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稅收到底是輕徭薄賦,還是苛捐雜稅?

人民是宗旨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各個朝代,或者是同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都是有區別的


江南夢


因為賦、稅、徭、役等稱謂,在古代各有所指,徵收的內容不一樣,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籠統的稅收。

,在春秋戰國時代,“賦”是一個專門的稅種,也叫軍稅,相當於徵收軍需物資。後來和“稅”合稱,指代國家徵收的稅款或者實物。

,題主所說的幾十稅一,這是單一指田稅,也就是土地上所產出的糧食需要交的稅。但是在古代,稅種並不是只有田稅,還有丁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頭數,一個人頭每年需要交多少稅。或者是戶稅,按戶每年納稅。

,是指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興建工程時,百姓需要免費出工搞建設,而政府不進行支付或者補償的人工。比如古代修建長城、興建運河、疏通河道、加固河堤、修建宮殿等,很多工程是政府無償徵調民力興建的,這是徭。

,比較好理解,就是義務兵役。國家安全需要大量的兵丁防守,戰爭時期又需要大量軍隊作戰,這部分士兵哪裡來?就是兵役。

不過,古代的各級政府在稅收執行過程中常常巧立名目、層層加碼,導致稅賦種類和徭役種類層出不窮、名目繁多。

比如國家稅收會有損耗,就推行火耗制度,而火耗的徵收標準卻沒有統一標準,這中間就有很大操作空間給官府胡作非為。

更不用提修橋補路、物資運輸、倉儲損耗、國家專營產品等等項目中,官府肆意徵收和重複徵收的實物和錢款。


風陵流度


徭役,指的是;古代官方規定的平民(主要是農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時期內或特殊情況下所承擔的一定數量的無償社會勞動。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

簡單說,就是朝廷叫老百姓作出的無償勞動。

什麼是賦稅呢?

賦稅,指的是:∶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簡單說,就是按照法律或習俗徵收的款項,特別是那些付給政府的費用。

徭役賦稅的徵收者當然是封建朝廷了;而因此引發的矛盾說到底,就是皇家(土地所有者)與農民之間的圍繞土地所有權的矛盾——

國家機器的運轉,國防以及水利工程等等都離不開“徭役賦稅”;皇家自己是沒有錢的,必須依靠盤剝老百姓的無償勞動以及土地使用的租金(有時候以實物的形式)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開動;

一般來說,封建王朝在剛剛推翻上一個王朝時(也就是開國皇帝),往往會減輕各種徭役賦稅,甚至免除某一特定地區的賦稅,以休養生息;

比如西漢初年的“黃老之道”,即“無為而治”,就是一種緩和秦朝時期尖銳的階級矛盾而採取的妥協與讓步;還有,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如此,減輕各種徭役賦稅,以緩和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以來的激烈階級矛盾與衝突,讓利於民;

不過,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本性,在開國皇帝往下傳的時候,統治者逐漸貪圖享樂;再加上天災人禍或者戰爭等等因素,各種徭役賦稅越來越重,老百姓承受不起,往往就有人揭竿而起來推翻這個王朝,取而代之——

如此週而復始,但是根本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只有徹底砸碎封建制度,才能取得社會的進步——封建制度的滅亡,才是資本主義粉墨登場,一種新的剝削制度開始了。

封建社會的反正模式或者歷史進程基本上上螺旋式對;其主要矛盾是地主階層與農民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對矛盾

閒看秋風999


1、封建稅制歷朝歷代都是有區別的。大多數情況下收稅都是基層職責,所謂皇權不下縣,這帶來的結果是包稅制,就是收稅成了一門發財的生意。也就是說甭管朝廷定多少的稅率,老百姓實際上繳的要遠大過朝廷規定的。

2、帝制時期伴隨稅制還有徭役。前者是交東西交錢,後者是佔時間,白出力。這也是賦稅以外巨大的負擔,畢竟服徭役就不可能同時從事生產。

3、苛捐雜稅是對現象的總結性描述,輕徭薄賦是對稅制的理想表達,本身就不是一回事。


紅柳與沙狐


任何朝代的稅賦(含徭役、布絹)都不是固定的,而且隨著行業擴展,稅種也逐漸複雜。

一般開國之初、戰亂之後,朝廷於民休息,輕徭薄賦,田賦如周時井田制九稅一、漢初三十稅一、隋開皇十稅一、盛唐三十稅一、宋2%、明4%等等。

中後期兼併避稅加劇,朝廷財力逐步枯竭,應對不足而生變亂。

多事之秋朝廷必然多徵,如秦末徵徭役、明末遼餉,戰亂時徵不上來要麼屯田,要麼去搶,甚至人吃人。


魏東雙


總體來說是越來越重。田租井田制時定額十分之一,但時代不同,畝的面積不同,後世的畝比古代小,同樣百分比,實際也多了。還有從每年一稅變兩稅的,那是加倍,王安石青苗法甚至提前收,按高利貸算。差役和雜項的負擔,後世不斷合併,比如一條鞭法把各項稅費合起來一次收了,但後來會把原先合併了的稅費又再徵收一次(忘了已經合併),等於重複稅費。隨著生產項目的增多,稅費名目也增多,因應戰時需要臨時攤派還有。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但等於按財產多少收稅,實質還是多了收入。綜合起來,負擔實際上是越來越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