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武状元哪个地位很高?

听历史说话


文状元地位比武状元要高的多,科举制隋唐时期出现,到了明清达到顶峰,简单从民众的反应来讲,明代的科举前三甲,是要在京城转一圈来接受民众的欢呼声的。甚至有豪绅榜下捉婿,因为明代通过科举制可以说是一飞跃龙门,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直接就比一般的地方县令的品级还要高,未来都是高层的储备人才。科举制前几名进士被称作庶吉士,在明代被称为储相,明代内阁首辅基本都是出身庶吉士,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状元的追捧。

从宋代开始重文轻武,就算同品级的武官实际上也比文官低了半筹,由此可见明代的武状元地位虽也不低,但比起文状元还是差了很多。




卷狸看历史


直接点:


明朝总体来说,都是文状元的地位高于武状元。


明代沿袭了很多宋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文治武。明代的皇帝们也是明白,自己江山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来自外敌,而是来自自己的大臣。


所以整个明朝,我们都能看出皇权专制的建设,一直在发展,最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到了明代中后期,如果你想进入内阁做辅政大臣,乃至首辅,首先你的出身必须是三甲进士。入过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官员们见面,论资排辈,也多是以某某年进士第几名来论。但是却从来没听说过武将入阁的。


明代的武将大多是世袭的。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很多武将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进入文官集团。这个也理解,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日子过得比自己好,不用刀口舔血。所以,很多武将世家最后变成了文官集团。


朝史暮想说过,总体上来说,是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比如建国初期,朱元璋,朱棣时期因为当时还需要对北方频繁用兵,有些战功卓著的大将地位非凡。比如蓝玉,比如朱棣时期的朱能的成国公一脉。


还有就是武宗朱厚照时期。因为其自身尚武,且怀着一颗建立功勋的骚动的心,他极力把武将地位拉到和文官集团并列的位置。比如文武科举,在朱厚照执政时期,武举同样殿试后,中第者的庆祝和封赏,尽量都和文举看齐。并且把这种人才放到边关锤炼,依照能力给予官职平台。


所以,明代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外,基本上都是文官重于武将,文状元的地位自然也如此。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276年间一共出了90个状元。官至高位的(明朝朱元璋取消丞相后)比如内阁首辅,内阁大学士一共有17位文状元。而武状元官居高位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左都督许泰。

所以我认为就官职分布来看,明朝的文状元地位比武状元高些。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国泰民安时,治国主要在文官

其实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大boss是非常重视武将的,因为陪他打天下的都是将军,徐达将军甚至还担任过右丞相一职。在他解除丞相这个职位后,他成立了五军都督府,为正一品。文官最高为六部尚书,为正二品。

但在朱棣篡权成功后,明朝政局变得安稳,国民安居乐业。国家中心开始由对外转为对内,而对内国家的治理,依靠的大多是文官,对军队的需求不再强烈。所以武状元不再那么受到推崇。

古代国家对内管理,要是通思想的引导

思想约束的重要工具就是科举制度,而且是文科方面的科举制度。重视文状元,一方面可以鼓励百姓学习,另一方面是利用文治科举来控制朝中局势,杜绝发生起义叛国等事件。

科举制度主要是帮助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文状元思想上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所以明朝中后期文状元得到更多的重用。根据很多影视剧我们大概了解到,明朝对内治安的武力主要是东西厂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的高官一般由司礼监太监担任,不会是武状元。



锦衣卫不是太监,但必须是皇帝亲信之人,比如武状元许泰就任国锦衣卫指挥使。可是锦衣卫作为一个特务组织,他的官职固然不会太高,而且时常会有被皇帝怀疑的风险,也不是一个好职位。

妙趣小总结

明朝时,领导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注重文臣,对武力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所以文状元的地位肯定是要高于武状元的。


静读史趣


文状元地位一直以来都比武状元高呀。

明朝开朝就是以武夺得天下,明朝能够举行科举考试的时期都是太平盛世了吧,战时哪里顾得着这些。明朝这个时候国家需要的是经世治国的文人,对于武将的需求并不大,自然武状元的地位就不如文状元,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马上的天下,了解武将容易造反呀,在上台后会削弱武将们的权利,抑制武将的地位。让老百姓弃武从文,方便他的统治。而且对于民间来说耍刀弄棒起点要求很高的,成本比学文高出很多所以从根源上就有所不足。



长安城不良人


我们都知道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而文科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按时间算武举就比文举晚了。武举的兴盛应该是明清两代。

但是,明朝重文轻武,最初设置武举的时候,也只有乡试和会试,没有殿试,而且武举人比文举人的地位要更低一点。

崇祯皇帝时期,在外有女真,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的情况下,深刻体会到了武举的重要性,选拔武举人的时候,还亲自上阵。

说起武状元比问文状元地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朝廷可能就会抑制武人发展。中国历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思想。基本上各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马上得的天下,他们可能害怕武人手握兵权,抵制朝廷。

第二,可能与武举考生的生源有关。在古代但凡能学的起武艺的,大部分是富家子弟。我们知道,武举不同于科举,没人指点你,是很难走上正轨的。考试的生源少了,录取率也低,在朝为官的武生同僚肯定少。

第三,可能和朝廷的时局有关。国家有能力去开武举,那应该是天下太平的年代。太平年间皇帝要的是经世治国的文人,对于武将需求不大,所以武状元地位也不会太高。

还有一点,我们都发现在朝堂之上,都是文官在给皇上出谋划策,很少有武官献计,武官读书少,自然就不受其他众多文官的待见了。

所以,武状元的地位一直会比文状元的地位低。





历史旧时光


明未崇祯皇帝锐意求治,没立武科,仿照文科的形式也分为三甲,钦定一甲三名,头甲头名安徽怀宁人王来聘为武状元,授于副总兵,正一品。



银河流岚


一般来说,太平盛世里,都是文状元地位高,因为文臣治国嘛,在乱世当然是武状元地位高,也要看当时的统治者,上位者喜欢,下位者奉行,而开国皇帝,大部分能文能武,定国安邦,或者出色的人才也是如此!明史的话,具体不怎么了解!一般都是,打天下的时候重武,安天下的时候,重文!


君玖涡


明朝重文轻武,最初设置武举的时候,也只有乡试和会试,没有殿试,而且武举人比文举人的地位要更低一点。到了崇祯皇帝这里,发生了小小的改变,明朝状元大多为文状元,也就是八股取士,武状元只有一个,而且并没有得到重用。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明朝前期和末期还没有重文轻武,武将建功立业,地位很高。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军队的重要性。两宋时期的惨痛教训仍然历历在目,重文轻武以后造成了中原王朝的羸弱。朱元璋靠着参加农民起义一步步壮大,西攻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最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取得成功的战争。但是这次北伐以后,失败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想再次入主中原,因此国防建设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明朝多次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北伐,意欲一鼓作气彻底打垮元廷。在北伐的同时,明朝还进行了西征,最后成功的收复了云南等地。

在官员等级划分上,武将也要明显高于文官。在中央官员中,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是正一品,在朱元璋取消了丞相以后,这就是最大的官职了。请注意丞相不一定非要是文官,大将军徐达就曾任丞相。而文官最大的官职是六部尚书,只是正二品,这些文官想要升为正一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再看地方官职,朱元璋废除了元朝时期一省只有一位军政长官的弊端,他讲军政刑分开。分别设立了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中负责一省军务的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而负责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却仅仅是从二品。此外只能指挥5600人的卫指挥使也是正三品,而一个知府却仅仅是正四品。

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因为频频对外用兵,所以非常重视武将。在明朝的前期武将地位是要高于文官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很多官职,除了文官担任以外,武将也可以担任。特别实在边境地区,一些负责当地防务的武将有时会兼任当地民政。不过为了防止明朝也出现藩镇势力,因此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特别紧要的地区和危急时刻。


硪迩的依靠i


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明朝时代,地位之高当属文科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