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這個世界上做什麼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但只要有所追求,不肯放棄,堅定自己心中最初的那份信念,便最終會成功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算再困難,只要心中的那信念的火花不滅,便可以燃起無比璀璨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唐代詩人盧延讓用他那殘破且飽經風霜的手晃晃悠悠寫下:“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而後又有唐代的著名苦吟詩人賈島用他那嘶啞的喉嚨苦苦吟誦道:“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就連我們的詩仙李太白先生也只有在喝酒的時候才能順利寫出瀟灑無比的詩句,他的迷弟杜甫曾說他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這樣的例子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在我們外人看來,詩不就是那幾個字組成的而已嘛,只要富有情感,隨便大筆一揮,一首詩就成形了,然後就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了?

這樣的想法純屬是極其幼稚可笑的,詩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可能那麼輕而易舉地創造出來。一首詩的形成,要經過詩人的靈感和之後反反覆覆的思考以及無數的打磨,別看就那麼幾個字,那可都是“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啊。

唐代玄宗天寶年間,一位叫做劉方平的詩人,一生沒有步入仕途,卻非常喜歡寫詩,其詩作也是人盡皆知、家喻戶曉。

劉方平在寫不出來詩來時,也異常的苦惱,對於他這麼喜歡寫詩的詩人來說。於是他就遊歷全國名山大川,在自然美景裡找尋靈感。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為了寫詩而遊歷山水,便常年不在家,他的老婆因此只能獨守空房,實在是寂寞難耐,也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一位“詩痴”,便常在外和當地寺院的僧人私混。

當地好多好多人早就知道,也是一傳十、十傳百,恐怕早已傳到劉方平的耳朵裡了。然而劉方平知道了卻不管不在乎,依然在外繼續遊歷名山大川,依然在追尋心中那美妙而無可比擬的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歌。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在一個初春的夜晚,詩人劉方平孤身一人在深山裡仰望星空,寫下了這一首經典之作,入選了《唐詩三百首》,碾壓了眾多詩作,成為人們廣為流傳、廣泛傳唱的一首詩作,婦孺皆知、家喻戶曉,還成為我們現在的啟蒙讀物,入選了教科書:

《月夜》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第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在這逐漸深沉的夜色裡,月光照著我的房子,使我的房子一半是黑色,一半是銀色。

詩人描寫的畫面很是唯美動人。我的房子一半在黑暗裡,一半在銀色裡,表明了時間在逐漸地推移,一幅唯美的動態圖在讀者腦海裡生成,也點明瞭此刻是初春的氣節。

第二句“北斗闌干南鬥斜”,北斗星和南鬥星在人們不知不覺、絲毫沒有察覺中,已經稍稍的改變傾斜了。

此句詩人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北斗星和南鬥星的傾斜程度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可以看出時間的推移,逐漸進入了更深的夜晚,也呼應了第一句。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第三句和第四句“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今天晚上感覺到了春天氣溫的暖和,小蟲的叫聲也穿透了我綠色的窗紗,之前是沒有聽到的,所以感覺很新。

這首詩的後兩句說明了詩人只有身入大自然、身臨其境,加上自己的感受,才能寫出來此等絕妙的佳句。此兩句更加強化了此時的氣節是初春,用當時的溫度和蟲鳴來表明,也由靜寫到動,由視覺寫到了感覺和聽覺。

“新透”這兩個字用的格外高明,之前沒有聽到蟲鳴,現在第一次聽到,令我耳目一新,初春暖和得連蟲也出來了,意味著初春的朝氣勃勃、煥發生機。我的窗紗將聲音“透”,也就是篩選了一遍,表明自己喜歡這悅耳動聽的聲音。

“綠”字表現了有可能詩人的窗紗本來就是綠的,也有可能是詩人的情感感覺的外在變化,感覺到春的勃勃生機,春開始萌動了,被蟲聲所喚醒了,又是新的生命的開始,自己也要重新開始嶄新的生活了。

妻子常與僧人私混,劉方平知道卻不管,終寫出這首詩,名垂千古

綜觀全詩,此詩前兩句寫景物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後兩句在寫自己的所聞所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的喜愛之情,也意味著詩人決定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對未來滿懷期待。

種下自己的希望很容易,但發育努力成長的過程卻很艱難。堅持,才是唯一的出路和捷徑。將來達到目標後,必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感謝自己那時一如既往的堅持,不曾放棄,哪怕是在最最艱難的時候,心中的信念也不曾動搖。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