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揭祕《紅樓夢》之探春——探春並沒有出嫁,真實結局更悲慘

揭秘《紅樓夢》之探春——探春並沒有出嫁,真實結局更悲慘

賈探春是誰,本文揭秘。

初讀紅樓,喜歡林妹妹;再讀紅樓,喜歡寶姐姐;三讀紅樓,喜歡探丫頭。

合上書,閉目冥思,如果探春沒有離開,賈府或不至於亡。

歷史就是歷史,羅貫中忠君思想再強烈,也不能改變蜀國被滅的命運,更何況,《紅樓夢》是一部極度忠實於歷史的小說。

探春雖然沒有寶釵和黛玉那麼深厚的文學功底,但是她是大觀園裡諸位小姐中最具理想抱負的,想要揭示《紅樓夢》中探春的秘密,我們必須先了解探春的性格特點。

一、出身不好

探春是趙姨娘生的,封建社會,庶出的孩子也要認太太為娘,因此探春在五十五回懟趙姨娘:“誰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哪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了?”本來就是庶出,偏偏又攤上個愛惹是生非的娘,一再壞事,甚至是婚姻大事都被趙姨娘攪黃了,探春的苦惱可想而知。

王熙鳳:只可惜他命薄,沒託生在太太肚裡。

興兒: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老鴰窩裡出鳳凰”。

二、志向遠大

探春胸懷遠大的抱負,在賈府興利除弊,還在大觀園發起詩社,極富改革作風和創新精神。

五十五回:

王熙鳳:“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他不錯。”

六十五回,

興兒:“三姑娘渾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有刺戳手。”

五十六回:

脂批:“探春看得透,拿的定,說得出,辦的來,是有才幹者,故贈以“敏”字。”

五十五回:

探春:“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

三、酷愛書法

秋爽齋內有花梨大理石大案,名人法帖,數十方寶硯,如樹林一樣的毛筆,可見探春擅長寫字,元春省親時姊妹們作的詩,就是探春謄寫的,探春遠嫁時候,還不忘記把以前的詩詞都帶走,連她的丫鬟的名字都叫“侍書”。

四、遠走高飛

八十回以後,賈母和王夫人去世賈家還可以勉強維持,但是探春的離開卻是賈家命運的轉折點,探春走後,賈府急轉直下,緊接著迎春被虐待死,王熙鳳被休、自盡身亡,元春被凌遲處死,賈府被抄家……可以說,探春走後,賈家沒有一天好日子,直到家破人亡。

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的意圖隱隱寫出了探春就是賈家的頂樑柱,有濟世安邦之才,只有她才能挽救賈府的危亡……因此王熙鳳病倒以後,王夫人會讓探春替代。

還記得第十三回秦可卿託夢給王熙鳳的預言嗎?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

以往的解讀,要麼是從賈府“四春”選三個,要麼理解為三年,這都是不對的,我認為這裡的“三春”就是指三姑娘探春,探春離開後,才開始了《紅樓夢》各個主角的悲慘結局。

探春究竟是遠嫁還是去世了?書中寫的是遠嫁,但是我認為是去世了。

第一:

先看有關探春的詩詞:

第五回:探春判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二十二回:探春所做風箏詩: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六十三回:探春抽中的花籤:日邊紅杏倚雲栽。

原詩為唐代高蟾作的《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這三首詩出現的最多的就是“東風”和“清明”,這兩個詞語有什麼聯繫呢?清明是在春天,不同於冬天北風呼呼,而春風是不分風向的,東西南北都有可能,為什麼作者一再強調是東風?東風向西吹,風箏斷線,飛向西方,那不是上了西天嗎?更何況,探春遠嫁的日子為什麼那麼巧,被安排在清明節,清明節不是祭奠亡人的日子嗎?

第二:

《吳氏石頭記》八十六回:

賈家傾巢而出為探春送行,個個面上有悲傷之色。

賈傢俱哭作一團,侍書想到往日情景,早哭的暈倒在地,翠墨將他扶起。

寶玉流淚望著大船怒著要上前評理,鳳姐見了忙上去拉住了。

這些場景,從未在嫁女兒的場面上出現過,在喪葬場合倒是再熟悉不過了。結合賈府全家出動,其實作者的意圖是送殯而不是送行。

第三

古代小姐出嫁,侍女往往陪嫁,《紅樓夢》裡也是如此,王夫人的陪房周姨娘,夏金桂的陪房寶蟾,王熙鳳的陪房平兒,以前都是小姐的丫鬟,而探春的丫鬟侍書沒有去陪嫁,所以我認為作者寫探春出海,實際上就是去世。

這真是:

奴去也,莫牽連。

第四

再看脂硯齋給探春的批語: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

脂批:此句令批書人哭死。

脂硯齋哭的何止是賈府敗落,先哭的竟然是探春之死

揭秘《紅樓夢》之探春——探春並沒有出嫁,真實結局更悲慘

探春的原型是明末著名作家張溥

探春在現實中有沒有原型呢?我以前說了,金陵十二釵都有原型,至於探春的原型,我認為是明末著名文人張溥

張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號西銘,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屬江蘇太倉)人,明朝晚期文學家,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

張溥出身官宦門第,惟因婢妾所生,被人稱為“塌蒲屨兒”,意為“下賤人所生,永遠不出息”。

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改庶吉士。

張溥極有政治抱負,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他一腔熱血,二十三歲創建應社,二十六歲創作《五人墓碑記》,把矛頭直指把持朝廷的閹黨和貪官,二十七歲入太學,在北京結成燕臺社,作檄文揭發閹黨罪行,二十八歲創建復社,成員遍佈國內達三千多人,以國家命運和民族興亡為己任,極力倡導改革圖新,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政治力量。

可惜的是,這位以天下為己任的政黨領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政治運動,三十九歲卻不明不白的死去,成為了一個懸案,為風雨飄搖的明王朝留下了一個遺憾。

張溥一生才華橫溢思維敏捷,著作豐富,涉及經、史、文學各個方面,他死後,崇禎皇帝下詔徵集其著作,達三千餘卷。

說到這裡,歸納一下探春和其原型張溥的共同點:

1、庶出,被人冷落,但是又自強不息;

2、張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

探春,被作者冠以“敏”字;

3、張溥創建復社,探春創建詩社;

4、張溥以天下為己任,不畏強權,力圖改革,探春懷遠大抱負,怒打惡婆子,創新大觀園的管理制度;

5、張溥早亡,探春遠嫁(其實相當於去世);

6、探春的曲子“一帆風雨路三千”,張溥一生創作三千卷著作;

7、張溥死於政黨紛爭,《吳氏石頭記》八十六回:探春不禁苦笑道:“放的好,風箏斷了就一去不回了。放風箏,放紛爭,風箏是放走了,可紛爭卻怎麼總是沒有窮盡呢?”

8、探春自號“蕉下客”,黛玉解釋為鹿,成語“鹿死誰手”典故源於政權爭奪,張溥正是死於政治鬥爭;

9、探春的花籤是杏花,杏壇是教育的意思,張溥一生門徒眾多。

此外,張溥是吳偉業的師傅,與吳偉業同年中舉,同年中進士,所以與作者(我在妙玉揭秘中詳細論述過吳偉業就是《紅樓夢》的原作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張溥之死,給晚明的政治救亡運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對於三千復社文人來說,張溥就是他們的頂樑柱,他的離去,相當於復社運動就此終止,成了壓垮大明王朝的其中一根稻草,所以在《紅樓夢》二十二回中,脂硯齋會發出:

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致流散也,悲哉傷哉!

秦可卿給王熙鳳的警語: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

脂批:此句令批書人哭死。

這句脂批,作者哭的是探春,更是哭的他的師傅張溥,賈府全家送探春的情景就是張溥葬禮場面的再現,這是作者和批書人親身經歷,怎麼不哭,理解到這裡,才能感受到這種切膚之痛啊!

最近連續寫了妙玉和探春,從歷史事實中抽絲剝繭,發表了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成為解開《紅樓夢》秘密的一把鑰匙,也算為紅學研究做出點小小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