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相比較而言,張溥的著述方式與他人不同,各種文獻上形容古人寫著作大多是“慘淡經營”,而張溥的方式卻與之完全相反,張採在《西銘近集序》中說:“今學士家刻意論撰,輒閉門構思,方其經營慘淡,人影擯絕,而名山矜勝,嘗味一臠。張子日高起,夜分後息,起即坐書舍,擁卷丹黃,呼侍史繕錄,口占手注,旁侍史六七輩,不暇給。”張採說,張溥寫書時,身邊會有六七位工作人員來協助他,他邊寫邊說,旁邊有謄錄人員共同操作。

六七個人來打下手都忙不過來,這樣的寫書方式我特別能夠理解,因為我的不少文章也是口授,讓同事打字者,但我卻只能一對一地進行這種工作,而張溥有六七個人在旁邊跟他同時來做,可見其像電腦的分區一樣,可以同時做幾樣不同的事情,這一點真令人佩服不已。而《明史》本傳上也說他:“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看來張溥反應極快,他寫詩文不起草,遇到索要者,他就當面書寫,瞬間就能寫完,以至於吳應箕在《與周仲馭》一文中讚歎他說:“同時太倉張太史,下筆頃刻佈滿卷。”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張溥雕像

張溥有這樣的本事,應該跟他幼年時的刻苦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跟他家藏有很多書有直接的聯繫,張溥在《皇明詩經文徵序》中說:“子常好聚書,先以經為本,諸經書充戶牗,分別治之以已,業《詩》,欲成學訓天下。”看來他家的藏書是以經部為主,這也跟他重視經部和史部的歷史著述有較大的關係。在詩學觀念方面,張溥也強調“詩窮而工”,他在點評《劉戶曹集》中說:“獨其一世書淫,南北並躓,上有好文之君,朝多同學之彥,而引見無階,山棲竟老。德祖見忌於曹操,敬通觖望於光武,豈非命邪!辯論六蔽,善言天人,自序三同四異,悲憤交集,遇主若此,而又重以悍室司晨,若敖將餒,詩窮而工,其然乎。”他所強調者當然也是古人的觀念。然而張溥一直是江南的高門大戶,無論他的生活還有他的仕途,都無法跟貧與窮聯繫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他也難寫出像樣的詩作,故而張溥雖然編了很多書,也評點了很多書,但他的詩作卻留下來的很少,我在他的《七錄齋集》卷五中,找到了兩首他詠岳飛的詩:

《鄂王墓》王旗不卷不偏安,一掬湖光吸可汗。今日吊忠忠欲起,誰知同墓幾汍瀾。

《鄂忠武》嶽字旗臨虜喪魂,蘄循盡撤也孤軍。知幾贏得金牌入,唾手燕雲亙古存。

這兩首詩簡要地概述了岳飛的歷史功績,但從詩作的水準上講,倒沒什麼特別之處。

相比較而言,他所寫的《惜行》倒多少能顯現出他的詩才:

花開鶯去日,石爛水清時。不憚山川阻,空勞風雨隨。車中呼小字,桑下問柔荑。一別無楊柳,臨流應賦詩。


對於張溥在詩史上的地位,《明史·文苑傳序》中有如下一段話:“而李夢陽、何景明倡言復古,文自西京、詩自中唐而下,一切吐棄,操觚談藝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詩文,於斯一變。迨嘉靖時,王慎中、唐順之輩,文宗歐、曾,詩仿初唐。李攀龍、王世貞輩,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王、李之持論,大率與夢陽、景明相倡和也。歸有光頗後出,以司馬、歐陽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湯顯祖、袁宏道、鍾惺之屬,亦各爭鳴一時,於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至啟、禎時,錢謙益、艾南英準北宋之矩矱,張溥、陳子龍擷東漢之芳華,又一變矣。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見者,其源流大抵如此。”

《明史》中的這段話,從前七子的李夢陽、何景明講起,一路講到了張溥,此文將張溥與陳子龍並稱為“擷東漢之芳華”,並且稱以上點到姓名的這些位是明代“文士卓卓表見者”,即此可知,《明史》也同樣肯定張溥是明代文人中的重要一位。

但是張岱覺得張溥在明代文學史上沒有那麼重要,張岱所作《石匱書後集》卷五十八《文苑·張溥》中稱:“曹能始藏書甚富,為藝林淵藪。其自所為文,填塞堆砌,塊而不靈,與經笥、書廚亦復無異。書故多,亦何貴乎多也!顧鄰初、陳明卿、張天如所閱諸書,亦卓犖有致;而《懶真草堂》、《無夢園》、《七錄齋》諸集食生不化,亦未見其長。炮夫烹割,調劑五味,賓主樂之;雖終日勞勞,與炮夫竟何補哉!”看來張岱有個偏見,他認為藏書多的人大多會食古不化,雖然他在文中稱,張溥跟顧錫疇、陳仁錫都是會讀書者,但他覺得張溥所撰的《七錄齋》集有著堆砌的毛病。


張岱為什麼這樣來評價曹學佺等四人呢?莫真寶在《張溥文學思想研究》一文中認為:“張岱詩文受竟陵派影響至深,是明末清初性靈小品文的代表作家,他站在竟陵派文學思想的立場批評張溥等人雖編著甚富,不過像廚師調劑五味供賓主享用一樣,批評張溥等人的詩文‘塊而不靈’,即缺乏自我性靈的發舒,自不足怪。”


與其詩作相比較,似乎張溥的散文更有名氣,張溥在《七錄齋詩文合集·近稿》卷四中說“學詩非予能也”,看來他知道自己拙於詩才,但他卻沒有說自己是否長於文才。其實他的文章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五人墓碑記》,該文在清代就頗受社會所關注。近幾十年,這篇文章又被選入了高中課本,使得該文更加廣為人知,我引用該文中的兩個段落如下: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此篇文章寫得確實蕩氣迴腸,而當年跟他共同主持復社的張採,也認為張溥的文采很高,張採在《天如合稿序》中說:“天如材質通敏,凡古今載紀,無不氾濫辭章,考厥故實,所為文師表一時。復刻志經濟,近仿眉山著史論,几几伯仲。要此非其所止。餘嘗謂昌黎韓子,振起衰敝,然道不甚行,門人張籍之徒,猶未盡貼服,貽書規諷。歿四百年,得歐陽子而後推尊於人人。吾黨相期,雖不以韓、歐為歸,弟以文詞論,則韓、歐之後能不以繼緒之事任諸天如乎?”

張採把張溥目之為韓愈、歐陽修一流的人物,顯系期許太高,因為除了這篇《五人墓碑記》,張溥還寫過哪些文章卻少有人知。對於他那麼高的才能卻產生這樣的結果,廖可斌在《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一書中給予了這樣的解釋:“張溥是復社的領袖,聲望籠罩一世,復古運動第三次高潮得以蓬勃興起,他功不可沒。但他本人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建樹和在詩文創作方面的成就都有限,這主要是因為,為了組織和主持復社的社務活動,奔走聯絡,應酬調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門框的尺寸很不起眼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國家級的文保牌


張溥故居位於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新華西路57號,門口立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護牌,上書“張溥宅第”。舊居的門不大,僅是三條豎石條,有類上海的石庫門,門楣的上方嵌著磚雕牌匾,上書“張溥故居”,落款為“趙樸初”。門口還掛著其他幾個牌子,有收購古玩者的廣告,還有中國聯通客戶俱樂部會所的標記,如此有文化內涵的會所還真是少見。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門楣上的題詞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正堂


花20元購門票入內,第一進即是正廳孝友堂,牌匾下面掛著六條掛畫,乃嘉靖王鳳洲所書《岳陽樓記》,如此陳設頗為少見。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第二進院落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著名的《五人墓碑記》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張溥墓上的刻石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坐著的徐光啟與站著的張溥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張溥投師徐光啟介紹牌


第二進正廳有張溥投師徐光啟的雕像,仍是穿衣戴帽仿真人狀,說明牌寫著崇禎四年30歲的張溥還向徐光啟學習了泰西曆法,到而立之年張溥還能去從頭學習西學,這讓我很是佩服,我自己學習英語幾學幾輟,到現在門徑都沒摸到。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虎丘大會沙盤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小泥人與實況相去甚遠

張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下)韋力撰

在這裡看到了歸莊畫像

第三進院落的正廳有一大型實景雕塑,有點像售樓處的沙盤,名字叫虎丘大會,表現的是崇禎六年復社在蘇州虎丘舉行的盛況空前的大聚會,這場聚會“聲震朝野”,給張溥帶來了極高的聲譽,同時也埋下了較大的隱患。沙盤有三四十平米大小,上面有幾百個小泥人在做各自的討論狀,虎丘塔和天空則是在後部矗立著大畫板,這種假實景與照片相結合的複合手段倒是個不錯的創意。若是開發商看到了,肯定會應用在售樓處,因為效果比僅僅是沙盤更有震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