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得了2型糖尿病,能活到80多吗?

半溪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把高起来的血糖控制好并不会直接致命,它的危害主要在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的发生又缘于血糖控制不佳对血管的损害,可以说糖尿病引起的所有并发症实际上都是血管的病变,这是因为:

首先,血管内皮在长期高血糖的侵蚀下受到损伤发生破损,血流中大量的脂肪就会从破损处进入并沉积在血管内皮下,时间长了这些沉积脂肪会引起炎性反应发生变性,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像粥一样的脂质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管壁变厚、弹性下降,对血流产生阻碍,氧及营养物质的运送不足,全身各组织器官就会“生病”,便发生了经常常说到的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研究证实:未经治疗的糖尿病大约3-5年后即会有并发症发生,而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十几、二十年甚至几十年可以没有并发症发生,即便发生程度也会较轻且进展缓慢,完全可以同没有糖尿病的人一样生活,甚至因为更加注重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养生保健方面会有更多的获益。

现如今糖尿病的发生人群越来越低龄化,糖尿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不少人对此满不在意,待到发生了不可逆的并发症再去治疗为时已晚,给自己带来悔之晚矣的遗憾,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因此,只要积极面对,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把血糖控制在目标水平上,同时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期寿命要以没有影响,甚至还会更长寿。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糖尿病的控制指标要做到心知肚明,这是今后必须要做到的,主要包括:

  • 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最为理想;至少应控制在7.0mmol/L以下

  •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最为理想;至少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

  •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最为理想;至少应控制在7.5%以下

  • 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最为理想;至少不能高于140/90mmHg


  •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最为理想;至少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你想多了,本人24岁查出来糖尿病,当时血糖30,其实20岁的时候就有症状。现在39岁了,37岁以前没好好管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脂肪肝,肾结石,眼底病变,血管病变,等等吧,关键是当时体重220斤吓人吧。医生说了要么改变,要么早早走人,我还不想走呢,听医生的管住嘴,迈开腿。现在的我通过锻炼,管住嘴迈开腿,体重180,本人身高190里面,个个指标也都正常了,在没有事的情况下,一个月跑15次左右,一次10公里。不跑步的时候就跳跳绳,一次跳3000个。这两年了没吃药血糖也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我自己有血糖仪没事就侧一下)现在想想,认真对待,活在当下,至于能活多久,这个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就说我自己吧,我现在努力了,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活着不是为了长久,为的是有质量的活着,咱们糖友不比身体健康的人,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的可怕,最后大多都是死于并发症,我一朋友的妈妈从查出来到死还不到10年,就是因为不重视,前车之鉴太多了,好好锻炼,信息自己,我们一起努力。


酒醉人烟


我比你大几岁,也是35查出来的当时我抗拒质量,一直到了酮酸中毒才住院直接胰岛素治疗了,到现在为止也三年多了,记着多运动放松心情积极治疗控制好病情忌住口完全没有什么事,以后你会发现你生活上有规律了烟酒忌了也省钱了,就是一点不好再好吃的东西都不能贪嘴了,没事的只要你放开心中那个结你一样活到九十九,我经常这样想我怎么着也能挣钱养家啊,比起不幸的那些人我很幸运,加油😊


风火连城11


糖尿病一经诊断几乎不可逆转,可呈进行性加重,降糖难度也会逐渐增加。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一定程度上可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那么,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活到80岁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与80岁有一定差距,但这是这针对所有人而言,包括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总体来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稍低于普通人群,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都偏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早期干预,长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部分患者可达到80岁的预期寿命,甚至更高;若血糖长期未达标,预期寿命只会逐渐拉开与80岁的差距。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影响并非预期寿命,而是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可能会增加致残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多器官、多组织受损。糖尿病所致脑血管损伤,会增加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发病风险,脑梗死虽然致死率不高,但致残率却相对偏高,存活下来的患者可能遗留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糖尿病所致视网膜损害,重者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所致神经血管损害,可能增加糖尿病足患病风险,并因此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所致心血管损害,可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所致肾脏损害,可能会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心肌梗死与慢性肾衰竭虽不会导致肢体功能缺失,但却会缩短预期寿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关注预期寿命的同时,还应关注生活质量。想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伴随失明、偏瘫、失语、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在降低个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承重的负担,此时再多的预期寿命可能都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义。所以,合理控制血糖达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终极目标。建议年轻、病程短的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6.0mmol/L以下,中老年、病程长的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以减少血糖对靶器官的损害,短期受益为减少急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症状;长期受益为减少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寿命。


综上,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控制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范围,有利于减轻靶器官损害,可减少或延缓慢行并发症发生风险,一定程度上可适当延长寿命,有机会活至80岁。但同时应控制好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并减轻体重,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以及低糖为主,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延长寿命。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糖尿病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是它是属于慢性疾病的范畴。

得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生活就失去了希望,也不意味着马上就面临死亡,更不会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实在是太常见了。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同时也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的高发病率以及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35岁,花一样的年纪,家里的顶梁柱,单位里的骨干。如果说除了遗传或先天疾病的情况下,如果得了糖尿病,其实与你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健身习惯密不可分。

那么,35岁得了糖尿病,能活到80岁么?

这个问题,我反问你,谁能给你肯定的答案?

谁能保证你就一定能活到80岁?

因此,这些虚拟的玩意,咱没必要去想它,

顺其自然把!

既然在35岁的时候发生了,咱就要有勇气去面对它。

做好以下几点

1、最重要的一点是,找个好医生,分析评估后,按医嘱好好吃药,按时复查,把血糖控制住,不让并发症有机可乘。建议不要频繁更换医生,固定的几个医生对你的疾病已经很熟悉,自然治起来也得心应手。

2、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比较难的,因为你已经保持这么多年的吃饭习惯,要你一时半会就改掉,真的很痛苦,别人吃奶油,你只能看着不能吃。但是为了健康,咱不得不管好自己的嘴。

3、适度运动。运动是健康的身体的润滑剂。细胞都爱它。运动让你充满活力的同时,也能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对于血糖的控制是十分有好处的。

4、保持好的心态。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也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因为才35岁,实在太年轻,得了糖尿病,一时也很难接受。

最后我想说,人无法决定其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它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更多的想做的事情,让自己更出色,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不是更好吗!


暗夜精灵小Moon药师


35岁就得了2型糖尿病,确实有点早。因为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要偏大,以中老年人比较常见!

像我们科里最近收的几个糖尿病病人,最年轻的45岁,最老的76岁。 那么35岁,得了2型糖尿病,能活到80多吗?

我们医生经常说糖尿病是目前无法被治愈的疾病,但注意,这不代表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短命!

命这东西,真不好说,很多人一辈子没得糖尿病,它也没能活到80多,像我们科之前就有一个医生,身体一直都很好,但是某一天突然在家就猝死了,原因很普遍,心梗!

还有的,我之前听我一个大学群里同学说的,他们有一个同事,晚上按惯例出去散步,结果走在路边,被一辆大货车给撞死了,后来事故原因调查出来,是由于司机疲劳驾驶导致的,司机当时睡着了,醒来发现自己刹车来不及了!

当然,我们也接诊过得了2型糖尿病病人,活到八九十岁的。

所以,人的寿命跟很多因素都有关,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

当然,按概率学来看,目前我国统计局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是76.7岁。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哪怕没得病,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活不到80!

那么得了2型糖尿病,会不会让一个人的寿命缩短?

毫无疑问,影响肯定是会有的,但也不是绝对!

主要看你能不能做好一些三点:

第一点,早发现!因为2型糖尿病跟我们平时说的1型糖尿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在疾病发现上,2型糖尿病就要比1型糖尿病更容易让人忽视,这跟2型糖尿病没有1型糖尿病典型“3多1少”症状,发病比较隐匿有关。

而且2型糖尿病跟1型糖尿病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它并没有表现出胰岛素功能的绝对缺乏,而是效率低了,降低血糖的能力不足,这时候我们体检筛查或者到医院检查,如果只选择做一个空腹血糖的筛查,很容易漏诊,因为糖尿病病人不都是表现为空腹血糖高,有不少病人是表现为餐后血糖高的。因此,如果你不能及时发现2型糖尿病,尽早干预,那肯定是会影响你的寿命的!


第二点,血糖控制是否稳定!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题主说的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都是重中之重,因为血糖控制好不好直接会决定你是否会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而这种并发症的危害可以说是全身性的,从你的头到你的脚都可以出现,比如出现脑血管病变、脑血栓、脑溢血、致盲、冠心病、心绞痛、肾病、尿毒症、糖尿病足等等。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临床上80%以上的做透析的尿毒症都跟糖尿病有关。所以,发现了糖尿病,不注意控制血糖,那一样会影响你的寿命长短的。

第三,有无注意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刚刚也提到了,长期的高血糖会对我们身体各个组织器官,造成慢性毒性作用,比如头、眼睛、心脏、肾脏以及周围神经等。当然,有效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但是同样我们医生要求得了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定期筛查并发症。

因为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同样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比如眼睛,一般情况下,每年不管你看得见,感觉正常,我们都要求病人要去做眼底筛查,因为有时候这种眼底损伤开始是周边性的,等你发现自己看不见了,有问题了,往往是不可逆的损伤。一旦,这种眼睛看不见了,对病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他的寿命。


所以,35岁,得了2型糖尿病,一定要注意了,发现的早值得庆幸,但是后期的治疗和筛查等是真的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寿命的,能不能活到80多,跟你重不重视真的有密切关系。


医学小侦探


在中国,曾经被称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趋势。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经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甚至被称为“糖朝盛世”,我们是否该反省,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一?

一、2型糖尿病严重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危害极大。

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在应激情况下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以上可知糖尿病并发症多,危害极大,因为糖尿病自身不是致死,可怕的是血糖急剧升高出现的并发症能导致器官衰减。 例如长期血压过高会导致出现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因为损失的是主要器官,所以如果长期血压控制欠佳,可直接导致器官衰竭导致电解质紊乱并对多器官衰竭。糖尿病也是如此,如果控制不好,临床最常见的是糖尿病眼病,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9月份收了一个从内分泌科转过来的60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因为长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已经出现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我们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糖尿病会损失脚的血管,甚至让双腿皮肤溃烂,并且长期无法愈合导致丧失行走功能。

我们先学习下糖尿病足形成机制:

1).因为糖尿病病人脂质代谢的异常,所以容易出现血管的狭窄,造成下肢的供氧的不足;2)当我们肢体缺血的时候,我们神经一样会面临着缺血的表现,会造成它对外界的刺激不敏感。

那么对外界这种损伤的抵御能力下降,也是造成糖尿病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会造成肢体远端的感染。而在我们血糖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那么糖尿病的患者对感染的抵御能力会下降,会进一步的导致组织的坏死以及肢体的缺失。

这位老娭毑是被家属推着轮椅过来的,并且双脚裹着透着渗液的纱布,经过询问病人及家属得知,病人是1年前双脚开始出现小部分皮肤溃烂,但是因为老人没有和子女主住在一起,没有及时就诊,所以出现糖尿病足的情况后对血糖还是没有重视,慢慢的溃烂面扩大,后来双脚合并脚踝都出现不同程度溃烂。

我现在都无法忘记但是给娭毑脚换药的场景,那天我带着一个口罩强忍着溃烂面渗液的腐臭味,用生理盐水打湿纱布后慢慢撕开,然后腐臭味又浓了不少,在给用双氧水冲洗溃烂的皮肤,因为双氧水又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每冲一次双氧水娭毑就咬着牙喊痛,但是也办法,不把腐肉冲干净,又会继续渗液加重感染。每天一次换药对我和病人都是一种挑战啊,而且因为双脚溃烂的原因,病人已经很久没有独立行走了,并且热天在家里又散发着腐肉味,对病人和家属也是一种折磨。

所以一定要监测好血糖,杜绝任何一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

二、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1、血糖稳定的患者每周自测一天共5—7次,血糖不稳定的患者每天自测5~7次。七次监测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午晚餐前及睡前。五次监测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有时需要监测随机或凌晨3血糖。

2、监测时不能停用降糖药,因为监测的目的是检查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3、血糖监测不能随便找时间。监测的目的是查看用药、饮食、运动等因素对血糖的影响。

4、血糖自我监测需要用血糖仪测手指末梢的血。手指不同部位采血对血糖的结果是有影响的。那么应该扎手指的那个部位。提倡扎五指手指肚的两侧,特别提倡扎中指、无名指及小指。

总结:文中提到的老娭毑患糖尿病20余年了,就算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也已经有60多岁了。如果后期控制好糖尿病足,规律服用降糖药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肯定再活20年是没问题的,题主只要控制好血糖,并适量运动防治结合别说是80岁,90岁糖尿病都威胁不了你,但是也要50岁后要定期体检,谨防胃肠疾病盯上。


肛肠科林医生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同时会合并其它的代谢问题,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大多数是因为环境因素,特别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35岁,正值壮年,如果胰岛功能损伤不大,完全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延缓病情的发展的,实现与正常人一样的寿命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糖尿病本身并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如果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可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是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指标,一般会根据病人不同年龄和合并不同基础病给病人血糖的控制目标:

中青年患者如果没有高血压、冠心病,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血压要控制在120/70mmHg,而血脂主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要<2.8mmol/L。

您才35岁,还有大把的好时光,所以,只要坚定信心,多点恒心,把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指标控制好,积极预防并发症,糖尿病对您的寿命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理论上与健康人群不会有太大差别,只要血糖控制好,平均寿命可达理想水平。但如果患病后没有及时就诊,寿命是容易受到影响的。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三诺讲糖


对此标题来讲,一,针对糖尿病,你肯定是想尽快恢复正常。但是否付出了实际行动?只要有实际行动,恢复正常是可做到的。二,能否活到80岁,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愿望。只要有且有相关爱惜生命,珍重健康,是一定没问题的。尚且人的自然寿命在120年甚至之上。[祈祷]


星空22915564


宋美龄也有糖尿病。㓉了一百二十多岁 每天早晨全麦面包水煮青菜 鸡蛋做早餐 几十年身材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