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拜孟


鼓缶而歌,击杵为歌,古之丧礼。缶,盆,罐。杵,哭丧棍。常言道破罐破摔,哭丧最后一摔,就是走的痛快之意。


赵日金141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要摔碎?

这是一种风俗,寄托着子女对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愿。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摔的,必须是长子长孙才可以;长子在时,由长子摔;长子若不幸早逝,则必须由长子的大儿子代替;逝者的二儿子,三儿子们及他们的儿子,是没有权利摔瓦盆的。

出殡的那天,棺椁停放在路中间,长子跪在棺椁前面,双手高举瓦盆过顶,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让离家的老人把这些钱带走,到另一个世界过富裕的日子;瓦盆摔过以后,就由杠夫抬起棺椁把老人送到坟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瓦盆没有摔碎,长子家里就会把瓦盆珍藏起来,因为这是老人把福气留给了子孙。将会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

这种习俗看似很陈旧,却满盈着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办丧事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不只是农村的丧事上摔,城市里的丧事也会摔瓦盆,摔瓦盆作为丧事的一个环节,在很多地区都必不可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摔盆,而且有的地方的瓦盆盆底会有个洞,说法也不各不一样……)。



摔瓦盆的操作

一般摔盆前要在盆里烧纸钱,是由死者的长子来摔盆,长子不在,长子长孙代替;长子一支无人,则轮到次子,并以此类推。如果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姓宗亲中血缘最近的子侄辈代劳。说白了就是摔盆的人属于“继承人”,按例就可以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了。

至于无子无侄之辈,死时则不能摔盆,属于不得善终之列。对于这一点到今时今日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很多家庭是独生女,不能不摔盆吧,那就由女儿来摔盆。

瓦盆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说法也是,盆摔的越碎,死者越容易带走。发丧那天,只听得“噹啷”一声,瓦盆坠地,灵柩杠起,顿时间哀乐低回,哭声大作,出殡正式开始。 现在城市里是在死者遗体上灵车后摔盆,农村是在火化当天摔盆。



摔瓦盆的来源

说法一: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滚滚红尘中那不尽的爱恨情仇,顷刻便将化作过眼云烟。思之及此,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

离开阎罗大殿之后,便来到一个叫孟婆庄的地方,孟婆专司“由阴转阳”之事。投胎前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叫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说到这或许就明白:之所以准备一个盆底带眼儿的瓦盆,就是为了把迷魂汤漏掉,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说法二: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娶了一房媳妇生下一个男孩后不久因病去世。不久后这个读书人续娶了一房媳妇,这个媳妇待书生的孩子像亲生儿子,白天抱着夜里搂着。不成想孩子到了三岁,这读书人生病身亡了,撇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有男人时家里就不宽裕,男人一死,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但即使这样这妇人对孩子也从没缺过一口吃的。

在他家床头柜顶上有个盆,妇人买来的吃的都搁在里边,让孩子随便拿着吃。日子长了,孩子就习惯了,饿了就在盆里拿东西吃。孩子长大后也读书中了举人,成了出名的人物,还是经常到柜顶盆里拿东西吃。

后来妇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秀才哭的死去活来,看见柜顶上那个盛东西吃的空盆,就想起娘来,止不住地哭。在场的人商量,想把盆摔了,省得他看着伤情。到第三天,金生头顶着盆跪在棺材前哭着:“娘,您好苦命啊!”哭着哭着就昏过去了。人们凑这个机会把盆给摔了。



从这以后,谁家死了父母,儿子为表示孝心,也买个瓦盆,在里边烧箔化纸。到发丧这天,在大街当众摔了,叫摔盆。又因为摔时在孝子头顶一下子,所以又叫“顶盆”。

当然还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讲究为什么摔盆,到现在也都是各说各的,但摔盆在整个丧礼中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对于这样的仪式感,不应被淡化,被遗忘,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悼亡吟


在我们老家,摔瓦盘被称为“摔老盆”,这个盆子摔下去破碎的那一刻起,意味着自己的亲人正式升天,离开了人间。为什么叫老盘呢?因为长者死了,不叫死而叫老了。

亲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就由负责丧事的总管,安排人去买泥瓦盆,摆在灵堂的正中间,这个老盆的作用,就是盛放烧纸的,因为守灵时孝子孝孙要不间断的烧纸续纸,而老盆就是盛放烧纸的器物,在老盆内烧过的纸灰,不能倒掉,要将其用烧纸包好,等出殡时和亲人的棺材骨灰盒一起下葬。

在出殡的时候,通常在去坟场的路上某一处,设置一个专门摔盆的场地,这个场地在每个村子一般都是固定的场所,会放置一块石头,用来摔盆的。当孝子孝孙在吹吹打打和鞭炮声中到达这个摔盆地点时,由长子负责摔盆,长子不在的由次子,以此类推,没有直系儿子的,就找旁系侄子,还有找干儿子的,但摔盆的差事,是不会让女性干的。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元芳有看法


摔老盆,是农村丧事在家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摔老盆后,便起灵抬柩把老人送向墓地下葬。

摔老盆,是要有身份资格的,那就是长子长孙。它意味着长者去世后家法执掌和财产继承人选的肯定。有长子长子摔,沒长子,长孙摔。按与去世者血亲的亲疏远近,依次派选。

亲人去世,痛哭欲绝。老盆摔后,亲人下葬。一堆黄土,阴阳永隔。想起老人的劳苦,想起老人的恩德,往日的音容笑貌,历历涌向心头,可这一摔之后,便永无再见的机会,老娘再不为我立黄昏,无人再问粥可温,悲从心来,恨从怨生,怨造化之短暂,恨老天之不公,高高地举起老盆,狠狠地摔向地面,瓦片迸飞,儿子的心痛苦到了极点,哪还管他家法和财产的继承。

盆碎平安岁,老娘天国无悲愁。盆碎子岁安,儿承懿范传千秋!





王兆林0309


在农村如果办丧事出殡有很多的习俗,并且也会有很多的说道,对于一些年长的人来说这些习俗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对于现在这些年轻人来说,基本上都对于这些不太懂。

在农村出殡前都会有个摔瓦盆的流程,为什么要摔碎瓦盆呢?

这个盆子是置于亡者灵前的老式瓦质盆子,是给亡者烧纸钱用的,对于这个盆,有很多叫法,又叫吉祥盆或者阴阳盆之类的,各个地区的叫法也不一样。

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上面,并且此人必须是亡者长子长孙,如果没有就有血缘很近的子侄代替,都是有很多说法的!如果无儿无女,则不允许其他人代替!当起棺的时候,抬棺领头者会喊一句话,然后顶盆的需要把盆子一次性摔碎!必须是一次性摔碎!意思就是去世的亡人把钱取走,因为这个盆是给他烧纸钱的!所以需要把钱带走!

根据习俗说法,如果摔不碎钱就带不走,对后人不利,摔得越碎对于后人越旺!当然这都是民间说法,每个地区的习俗说法或许都有些不同吧!


豆豆巴巴


农村里“摔瓦盆”也称为“摔老盆”,一些地区里说某个人去世会用“老了”代替。摔的盆也被人们称为“吉祥盆”,“阴阳盆”等。这个孝盆子就是老人去世以后,用来祭奠烧纸用的瓦盆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盆子,是要专门去集市采购的。并且一般尺寸是直径4寸左右,深一寸多,在底部有一个圆孔。瓦盆买来后,摔瓦盆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摔的,必须是长子长孙才可以;长子在时,由长子摔;长子若不幸早逝,则必须由长子的大儿子代替;逝者的二儿子,三儿子们及他们的儿子,是没有权利摔瓦盆的。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有些地方还有另外一种风俗,如果瓦盆没有摔碎,长子家里就会把瓦盆珍藏起来,因为这是老人把福气留给了子孙。将会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

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士养一方人,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德州人的那些事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盆子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的。顶盆的人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就由血缘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如果死者无儿无女,就不得不由别人来代代替。当起棺时,抬棺领头者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这时顶盆人必须一次性将盆子摔碎。

摔灰盆,也叫“摔丧”。因为忌讳“死”这个字眼,农村人会把人死了称为人老了,所以有时候也叫摔老盆,当然也有的说摔死盆或者摔尸盆。

摔灰盆的风俗来历有一个传说,说是陶业的祖师爷范蠡临死前想选择一个继承人,就把一干徒弟乡邻请来商量,他取出一个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说这做陶盆就是我的饭碗,我死后这饭碗传给谁呢?大家七嘴八啥,议论纷纷。这时一个徒弟说,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这饭碗还是带到阴间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艺和遗产悉数传给这个徒弟。就这样,打范蠡那儿,产生了这个规矩,谁替死者摔盆,便可继承死着的产业。

出殡前烧纸用的盆,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晦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去世者的纸钱通过接触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阴曹地府有足够的钱花;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第一电力


这是一个流传很久很久的习俗,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这个习俗。

而且这个习俗有很多很多的讲究,各个地方在细节方面又有不大不小的差异。

一、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又叫摔老盆,必须由逝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才可以摔,也就是说长子在,就由长子摔,长子如果出了远门无法及时赶回来,或者长子不幸早夭,那么就由长孙替代长子摔,其他的儿子和孙子,是不能摔的,这就是最基本的讲究。

如果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那么就得从血缘角度来找比较近的子侄来替代。

再如果,比较悲催,没有儿子,没有孙子,没有子侄,完全是孤寡老人,那么就得找其他的人了,至于具体找谁,得由本村比较亲近逝者的人,大家来商议了。

另外,瓦盆摔碎之后,就相当阳间没有这个瓦盆了,那么这个瓦盆就跟着逝者去了阴间,而瓦盆里烧掉的纸钱,也随着逝者去了阴间。

有的地方呢,说是,瓦盆摔得越碎越响,可以给逝者引路,使其尽快到达奈何桥,喝了孟婆汤,了却前缘,早日托生。

也有的地方呢,说是摔碎瓦盆,意味着岁岁平安,希望逝者在天之灵保佑家里人平平安安。

二、为什么必须摔碎

摔碎和不摔碎,也是有很明确的讲究的。

亲朋好友来吊唁逝者,会在瓦盆里烧纸钱,意思是给逝者送充足的钱财。

出殡的当天,长子走在送殡队伍的最前面,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用力将瓦盆摔碎,这个意思呢,是让逝者将盆里烧掉的纸钱,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从此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那如果摔不碎呢?

传统的习俗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摔不碎会对逝者后人不利,甚至家人的身体和工作都会多多少少收到影响。

所以,瓦盆摔的越碎,也就意味着逝者后人家财兴旺。

那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万一摔不碎呢?毕竟有时候并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意外无处不在。

如果真的发生没有摔碎这种尴尬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摔第二次,而且摔盆的人不能有任何动作,必须是其他的人帮忙,用脚帮忙踩碎。

除了必须摔得越碎越好这个讲究,还有一个讲究,摔瓦盆的声音越大越好,为什么呢?瓦盆摔得越碎越好,意味着逝者会走的越快,到阴间可以尽快报道。

三、习俗的珍贵

农村很多很多的习俗,源远流长,不可否发,有很多的糟粕,但是更多的是千百年来前人留下的智慧精华。

比如歪果仁,总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鄙视我们。

但是,他们懂个屁,国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我们的先祖,与天斗,与地斗,创建了几千年伟大的文明,这文明,岂是几个跳梁小丑就能否定的。

不过也没有必要和这种人争辩,争辩完全拉低了我们的境界,降低了先祖的智慧层次。


历史小迷糊虫


关于“农村办丧事出殡前要摔瓦盆”的历史由来已久。据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传了下来。


那么,这个风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器具全部是陶器,包括吃饭的碗也用的是瓦盆。人们普遍认为:人在阳间的时候应该用“囫囵”瓦盆吃饭;而到了阴间,就用不了“囫囵”瓦盆了,应该用破碎的瓦盆吃饭。所以,应该将活着用的吃饭的瓦盆摔碎,让死者带走,用作吃饭的“碗”使用。于是,在当时,只要有人死掉,就需要将他(她)生前吃饭用的瓦盆摔碎,以便于死者在故去后有“碗”使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人们普遍认为:死者勤劳一生,省吃俭用,什么福都没有享过。因此,在身故以后,应当让死者有一个“新碗”吃饭,否则,就太委屈死者了。于是,改了摔碎死者生前用过的瓦盆的规矩,换成了摔碎新买的瓦盆,以便给死者以“慰藉”。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再后来,人们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在祭奠死者时,应该将纸箔银钱放在新买的瓦盆里烧掉,然后在出殡时将瓦盆摔碎,好让死者将金银财宝彻底带走,免得死者在阴间没钱花,受委屈。于是,人们在祭奠死者时会放上一个新瓦盆,并将纸箔银钱放在瓦盆里烧掉,当死者出殡时,就将瓦盆摔碎。



在刚有摔瓦盆这个风俗时,并没有“规定”让何人来摔,即便是帮忙的乡邻也能够摔碎瓦盆。而到了后来,人们认为:已故老人抚养长子的时间最长,老人在长子身上付出的最多。因此,应当由长子来摔碎瓦盆。如果长子早于老人身故,应由长子的儿子替父去摔。于是,便有了长子摔碎瓦盆的规矩。


至于说不能由长女摔碎瓦盆的规矩是这样的:古人认为:女子出嫁后都是别人家的人。已经“不一家不一姓”,因此,不能由长女来摔。

当然,如果死者没有儿子,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些规矩也好,风俗也罢,都是人“定”的。执事者想咋“规定”就咋“规定”,仅此而已。


好啦!就说到这里吧!总而言之,这个“摔瓦盆”的规矩由来已久,并几经变化,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因此,才有了“农村办丧事出殡前要摔瓦盆”的奇特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