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跟華為公司誰的實力更強呢?

神馬官方評論


華為向左,聯想向右。華為和聯想的實力截然不同,起源於雙方在企業的戰略方向上的完全想反的差異。在企業的起點,華為以技術為王,而聯想是貿易為王,這原本都沒有錯。但是在企業逐步壯大後,華為成功的將技術和銷售合一,而聯想錯失了轉型的機會。


聯想和華為軟硬實力差距巨大


銷售收入上,2018年華為的營業收入達到了7212億元,淨利潤是593億元,而聯想全年營業收入為3589億元,淨利潤為43.62億元。也就是華為的收入是聯想的兩倍,利潤是聯想是13倍,聯想肯定不如華為

硬實力上,聯想的PC全球第一,但是華為的通信全球第一,終端全球前三。更重要的是,華為的產品具有很強的自主知識產權,通信產品的核心芯片早就開始自研,華為的專利數量長期保持全球前三,海思更是全國第一的IC大廠。而聯想的產品都是組裝產品,從技術含量上不能和華為相提並論


而且這次美國製裁華為,華為強硬的抵抗住了,如果是換成聯想,肯定早就繳械投降,在全國人民的認知裡,華為肯定是比聯想在軟實力上更值得尊重和欽佩的。


華為重技術,聯想重銷售,戰略方向決定實力的差距


華為現在是世界第一的通信公司,聯想是全球第一的PC機制造企業。但是現在聯想完全和華為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這和和華為、聯想的戰略方向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在企業成立初期,華為和聯想都沒有多少資金,不可能技術和銷售兩條腿走路,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


華為是一個技術型的公司,重視核心技術。重視技術的公司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公司初期會臥薪嚐膽,坐多年的冷板凳。等到成熟期,要麼就是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一舉獲得江湖大佬的地位,要麼就是技術沒突破成功,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局


所以華為走的路比聯想困難的多。之前柳傳志說核心技術的研究屬於九死一生,這點沒錯。就算在華為內部,也有很多項目最終失敗,大把真金白銀砸進去最後連一點響聲都沒有。


而聯想走的是銷售貿易為主的路線。以銷售為主,初期會走的簡單順利一點。一般以銷售為主的公司都會採用成熟的方案集成,加上自己的設計,大把的資源投入到銷售拓展、商務策略上。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公司都是走的這條路。


以貿易為主的公司,初期優勢巨大,但是一旦遇到技術型公司爆發,就會失去一定的優勢。以貿易為主的公司是不會擁有領先的技術的,他們採用的技術是成熟的方案,成熟的方案是經過商用實踐檢驗,成熟度和方案價格都比較低,所以以貿易為主的公司會主打性價比。


但是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技爆發的時代,消費者更看重技術的先進性,願意為技術買單。這時以貿易為主的公司就會在發展上遇到很大的瓶頸,只能靠性價比吸引客戶。而且使用集成方案的公司,產品沒有不可替代性,你有我也有,這就導致瞭如果競爭激烈,只能打價格戰

所以華為的戰略初期比聯想難走的多,但是華為最終脫穎而出,並且又遇到這個科技爆發的時代。而聯想沒有核心技術,現在增長乏力,例如聯想的筆記本就遭到了華為和聯想同時的挑戰


大道歸一,聯想錯失轉型機會,而華為抓住了機會


雖然初期,華為和聯想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路,但是大道三千,殊途同歸。無論是以貿易為主線,還是以技術為主線的道路,走到最後如果要活下去都是一條路,那就是貿易和技術兩條腿一起走,不能一條腿是瘸的走路。


華為這點就做的很好。華為擁有核心技術,但是華為一線銷售的“狼性”也是遠近聞名。華為在維持技術領先後,並沒有輕視銷售。華為的高層領導必須要有銷售經驗,同時華為每年也有大批研發奔赴銷售一線,華為的口號就是“以客戶為中心”,銷售現在在華為是重要的一環。


反觀聯想,在嚐到了銷售帶來的收益後,聯想背離了“貿工技”的本質。“貿工技”是先貿再技,最終還是要發展“技”。但是聯想在銷售的路上一去不返,即使聯想在最風光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可以在核心的技術上發力,而醉心於貿易路線帶來的甜頭。


所以,聯想現在的腿是瘸的,貿易和銷售當然做的不錯,但是產品幾乎任何核心競爭力沒有。這就讓聯想的產品太容易被複制,在這個科技時代缺乏競爭力,無法繼續再進一步。當然,不重視技術不意味著活不下去,至少走貿易路線,打低價,打性價比還是可以活下去的。


那麼我國有沒有“貿工技“最終成功兩條腿的公司呢?有的,阿里巴巴就是這樣“貿工技”轉型成功的公司。阿里巴巴最早是仿照ebay淘寶出身,沒什麼太大的技術含量,貿易為主。但是在2010年初阿里巴巴開始轉型,主打阿里雲,開始向技術型公司轉型。


到了現在,雖然阿里巴巴依然到處嗚哩哇啦的吹牛,但是不得不承認阿里雲的核心競爭力很強,阿里有了自己的數據庫、自己的OS。阿里雲排名全球前三,為阿里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所以不管是“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最終總是速途同歸的走到“貿技並行”,遺憾的是,聯想錯過了這個機會


命運不是對聯想不公,而是聯想沒有抓住機會


任何企業初期走技術或者走貿易路線都沒有錯,初期只要能活下去,就有進一步發展的希望。不過企業任何時候都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聯想安於現狀,滿足於銷售利潤增長帶來的快感中,因此沒有及時轉型,這就是聯想的大問題。

而且,對於企業文化的教育,聯想也有所缺失,一箇中國公司採用西化的管理,讓聯想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中國的消費者,聯想窘迫的現狀,實在是有點咎由自取的味道


IT老菜鳥


聯想和華為,哪個更強?

聯想

去年聯想營業額是3500億,CEO楊元慶年薪超過兩億。曾經聯想是國人驕傲,我同學去英國留學說看見一個宿舍的印度人用聯想電腦感覺有一種自豪感。

聯想自從上市以後,公司股份很多在美國財團控制。聯想內部,研發人員沒有任何股份。聯想大部分股份在聯想董事會和美國財團手裡。

主要從事電腦組裝,然後貼牌售賣,最大產品技術優勢就是設計電腦的外殼。

聯想優勢:依靠美國零部件進行優化設計組裝,依靠美國財團支持開拓海外市場,聯想的產品外形設計還是優秀的。依靠反對國內發展自主操作系統得到美國認可,獲得發展。聯想旗下有摩托羅拉,其核心專利也來自摩托羅拉。

聯想劣勢:缺乏核心技術專利

華為

2018年營業額超過7200億,其中研發資金達到1080億。預計今年華為營業額超過8300億。

華為主頁產品:

手機,電腦主板,通訊基站,交換機,智能家居,光伏逆變器,海底光纜,服務器,視頻控制芯片,手機芯片,電腦芯片(鯤鵬920芯片)等等。

華為優勢:自主技術佔比比較高,最新華為Mate30沒有美國零部件。坑風險能力比較高。蘋果也要給華為繳納專利費。

華為劣勢:1,經常在網上被美系自媒體抹黑 2,經常收到大洋對岸自由土地的打壓。3,經常在網上被扣帽子。

總結:聯想和華為路線不同。代表兩種思路企業。聯想代表組裝,優化外殼設計,通過收購獲得專利。華為代表自主研發,不斷提高自研技術比例獲得發展。就年營業額來看,華為是聯想兩倍。


富貴花剛剛發


雙方實力旗鼓相當,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聯想集團電腦銷售全球第一,PC生產全球笫一,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排89名,2019年聯想收入超3500億,可謂是碩果累累。華為麒麟9905G包攬全球六項行業笫一,華為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2.4億部手機,5G手機為690萬臺戰績彪炳,令人眼睛一亮,這兩個公司都是中國經濟技術實力的標誌,也是民營企業的佼佼者。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翹楚者,值得大家敬佩!

綜上所述,聯想集團和華為都是中國不可缺少的一支中國經濟技術的生力軍,也是民營經濟的兩大豐碑。願這兩家公司越辦越好,最終成為全球的風向標!最後用愛恩斯坦的一句話作結束語:只要你不放棄嘗試,就永遠不會失敗。


張文禪


在消費品領域,聯想電腦銷量世界第一,但華為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沒有一項第一,而且華為電腦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就連代表科技水平的超級計算機,前十名聯想佔六個。不好的是聯想總部在美國,但聯想手機價格低啊,也算實惠了中國人。但華為手機帶頭漲價宰中國人,推高手機行業價格水平,增加中國消費者經濟負擔,而且華為內存造假,故意的,疏油層偷工減料,故意的。要是問誰的水軍多,會吹牛宰中國人,大家都知道


中國音響世界


聯想是在1984年11月1日成立,距今已經35年了。聯想的經營範圍比較廣,主營業務當然是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手機等等,是全球最大的PC供應商。而今年聯想的收入超過了3500億元人民幣,可以說這份成績單放在哪個東西,都不能算差。

而華為呢?成立於1987年9月15日,比聯想稍稍年輕一點。華為主要的業務是通信業務,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今年,華為在美國的重壓之下,預計將會完成8300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如果單純從數字上來看,華為的實力是明顯高於聯想的。

《財富》雜誌在7月份公佈了2019年的全球500強企業排名,華為去年的成績是72名,而今年還上漲了11名,名列61名。華為雖然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不過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全球排名61名,可以說是給一家做通信的企業很高的評價了。

而聯想呢?當然也在世界500強企業之列,不過成績自然是不如華為的了,排在了212位,當然,比去年的240名,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全球排名上,聯想也是不如華為,而且差距還是不小,我們就再看看其他方面吧。

同為科技企業,聯想一共有超過5萬名員工,這對於一家科技企業來說,人數還是不少了,而華為呢?全球員工總人數超過了18萬,其中還有將近3萬名的海外員工。

可以說,從員工的數量和結構上來看,華為都是遠超於聯想,當之無愧的國際化公司。而且,聯想是一家上市公司,員工其實並不會有公司的太多股份,大多數的員工在奮鬥的激情上,其實不會有華為高。華為我們都知道,是一家員工全員持股的企業,雖然加班多,工作辛苦,但是付出所得到的回報也是豐厚的。

因此,在員工的方面,華為同樣勝了聯想。

最後,我們再來比拼一下技術底蘊吧,看看聯想能不能牛一波。

發明專利其實是很好能夠衡量一個企業的技術實力的標準。2018年全年,華為共申請了3369項發明專利,位於全國企業之首。而聯想全面共申請了1807項發明專利,位於第七位。雖然聯想的專利數也不少,但是和華為相比還是差距頗大。如果再把企業累計的專利數量統計起來,我相信聯想和華為將會有更大的差距。

因此,技術實力上,聯想同樣沒有能夠超越華為。綜合這些總總因素,華為和聯想誰更厲害,我覺得已經不用多說了吧。


會技術的葛大爺


聯想是一個以生產電腦為主的企業,華為是一個生產通訊設備為主的企業,兩個公司共同的地方是都生產手機,華為做的好一些。其它產品不具備可比性。就公司核心技術發展路線而言,也不具有可比性。電腦無論是臺式、還是筆記本、還是服務器,其核心技術已成熟多年且被高度壟斷,想突破是很難的。聯想如此,戴爾、惠普、華碩、東芝、宏基以及國內諸多品牌也都如此,僅僅組裝而已。通信設備則不同,早年的和近些年的,現在的通訊設備不可比、亦不可同日而語。每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都是切入的良機,但每一次機會華為都抓住了。即做大了又擁有核心技術,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聯想和華為都擁有其行業內的關鍵技術和專利,都不少。網上把聯想說的一無是處,甚至以賣國調侃人家。這是不對的,船大了動一動都需要過程和時間,企業間,尤其是不同行業之間沒有必要比對,不可比的因素多了去。


狼129828566


你是真的傻還是裝傻充愣?100個聯想也掋不上一個華為!華為公司是中國高科技通信設備和手機制造商,5G技術全球領先!為中國企業爭氣爭光!聯想是一家用美國配件組裝電腦的美國公司。自己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他給華為提鞋都不配!


吳大軍


已經不是一個量級,已經不是一個量級,已經不是一個量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以答案是沒有可比性。

聯想太弱了,可以說弱不禁風,除了電腦業務,聯想基本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競爭力強的東西了。

華為的手機、電信業務,都已經是世界級當之無愧的霸主,而且都是有話語權的。

5g技術更是引得美國封殺,要看一個人有多強大,就看他的對手,5g這塊,華為的對手是美國,所以你知道了華為的強大了嗎。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58943231504900"} --}

瘋紙無語


當然是國家電網


導師12345678


謝謝您的問題。實力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選擇幾個點,講一下對聯想與華為的感受吧。

辯證看待各自專長。第一,在手機領域。華為的手機自研技術無疑優於聯想,華為走的是高端化路線,品牌溢價很高。但是,不意味著聯想的性價比就不如華為。聯想首款5G手機Z6Pro 5G版比華為Mate30便宜2000多元,搭載驍龍855、驍龍X50基帶,AI技術優化能耗,續航能力提升12%,8GB+256GB的存儲組合,性價比很高,也滿足用戶普通需求。第二,在PC領域,聯想PC出貨量始終處於前三名,但是華為、小米的PC也很給力,最近華為首款純國產化PC,用的是華為鯤鵬920(最高支持八核)、鯤鵬主板等,性能十分優越,不遜於聯想PC。所以什麼叫實力?不能只看市場份額,還有技術、性價比與潛力。


辯證看待高端製造。總體看,華為是掌握核心技術的代表,較早進入通信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研發新技術。與中興不同,華為不僅開展重要技術研發,還通過掌握核心技術控制價值鏈高端,比如芯片、鴻蒙系統。因為在分工明確的情況下,地位優勢取決於核心技術和高端價值鏈,而不是資本、勞動力。聯想的問題在於雖然也在追趕新興產業,但一直從事的純組裝、中低端製造,成為技術附庸的風險是一直存在的。高端製造方面,華為比聯想實力更強。不過,楊元慶宣佈將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是否涉及價值鏈高端不得知,但聯想邁出一步總比原地不動好。

如何看待技術人員持股問題。技術人員是華為與聯想的支柱、也是實力體現。聯想公司2000年股改,過程不闡述了,結果是高管獲得了多數股權,計算所科技人員沒有股權。柳傳志沒有投入任何資產、技術,持股從零到15.9%。相比較,華為成立初期,任正非投入資產為80%,現在只佔虛擬股份1.4%,多數都是給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人才掌握。所以,這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兩者“技工貿”轉為“貿工技”的差別。從這點上,任正非比楊元慶做得好,華為比聯想做得好,體現出人才的實力與價值。錢給到位了,不是人才也會成為人才。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