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馬雲卸任那天的演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話:

過去20年,有人說馬雲你運氣真好。阿里巴巴真厲害。

其實不對,阿里巴巴犯過的錯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

但關鍵時刻我們做出過正確的選擇。

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句話本身就需要決策者的膽識氣度、對當下時機的精準判斷、對內外環境的微妙感知,甚至還需要對利害關係的謹慎把握。

選擇一個比較高的起點,往前走一步都要積蓄更多的勢能,讓每一步都成為下一次進步的基點,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開始。

否則走得再遠,都是原地踏步而已。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追求可疊加式的進步,讓成功從偶然變成必然

韓寒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自己經常因為在各個方面都練了兩下子,就對專業領域的選手不屑一顧,總覺得自己分分鐘能把對方幹趴下。

結果不是在足球場被小學生碾壓連進20個球,就是被潘曉婷這樣的九球天后暴擊一整晚。

說到底,很多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偶然取得了看起來非常不錯的成就,誤以為自己就真的很厲害,繼而對專業人士的能力和素質不屑一顧,用韓寒的話說就是:

我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

熟悉網球的朋友都知道,在網球比賽中有一個ace球,你能發出ace球就代表能直接得分。

一個非專業的二流球手,偶爾也能發出ace球,但那種成功很難複製,而真正的高手可以在一場比賽中不斷髮出ace球。

號稱“20世紀最優秀的網球選手”之一的伊萬尼塞維奇,他曾在一年內的正式比賽中發出將近1500個ace球。

和業餘選手相比,他的動作標準,更重要的是每次發球動作一致性極高,簡直就像一個發球機。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無法逾越的成功,往往就來源於這些單調的重複。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人們常常被成功時的驚豔所吸引,卻忽略了那背後千萬次甚至忽略不計的積累。

美國開國元勳亞當斯說過:

“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我的兒子才有機會學習數學和哲學,這樣他的孩子,也才有機會學習藝術。”

任何一項偉大的成就,都是在此前的基礎上不斷有效疊加,學習如此、行走如此,連一個人的財富積累也是如此。

偶然的成功,不代表擁有長久的成功。

偶然的失敗,卻能推倒所有的成功。

放棄短期機會,讓每一步都儘可能少走彎路

從古至今,有無數著名人物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人生旅途中減法的把握:

李白放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

東晉的陶淵明,毅然放棄了當時世人競相追逐的功名利祿,回到了山間田野,才獲得了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

錢學森捨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國,為新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得到了國人的讚譽……

所以,我們不僅要承受減法,還要學會享受減法。承受減法,往往是被動的,而享受減法則是主動的。

要敢於放棄,所有不能對長遠發展有用的短期機會。

而敢於放棄那些充滿誘惑性的短期機會,對一個人的格局和眼界有著巨大的考驗。

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做減法,專注在某一方面,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有人說:做自己擅長的事,容易陷入能力陷阱,會形成路徑依賴,最終進入死循環。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就有這麼一個情節:

有一位在監獄中呆了五十年的老犯人托馬斯,因為已經適應了監獄的生活,所以他出監獄後,因適應不了外邊的生活,上吊自殺了。

可是,托馬斯自殺真的是因為能力陷阱嗎?

那為什麼肖申克成功逃出來後,能過上正常生活呢?

其實,不是擅長的事產生負面影響,而是習慣產生的負面影響。

那習慣和擅長有什麼區別呢?

習慣是反覆的做一件事;

擅長是在習慣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迭代。

回到例子上來說,即老人是習慣監獄生活,所以只能生存在監獄;

而肖申克擅長生活,所以他能在監獄和外界生存自如。

要知道,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不會陷入死循環,做自己習慣的才會。

聚焦自己擅長的領域,將每一步都變成後來繼續前進的基礎,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這都是非常務實的基業長青之道。

就拿財經媒體來說,沒有哪個成功的網站/微信公眾號是能夠面面俱到的,而是各具特色。

華爾街見聞,以傳遞海外財經資訊為主;虎嗅網,主要貢獻創新創業領域的商業資訊;雪球,專注於股票投資交流;吳曉波頻道,聚焦於泛財經和企業史……

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如果能堅持做到高倍數成長,可疊加式進步,即使起點低,即使30歲還不富裕,10年後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捨棄不願捨棄的,聚焦長遠著眼未來

曾國藩曾經說: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有時候那些看起來先天條件極好,一出生就註定成為贏家的人,最後卻總在歷史面前摔了個大跟頭,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恰恰是因為他們條件太好,而根本沒有往前一步的野心。

過分強調現在的擁有,本身就是這一種封閉式思維。

那些想要得到更多的人,永遠都在聚焦長遠著眼未來,想要成為眾人滿意的那一個,註定要比普通企業和普通人付出的更多。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而實際上,阿里巴巴大可不必做這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但就像他去年在公開信中說:

“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他設立了教育基金資助貧困生,開展計劃資助鄉村教師,甚至建立了一所學校,專門貫徹他注重素質培養,避免分數決定一切的教學理念。

往前一步,生死未卜。後退一步,安安穩穩。

這本身就是一個眼前利益和未來願景權衡比較的過程而已。很多時候,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頂點。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個體,你未來的發展,也是由你今天每一處的微小選擇而導致的。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高起點疊加式進步

在對的環境和對的時間,找到對的人去做對的事,去創造可以無限疊加的進步和積累。

這個時代誰不知道賺快錢的道理?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職業生涯,偏離主業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唯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我們才能打贏一場漂亮的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