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時光悠悠,再有兩天就要到農曆臘月二十三了,臘月二十三又稱為“小年”。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在這一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與之相伴的便是各種習俗與忌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到今天還適用嗎?

在這句俗語中提到了“拜月”“祭灶”,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習俗,可能各位小夥伴對此不太瞭解,因此在介紹這句俗語內涵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拜月”和“祭灶”?

拜月是我國一項極為古老的習俗,在上古時期面對自然的不可抗力,先人們會對月神進行一種崇拜活動,代代相傳之下,拜月便成了中秋節的重要祭禮之一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從古代延續到今天,拜月從一開始的祭祀活動逐漸轉化為民間賞月、頌月等活動,到了現代都是人們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式。

從古至今,多有文人墨客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特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沒辦法與親人相聚,便只好以月來寄託深情。在進行拜月活動時,需要設置一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點燃高燭,全家人依次祭拜祈求福佑。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隨著時間的發展,拜月的所有活動成為女子的專屬,男子不可參與,尤其是未嫁者居多,按照民間的傳說,說那嫦娥思念人間,會在中秋這一天將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人間,誰能撿到誰就能得到幸福。所以這一天女子們就會擺上祭品等待月華(月光),為自己祈願找到一個上好夫婿。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據說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北方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三即小年,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至於為何女不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而旦逢重大事件,基本上跟女子沒有太大關聯,這也是因為古代女性社會低下的原因。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今時今日早已沒了這些講究,古人之所以信這些灶王爺月神之類的,主要還是因為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下所致,人們為了保證一年無病無災、河清海晏不得已而為之罷了。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在對抗死神的時候有太多的方法,人類的平均壽命每一年都在增加,大家早已不再懼怕這些神神鬼鬼,因此這些傳統習俗的存在,僅限於其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觀念的縮影。

最後,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介紹到這裡,如今小年將至,小夥伴們倒不用太過在意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神神叨叨的講究,畢竟是傳統習俗,知道就好。那麼,不知道各位看官老家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小年習俗呢?不妨分享一二。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將至,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溫端政主編《俗語大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