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其中精品為歷代文人保藏。尤其是宋明之前的書法作品多是長卷形制,書法隨著書家感情的宣洩和轉移而不斷的由緩及促,墨色也會由潤至躁不斷更迭,這或許就是書法的節奏與美感所在。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多幅歷代有名的書法手卷作品,邀各位書友一起來欣賞書法之美。


王羲之《蘭亭序》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歎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和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顏真卿《祭侄文稿》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原卷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天水園印及歷代鑑賞收藏印鑑數十方,還有鮮于樞、張晏、周密等人題跋。宋《宣和書譜》有著錄,清乾隆時入內府,原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張旭《古詩四帖》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古詩四帖》屬狂草。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


此幅草書,筆法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 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


《古詩四帖》,張旭自己並未書款,說它是張旭作品是根據董其昌鑑定, 後人多沿此說,但也頗有爭議。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米芾《苕溪詩帖》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苕溪詩帖》是北宋傑出書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 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


趙孟頫《前赤壁賦》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趙孟頫《後赤壁賦》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釐米,橫11.1釐米。帖共81行,935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遠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為書於松雪齋,並作東坡像於卷首。子昂。”辛丑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時趙孟頫48歲。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黃州時期創作的名篇。趙孟頫所書之《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用筆嫻熟、精湛。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


米芾《蜀素帖》


書法淵源流傳數千載,這些書法,名垂千古!


《蜀素帖》,為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墨寶。寫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書寫成。今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蜀素帖》縱長27.8釐米,橫長270.8釐米。“蜀素”指的是這卷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在四川東方所織造的名貴絹。捲上的烏絲欄也是織出來的,可見是專供書寫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