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所谓"公路电影"主要是指通过一段路途反映人生变化的一类题材电影,当代电影理论大多认为那部由丹尼斯·霍普执导和主演的美国电影《逍遥骑士》是第一部公路电影,也正是这部电影将"公路电影"转化为一种标准类型的电影。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就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公路电影"代表作。在130分钟的片长里,它很好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观念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又不着痕迹,不仅将种族问题勾勒得清楚明白,个人心理层面也未被忽视。


原本在美国电影中,"公路电影"和"西部电影"一样,都是对应文化的特有产物。在"公路电影"中,沿途所有的突发事件和风景变化通常都是在诠释主题。

而且在这段旅程中,多数情况下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但徐峥却很好地将公路电影和中国特有的"春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公路电影",把一场"逃离"变成了一场"回归"。


关于这一点,《人在囧途》就开了个好头,主人公不仅经历重重波折终于回归家庭,最后连"心"也回到了家人身边。而"心的回归"在后来的《泰囧》和《港囧》中均有所体现,但在《囧妈》中却破天荒修改了观众心中的"想当然剧本"。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其实原本《囧妈》在开播前,我本人仅仅是对徐峥想"票房情怀两手抓,左右手杠上开花"的行为发表过一些言论;也因为他在某节目中提到过导演李安和娄烨,故而对《囧妈》的商业性和情怀度持有很大的好奇。

但整体来说,徐峥的诚意是肉眼可见的,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简单说说,《囧妈》的不足之处究竟在哪里。


对于一部公路电影来说,主人公对面或旁边的这个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人在囧途》这部电影中,王宝强不光是一同牛奶灌下肚、嘻哈只会傻傻乐的人物,他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群人,甚至一个阶级。

那么王宝强和徐峥在电影里面的冲突,就会在无形之中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从两人陌生人之间,上升到两个社会群体之间。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再比如《绿皮书》也是如此,从两位主人公的肤色开始,这就已经是一场注定多戏的旅程,更不要说二位通过台词和表演表现出的个人内心世界和阶级固定思想等各种加剧矛盾冲突的因素。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可是在《囧妈》中,伊万的母亲从出现到矛盾显现到人物自白再到皆大欢喜,这整个过程仿佛就是一位被误会多年的母亲充满慈爱地看着孩子无理取闹。

因为在伊万母亲出场前,母子之间的矛盾居然是由一个快要离开这个家庭的儿媳妇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开始:

"你知道你有多久没抱你的母亲了吗?"

作为观众,根本无法做到有效衔接甚至自动串联剧情。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而伊万的母亲从出现到最后,几乎没做什么让人窒息的事情,只有伊万一个人在那里歇斯底里无孔不入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哪怕就是"60秒矩阵语音"和"投喂式养育",也都被搞笑的氛围一带而过。颇有堆积素材的嫌疑,还很难引起共鸣。

直到那场吵架,起因也是伊万和一位在火车上认识没超过24小时的外国美女去餐车喝酒。试问,遇到这样的情况,哪位正常的母亲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无限接近犯错的可能?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换言之,多数时候让人感到窒息的不是母亲,而是伊万。那么这就为后面母亲的自白埋下了最大的隐患——真正该自我检讨的人,从来都不是她。

为了增加母亲这个角色让人窒息的感觉,甚至还安排一场大半夜(美国时间在白天)给儿媳妇打电话的戏份。可那是一位母亲在知道两人感情出现问题后的选择,比起窒息,这种操作更倾向于"正常人的选择"。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直到最打动人的那场舞台戏:母亲终于站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唱出那首自己喜欢多年的《红梅花儿开》——原来,她原本也是个明媚的人(不是我这么想,是感觉导演希望观众这么想)。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原因就是前文对母亲这个人物的反差和"不堪"刻画得不够到位,所以并不能够和后面的高光时刻形成剧烈的反差并以此调动观众的情绪。

试想一下,能雇得起保姆、交得起两万块只为参加一场演出的老年人,生活能有多难?


那么舞台这场戏失败吗?不。失败的是站在台下的伊万不该哭。就算哭,也是为了母亲多年不变的爱情而哭,而不是为了一个中产老太太终于上台表演而哭。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为黄梅莹老师的精湛演技点赞。剧本的问题,不该演员来背锅。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二个问题就是,配角必须要有,哪怕像《足迹》和《当梦想照进现实》那样,通篇没有第三个人出场,但剧情的推动还是需要"隐形他者"帮助推进。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足迹》海报


可《囧妈》中的配角却"无形胜有形"。除了贾冰,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却起到了"旁白"作用的一个存在。

伊万的妻子和小舅子,本身都大有文章可做。这两个人物只要稍微在出场时间和台词上用点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承启转接。但许是剪辑?许是剧本设定?总之这两个人物并没有起到原本应该起到的作用。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而且整部电影最隐晦也本该最大有作为的地方就是母亲和妻子两个人物的文化背景——苏联和美国,却被轻飘一笔带过。

不知道徐峥影射苏联电影是什么意思?是苏联电影的精神?还是苏联电影被"阉割"的那段时期?还是单纯的个人迷影情节?

还有就是电影中暗暗讽刺美国人不遵守契约精神。提到"免费"就可以临阵倒戈,这并非空穴来风。但个人认为,<strong>在文化打压之前,还是先把自己的文化输出做到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而<strong>作为一部公路电影,最基本的元素是“公路”,更重要的是沿途发生的事情和出场的人物,还有它们对于情节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人物起到的刻画加重。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但总的来说,《囧妈》的初衷是好的,将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摆在台面上说。虽然有些地方显得不接地气,有些地方浓淡不均。但作为贺岁电影来说,在春节档和自己家人坐在一起看看这部电影,顺便反思一下属于自己的家庭问题,还是可以的。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囧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最后我想说,之所以如此苛刻,是因为本人对国产电影寄予厚望。标准高是因为有期待,质疑是因为相信。

我相信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也相信中国导演的能力。

更相信对于中国电影的电影批评,正在向一个开放自由的状态前进。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