家產全部充公,近親全部流放嶺南,男子為奴,女子為婢,曾經受盡榮寵的第一家族,如今在屈辱中徹底沒落。

此時距他以“謀反”罪名冤殺吳王李恪,僅僅過去了六年,吳王死前對他的詛咒還言猶在耳。

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我是@醉眼觀唐,歡迎關注和評論。


醉眼觀唐


長孫無忌為何鬥不過武則天?最後還被逼自殺而亡?

自古最毒婦人心也許表述欠妥,但這句話用在武則天身上還是比較契合的。凡事有果必有因。單就武則天賜死長孫無忌這件事來看,雖說武則天心狠手辣,但長孫無忌也是自食惡果、宿命所歸。細分析這個問題,還要先從唐高宗李治說起。

三個維度來探討:

一、 皇位之爭——李治勝出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有不少皇室子嗣興旺,一來由於後宮佳麗的不斷付出,二來皇家大院生活好,營養也跟得上。在歷代王朝當中,唐朝就曾一度繁華,而皇室內部也人丁興旺。

單說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走上政治舞臺以後,立儲便成了他的一件大事。熟悉大唐歷史我們知道,李世民最開始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但由於他太心急,而且忤逆師祖,甚至做出了“逼宮”的蠢事,當然被李世民除名。

太子之位懸空之際,大唐另外一位高人一直在替李世民揣摩心計,他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李世民跟長孫無忌整日好的跟一個人似的,關係非常鐵。所以李世民在很多時候都很認真地聽取他的意見。此人在朝廷位高權重,有一定的話語權,所以有些問題,李世民還得請教他。最終,在一番斟酌考量和長孫的積極引薦下,李治被確立為新太子。

二、 長孫無忌——推波助瀾

李承乾被廢黜之後,李世民一開始想選吳王李恪接任太子之位,可長孫為什麼會推薦李治為太子呢。至少有3個原因:

首先,李治是長孫的親外甥,而李恪則不是,他是已故隋煬帝的外孫,是退居二線的楊妃之子,豈能與正牌皇后之子李治相媲美呢,何況如果立李恪為太子,眾口悠悠,也難免輿論譁然。

其次,魏王李泰一開始也是李世民考察的對象,可長孫老謀深算已經不止一次兩次。在他看來,李泰也不是最佳人選,因為之前李泰為了奪嫡跟太宗走得太近,而與大臣們比較疏遠;再者李泰黨羽多與長孫不和,所以長孫也不願意推薦李泰當太子。

第三,剩下的李治最為合適,一來李治年紀尚輕,沒有成熟的黨羽,容易親近和把控;二來長孫看到了李治的懦弱和對政治的不感興趣,這就便於日後自己掌控大權(從李治登基以後我們可以看到,長孫的算盤確實打得漂亮)。

所以,在重新立儲這件事情上,長孫無忌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作用。但有時候我們在窮其一生鑽究某件事情時,自以為天衣無縫、完美無瑕,但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還要了自己的慼慼性小命。

三、 阻遏新後——惡果自食

武則天父親武士是唐朝兩朝之重臣,與開國皇帝李淵關係甚好。甚至武則天父母的戀愛還是李淵保媒拉縴的。

武則天12歲時父親去世,李世民為了照顧武家、厚愛重臣,將武則天帶回宮中養育,並賜名為“媚”。一開始武則天母親還非常擔心,俗話說一入深宮深似海,但武則天想法則不一樣。她寬慰母親說:我只是進宮裡去見到天子,是福是禍還不一定呢,你不要太傷心了。足見武則天的膽識與氣度。從武則天14歲進宮到陪伴李世民12年,歷經歲月洗禮與打磨,26歲的武媚娘已經變成了集美貌與才華並重的豔麗女人。李世民雖然死了,但武則天從李世民身上卻學會了很多,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她拿捏的恰到好處。

話分兩頭,隨著長孫無忌的功高蓋主,外戚當權,總有不安,這讓李治也不免心慌。由於李治對於武則天十分寵愛,而且以他對武則天的瞭解,如果立武則天為後,正好可以制衡長孫無忌。儘管長孫無忌不贊成李治封武則天為後,但這次李治沒有聽長孫無忌的安排。

在此期間,吏部尚書許敬宗為了向皇帝討好,他積極支持皇帝“廢王立武”。讓人忍俊不禁的是,許敬宗沒有摸清長孫無忌的心思,就私下直接勸長孫無忌支持武則天封后,沒成想被長孫大罵一通。許敬宗日後也一直對長孫懷恨在心。

可是,皇帝就是皇帝,大臣終歸是大臣。武則天終於躺在了李治的枕邊,如願當上了大唐皇后。隨著一代皇后的華麗轉身,長孫無忌的惡夢也就開始了。

長孫自以為高明,可沒想到武則天比他更勝一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武則天也是記仇之人,擋我封后之路,自然不會給你退路。他利用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一舉將長孫治罪併發配,最後長孫自縊而亡。

李世民: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

李恪: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張唐英:無忌其後卒被流竄死於黔南,天下以為寃,然而亦疑其誣殺吳王恪之報應也。

(對於長孫無忌的死,跟武則天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在唐朝功臣之中,長孫無忌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凌煙閣24功臣之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信任的心腹,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君臣關係很鐵。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作為至親,長孫無忌是李治曾經的領路人,最大的支持者。作為皇子,如果不是長孫無忌,他無論怎樣也做不到皇帝的寶座,甚至連太子也做不上。不過長孫無忌做夢也沒想到,一旦李治把皇位坐穩,自己卻走向了滅亡。長孫無忌想不通,自己可是李治的親舅舅。那麼,李治為什麼處死長孫無忌?其一,長孫無忌身為宰相,又是外戚,作為宰相,以他為首的文官集團權力太大,早在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長孫無忌曾口出狂言:誰敢反對,我必殺之。可見當時的文官集團,已經使皇權受到了威脅。

其二,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廢掉王皇后,但長孫無忌不答應,他認為:第一武則天的家族沒有任何的政治背景;第二唐高宗比較軟弱,是離不開他的扶持的;第三武則天不過一介女流,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第四武則天曾是李世民的侍妾,李治立她為妃有點違背倫理,若立她為後,皇室還有何威嚴。

其三,李治已徹底迷上了武則天,對武則天言聽計從。李治雖然軟弱,但是他畢竟還是一個君主,長孫無忌大權獨攬,再軟弱的皇帝看了也不會高興,內心裡已經與這個舅舅有了隔閡。其四,武則天是一個報復心很強的人,她想借助李治的手除掉這個絆腳石。

所以在武則天的授意下,長孫無忌被許敬宗誣告謀反,唐高宗李治問也沒問,即下令削去了長孫無忌朝廷內外的一切職務,將其流徙黔州(今貴州)。

三個月後,長孫無忌被逼自殺。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

大唐的開國第一功臣以悲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長孫無忌至死估計也沒明白,李治的柔弱竟然成為斬殺自己的利劍;而當初自己的苦心孤詣,不過是提前自掘墳墓而已。


時光隧道2019


準確的說,是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臣權面對李治和武則天皇權的失敗。

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已權傾朝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治封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李勣等為輔政大臣。

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跟隨唐太宗征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貞觀朝時,封趙國公,位列凌煙閣功臣第一。長孫無忌的妹妹即是長孫皇后。立儲之爭時,支持外甥李治成為太子。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處理房遺愛造反案,賜殺荊州王李元景、巴陵公主、高陽公主,駙馬執失思力發配充軍。藉機冤殺吳王李恪等對唐高宗皇位有重大威脅的李氏皇族勢力。

在打擊皇族勢力後,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權力獨大,控制朝廷。

“廢王立武"的皇后之爭,唐高宗李治感覺到皇權受到制約,對元老派產生疑懼

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太宗才人武則天有了私情。李治即位後,將武則天接入宮中。武則天深受李治寵愛。李治便有了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想法。遭到了元老派的反對。

李治前往長孫無忌住宅表明態度,武則天母親楊氏、許敬宗等人也曾勸說長孫無忌順水推舟,都無濟於事。

唐高宗李治

後來,有朝中大臣上書支持”廢王立武“,受到李治的獎賞。眾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朝中大臣分成了兩派。李治召見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各位輔政大臣入內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于志寧不說話,褚遂良則激烈反對。長孫無忌支持褚遂良。元老派的意見也不再一致。

而元老李勣又建議李治“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下定決心,終立武則天為皇后。

自此開始,朝中部分大臣開始依附皇帝,打破了元老派的權力控制。

元老派和朝中大臣的分化,讓唐高宗李治開始打擊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加強皇權政治

支持武則天為皇后的大臣得到了獎賞,逐漸被升職到重要的官位。元老派的李勣更是深受重用。而反對的元老派則受到打擊。

首先被貶官的是褚遂良,他也是反對武則天為皇后最強烈的人。其後是于志寧等朝中大臣。長孫無忌被誣告謀反,唐高宗李治連面見的機會都不給,直接下詔削去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後武則天黨羽逼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文說

長孫無忌的權力是皇帝授權的,憑藉於朝中大臣們的支持。當朝中大臣看到皇權和臣權對立時,選擇皇權是優先選擇。當元老派中掌握軍權的李勣支持皇權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派便註定是要失敗的。長孫無忌被逼自殺,無疑是武則天報復的結果。


愛冬的文


長孫無忌之死,實際上犯了封建社會權臣常見的毛病:專權、觸犯了皇權。這一點,其實當初被他誣陷殺掉的吳王李恪早就看穿:

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上,凡是專權的大臣,除非他廢掉皇帝自立,否則都沒有好下場,即使他是皇帝的親舅、甚至一力把外甥送上了皇位。

長孫無忌力捧李治成為太子,並受命託孤

公元643年,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曾當面許諾讓自己寵愛的魏王李泰上位,對此岑文本、劉洎表示支持。但長孫無忌主張立自己的外甥晉王李治,在他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堅持下,李世民也考慮到保全李承乾的性命的原因,最終確定立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

長孫無忌一眾大臣為何要捧存在感極弱的李治,而不是性格與李世民頗為相似的李泰?首先,李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這是私心;其次,對於大臣們而言,自然願意在今後面對一個性格柔和、容易相處的帝王,而不是性子英武、雄心勃勃李泰,這仍舊是私心;其三,大唐當時已經夠強大,選一個守成之君,也許更合適。

公元649年,李世民彌留之際,召見長孫無忌、褚遂良到床前說:

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

然後他又對李治囑咐道:

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再加上之前他劃歸到李治旗下的李世勣,可以說,李世民在世時,已經把他兒子的的文武班底安排妥當了。依靠這套班子,李治即使躺著睡大覺,相信大唐也會正常發展。

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長孫無忌盡心輔政,卻也有專權的苗頭,甚至公報私仇

唐高宗即位後,面對這個自己一手捧起來的親人,長孫無忌充滿了幹勁,他與褚遂良二人緊密協作,盡心盡力輔佐;而李治也牢記父親的教誨以及舅舅的恩情,對二人投桃報李,畢恭畢敬、無所不聽。唐高宗初年,君臣和諧、政令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頗有貞觀之風。

但大權在握,往往會使人觸碰禁忌而不自知,長孫無忌身上逐漸有些不好的苗頭:

其一,過於直率,不顧及唐高宗的威嚴。可能因為自己是皇帝舅舅的關係,長孫無忌習慣了李治對自己的尊敬,甚至也許在內心還把對方看作晚輩。對於李治的一些錯誤,他時常毫不留情地當面指出,甚至不顧及身邊有其他人在場。

比如在公元651年,李治問諸位宰相,聽說有很多官員互相關照、徇私枉法。長孫無忌直接懟了回去,他說:“這種情況肯定有,但還不至於枉法。至於小恩小惠,就算陛下你也不能免俗吧。”

他這回應方式其實犯了大忌:第一,有結黨營私之嫌;第二,當面損害皇帝威嚴。不過李治確實好脾氣,不僅不惱反而點頭稱是。

其二,公報私仇。吳王李恪,是李世民與隋煬帝女兒所生,他文武全才,常被李世民稱作“英果類我”,甚至有立其當接班人的念頭。長孫無忌對此極力反對,最終把這事攪黃,因此倆人勢同水火。其後李恪聲望越來越高,長孫無忌決定將其除掉以絕後患。

公元652年,房遺愛謀立荊王一事被揭發,李恪被無辜牽連,長孫無忌毫不遲疑的將他一起處斬。在臨死前,悲憤的李恪發出了本文開頭的那句詛咒。同時,與長孫無忌、褚遂良關係不好的李道宗也一同被殺。

與電視劇裡的反面形象不同,歷史上的李道宗身為宗室名將,曾兢兢業業的四處征戰,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為人低調、風評良好。

通過這次事件,長孫無忌體現出了幾份“權臣”的形象。不過由於其對大唐的功勞、對李治的盡心輔佐,唐高宗對他的信任沒有動搖。

不過世事無常,長孫無忌最終栽了跟頭。

立後問題上的爭執,讓李治逐漸對舅舅專權心生厭惡

公元654年,武則天進入李治後宮,當時的身份是昭儀。她憑藉著高超的手腕,利用王皇后與蕭淑妃的矛盾,成功的獨得李治的寵愛。

同年底,武則天悶死自己的女兒,並嫁禍給王皇后,信以為真的唐高宗決定改立武則天為後。

改立國母,茲事體大,他首先要過輔政大臣這一關。公元655年九月,李治召見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寧商討改立皇后一事。由於王皇后是李世民在世時選定的兒媳,並且沒有犯什麼過錯,長孫無忌、褚遂良極力反對;武則天甚至鼓動殺掉褚遂良,李治雖然說“遂良受先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但對這二人的不滿已逐漸表露。

李勣則見風使舵,當第二天李治單獨問其意見時,他表示:這是陛下的家事,不用問別人。這讓李治堅定了決心,他殺雞儆猴,把褚遂良貶到潭洲後,於十月正式立武則天為皇后。

這次事件,李治雖沒對長孫無忌動手,但實際上是以褚遂良敲山震虎。其後,李治任用了笑裡藏刀的李義府為相,既填補褚遂良的空缺,又對長孫無忌進行一定製衡。

“謀反”,李治以毫無新意的罪名,送舅舅上路

立後一事,將李治與長孫無忌的矛盾凸顯。接下來,深受李治、武則天寵信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對褚遂良、韓璦、來濟等舊臣窮追猛打,同時也是對長孫無忌勢力的削弱。

公元659年,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與韋季方等人試圖“迫害忠臣近戚,使權歸無忌,伺隙謀反”,李治聽信這一說辭,竟然沒有親自見自己的舅舅進行核對,就下詔將其貶為揚州都督,流放到黔州安置。

七月,李治命令李勣、許敬宗等人進一步追究長孫無忌“謀反”之事,前去當面拷問的袁公瑜達到黔州後,立即逼長孫無忌自殺,同時,他的幾個兒子也未能倖免。

就這樣,如同李恪所言,凌煙閣的頭號功臣、將外甥李治抬上皇位的長孫無忌,最終落得了全家男丁被殺的悲劇結局。

649接受託孤,659被殺,長孫無忌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只活了十年。當初在力捧外甥當上太子時,他一定沒想到這個結局。長孫無忌之死,看起來是因為得罪了武則天,實際上是由於他長期專權,踐踏了封建帝王內心的底線。在剛剛即位之時,李治還能對舅舅畢恭畢敬;但帝王對權力的絕對壟斷性,不可能允許他人長期染指。立皇后一事,徹底將舅甥之間的矛盾激發。

長孫無忌作為大唐的頭號功臣,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會謀反;但面對許敬宗的這一誣告,李治選擇了順水推舟。這再次證明了那句話: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權力面前,親情、恩情變得太蒼白無力。


正史漫談


長孫無忌(594-659),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自幼喪父,兄妹(以後的長孫皇后)二人由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由於天資聰慧,加上刻苦好學,長孫無忌在弱冠之年就有了經世之才。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長孫無忌隨即投入其麾下,初為渭北行軍典籤,後逐步成為秦王李世民的重要幕僚。由於二人意氣相投,又是姻親關係,感情非同一般。在多年的征戰中,長孫無忌殫精竭慮不辭辛勞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立下不世之功。特別是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直接把李世民推上皇位,成為唐初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24位功臣之首,畫像掛在凌煙閣以供後人贍仰。唐太宗臨終前,任命長孫無忌為顧命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李治(628-683),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也是長孫皇后的嫡三子。他生性懦弱,又體質很虛,本無意皇位,但命運弄人,他先前的兩個哥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相繼被廢。唐太宗本來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換掉李治,曾對長孫無忌說:“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如何?”長孫無忌對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之重,豈可數易?”力保李治,唐太宗只好作罷。李治登基後,朝政基本被長孫無忌把持,可謂權傾朝野。這時的李治雖然無心理政,但卻春心蕩漾,他有意無意地來到前朝未被父親寵幸過的妃子們削髮為尼的感業寺巡視,自然就偶遇上了心心念唸的老情人武媚娘。武則天(624-705),今山西文水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她比李治大4歲,又是唐太宗的小老婆,照理說李治作為一個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什麼樣的女人玩不到?可他偏偏就戀上了於情於理都不合的武媚娘,你說怎麼辦?有人說,武則天性格剛烈豪氣干雲,而李治生性懦弱,肯定想要有這麼個烈女子陪伴左右,幫助自已,照顧自已,更何況武媚娘天生麗質,國色天香,溫婉成熟,方方面面都很合李治的味口,是李治夢寐以求的女人。為了這個心愛的女人,李治豁出去了,不管天下人怎麼看,先是讓武媚娘還俗,然後接進後宮納為嬪妃封為昭儀。此時的武昭儀不僅僅滿足於李治的寵愛,她需要在後宮得到更高的地位。李治自然心領神會,本來他就一直不喜歡王皇后,現在有武則天了他就想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他擔心以舅舅為首的大臣們反對,便攜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賞賜金銀珠寶綢緞十車,又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並以皇后無子來暗示,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高宗的意思東拉西扯,搞得高宗悻悻而歸。後來武則天指使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無忌的家中求情,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從旁勸說,但都遭到長孫無忌的嚴詞拒絕。公元655年,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等人入內殿,徵求他們對改立皇后的意見。李勣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藉口有病蹓之大吉;于志寧模稜兩可,不明確表態;長孫無忌、褚遂良堅決反對。沒有一個人支持,怎麼辦?都說色膽包天,李治這個平時看起來懦弱寡斷的人,署理朝政都唯顧命大臣是從的人,在對待武則天這個心愛的女人上他可真是不管不顧了,公元655年10月,高宗下詔廢王皇后,11月就立武則天為皇后。在這次皇后廢立事件中武則天對長孫無忌一黨不僅心生怨恨,更認為他們是自已前進道路上的一塊跘腳石,必欲除之而後快。從此以後,武則天憑藉高宗的寵愛,利用協助高宗處理朝政的便利,一方面培殖自已的親信,狀大自已的勢力,另一方面大力打擊長孫無忌一黨,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公元659年,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密奏,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心他知道事情敗露會採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儘快拘捕。”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並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同年七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長孫無忌自縊。為大唐立下功勳無數權傾朝野的三朝元老長孫無忌,在與武則天的對壘中以慘死慘敗收場,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